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碣石山位于秦皇島市昌黎縣,其海拔僅有695.1米,但卻在中國古代地里名著中常被提及。碣石之名,最早見于《山海經》中的“山經”,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p> <p class="ql-block"> 而我對碣石山的向往完全是因為毛澤東那首《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一震爍古今的不朽詩句。所以,對我來說,爬碣石山心儀已久。</p> <p class="ql-block"> 5月2日一早,我和老伴從秦皇島乘公交大巴只一個多小時便到達了昌黎縣城。整個縣城就坐落在碣石山腳下,從縣城到碣石山水巖寺,打的最多10分鐘,路側都是街區(qū)建筑。登山口在水巖寺上方,門票20元。我和老伴都已過了70歲,免票。</p> <p class="ql-block"> 粗略地瀏覽一下景區(qū)示意圖,著名景點有;水巖寺、石林、石瀑、石鼓、飛來石、龍?zhí)端?、山心洞、八仙臺、望海長廊、東海一柱等。然而,我想看的景點便是當年魏武帝登臨碣石山,并留下“東臨碣石,以觀滄?!钡暮肋~詩篇圣跡,一睹為快。</p> <p class="ql-block"> 五月的碣石山,滿眼新綠,生機勃勃。加之那天還落下了毛毛雨,空氣格外清新。跋涉在曲徑通幽的石階路上,令人身心暢快;山間林木繁茂,百鳥爭鳴,山花爛漫,芳草碧連天。使人感覺一下子就進入了仙境,令人心曠神怡;山間奇石之美,勝于天工,妙于天成,令人目不暇接,彰顯著乾坤之奇,自然之美。</p> <p class="ql-block"> 路側石刻藝術,不僅展示了書法藝術的魅力,還與自然景觀相互通融,營造出獨特的人文韻味及豐富的文化風格與歷史敘述。令人回味無窮。</p><p class="ql-block"> “振衣千仞”。</p><p class="ql-block"> 其典故出自西晉文學家左思“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毕笳魍ㄟ^高山抖衣,長河洗足的動作,表達對世俗污濁的摒棄、追求高潔脫俗的精神境界。后世常引用此句形容隱逸情懷或超然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心志高潔脫俗。</p> <p class="ql-block"> “一念三千”</p><p class="ql-block"> 佛教語,指在一念心中包含三千種世界或三千種法。象征心念的廣大無邊和包容一切的特性。一念指極短時間單位內的心念活動,三千是象征性數字,代表宇宙間所有可能的現象和事物。</p> <p class="ql-block"> “且寬”</p><p class="ql-block"> 出自成語“且寬且長”。主要用來形容物體或空間的寬度和長度特別廣闊。也表達了人們對廣袤和寬闊景象的向往,它給人一種寧靜和自由的感覺,也形容碣石山壯麗雄渾延伸大地之美。</p> <p class="ql-block">此刻,品位這些寓意深刻的石刻語,便使人入心、開悟和提神,不為別的,只為這瞬間之快,也不枉此行</p> <p class="ql-block"> 我原以為碣石山皆因曹操登臨并留下豪邁詩篇而聞名天下。親臨后才驚奇地發(fā)現,原來從秦漢至隋唐先后有九位帝王登臨碣石山。</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帶領童男童女數千人在渤海(今秦皇島)入海求仙,時隔4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由京都咸陽出發(fā),經碣石大道(秦漢時期的碣石大道是連接咸陽與碣石的重要交通線,西起咸陽,東至碣石,是連接都城與東北疆域直至朝鮮半島的交通要塞。這條大道從咸陽出發(fā),向東經過河南,再向北沿太行山麓前行,依次經過邯鄲、中山、燕京、穿越天津北部,最終抵達碣石),東出函谷關,沿太行山東麓北上至碣石。秦始皇登山求仙,就是因為崇拜碣石山的靈氣。他令人刻下《碣石門辭》,勒石記功,并求長生不老,江山萬代。秦始皇登碣石山求仙之后,大大提高了碣石山的知名度,增加了碣石山的神秘,之后,許多帝王效仿他,都想通過祭拜碣石,吸收仙氣而長生不老。</p><p class="ql-block"> 另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胡亥繼位后,于公元前209年(二世皇帝元年)登臨碣石山。</p> <p class="ql-block"> 據《漢書?武帝紀》記載,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效仿秦始皇,登泰山后“復東巡海上,至碣石”。并在山頂修建“漢武臺”祁先求神。</p><p class="ql-block"> 另據史書記載,公元238年,晉宣帝司馬懿討伐公孫淵,經過昌黎時登臨碣石山,求仙并追思秦始皇功績。</p> <p class="ql-block"> 據《魏書?文成帝紀》記載,公元458年北魏文成帝登碣石觀滄海。文成帝還大饗群臣百官于山下,改“碣石山為樂游山”。</p> <p class="ql-block"> 據《北齊?齊本紀》記載:“天寶四年冬十月丁酉……大破契丹”,“丁巳登碣石山,臨滄海。十一月己未,帝自平州還,遂如晉陽。”說明北齊文宣帝高洋在打敗契丹后,于歸途登碣石山觀海。</p> <p class="ql-block"> 據史書記載,隋煬帝楊廣于公元613年第二次征討高麗時,特地分兵昌黎,登臨碣石山。</p> <p class="ql-block">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途中登臨碣石山,并留下《春日望海》一詩:“洪濤經變野,翠鳥屢成桑。芝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圖王?!币杂浌Φ?。</p> <p class="ql-block"> 帝王喜登碣石山,起因主要基于兩點: 一是碣石山位于華北平原東北角、遼西走廊南口,背臨漠南草原東端,軍事位置凸顯。在很長歷史時期,是中原與東北部族、高麗、契丹交戰(zhàn)的前沿地區(qū),是中原帝王東征或巡視邊防的必經之地和軍事要沖;再則從神秘主義角度來看,碣石山一直被認為是古代神秘主義策源地,歷史上有很多關于碣石山具有靈氣的傳說,在這里祈仙求神可以獲得靈氣,甚至長生不老。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燕國人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子高等相繼修道成仙,羨門子高就居于碣石山上。由于仙人可以長生不死,能練出仙丹,使一心求長生的帝王們癡迷于求仙活動。解放后考古在碣石山附近發(fā)現三處秦始皇行宮遺址,在昌黎還發(fā)現了漢武帝時期刻有“千秋萬歲”的瓦當。由此可見當時求仙規(guī)模之大和范圍之廣。</p><p class="ql-block"> 因此,碣石山素有“天下神岳”、“神岳碣石”之稱。</p> <p class="ql-block"> 回首凝望來時路,曲折向高似人生。登高回望總會令人感慨萬千。</p><p class="ql-block"> 而登碣石山,歇氣的時候回望一下,內心便充滿了歡樂,于遼闊之間領略大地的神奇之美,于山巔之上感受“欲與天公試比高”的美妙滋味,更是令人壯懷激烈。此刻,山水相擁的昌黎縣城便是一幅絕妙的美麗畫卷,“碣陽湖”像綠寶石一樣鑲嵌的豐饒的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 望海長廊便是當年魏武帝曹操觀海之地(俯視)。</p> <p class="ql-block">也是游人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碣石觀?!弊顬槠娼^壯觀。</p><p class="ql-block"> 登上海拔695米的仙臺頂,俯瞰大海,可將從灤河口到秦皇港,乃至山海關與老龍頭之間的寬闊海面及萬千風光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公元207年,曹操率軍東征烏桓,原擬傍海北上,因大雨路濘,轉道盧龍塞,班師途徑碣石觀海,寫下了壯麗詩篇《觀滄?!贰1M管在曹操之前已有秦始皇、漢武帝登臨碣石山之先例,但曹操《觀滄?!返暮肋~詩篇,更為碣石山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此后,碣石山便以觀海勝地聞名九州。</p> <p class="ql-block"> 望海長廊對面即是渤海灣,也就是現在的南戴河黃金海,著名避暑勝地。</p> <p class="ql-block"> 從帝王亭東望便是“仙臺頂”,也是碣石山主峰,地勢平緩,其步道石階均為山巖切割而成,此刻,踏在舒適的石階上,已是一身輕松,精神抖擻。</p> <p class="ql-block"> 在帝王亭小息,感受“神岳碣石”的神秘。</p> <p class="ql-block"> 仙人頂也是龍脈的象征,當年九帝登臨尋找真龍都未曾尋得,2024年(龍年)9月9日,有位郭先生竟在帝王亭下向陽石處觀到奇石神龍,神龍見首不見尾,龍身在山體之中,吸引了眾多游人,一睹為快。</p> <p class="ql-block"> 奇石龍頭的逼真令人驚嘆,此時此刻,傳說已化為游人豐富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唐代出現八仙傳說之后,碣石山就成了八仙經?;顒拥膱鏊?。仙臺頂后峰有湘子(韓湘子)隱居處,仙臺頂后坡有國老(張國老)院,前坡有八仙臺等。</p> <p class="ql-block"> 傳說遠古時,仙臺頂時有神水涌出,飲后能不饑不渴,與天同壽。八仙中的張果老最先選中此地,守著神水修煉。后來,原居三仙島的云霄、瓊霄、碧霄三位仙女也相中這里,自知晚來一步。為爭奪此地,她們事先在山頂巨石下悄悄埋下一支金簪。在雙方爭論時,當場挖出金簪為信物。無奈,張果老只好把山頂讓出。此后仙臺頂就成了三霄娘娘的道場,俗稱“娘娘頂”。</p> <p class="ql-block"> 這座“仙人對弈”銅塑,刻于清康熙十四年?!恫杩h志卷一?古跡》記載:“仙人臺,城北十五里,水巖(寺)山之上。有石秤(棋)盤,腳跡,昔有仙人對弈于此。一樵夫旁視,頃刻柯爛?!?lt;/p><p class="ql-block"> “柯爛”一詞源自古之傳說,說有個樵夫進山砍柴,遇兩童子對弈,觀之良久,歸時發(fā)現斧柄已爛掉。后世遂以“柯爛”喻世事變遷,歲月流逝之速——世事如夢,瞬息萬變,人生苦短,須臾即逝也。</p> <p class="ql-block">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我和老伴上山時一路歡暢,倒也沒覺得怎么累,并如愿以償地體驗到了登頂的快樂。</p> <p class="ql-block"> 可下山就沒那么容易了,石階千轉百折,錯落不平,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一不小心,就可能釀成悲劇。連那些孩子和年輕人都要走走歇歇的,何況我倆“70”后了。(笑)</p> <p class="ql-block"> 老伴下到一半時,心臟都有點吃不消了……驗票時,景區(qū)工作人員就說“你們老年人不必爬到頂,山半腰就能看到海?!笨晌覀z沒聽,大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氣概。</p><p class="ql-block"> 好歹在我倆的共同努力下,總算有驚無險地下山了。</p> <p class="ql-block"> 奇跡發(fā)生了,爬了一天山,直到回家,也沒覺得疲勞,反倒一身輕松。第二天,我倆又到海邊玩了半天。老伴笑著說:肯定是吸了碣石山靈氣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