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城豫中旅·旅行社成立之際,受朋友之邀,參與了豫中旅第一次的第一批旅行,蒙城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7日清晨,當?shù)谝豢|陽光灑在大地上,我們開啟了這場充滿歡喜的一日游之旅。晨霧尚未散盡,濕潤的空氣里彌漫著青草與鮮花的芬芳。我們坐大巴車,由豫中旅的梁總親自帶隊,鄭州總部金牌導游毛翌承毛總?cè)讨v解與演唱,永城豫中旅美女馬經(jīng)理全程跟蹤服務與份圍活躍。沿著中原路向南,由永城東高速口入德上高速直達蒙城。</p><p class="ql-block"> 途中,游客們有說有唱,有表演詩詞歌賦,有表演幽默笑話,一路歡聲笑語。車外的田野里,有蔥郁的綠色瓜果蔬菜和一望無際麥田。 微風拂過,麥浪此起彼伏,那即將成熟的小麥,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飽滿的麥粒在麥穗中孕育,靜靜等待著豐收時刻的到來。</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蒙城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蒙城博物館是一座展示蒙城歷史沿革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2014年建成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造型取自青銅禮器方樽和漢闕,整個建筑典雅凝重,古樸大方,氣勢宏偉。博物館與南側(cè)的城市展覽館用一脈斜坡緩緩相連,像一列正在行進中的動車,昭示著蒙城的飛速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布展面積約3000平方米,館藏文物412件(套)、珍貴文物109件(套)。一層是接待、服務大廳和臨時展廳,二層、三層為固定展覽區(qū)域。常設陳列有“尉遲寺遺址”、“古蒙神韻”和“楹聯(lián)之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 “原始第一村”——尉遲寺遺址展廳:位于二樓,通過先民安居、原始聚落、墓葬祭祀和發(fā)掘記事四個單元,展示原始先民生產(chǎn)生活場景,觀眾可領略蒙城先民智慧,館內(nèi)還展示了多件大口陶尊,其中帶有刻畫符號陶尊極具考古價值。</p> <p class="ql-block"> 劉氏家族造石佛塔(仿品)</p><p class="ql-block"> 該佛塔為唐代“劉氏等造石佛塔”,高101厘米、寬67.5厘米,全身由石灰?guī)r打造。</p><p class="ql-block">? 佛塔塔身側(cè)面的銘文中提到了“亳州山??h”,據(jù)銘文記錄當時亳州山桑縣丞還出席了佛塔落成儀式。專家根據(jù)銘文中的“武周新字”,推斷出這座佛塔的年代在武則天當朝之后的載初元年(公元690年)到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之間。</p><p class="ql-block">? 2013年初,由臺灣知名人士葉景成捐贈回大陸,當時一起回到大陸的還有另外31尊佛首、佛像,被臨時存放在天津市武清區(qū),后經(jīng)兩岸權威專家反復考證,確定這座佛塔出自安徽蒙城,于2014年正式回到故鄉(xiāng)安徽,安放在安徽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古蒙神韻展廳:位于三樓,以古蒙溯源、古邑遺珍、歷史名勝、名人薈萃、民風民俗、非遺傳承六個單元,重點展示蒙城館藏珍貴文物,介紹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莊子。</p> <p class="ql-block"> 蒙城高皇后:北宋宋英宗皇后高滔滔。高滔滔是亳州蒙城人,其母曹氏是慈圣光獻皇后之姊,她自幼在宮中長大,與英宗同養(yǎng)于宮中,后在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與時為皇子的宋英宗成婚,封京兆郡君。</p><p class="ql-block">? 宋英宗即位后,高滔滔于治平二年(1065年)被冊封為皇后。宋神宗即位,她被尊為皇太后。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逝,宋哲宗繼位,尊高氏為太皇太后,開始垂簾聽政。</p><p class="ql-block"> 高滔滔于元祐八年(1093年)崩,時年六十二歲,謚號宣仁圣烈皇后,與宋英宗合葬于永厚陵。</p> <p class="ql-block"> 楹聯(lián)之鄉(xiāng)展廳:位于三樓,重點介紹蒙城楹聯(lián)報社及蒙城楹聯(lián)文化。</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展廳看到兩張圖片,一張送米面一張?zhí)贽p子。我們來聊聊鄉(xiāng)下小孩滿月時的慶祝儀式。這些習俗不僅是對新生命的祝福,也是兩家關系的紐帶。主要步驟有一下幾步:</p><p class="ql-block">1.送米面</p><p class="ql-block"> 在小孩滿月的時候,娘家人會雇人抬著超大的食盒,一個裝滿米,一個裝滿面,還有一個裝滿紅糖,上面壓著雞蛋,雞蛋上點著紅點。送的食盒數(shù)量取決于娘家人的經(jīng)濟實力。這時候村里人會來看熱鬧,大家互相遞煙攀談,小孩子會去找水果糖吃。除了米面,姥姥姥爺還會送上孩子的小衣、被褥等。</p><p class="ql-block">2.串鎖子</p><p class="ql-block"> 娘家人送完米面后,可以進到房間里看望坐月子的產(chǎn)婦和寶寶。他們會用紅繩子拴起現(xiàn)金,掛到小孩脖子上,或者買長命鎖和金銀鐲子送給小孩。寓意拴住小孩的魂魄,令小孩魂魄固體,能夠“立得住”。除了娘家人,婆家的親戚也會來,但我不確定具體是哪家親戚。</p><p class="ql-block">3.待米面客</p><p class="ql-block"> 見完孩子后,婆家就要待米面客了,也就是請所有前來送禮的客人吃飯,作為感謝和回禮?,F(xiàn)在一般去酒店,以前都是農(nóng)村大席,又熱鬧又好吃。</p><p class="ql-block">4. 娘家人的祝福與經(jīng)濟支持</p><p class="ql-block"> 這個流程是娘家人對兩家喜得貴子的祝福,也是給女方的經(jīng)濟底氣。畢竟為了面子也好,為了里子也好,姥姥姥爺送的錢物多的話,是夠女方度過虛弱的孕產(chǎn)期和哺乳期的。這向男方家傳達了一個信息:我女兒是你家的功臣,并且我家女兒不靠你家養(yǎng)活。待米面客也是婆家給娘家人的一個交代:親家母,你看我們的誠意,這是我們對好好照顧兒媳和孩子的決心。</p> <p class="ql-block"> 小孩剃辮子的傳統(tǒng)風俗,在中國多地,尤其是淮河兩岸及中原農(nóng)村地區(qū),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流傳。我老家更勝,男孩叫“剃雁毛黑”或“剪鴨尾”,女孩叫“剪滿髮”。</p><p class="ql-block">一、剃辮子的含義</p><p class="ql-block">剃辮子,又稱剃龍頭、剪鴨尾等,是針對小男孩的一種習俗儀式。小男孩在出生后不久,通常會在后腦勺留下一撮頭發(fā),編成小辮子。這個小辮子不僅承載著家人的美好希望,還伴隨著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童年時光,一般會長達六年或十二年。剃辮子的儀式,意味著孩子從幼年步入少年,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志。</p><p class="ql-block">二、剃辮子的時機</p><p class="ql-block">傳統(tǒng)上,剃辮子的儀式會在男孩十二歲這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二舉行,因為人們認為二月初二是“龍?zhí)ь^”的日子,寓意著吉祥和好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習俗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F(xiàn)在,很多家庭會選擇在男孩六歲或其他吉祥的日子舉行剃辮子儀式,不再嚴格限定于二月初二。</p><p class="ql-block">三、剃辮子的儀式流程</p><p class="ql-block">?準備階段?:在剃辮子之前,男孩的父母會通知所有的親戚,特別是舅舅、姑父、姨夫等“重量級人物”。舅舅通常會贈送外甥一只羊,寓意著“吉祥如意”。男孩的家中也會張燈結(jié)彩,貼上喜慶的對聯(lián),營造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p><p class="ql-block">?儀式開始?:剃頭師傅會先將小男孩除了辮子以外的頭發(fā)剃好,只留下小辮子。然后,根據(jù)小男孩有幾個舅舅,把小辮子分成幾縷,并用紅線捆扎好。每個舅舅會剃掉一縷辮子,并給小男孩一個“紅包”作為祝福。</p><p class="ql-block">?祭拜祈福?:剃好辮子后,小男孩會被抱起,在八仙桌上擺上香爐和貢品,燒香祭拜,燃放鞭炮和放生鯉魚。這一環(huán)節(jié)是祈求河神或祖先賜福,保佑小男孩逢兇化吉、大富大貴。</p><p class="ql-block">?宴席慶祝?:儀式結(jié)束后,家庭會大擺宴席,宴請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共同慶祝這一重要時刻。</p><p class="ql-block">四、剃辮子的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剃辮子的習俗源于封建社會,當時醫(yī)療條件差,嬰兒成活率較低。因此,人們相信通過留辮子可以保佑孩子平安成長。此外,留辮子還表達了父母或祖父母對孩子的疼愛和嬌慣。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這一習俗中的功利思想和盲目攀比現(xiàn)象逐漸顯現(xiàn),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反思。</p><p class="ql-block">五、現(xiàn)代變化</p><p class="ql-block">如今,剃辮子的習俗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多變化。一些家庭不再嚴格遵循傳統(tǒng)的時間和儀式流程,而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喜好進行簡化或創(chuàng)新。同時,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開放和進步,剃辮子的意義也更加注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而非單純的迷信和功利。</p><p class="ql-block">總之,小孩剃辮子的傳統(tǒng)風俗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承載著家人的美好希望和祝福,還反映了人們對孩子成長和教育的關注和重視。然而,在傳承這一習俗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保持理性和科學的態(tài)度,避免盲目攀比和功利化傾向。</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蒙城萬佛塔</p><p class="ql-block"> 又名插花塔、興化寺塔、慈氏寺塔(因為此處宋代有興化寺,元代有慈氏寺),俗稱“蒙城磚塔”,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城關鎮(zhèn)寶塔中路。</p> <p class="ql-block"> 整座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2.2米,塔底周長24米,直徑8米,因塔體內(nèi)外鑲嵌佛像八千余尊而得名萬佛塔。</p> <p class="ql-block"> 蒙城萬佛塔始建于宋崇寧元年(1102年),塔體型不很大,但造型秀麗,結(jié)構富于變化,保存亦較完整,是中國南北方造塔技術融合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萬佛塔造型優(yōu)美、紋飾瑰麗,獨具一格,既具有標志性,又蘊涵祈禱性和象征性,具有鮮明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蒙城萬佛塔由地宮、塔身和塔剎三部分構成。地宮四壁遍鑲石雕,內(nèi)存北魏時期石碑一塊。蒙城萬佛塔塔共13層,高38.6米,底周24.3米,每層有8門,4真和4假,1至7層以下門窗立位相同,8層以上逐層轉(zhuǎn)換,上下錯置,每層飛檐下裝飾有各種花紋的圖案,塔頂裝有鐵制鈴,每角飛檐懸鈴。塔剎為鐵制塔剎,裝有復缽一個,相輪五重,寶蓋、寶瓶各一。塔身為水磨青磚砌造,內(nèi)體外鑲嵌有赭、黃、綠三色琉璃磚1300余塊,每塊磚雕有佛像3尊,中為釋迦牟尼、左為迦葉、右為阿難,也有很少幾塊只刻有一個佛象,總計6000余尊。</p> <p class="ql-block">蒙城萬佛塔有四個特點:</p><p class="ql-block"> 第一,平面八角,第一層塔身特高,下半部為實心體,上半部皆為梯形,正門開在塔北面的上半部。</p> <p class="ql-block"> 第二,塔為樓閣式,2、3、4層平座,用仰蓮瓣承托,替代斗拱,既美觀,又簡練。</p> <p class="ql-block"> 第三,塔的內(nèi)部結(jié)構頗多變化,采用穿心式、回廊式、壁內(nèi)折上式、實心式等混合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四,塔的內(nèi)壁、外壁遍貼佛像磚,這是宋塔貼佛像最多的范例。蒙城萬佛塔不設臺基和基底,第一層倚柱為瓜楞式,第二、三層倚柱有柱頭卷殺,門洞門頭均采用圭角形,斗拱采用每朵出雙抄花拱;塔窗花紋采用菱形、球紋立格、斜格及龜背紋等。</p> <p class="ql-block"> 萬佛塔地宮四壁遍鑲石雕,內(nèi)存北魏時期石碑一塊。塔身為水磨青磚砌造,塔體內(nèi)體外鑲嵌有赭、黃、綠三色琉璃磚1300余塊,每塊磚雕有佛像3尊,中為釋迦牟尼、左為迦葉、右為阿難,也有很少幾塊只刻有一個佛象,總計6000余尊,這些佛像有宋代遺物,也有后世添配的。</p> <p class="ql-block"> 蒙城萬佛塔塔內(nèi)保存有兩塊建塔的碑刻:一塊在第四層,為宋崇寧元年(1102年)所刻;一塊在第十一層,為崇寧五年(1106年)所刻。從兩塊碑記的相隔時間推斷,從五層到十一層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層,加上基礎和塔剎的施工,全塔約修建十年時間。</p> <p class="ql-block"> 蒙城萬佛塔造型雄奇、挺拔俊美,是北宋時期高超建筑工藝水平和社會審美觀念的直觀反映。作為為數(shù)不多的八角樓閣式磚塔,蒙城萬佛塔體量協(xié)調(diào),結(jié)構嚴謹,塊面持重,渾然一體,歷經(jīng)千年而巍然矗立,具有高度的牢固性。</p> <p class="ql-block"> 蒙城萬佛塔建筑材料涉及磚石、木材、陶釉、鑄鐵等,建筑工藝有砌、鑲、雕、燒、鑄、刻等,點線面結(jié)構既緊密,又富于變化,是當時建筑水平綜合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覺已到中午,我們在蒙城縣第一中學對面的“六朝居”享用了午餐。菜雖一般,但豫中旅·旅行社的梁總親自坐賠,給每桌游客都安排了美酒,讓游客感受到了豫中旅熱情與豪爽。</p> <p class="ql-block">游蒙城萬佛塔</p><p class="ql-block">塔映清波水倒流,</p><p class="ql-block">游船拍岸蕩悠悠。</p><p class="ql-block">風搖翠柳浮殘藕,</p><p class="ql-block">萬佛方解萬般愁。</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p><p class="ql-block"> 午后,參觀“北淝河國家濕地公園”和“雪楓公園”。</p><p class="ql-block"> 北淝河國家濕地公園主要包括境內(nèi)的北淝河、許疃煤礦塌陷區(qū)及兩者連接線公益溝和雙村溝??偯娣e1367.14公頃,其中濕地面積約895公頃,濕地率達65.5%。</p> <p class="ql-block">園區(qū)楊柳青青,碧波蕩漾,魚躍荷香,小鳥依依;白玉橋隔開兩湖,東湖有島,島上有山;西湖有亭,亭壁雕仙;跨過九曲橋,有石桌、石登、石棋盤,可供游客小憩。</p> <p class="ql-block"> 蒙城雪楓公園位于蒙城縣板橋集鎮(zhèn),以著名抗日將領、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的名字命名。雪楓園內(nèi)有楓園、竹園、枇杷園、桂花園、櫻花園、桃園、柿園、梨園、棗園、月季園十大園。</p> <p class="ql-block">板橋集戰(zhàn)斗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面積900余平方米,分為前廳區(qū)、展區(qū)、放映區(qū)、服務區(qū)、工作區(qū)五大區(qū),2號展區(qū)內(nèi)陳列著百名將軍題詞,放映區(qū)以影視資料再現(xiàn)當年戰(zhàn)斗場面。</p> <p class="ql-block">板橋集戰(zhàn)斗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占地81平方米,寓意“八一”建軍節(jié);碑座高3.7米,寓意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碑身高11.17米,寓意1940年11月17日板橋集戰(zhàn)斗。碑身正面刻“板橋集戰(zhàn)斗紀念碑”八個大字,由滕海清題字</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莊子祠:</p><p class="ql-block"> 蒙城莊子祠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縣城北漆園辦事處。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蒙城縣令、秘書丞王競主持興建莊子祠于渦河北岸漆園城,并請?zhí)K軾撰寫《莊子祠堂記》。</p><p class="ql-block">? 明萬歷九年(1581年),知縣吳一鸞于城東重建;崇禎五年(1632年),知縣李時芳重修逍遙堂,增建五笑亭等。后歷遭兵劫,漸頹毀。1995年,蒙城在宋代莊子祠舊址上重建莊子祠,2008年至今又進行了二期、三期工程修建。</p> <p class="ql-block">訪安徽蒙城莊子祠</p><p class="ql-block">天然哲理氣如虹,</p><p class="ql-block">耀古揚今入大同。</p><p class="ql-block">世界繽紛誰看透,</p><p class="ql-block">談經(jīng)論道謁莊翁。</p> <p class="ql-block"> 逍遙堂:是莊子祠的核心建筑,堂中塑有莊子像,東西壁上布置有《莊子祠簡介》、蘇軾《莊子祠堂記》等。</p> <p class="ql-block"> 夢蝶樓:與逍遙堂相鄰,其匾額訴說著“莊周夢蝶”的哲學寓言。</p> <p class="ql-block"> 莊子祠是莊子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展示了莊子的哲學思想和道家文化內(nèi)涵,每年吸引著眾多學者、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對于傳承和弘揚莊子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p> <p class="ql-block">全祠由仿漢代祠堂建筑群和東西萬樹園等景觀構成,園內(nèi)蒼松翠柏、綠草如茵,樓臺亭閣、曲徑通幽,既有北方建筑的古樸大氣,又有南方園林的精致典雅,是一處集文化與景觀于一體的旅游勝地。</p> <p class="ql-block">《七律 游蒙城莊子祠》</p><p class="ql-block"> 路沿渦水往莊祠,</p><p class="ql-block">竹影松聲古跡奇。</p><p class="ql-block">玄哲寓言千語簡,</p><p class="ql-block">文章香火萬年垂。</p><p class="ql-block">魚游濠塹無煩惱,</p><p class="ql-block">蝶化逍遙通淥池。</p><p class="ql-block">賢圣不知何處去,</p><p class="ql-block">鯤鵬海運信風吹。</p> <p class="ql-block"> 在返回的途中,永城著名喜總為大家表演婚禮全過程的喜總說詞與祝福語,得到了全體游客的一致贊美??????。</p> <p class="ql-block">蒙城一日暢游忙,</p><p class="ql-block">古跡新顏放眼量。</p><p class="ql-block">莊子祠中思妙道,</p><p class="ql-block">萬佛塔下沐祥光。</p><p class="ql-block">渦河晚渡歸帆遠,</p><p class="ql-block">漆園春雨落英香。</p><p class="ql-block">最是人間好去處,</p><p class="ql-block">流連忘返意未央。</p> <p class="ql-block"> 蒙城之行圓滿收官,但探索世界的熱情永不熄滅!無論是莊子祠的哲思,還是雪楓公園的紅色記憶,都讓旅程意義非凡。下一站,又會有怎樣的驚喜?讓我們帶著期待,再次出發(f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