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青苔上的年輪——我與海安石板老街

萬元

<p class="ql-block">  長江和黃海,在歷經了億萬年的激情滌蕩與溫柔絞纏后,終于沖刷出萬里長江入??诒卑兜倪@塊平原,她就是海安,人稱“江海文明發(fā)祥地”。</p><p class="ql-block"> 海安鎮(zhèn)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由于歷史的緣故,民國元年(1912年),海安鎮(zhèn)境域設海安市,屬泰縣;不久撤市,海安鎮(zhèn)分屬泰縣第十一區(qū)、第八區(qū),1943年1月成立海安縣時,縣城仍沿用海安鎮(zhèn)(1958年成立海安公社,1970年更名為海安鎮(zhèn)公社,1981年又改為海安鎮(zhèn))。</p><p class="ql-block"> 滄海桑田,不管歲月如何變遷,從歷史的脈搏看海安是鎮(zhèn)、城同建的。在海安城(鎮(zhèn))內,西漢吳王劉濞開鑿的通揚運河穿城而過橫貫東西,與老河相距不到200米平行的石板街,是縣城內唯一的街道。</p><p class="ql-block"> 石板街,僅僅聽到這個名字,就會令人怦然心動。無論你對她熟悉與否,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去親近她、欣賞她、感受她,因為她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是古鎮(zhèn)街道的典型遺筑,而住在石板街上的人們是城里人,在那個時代是多少農村人仰慕的。至于在老街上住上一套房、擁有一爿店鋪,那是我結婚之前想都不敢想像的。</p><p class="ql-block"> 史料記載,宋徽宗的時候,海安鎮(zhèn)有個叫段璞的,住在題鶴庵里,這一年會考,他中了個會元,按照慣例,要在門口豎一根旗桿。從此,這條巷子就以旗桿為名,叫旗桿巷。這是古巷最早的歷史傳說。</p><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里人錢文有在海安鎮(zhèn)東起牙橋、西至西楹橋,用長六十四厘米、寬四十六厘米、厚十六厘米的蘇州黃麻石(花崗巖)橫向平鋪;再用二十七厘米寬,同樣厚度、長短不等的青石縱鋪左右,歷時七載,筑成七里長街巷。旗桿巷為古街巷的南北向支巷。</p><p class="ql-block"> 從那時起,300多年來海安石板街兩側,店鋪相連,商賈云集,南北貨、土特產、茶肆酒樓、市井小吃應有皆有。逢年過節(jié),街面上舞龍燈、跳馬燈、踩高蹺、挑花擔、蕩湖船、舞九獅……熱鬧非常,萬人空巷。</p><p class="ql-block"> 從石板街石板上留下的坑洼印跡可以推測,她有過值得懷念的歲月,有過絢麗、輝煌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我的出生地是海安縣北凌公社,位于海安鎮(zhèn)東北方向20公里、距離黃海不足20公里的地方。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那是海安縣境內人均土地最多、能吃飽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我十三歲讀初一的那年清明(1973年),學校組織我們踦自行車去縣城烈士陵園祭掃革命先烈,上午掃墓集體活動,中午看一場電影,下午自由活動,我來過石板街。</p><p class="ql-block"> 記得那天我穿著過年才舍得穿的新衣服,花2分錢把自行車存放在街口的大劇院門口,懷著一種新鮮、好奇和輕松的心情,在溫暖的春風中,來到向往已久的石板街頭,第一次親身體驗古街的人文與風情。</p><p class="ql-block"> 石板街是一條“一”字形長街。由東、中、西銜接融合、遙相互應的三段大街組成,每一段的端口既為進口又是出口。走進石板街猶如走進歷史,這在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心中,這里的每一塊磚瓦、每一塊鋪路石、每一間店鋪,都是心中向往的城,這里每一間店鋪里的人都是按月領到工資的城里人,這街上來來往往的人都是有著各自故事的人……</p><p class="ql-block"> 一個十三歲的農村少年,對城市的認知充其量僅僅是讀到課文魯迅《孔乙己》對魯鎮(zhèn)的描寫,海安石板街可比魯鎮(zhèn)繁華多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可比孔乙己、掌柜、小伙計、長衫主顧、短衣主顧以及丁舉人等等要亮鮮陽光多了。走進石板街,猶如欣賞一幅徐徐展開的國畫,一股青色之氣縈繞其中。街的兩旁,錯落有致的古民居依次排開,古樸與莊嚴兼容并包,和諧共生,清朝建筑風格在人們的視線里呈現出一種歷史的深沉。我第一次看到,屋的前墻是磚木結構,那形似魚鱗的小青瓦,整齊劃一地疊于本骨之上,兩頭彎曲。同時也能看出,經歲月洗禮的本墻、木制門廊窗欞,油漆不知刷過多少遍,雖然底漆的顏色變得有些模糊不清,但留下的痕跡卻依稀可見。</p><p class="ql-block"> 同時,只要你再仔細打量,就會驚喜地發(fā)現,多數房子的屋檐上雕有精美別致的圖案:花草、鳥兒、魚類、小龍、大龍……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精致典雅,賞心悅目,美不勝收,無聲地展示著巧妙的構圖與精美的手藝。</p><p class="ql-block"> 而那一家接著一家蒸大肉包子、炸油條、做燒餅的店鋪,飄著肉菜香味的飯店……更讓我垂涎欲滴,向前邁不開腳步,久久不愿歸去。</p><p class="ql-block"> 海安石板古街,我心中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  我走進海安石板街人家,坐在屋內喝酒吃飯,那是1990年的春暖花開。</p><p class="ql-block"> 1989年冬季,朋友介紹我與英子認識,因為我尚在江蘇北端一城市服役,考慮婚后兩地分居的不便,在談了小半年的戀愛后岳父才同意我進他的家門。</p><p class="ql-block"> 老李家門牌是中大街33號,在海中前面,靠近東彎子口,從青云巷拐進一個十來米的小巷進入,是一家百年老字號鐵匠鋪子,街對面是海安的老郵電局。</p><p class="ql-block"> 岳父家是一連三進式的院子,前店后居,最里面是李家叔叔的二間房,需從我岳父的大門及店鋪進出(1988年搬出空閑著)。</p><p class="ql-block"> 這些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宅,間距都很近,幾乎是房子連著房子,側壁靠著側壁,有的干脆就成了連體別墅,我岳父家的后墻與鄰居十斤家(生下來十斤)就是共用的一堵山墻。雖然墻壁上的小青磚略顯粗糙,但絲毫沒有被歲月剝蝕而使磚渣脫落之感,仍然閃爍著特有的光芒,讓我體會到了那種莊重、豪邁、壯美與文化交融的韻味。</p><p class="ql-block"> 1991年春天我結婚后,探親時經常在岳父家吃飯。每回我穿過東彎子口,走進中大街,一種久遠的味道撲面而來,仿佛突然間,我就迷失在了幾百年前的中國街市之中。</p><p class="ql-block"> 每天清晨,當晨曦初起,門前便喧囂漸起,各式叫賣聲此起彼伏。我披衣起床,佇立街口——</p><p class="ql-block"> 近看,那一間間造型別致、古色古香的建筑大多數是平房,只有少數帶有閣樓,坐落在街邊里巷,也偶有寬門深院的,那是古時候的大家旺族,現在是好幾戶人家合住著。街兩邊保留了遠古商家“前店后居”、“前店后倉”、“店居合一”或是“樓下店樓上居”的結構格局和特色。店面一般都不大,有一連二進或三四進的,但非常注重進深。在白天的時候,不管是純住戶還是開店鋪的,所有主人都將自家的大門敞開著,好讓行人駐足觀看,這或許是老街人們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家境或經營的產品吧,也或許是老街人家純樸的生活風格。</p><p class="ql-block"> 遠看,那兩華里多長的石板街上,不僅店鋪林立,鱗次櫛比,更是車水馬龍,行人如鯽。飯店、茶葉店、豆腐店、洋貨店、百貨鋪、五金店、鐘表店、眼鏡店、裁縫店、皮鞋店、照相館、老虎灶、煤店、理發(fā)店、浴室……顧客不斷進進出出,整條古街都沉浸于喧鬧與忙碌之中。</p><p class="ql-block"> 小小石板街,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商賈往返在這條古道上,將南北貨、土特產、茶葉、煙酒、糧油等運集此地,再分散銷售。這塊寶地倒成了貫通江南、連接蘇北的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我曾數次問過岳父,日本人侵犯海安城的情況。</p><p class="ql-block"> 岳父說1938年3月20號,天氣很冷,一隊日本鬼子從西邊泰州而來,把老街上的人們趕到海安私立紫石初級中學(今海中)操場上訓話。日本人見沒去幾個人,老街上家家戶戶都關上了大門,躲在家里,就從我岳父家西邊梅家巷的圍墻爬上屋頂,從屋脊上“咔咔”走過,看見屋后院里有人就用帶刺刀的長槍指著哇哇的叫,我岳父那年才十歲多一些,他和弟弟被他奶奶藏在床底下不許吭聲。</p><p class="ql-block">? 日本鬼子在海安鎮(zhèn)駐了四個月零七天,天天在老街上巡邏,家家戶戶都不敢開門,白天老街上也不見人,直至7月27日撤走??。這是石板老街幾百年來最為黑暗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1940年10月9日,陳毅率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抵達海安鎮(zhèn)?。陳毅應韓國鈞邀請住在韓公館西花廳,而粟裕則住在靠近指揮部二十多米遠的“俱樂部”?(現海安中學“將軍樓”)。1940年11月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海安西寺成立,陳毅任代理總指揮。11月23日,陳毅與劉少奇一道離開海安赴鹽城。這段時間是海安老街的紅色記憶。</p><p class="ql-block"> 陳毅、栗裕、劉少奇工作與居住過的故地紫石公館位于東大街西端,距我岳父家不過百米。我女兒小的時候,我時常抱著她在晚飯后前去蹓達。</p><p class="ql-block"> 東大街,除了古建筑群那一抹兒青磚黛瓦、門面深紅色的印象之外,有一座晚清風格的建筑群尤為搶眼,常常讓我眼前陡然一亮,有一種靜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它是海安石板街上的一張名片——紫石公館。它建于1906年,整體故居沿著一根南北向中軸線左右伸展,形成由南向北四進式的住宅群落。</p><p class="ql-block"> 韓國均,字紫石,號止叟,清朝光緒舉人。民國初年曾任江蘇省省長。公館內斗拱飛檐、粉墻黛瓦、花紅草綠、古樹參天、雅致堂皇。臨街門樓氣派莊嚴,上有“天官賜福”、“麻姑祝壽”、“鹿鳴梧桐”等九幅鏤空磚雕,透滿神韻。門的兩側分列著一對白色長方石鼓,上面雕有“喑八仙”和“獅子戲球”的圖案。尤其是故居內的“蘇北抗日座談會會址”被載入華中抗日戰(zhàn)爭史冊,并依舊保留在西式洋房中,供后人瞻觀。</p><p class="ql-block"> 紫石公館向東二里多石板街以民居為主,沒有中大街、西大街繁華,除了到戰(zhàn)友、朋友和夫人的同學家串門,一般我涉足較少。</p> <p class="ql-block">  1992年我女兒出生之后,在縣城內買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成了我的首要任務。</p><p class="ql-block"> 先是看中了我岳父東隔壁中大街31號的臨街房子,房主人也姓李,是我岳父的遠房本家兄弟,本來3000元說好了賣給我的,后來不知何故又變卦了。</p><p class="ql-block"> 我夫人單位有一閑置門面房位于西大街75號,屬于臨街開百貨店的商業(yè)用房。她單位副經理一直想居為己有,但置換成居民公住房(俗稱商改居)他好幾年都沒辦成。我從部隊政治部開了一張公函,帶著我夫人單位的證明材料,找到有關部門如實反映了家庭無住房的困難,沒幾個月,這套閑置了十多年的房子就歸我了。</p><p class="ql-block"> 這是二間50多平米的青磚小瓦房,位于老石板街之南,大門向北。原店鋪臨街一面是一排木板柵門,東西隔墻和后墻與其它人家合用一堵墻,三面無窗,房頂有一50厘米見方的玻璃天窗作采光用。房間地面鋪的是小青磚,空氣流通差,濕度大,光線不好。我除了改造一扇大門外,將臨街的木板柵門用磚砌成了墻,安裝了大窗戶,房間改成了廚房間、小客廳和臥室三間,房頂用彩條防雨布簡易吊了頂,地面新鋪上了水泥方塊磚,水、電也更改成了民用,每月繳納公房租金二塊四毛二。從此,我在海安城內老石板街上有了一個自己溫馨的家。</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老街的人們十有八九家里都沒有廁所,早起去公廁方便的男女老少排的隊伍都在十幾米。我家對門是永安街道辦事處,大門24小時敞開著,廁所也24小時對外開放。明道幼兒園和明道小學西鄰辦事處一巷之隔,我家東邊隔幾戶人家是老虎灶,一瓶水二分錢,24小時不打烊。</p><p class="ql-block"> 距我家西邊50米左右是西大街與草壩路交叉口,1992年10月,夫人單位一經營煙酒南北貨的商業(yè)門店原承包人退休,經夫人努力,自己盤了下來自我經營。從此,我家在古老的街上有了自家的一爿店鋪。</p><p class="ql-block"> 我家往東不遠處是西大街與中壩路連接口,那兒的棉布商店每年年底是人擠人,來這兒購布的人不計其數。我常常抱著女兒,站在石板大街上朝店里觀看,收銀員高高地坐在店中西北角,并且頭的上方有幾根鐵絲通向臺下的各個售貨員。在售貨員售完布匹后,又不斷地將錢、布票、單據用夾子夾好,然后將夾子掛到鐵絲上,再用力將夾子沿著鐵絲的方向“嗖”的一聲推送過來;收銀員取下夾子,結好帳、蓋好章、找好零錢,又“嗖”的一聲推送過去。就這樣,一筆筆交易便在歡快的“嗖、嗖”聲中成交了……</p><p class="ql-block"> 棉布店隔壁的新日池浴室更是人來人往,我住在西大街的那幾年過年,都是臘月二十八天不亮就去買票排隊洗澡的,待我走進浴池,池內水早已是乳白色了,似餃子湯。那年頭沒辦法,大家家里都沒浴室,除非坐木桶外罩塑料浴帳內洗浴,想徹底洗舒服必須去浴室排隊。</p><p class="ql-block"> 我沒有想到古老的石板街會有如此多的誘惑,如此多的浪漫,如此多的情懷,讓我興奮不已。也致使她以古老的胸懷,以我特的氣場,吸引,包容直至融化了天南海北的來客,如詩如夢般把你帶入到古老而又新奇的另一個世界里。</p><p class="ql-block"> 因為距我家東邊不到十米的巷子是著名的西寺巷,朋友問我家住哪里時,我都說住在西寺巷。</p> <p class="ql-block">  相對于東大街、中大街,西大街的商業(yè)氣息顯得要淡一些,也可能正是由于這份恬淡靜謐,喜歡鬧中取靜的大戶更喜歡在西大街居住,世世代代、闔家老小在這里享受和諧安寧的小鎮(zhèn)生活。這里有名園大院,也有古剎碼頭,有臨街的熱鬧店面,也有曲折幽深的小巷,有面朝古運河的臨水店鋪,也有隱藏背后的小街。因為海安水上運輸的碼頭上壩、下壩都在西大街的位置上,沒有船閘(1926年之前)的年代,上下河貨物翻運、周轉、倉儲都要在這里完成,這一段在那時可能會有一些繁忙。西大街雖是小鎮(zhèn)石板街的一段,但這里也曾經藏龍臥虎,名人匯聚。</p><p class="ql-block"> 西大街最出名的大院是韓家大院與補園。補園始建于1916年,1926年又擴大規(guī)模,花園占地約4畝7分,人稱韓家花園。因韓紫石的息園在東大街,所以也有人稱息園為東花園,補園為西花園(后被明道小學征用)。</p><p class="ql-block"> 西大街最為傳奇的是長約一華里街面上曾經建有三座古剎,每座古剎的存在都在百年以上,而且規(guī)模都不小。</p><p class="ql-block"> 大圣廟,坐落在西楹橋東側約30多米處,坐北朝南,離東西向的石板街只有10多米。上世紀60年代后期,舊城改造的時候,大圣廟才被完全拆除。</p><p class="ql-block"> 普利庵,坐落在離大圣廟向東100多米的地方,坐北朝南,南大門離石板街僅有幾米。這個廟曾被稱為“普利禪林”,是明代(1520年)程山居室改建。清光緒末年,僧人仿若重建,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后來在這里辦起了“海安縣麻紡廠”。</p><p class="ql-block"> 西寺,寺廟的名稱應為“祗樹禪林”,建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這座寺廟的規(guī)模較大,相對于東大街的廣福禪寺,老百姓習慣上將這座廟稱為“西寺”,東街的廣福禪寺則稱為“東寺”。西寺坐落在離普利庵約300多米遠的地方,這座廟南邊有條巷子就叫“西寺巷”,西寺的大門距西大街的石板街有幾十米。西寺古廟,稱之為海安叢林古剎恰如其分。晚課時間,佛音繚繞,鐘鼓悠悠,營造出空靈悠闊的美妙境界,“西寺晚鐘”是舊時海安“十景”之一。1940年10月,陳毅率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進駐海安,衛(wèi)生處和醫(yī)院就駐扎在西寺。11月,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與八路軍第五縱隊在海安會師,劉少奇、黃克誠來海安。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海安成立,在西寺舉行成立大會,劉少奇在會上作“目前形勢與任務”的報告。新中國成立后,西寺舊址建了油米廠、倉庫。</p><p class="ql-block"> 1994年冬季,海安掀起來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舊城改造活動,西大街南側位于拆遷紅線內,我在西大街的房子因拆遷被安置在人民西路3號樓(后因我嫌棄樓層高調換去了人民東路)。</p> <p class="ql-block">  2002年,數百年的中大街、東大街被舊城改造拆遷了,決策人手下留情,二里長的西大街幸運地留了下來,風雨飄搖地等待后人改造。</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那年近80歲的老岳父、老岳母不舍故居,是古老的中大街最后一批離開的居民。老人家指著被推土機推倒的在這兒屹立了300多年墻上的磚說:“你看這磚,都是祖輩們一塊塊砌起來的,縫里抹的是糯米灰,結實著呢?,F在叫我搬去高樓,可我總覺得那鋼筋水泥冷冰冰的,不如這古老的磚頭有溫度。”</p><p class="ql-block"> 歲月滄桑,斗轉星移,我和兩鬢斑白的妻子一次又一次回到古巷口她的祖屋舊址,也常常去西大街75號老屋那兒走走。</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古老的石板街上,踏著數百年的歷史足跡,感受著歲月的情懷。</p><p class="ql-block"> 當流年荒蕪了歲月,當風雪湮沒了過往,親情總是依依回眸,目光投向眼前的故鄉(xiāng),該如何對你表達?</p><p class="ql-block"> 夢里不知道多少次的出現,還記得歲月如歌的季節(jié),那些向你投來贊許目光的人,讓我感動,讓我難忘。</p><p class="ql-block"> 百年古街你接納了我年少的魯莽,點燃了我韶華的熱情,你也撫慰過我心力交瘁時疲憊的心靈。你陪我走過四季的冷噯,也伴我細數成長的故事。你記住了我深淺不一的腳印,也留住了我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和歡愉,你讓我敬畏數百年人文情懷的尊嚴。</p><p class="ql-block"> 我用無數個露珠濕潤的清晨伴你迎來歲月的朝啼晨鐘,我用數不清的晚霞余暉陪你頃聽暮鼓夜曲。我用無數張原風景的照片留住你最美的容顏,把對你深厚的情意,深深地埋在老街原始的記憶里。</p><p class="ql-block"> 在盛世的年華里,守望那抹遠方的柔情,望鄉(xiāng)的情懷,總是那么難以割舍,因為我歲月的年輪里長滿了青苔。</p><p class="ql-block"> (圖片選自萬元影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