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水美</p><p class="ql-block">? 人,往往在失去了一些東西之后才清醒,才懂得珍惜。</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老戲臺(有的叫戲樓),曾經(jīng)不知給我?guī)磉^多少快樂。叫戲臺,可我在此看過的戲遠(yuǎn)遠(yuǎn)沒有電影多。戲臺在學(xué)校操場南邊,據(jù)說是我出生那年蓋的,所以,我打小就一直記得。印象頗深的是戲臺正面三角處的畫,似乎畫的是白毛女,芭蕾舞劇式,喜兒長長的頭發(fā),紅色的鞋,一只腳尖著地……還有一個人,不知是啥人,嘴很大,沒有牙齒,兩唇間全是白色……戲臺的兩邊有坡道,很窄,小孩順著石條側(cè)身可以上去,至于大人嘛,兩手把住臺面,兩腳一縮就上去了。演員當(dāng)然不是從此上的,臺子?xùn)|面有側(cè)門,供演職人員上。</p><p class="ql-block">? 一想起演戲,我就想到幕帳,似乎有風(fēng)吹動的感覺,其實幕帳下面有方孔的長方形鐵塊。戲臺中間永遠(yuǎn)吊著用紅綢子裹著的麥克風(fēng),可以升降,臺子正面是一排帶有很多圓孔的燈,戲沒開演前幕帳上總有三個明亮的橢圓……戲臺的N道幕后是忙碌的演職人員,臺下是熱鬧的觀眾。一陣由慢到緊的哐啷聲后,幕帳徐徐拉開,此時的心情是最激動的。</p><p class="ql-block">? 給我印象深的是興平劇團(tuán)演的竇娥冤,還有草廟村演的幾出戲,有的戲情大體差不多,我之所以入戲,是因為身邊有趙西勤老師和楊建民伯伯,他們不停地喝彩,我也跟著鼓掌,那時我真的看進(jìn)去了。后來演過好多現(xiàn)代戲,有村里排的,像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等樣板戲。俠俠姐的鐵梅,郝老師他妹叫啥俠的白毛女,肖新武的楊子榮,張志強(qiáng)的灤平……后來長安劇團(tuán)演出過一些新戲,用木頭片做道具——粑粑饃,竟然還咬下一角來。改革開放后,村里老藝人竟然把大戲“鍘美案”編排出來了,漢漢和拴牢的陳世美,蘇勤工的韓琪,淑珍的秦香蓮,王新義男扮女裝的國太,王新武的包公,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戲臺更多時候,是演電影掛銀幕的地方,可以說,我童年看過的90%的露天電影都是在此。</p><p class="ql-block">? 戲臺是最熱鬧的地方,那是演戲或電影的時候,要么就是文革開大會批斗人的時候;戲臺也是最冷清的時候,平常光框框子,空蕩蕩的,后來好久不演戲了,王世紅竟然把給他媽的壽材放在臺子西北角,壽材好像沒有蓋子,里面是紅色的,膽大的還在里面玩。夏天,我曾睡在戲臺的桌子上看麥,瞌睡了,翻身從桌子上翻下,順勢雙手扶地,沒有89著,可是嚇了一跳,之后一下子清醒了……</p><p class="ql-block">? 后來,戲臺老化,房屋漏水,從孔都能看見天。翻沙廠曾在上面造過型。再后來,那地方就批了莊基地,蓋了樓了,老戲臺從此消失,竟連一張照片都沒有。好在各村的戲臺長得大體都差不多,我在網(wǎng)上看到一些圖片,覺得很像,勾起了我的回憶,順便為文而記。</p><p class="ql-block">? 2025.5.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