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因為三月向往江南,因為昆曲向往姑蘇。初夏,因對昆曲的興趣,與友人一起游歷蘇州,這座被譽為人間天堂的江南古城,擁有2500年建城史,水陸并行,河街相鄰,古典園林,文人傳統(tǒng),士大夫精神,吳儂軟語,水磨昆曲,作為蘇州歷史文化的核心符號,相互滋養(yǎng),共同譜寫蘇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氣質,成為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園。</p> <p class="ql-block">昆曲發(fā)源于蘇州昆山,被譽為百戲之祖,起源于元末明初,興盛于明清兩代,2001年被列入聯合國非遺。昆曲與園林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蘇州自古尚文,注重教育,文武狀元輩出,朝中官宦大臣眾多,明朝中期,蘇州官員返鄉(xiāng)造院進入鼎盛時期,于此同時明代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較大改革,融合南北曲,優(yōu)化唱腔,引入笛子、蕭、琵琶、三弦等三兩樣樂器伴奏,強調字正腔圓,節(jié)奏舒緩,如水磨般細膩,這一改革使昆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明代劇作家梁辰魚創(chuàng)作浣紗記,首次將昆腔用于完整的戲曲表演,陸續(xù)劇作家們依據昆腔的曲調進行的戲劇創(chuàng)作進入空前繁榮,包括湯顯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人的桃花扇,昆曲逐步成為士大夫階層的雅致娛樂,大戶人家開始盛行私人戲班,經常在私家園林中進行表演,如網師園的櫂纓水閣、拙政園的三十六鴛鴦館,均設有臨水戲臺或廳堂舞臺,并在設計上利用水面擴音,環(huán)廊環(huán)繞而產生環(huán)繞聲學效果,這不難看出園林的主人在造園時對昆曲表演的精心考量。這進一步將昆曲表演和園林藝術充分融合,達到了園林是無聲的昆曲,昆曲是流動的園林的境地。明清時期的眾多園林曲徑通幽、移步易景的設計往往又應和了昆曲一唱三嘆的節(jié)奏,充分體現了園林是昆曲的靈感,昆曲是園林的靈魂,戲曲與園林情景交融的傳統(tǒng)文化。</p> <p class="ql-block">明代進士梁辰魚是昆曲革新者,交游與蘇州士紳階層,常組織園主們參與修訂曲譜,怡園主人顧文彬收藏大量戲曲文獻,明萬歷年間,大學士申時行退居蘇州后造園,其私家班申氏學班當時極負盛名,清初拙政園主人陳之遴在園中組織名伶排演全本長生殿,而清代耦園主人沈秉成夫婦更以琴曲雙絕聞名,環(huán)秀山莊主人蔣輯在乾隆年間經常組織曲會,匯集了大量文壇及曲壇名流,到20世紀30年代,貝聿銘叔祖貝晉眉在蘇州獅子林組織諧集曲社,延續(xù)了園林與昆曲的共生。</p><p class="ql-block">現在每當入夜,華燈初上時,蘇州城內各大名園,均有園林實景版昆劇的演出,最驚艷的當屬蘇州昆曲傳習所。蘇州昆劇傳習所1921年創(chuàng)辦,位于桃花塢五畝園,是培養(yǎng)昆劇演員科班性質的組織,聘請的教師主要以清末期在蘇、滬地區(qū)享有盛名的全福班后期藝人,包括沈月泉、沈斌泉、吳義生、許彩金等,沈月泉被尊稱為大先生,教小生為主。學員以全福班藝人親屬和城市貧民子弟為主,學成后所取藝名均為中間傳字,被稱作傳字輩,包括顧傳玠、周傳琰、周傳瑛、施傳鎮(zhèn)、王傳淞等一批傳字輩老藝術家,共教習400余出折子戲。1924年昆曲傳習所開始在上海新舞臺公演,并有著名曲家俞振飛、項馨吾、殷震賢串演,不久便蜚聲洋溢。中間幾次因資金問題,內部矛盾問題解散重組,但到八一三事變后,遭受致命打擊,傳子輩藝人們各謀生路,直到1956年,周傳锳王傳淞整理改編并演出了昆曲十五貫,轟動一時,讓昆曲再一次回歸到大眾視線,今天傳字輩已無人在世,但他們對繼承和發(fā)揚昆曲藝術所做出的貢獻無法磨滅,如果沒有他們持續(xù)努力,今天我們可能只會在工尺譜中談昆曲了。</p><p class="ql-block">在這一次行程當中,我們有幸觀看了一場傳習所園林內的牡丹亭游園驚夢園林情景演出,恍若夢中,隨杜麗娘一同沉睡在那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當中。</p> <p class="ql-block">蘇州園林朔源于春秋,發(fā)展于晉唐,繁榮于兩宋,全盛于明清,現存50余處完整園林,1997年其中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huán)秀山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蒼浪亭、獅子林、耦園、藝圃、退思園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蘇州園林均為私家園林,多為退隱官員或文人雅士所建,往往通過借景、框景、疊石、理水手法,在有限空間營造山水意境,花窗漏景,似有開門紅塵,關門天堂的用意。園名、楹聯、題刻、布局皆體現詩情畫意及人生哲學,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是姑蘇一帶士大夫精神的物化載體,具有游、賞、居多項功能。</p><p class="ql-block">姑蘇城從春秋時期伍子胥造城到明清文人造園,皆將崇文的精神深入骨髓,史上這里出過50余位文武狀元,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祝岐山在姑蘇城內均留下庭院建筑及書畫,至今影響深遠。</p> <p class="ql-block">唐伯虎在蘇州桃花塢故居留下桃花庵歌,也留下落雁孤鷺圖及秋風執(zhí)扇圖,山路松聲圖,江南農事圖等作品,與文徵明、祝岐山一起將吳門畫派的詩書畫結合藝術推向高峰。</p><p class="ql-block">文徵明作為文派畫風開創(chuàng)者,弟子眾多,留下無數取材書齋、雅集場景及園林美學的畫作,包括真賞齋圖,蘭亭修鍥圖,惠山茶會圖,拙政園三十一景圖。</p> <p class="ql-block">有限的幾天時間無法一一造訪眾多蘇州園林,僅于蘇州博物館中縱覽其妙。</p><p class="ql-block">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本館于2006年落成,也是貝氏封山之作,貝聿銘先生依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以虛實相生,路徑敘事,水石結合的手段,將園林基因解構重組,建造了一座昆曲般空間韻律的博物館,被紐約時報評為真正國際化的地方建筑。</p><p class="ql-block">蘇博館藏數量并不多,但極具本土性質,參觀的當日,在展的鎮(zhèn)店之寶有三個,一個是出土于瑞光塔北宋時期的珍珠舍利寶幢,用金絲楠木,四萬余顆珍珠,水晶,瑪瑙等七寶制成,通高122.6厘米,目前很多珍珠已經散落,并因為工藝的原因,無法按原件的尺寸復原珍珠,也因此極少展出真品,這件文物展現了北宋時期木雕,手工藝及佛教文化的極高水平,屬第三批禁止出國的展覽文物。</p><p class="ql-block">第二件是和寶幢配套的銀杏木彩繪四大天王木盒,目前仍保持色彩鮮艷,細節(jié)生動,是現代人研究宋代繪畫的重要實物。</p><p class="ql-block">第三件是五代秘色瓷蓮花碗,是出土于虎丘云巖寺塔中的唐代越窯青瓷精品,通高13.5厘米,釉色青綠如玉,宛如一朵盛開的蓮花,中國現存秘色瓷約有100余件,但蘇博的這只五代蓮花碗,工藝造型獨樹一致,成為國寶級文物,是秘色瓷存世稀有的研究唐代秘色瓷工藝特點的標準器,它不僅是件藝術品,更是歷史的見證者。秘色瓷這一充滿神秘色彩的瓷器品種,其名源于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秘色瓷因陸龜蒙詩作聞名,也更代表了青瓷制作的巔峰工藝,鼎盛于五代時期,到宋代逐漸消失。</p> <p class="ql-block">蘇博有一件特殊地位的文物,文徵明手植藤。文徵明在晚年參與好友王獻臣拙政園設計,并親手植下一顆紫藤,并在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畫作中和詩文紫藤圖中,留下藤蘿架下品茗作畫的文人生活典型場景。這顆紫藤距今已有500年歷史,不僅是江南園林藝術活化石,更是蘇州文化的精神圖騰。</p><p class="ql-block">貝聿銘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時特意在館內開設一扇紫藤花窗,將文藤與現代建筑光影交織,形成古今對話,將這顆親歷拙政園興衰,文氏家族沉浮的活化石,留在了現代人的視線,今天,每年4月中旬和五月上旬仍會舉辦文藤雅集,延續(xù)詩書畫交流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蘇州昆曲及園林作為非遺文化留存下來,為我們展示了歷史長河中一個軟糯的多姿多彩的世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永不停息,但歷史總是給與我們多角度的啟迪及營養(yǎng),讓我們有機會在來源處照見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