<p class="ql-block">朝歌遺址公園,是在原摘星臺公園的基礎(chǔ)上擴建而成,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縣縣城中心區(qū),是以殷商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文化公園。朝歌原名沫邑,是商朝后期的都城,殷商滅亡后此地名稱多次更改,明朝改為淇縣并沿用至今。作為遺址公園,與商朝歷史有關(guān)的遺址遺跡主要有摘星臺遺址、殷朝六七賢圣君故都碑、三仁祠、麒麟壁,以及后代的無耳朵獅子、陳婆造心經(jīng)浮圖、扯淡碑等。10月15日下午,我們探游了朝歌遺址公園。</p> <p class="ql-block">進(jìn)入朝歌遺址公園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對“無耳朵獅子”,雖然不是殷商遺物,卻是淇縣的著名寶貝,名氣很大。我們已經(jīng)知道這對獅子“不長耳朵”,所以不尋找它的“缺陷”,而是作為藝術(shù)品來觀賞。歷經(jīng)四百多年風(fēng)雨侵蝕,石獅仍顯得雕工精湛,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據(jù)說這對石獅于明萬歷年間由一雕刻名家創(chuàng)作,當(dāng)人們看到獅子無耳朵時,開始都譏笑這位石匠;石匠便在獅子底座刻上“牛抵日,狗咬云”(意為少見多怪)。當(dāng)人們看懂石匠的創(chuàng)作意圖,這對無耳朵獅子便聲名遠(yuǎn)揚,成為雕刻藝術(shù)寶庫的一絕。</p> <p class="ql-block">在無耳朵獅子的右后側(cè)、靠近摘星臺處,有一座形狀奇特的亭子,亭下庇護著一座佛塔,佛教色彩相當(dāng)濃厚,這座塔就是著名的陳婆造心經(jīng)浮圖,簡稱心經(jīng)塔。該塔用青石雕造,整體似棱錐形狀,寶珠式塔頂。塔心室后壁有佛有菩薩像,塔座和塔身雕刻有獸頭、獅、龍、青蛙和佛像等。陳婆造心經(jīng)浮圖,據(jù)說創(chuàng)建于唐朝開元九年(721年),原矗立于朝歌南十五里良相天寧寺內(nèi),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后來遷移至此,并修筑亭子加以保護,成為遺址公園一景。</p> <p class="ql-block">麒麟壁,是一座大型浮雕造像,與陳婆造心經(jīng)浮圖亭并列背靠摘星臺,是原三仁祠前的照壁,三仁祠改建后遷移于此。據(jù)介紹,麒麟壁雕刻于明代正德元年,呈扇面形,上寬4.06米,下寬3.59米,高1.3米。壁畫正中是一臥姿的大麒麟,左右兩側(cè)下方有兩只造型生動別致的小麒麟,大麒麟和左側(cè)的小麒麟都含情回首,顧盼、關(guān)切著右側(cè)的小麒麟,富有情趣。壁畫四周有山峰、寶瓶、蓮花、樹木等紋飾,布局嚴(yán)謹(jǐn),雕工精細(xì),非常珍貴。</p> <p class="ql-block">在麒麟壁和林堅臺旁邊有一條鋪砌了臺階的小路,我們從這里登上摘星臺。這是紂王時夯土修筑的高臺,臺上原建有高樓,紂王與寵妃妲己及群臣登高望遠(yuǎn)、觀賞歌舞,祈盼攬月摘星。高樓自然早已毀滅,歷經(jīng)兩千年雨水沖刷,高臺如今仍然不矮。摘星臺最高處建有一座四方亭,每一邊皆掛有額匾、亭柱嵌有楹聯(lián)。距離四邊亭不遠(yuǎn)處是忠烈坊,忠烈坊位置稍低,四邊亭、忠烈坊與摘星臺正面的登臺路在直線上。</p> <p class="ql-block">忠烈坊原名“烈坊”,漢代為紀(jì)念比干而始建,其正面有篆書楹聯(lián)“剛之忠之仁之勇之,慘也酷也悲也傷也”;背面為楷書楹聯(lián)“道阻當(dāng)時滴千載英雄之淚,名傳后世啟萬年忠孝之心?!敝伊曳磺坝覀?cè)豎立著饒宗頤先生題寫的“比干摘心處”的石碑。比干作為丞相,看著紂王荒淫無度、不理朝政,登臺冒死連續(xù)苦諫,紂王說想看看圣人的心是否真的有七個孔,比干最后被剖腹挖心,終年63歲。摘星臺因此又稱摘心臺。那鮮紅色的“比干摘心處”,似乎就是比干被摘心時滴下的鮮血!3000多年來,比干被譽為忠君報國、拼死進(jìn)諫的典范,是我國有史記載的第一位諫臣。</p> <p class="ql-block">三仁祠在摘星臺另一側(cè)。據(jù)介紹,三仁祠始建于明朝正德十六年,多次毀廢后又重建;1995年從原址朝歌城南門里三仁祠巷遷至摘星臺公園,幾年前公園大規(guī)模擴建時重建。祠內(nèi)供奉著商末賢臣微子、箕子、比干的坐姿畫像、比干居中,其它相關(guān)設(shè)施尚未完善?!叭省蹦擞每鬃诱Z:“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保ā墩撜Z·微子篇》)史上又稱“殷末三賢”。</p> <p class="ql-block">三仁祠前的小廣場,豎立著比干、林堅立姿的花崗巖雕像;比干雕像高6.3米,寓意比干享年63歲。比干是商王帝乙之弟、紂王的叔父,20歲就官居太師輔佐帝乙,后受托孤輔佐紂王,因擔(dān)心商朝的存亡而屢次冒死勸諫,激怒紂王而被殺害。周滅商后,周武王贊賞比干之忠烈,賜比干之子堅以林姓,于是林堅成為林姓得姓始祖、比干為太始祖。此處又被林姓奉為尋根問祖圣地。</p> <p class="ql-block">遺址公園自然有不少碑刻,其中的兩通石碑聞名遐邇,值得看看。扯淡碑,得名于石碑上所刻“扯”“淡”二字,從淇縣北下關(guān)八角樓西寺院內(nèi)遷來。扯淡碑是明朝的墓碑,碑正面中央豎刻著“泰極仙翁脫處”,“扯”“淡”二字分別刻在“泰”字兩側(cè)。墓碑似乎是墓主人為自己雕刻,自稱“泰極仙翁”,但不題寫真實姓名、立碑時間。細(xì)讀碑文,感覺作者風(fēng)趣幽默,看淡生死,超凡脫俗。</p> <p class="ql-block">另一通石碑是殷朝六七圣賢君故都碑,明代御史孫徵蘭題寫,從淇縣縣城南關(guān)村遷來,砌有磚墻護之。有人認(rèn)為六七圣賢君指商王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和箕子、微子、比干。紂王帝辛是中國歷史上最殘暴、荒淫的帝王之一,肯定不是“圣賢”,但他畢竟是“君”,朝歌是他的“故都”,不好不提及,孫徵蘭故意用不確定的“六七”表述,可能就有此意。</p><p class="ql-block">我們還游覽了故都碑后面的朝歌成語苑、朝歌詩苑,以碑刻形式展示當(dāng)?shù)貙鹘y(tǒng)文化的繼承弘揚。</p> <p class="ql-block">遺址公園廣場中央、摘星臺正對面處建有一座警示亭。閱讀淇縣黨委、紀(jì)檢委所立的《警示亭記》,仰望摘星臺,我又想起商紂王荒淫無度、殘暴無道——剖胸摘心殘殺叔父比干、輔佐他登基及治國的丞相;長期囚禁深得民心的周文王、烹熬文王長子并逼迫文王吃之……如此為人,天理難容,如此為君,國豈不亡!最后造成賢臣或離去、或裝瘋、或被殺,紂王的結(jié)局是兵敗、自焚、國滅!古訓(xùn)須記,“殷鑒不遠(yuǎn)”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