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夏時節(jié),我因公來到漢中城固縣。三月的油菜花季雖已落幕,但田野間正值收割菜籽、稻田插秧的忙碌季節(jié)。凌晨4:30,我驅(qū)車前往漢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五門堰“打鳥”。未曾料到的是,一場計劃之外的日出拍攝竟成為此行的驚喜。金色的朝陽從東邊的山巒中緩緩升起,當它即將躍出山峰的瞬間,我們捕捉到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眼前,田野與樹林間的群鳥嘰嘰喳喳,喜雀、布谷鳥、小雀和朱鹮及多種昆蟲的鳴叫聲,交織成一曲動聽的旋律,婉轉(zhuǎn)起伏不絕于耳。漢中壩子的田園詩篇,以立體的方式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早起的鄉(xiāng)村大嫂捋動椿樹葉子的聲音清脆悅耳,她的動作不斷變換,仿佛讓人聯(lián)想到文字與詩歌的起源,聯(lián)想到漢文化的悠久歷史及其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放牛的村姑肩扛牛糞鏟,手持小竹竿,輕聲吆喝著牛群,輕輕拍打牛背。這幅千百年來傳承的農(nóng)耕生活畫卷,鮮活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大自然的場景與聲響,遠勝過金碧輝煌大廳里的舞臺劇。</p> <p class="ql-block">漢中市因漢江(古稱漢水)流經(jīng)此地而得名,自古便有“天漢”“天府之國”之美譽。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為古人類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間。公元前206年,劉邦在此建立漢朝,奠定了大漢雄風的基礎。漢中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還擁有豐富的古人類遺址文化。</p> <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10日,在國際灌排委員會第23屆灌排大會暨第68屆國際執(zhí)行理事會上,“漢中三堰”(山河堰、五門堰、楊填堰)被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稱號。“漢中三堰”均為修建于漢代的三項著名水利工程,體現(xiàn)了當時水利科技的最高成就,是漢中人民在長期治水實踐中,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的灌溉引水工程杰作。新中國成立后,對“漢中三堰”進行了多次續(xù)建與改造,形成了如今蓄、引、提、排相結(jié)合的灌排工程網(wǎng)絡,目前“漢中三堰”灌溉面積達21.75萬畝,覆蓋6縣(區(qū))30個鎮(zhèn)、313個村,受益人口達68.49萬。</p> <p class="ql-block">五門堰,一座古代低壩攔河灌溉工程,位于城固縣城北15公里桔園鎮(zhèn)渭水河西岸,因渠首并列五洞進水而得名。始建于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是陜西省目前保存最為完整且至今仍發(fā)揮灌溉作用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被譽為陜西的“都江堰”。1992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初升的太陽,映紅了天空,普照著大地,為這片古老的壩子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p> <p class="ql-block">早起覓食的朱鹮身影,掠過天際,飛向光芒,為這片土地增添了靈動之美。</p> <p class="ql-block">相機想要捕捉的生活圖像,實在是太多太多,每一幅都承載著這片土地的厚重與深情。</p> <p class="ql-block">村姑趕著牛群來到河邊,他們的身影在陽光的映照下,宛如布簾上的皮影表演,生動而傳神。</p> <p class="ql-block">兩頭小公牛在練習決斗的功夫,為這片寧靜的田園增添了幾分趣味。</p> <p class="ql-block">放牧牛群的村姑悄然返回,一家人的早餐和田間的勞作,還在等待她勤勞的雙手去操持。</p> <p class="ql-block">晨練拾柴的大嫂,迎著朝陽,與三斗摩托交臂而過。從她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滿足與幸福感在心中升騰。</p> <p class="ql-block">捋椿樹葉子的大嫂更懂得勤儉持家。聽她講述,家里養(yǎng)的山羊,最愛吃這一口。</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野生的椿樹就像山坡上的茶樹一樣,葉子摘了,新芽還會再長。</p> <p class="ql-block">大嫂開著后斗三輪摩托,帶著她的收獲與希望,駛向遠方。</p> <p class="ql-block">五月份正是東方寶石朱鹮孵雛育仔的季節(jié),沿著它們早出晚歸覓食的路線,便是抓拍它們美麗身影的最佳節(jié)點。</p> <p class="ql-block">4:3圖片上黃豆大小的朱鹮影子,放大后,其美麗姿態(tài)盡顯。</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五門堰工程在陽光的照映下,仍煥發(fā)著勃勃生機,為這片土地帶來無盡的福澤。</p> <p class="ql-block">河水環(huán)繞的樹林,是朱鹮及其他鳥雀的幸福家園,它們在這里繁衍生息,共享自然的恩賜。</p> <p class="ql-block">漢人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與勤勞鑄就的“漢中三堰”,所體現(xiàn)的當時水利科技發(fā)展的最高成果,仍在福蔭后人。綠水青山的理念與文化自信的精神,如同漢代“五門堰”水利工程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元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