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敦煌壁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伙計,你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手機上電視里常常會看到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那些飛天的衣袂永遠定格在飄動的瞬間。使我感悟到當下即是永恒的深刻道理。千年前的畫師們或許早已明白,生命最動人的姿態(tài)不在過去與未來,而在筆尖觸及墻壁的當下。古稀之年的智慧,恰如洞窟中歷經(jīng)風沙卻愈發(fā)溫潤的彩塑,教會我們以豁達之心擁抱此時此刻的每寸光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歡喜如春溪,當以赤子之心追逐。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曲水流觴間,揮毫寫下"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感悟。這位書圣不曾想到《蘭亭集序》會成為千古絕唱,他只是在那個暮春午后,誠實地記錄當下的歡愉。就像陶淵明采菊東籬時,不會計較明日是否還有花開。人生至樂,往往萌發(fā)于那些不計得失的投入時刻,如同敦煌畫師在幽暗洞窟里點亮的油燈,不為照亮千年,只為此刻能看清筆下的線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珍惜似夏露,需用虔誠雙手捧接。敦煌藏經(jīng)洞中的經(jīng)卷被僧人們用杏黃綢緞包裹了九百年,這種珍重超越了實用價值,成為對文明薪火的守護。李清照在顛沛流離中始終帶著與趙明誠共同輯錄的金石字畫,那些箱籠里裝著的何止是文物,更是無法復(fù)制的共同記憶。當下得到的緣分,都是歲月饋贈的孤本,當如老茶客摩挲養(yǎng)了三十年的紫砂壺,讓每一道茶漬都沉淀著時光的溫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豁達若秋葉,該放手時自飄零。蘇軾在赤壁江心寫下"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時,早已參透得失之間的辯證法。莫高窟壁畫上的金箔會剝落,但殘缺處反而生出歷史的呼吸感。就像王維在"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意境中,領(lǐng)悟到結(jié)束恰是另一種開始。生命中的失去,不過是給新的際遇騰出位置,如同敦煌的沙丘,被風吹走的沙粒終會在別處形成新的風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鳴沙山頂看月牙泉,恍然明白佛家"一期一會"的真諦。那些在洞窟中描繪永恒的敦煌畫師們,其實最懂得當下的珍貴。古稀之年的豁達,不是看破紅塵的冷漠,而是歷經(jīng)千帆后對此時此刻的加倍珍視。當我們學會像月牙泉般活在沙丘的環(huán)抱中而不枯竭,像飛天衣帶般在凝固的壁畫里保持飛揚的姿態(tài),便觸摸到了生命最本真的質(zhì)地——當下即是全部,此刻即是永恒。老伙計,我總想,當下,現(xiàn)在,眼前,你我都是古稀之人定要豁達,歡喜就爭取,得到就珍惜,失去就忘記。親喲,即將落幕的你我更加要清醒地保持豁達,勇敢追求,珍惜擁有,放下失去。你說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520感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老伙計,你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我這個古稀老翁,今日又逢520中國的情人節(jié),感觸良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初夏的微風從窗外輕輕溫柔地吹進我的房間,廚房里飄來小米粥的清香。我望著老伴在廚房灶臺前忙碌的背影,銀發(fā)在晨光中泛著柔和的光澤,忽然想起今天又是五月二十日了。這個被年輕人稱為"情人節(jié)"的日子,在我們四十五年的婚姻長河里,不過是無數(shù)個平凡日子中的一個,卻又因這份平凡而顯得格外珍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記得新婚那年,我們總愛在外頭散步,俗稱數(shù)石子。每到五月,芍藥開得正好,我便摘一小朵別在她鬢邊。那時的愛,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是心跳加速的悸動。后來孩子的出生,生活被柴米油鹽填滿,那些風花雪月漸漸化作深夜為孩子掖被角的溫柔,化作生病時守在床前熬紅雙眼的堅持。愛,從絢爛的煙花變成了溫暖的爐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二年半前那個晚夜,我突然腰部肚皮疼得厲害。他急得連外套都顧不上穿,踩著拖鞋急忙送我去醫(yī)院檢查。結(jié)果是腎結(jié)石手術(shù)。那幾天我失能狀態(tài)的自己,狼狽不堪,總迷迷糊糊看見她急得滿頭飄霜站在床前,手里端著藥碗微微發(fā)抖,卻還強撐著笑臉說:"別怕,我在呢。"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世間最動人的情話不是"我愛你",而是風雨來臨時那句"我在呢"。就像我們結(jié)婚時那對粗瓷碗,磕磕碰碰幾十年,盛過苦藥也裝過蜜糖,卻始終成雙成對地擺在碗櫥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如今孩子己安了家,老屋里又只剩下我們兩個。每天清晨,他依然會為我溫好那杯蜂蜜水;我依然記得在她的老花鏡腿松動時,悄悄用小螺絲刀擰好它。上個月收拾舊物,翻出一沓發(fā)黃的信紙,是他年輕時出差在外寫給我的家書。那些笨拙的字跡里寫的盡是"記得按時吃飯""天冷加衣"的叮嚀,字字句句都是牽掛?,F(xiàn)在的年輕人用手機一秒就能說"520",而我們那個年代,要等上好幾天才能收到一句"安好勿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有時夕陽西沉時,我們常并肩坐在樓下長條椅上看云卷云舒。偶而她會突然指著天邊:"看,像不像咱們?nèi)S山那天見的火燒云?"我便笑著點頭,其實早記不清那天的云彩,卻永遠記得他緊緊攥著我的手擠過人群的模樣。四十五年的光陰把我們的記憶織成了同一匹錦緞,他的回憶里有我,我的記憶里有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桌上的小米粥還冒著熱氣,她走過來替我攏了攏披肩:"趁熱喝吧。"我望著他布滿皺紋卻依然溫柔的眼睛,忽然覺得這一生就像門前那條小河,看似平淡無奇,卻因長久的流淌而深邃寬廣。五月的風穿過窗戶,帶來金銀花的芬芳,這大概就是愛情最本真的模樣——不在轟轟烈烈的誓言里,而在晨昏四季的相伴中,在一粥一飯的守候里,在那句樸實的"我在呢"的承諾中。老伙計,細水長流的陪伴,一日三餐的守候,是被放在心上的每一個瞬間,比起我愛你,更加動人。愿風雨與共,深情不移,長日歡喜,你與四季。清風明月共香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人的生活智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伙計,你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讀元代散曲家“適意”之感悟與感觸。 閑庭信步度古稀,論生命的從容境界。我的親們,古稀老人喲!走得慢也好,步子小也好,從容豁達自在開心能往前走就好。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生命晚景的至高智慧。在這個崇尚速度與效率的時代,我們習慣于追逐、奔跑、沖刺,卻常常忘記了行走本身就是目的。古稀之年的從容,不是生命的衰退,而是一種超越性的生命境界——如同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也似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這種慢而不滯、閑而不怠的生活態(tài)度,恰恰揭示了生命最本真的樣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稀之年的從容,是時間積淀的智慧結(jié)晶。明代思想家洪應(yīng)明在《菜根譚》中寫道:"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這種經(jīng)過歲月淬煉的智慧,在慢節(jié)奏中反而看得更遠、想得更深。電視上你看看,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晚年視力嚴重衰退,卻創(chuàng)作出《睡蓮》系列杰作,模糊的筆觸反而捕捉到了光線最本質(zhì)的韻味。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描述老年跑者的姿態(tài):"他們跑得不快,但腳步中有著年輕人無法模仿的節(jié)奏與堅定。"生命的價值從來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每一步的踏實與從容。走得慢的老年人,恰是在用獨特的韻律詮釋著存在的詩意。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本質(zhì)上是對生命有限性的超越與解脫。元代散曲家關(guān)漢卿在《適意》中寫道:"適意行,安心坐,渴時飲,饑時餐,醉時歌,困來時,即就臥。"這種看似簡單的生活哲學,實則是對生命節(jié)奏的深刻把握。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主張"快樂是最高的善",但他所說的快樂并非放縱,而是"身體無痛苦,靈魂無紛擾"的寧靜狀態(tài)。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知足常樂"與這種思想不謀而合。當代社會充斥著各種人為制造的焦慮與欲望,而老年人的從容生活提醒我們,生命原本可以如此簡單而豐盈。他們像一棵經(jīng)歷風霜的老樹,不再急于向上生長,卻在靜默中展現(xiàn)著存在的尊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容的晚年生活,為整個社會提供了一種對抗異化的可能。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詩意地棲居"的理念,批判現(xiàn)代人淪為"技術(shù)座架"的奴隸。在這個被時鐘和截止日期支配的世界里,老年人的慢生活成為一種溫和的抵抗。他們像古代隱士一樣,"日月長,天地闊,閑快活",在公園里慢慢踱步,在藤椅上靜靜曬太陽,在茶香中悠悠度日。在手機百度上瞧瞧,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在《憂郁的熱帶》中感嘆,"現(xiàn)代社會最缺乏的就是無所事事的藝術(shù)。"而老年人正以他們的生活實踐,重新教會我們這種"藝術(shù)"——不是消極的懶散,而是對生命本質(zhì)的回歸與珍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容地老去,是一種生命的修為與境界。在這個恐懼衰老、崇拜青春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理解白發(fā)下的智慧與皺紋里的故事。古稀之年的慢行不是終點前的蹣跚,而是看透風景后的悠然,不是生命力的衰退,而是另一種形式的蓬勃生長。正如詩人里爾克所言:"生命沒有界限,只有新的階段等待我們?nèi)ソ?jīng)歷。"當我們學會欣賞慢下來的美好,或許就能明白,走得慢也好,步子小也好,只要心向陽光,每一步都是生命的慶典。老伙計,你好!愿你我吉祥如意,手腳輕健,能吃能睡能玩能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一朵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伙計,你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幾天和幾位老友在公花園同庚廳品品茶,聊聊天,侃侃大山,曬曬太陽。有位老友發(fā)自肺腑語重心長實實在在地講,“我們都 古稀之年的人啦,當下現(xiàn)在眼前這將是生命枝頭的最后一朵花開好時節(jié)辰光,請你我珍惜”。老友的話語如深秋的陽光,溫暖而通透。古稀之年,站在生命的金秋回望,那些曾經(jīng)的執(zhí)著與不甘,恰似枝頭不肯凋零的枯葉,固執(zhí)地抓著過往不放。而真正的智慧,在于學會如大樹般自然放手,讓枯葉歸根,讓新芽蓄勢。人生最后階段的精神覺醒,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對生命本質(zhì)的深刻理解——放下不是認輸,而是以更從容的姿態(tài),讓生命枝頭綻放最后一朵絢麗的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放下執(zhí)著,是古稀之年最珍貴的生命禮物??鬃釉唬?quot;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從心所欲"四字,道出了老年應(yīng)有的灑脫。你看,書圣王羲之在蘭亭雅集中寫下"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感悟時,正是放下了對功名的執(zhí)著,才成就了千古流芳的《蘭亭序》。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晚年筑"項脊軒",遠離塵世紛爭,在"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的平淡中,寫下了最動人的散文。當我們不再為外物所役,生命反而展現(xiàn)出它最本真的光彩。放下那些不再重要的堅持,心靈才能如釋重負,在生命的秋季輕裝前行。去精彩自己的古稀人生,是智慧長者對生命最好的禮贊。你再看看,齊白石衰年變法,九十高齡仍不斷創(chuàng)新畫風;摩西奶奶76歲開始作畫,用畫筆證明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國學大師文懷沙晚年仍筆耕不輟,笑稱自己是"文化界的年輕人"。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在生命的最后章節(jié)活出自己的精彩。在手機百度上看到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在木桶中居住,當亞歷山大大帝問他需要什么時,他只說:"請你讓開些,別擋住我的陽光。"這種無論境遇如何都保持自我的態(tài)度,正是古稀之年應(yīng)有的生命姿態(tài)。當你我專注于綻放自己的光彩,生命的清風自然會不期而至。往事不回頭,未來不將就,是古稀之年最通透的生活藝術(shù)。國學大師季羨林曾在《病榻雜記》中寫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接受生命的不完美,反而能看見更廣闊的風景。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晚年視力嚴重衰退,卻創(chuàng)作出朦朧唯美的《睡蓮》系列;貝多芬耳聾后譜寫《第九交響曲》,用心靈傾聽世界的和聲。他們沒有被過往的遺憾所困,也不對未來做無謂的妥協(xié),只是在當下活出最真實的自己。我們中國古人講"隨遇而安",不是消極認命,而是在認清生命本質(zhì)后的主動選擇。當像你我站在古稀的門檻,生命給予我們的不是衰退的悲涼,而是成熟的芬芳。如老友所言,"你若盛開,清風自來",這盛開不是為他人欣賞,而是對生命本身的禮贊。放下那些沉重的行囊,我們反而能走得更加從容,不再被外界的評判所困擾,我們反而能活出內(nèi)心的自由。古稀之年的智慧,在于明白生命最后的綻放不是為了結(jié)出果實,而是為了展現(xiàn)生命本身的美好。愿你我經(jīng)歷過歲月無法回避洗禮的老人,都能如深秋的菊花,在生命的枝頭傲然綻放,以從容的姿態(tài),微笑著迎接余下每一天的朝陽與清風。老伙計,阿彌陀佛!保重保重,善待珍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稀之年思維求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伙計,你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稀之年的我,一直在給自己當下不斷定位,思維求索,如何找到余生生命的愜意合理格局,在有限晚年時光深處開一朵智慧通達從容的花?古稀之年,生命已如深秋的楓葉,歷經(jīng)風霜卻愈發(fā)絢爛。七十四載光陰積淀的不僅是額頭的皺紋,更是心靈的深度與廣度。站在人生的這一高度回望,走過的路、讀過的書、經(jīng)歷的事都化為生命的厚度,向前看,余生的每一天都是上天饋贈的禮物。為自己定位,不是簡單地尋找一個社會角色,而是在生命的長河中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形成格局,不是刻意追求宏大敘事,而是讓心靈擁有包容世界的寬度,開心度日,悠悠享受,則是對生命最智慧的禮贊。古稀老人為自己定位,首先需要與歲月和解,接納生命不同階段的變化之美??鬃釉唬?quot;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意味著在古稀之年,人已達到了內(nèi)心自由與外在規(guī)范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齊白石九十高齡仍堅持作畫,自稱"白石老人",以謙遜姿態(tài)繼續(xù)藝術(shù)探索,楊絳百歲時出版《走到人生邊上》,以通透筆觸書寫生命感悟。他們都沒有被年齡定義,而是在年齡中找到了更真實的自我。古稀定位不是消極地接受"老年"標簽,而是積極地確認"我依然是我"——一個積累了七十四年智慧、仍有成長可能的生命個體。你瞧!法國作家圣埃克蘇佩里在《小王子》中寫道:"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只有用心才能看清。"老人歷經(jīng)滄桑后獲得的,正是這種用心看清本質(zhì)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形成思維格局,需要古稀老人構(gòu)建起豁達圓融的認知體系。這種格局不是憑空而來,而是通過持續(xù)學習與思考逐漸形成的。東漢經(jīng)學家鄭玄七十歲時仍"日夜尋誦未嘗倦",北宋文豪歐陽修晚年更是在"六一居士"的雅號下讀書、藏書、著書不輟。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你我,停止學習的那一刻起才是真正的衰老。今天的老人擁有古人難以想象的資源,書籍觸手可及,網(wǎng)絡(luò)連接世界,終身教育體系日趨完善。保持思維活力,可以如哲學家康德那樣在慢慢悠閑的散步中思考宇宙規(guī)律人生歸宿,也可以如同博物學家達爾文那樣在花園觀察中探索生命奧秘,也可以如同長者那樣,在閱讀報紙,書籍,手機,電視,或與孫輩交流談笑中保持與時代的聯(lián)結(jié)。明代思想家呂坤在《呻吟語》中寫道:"進德修業(yè)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義精仁熟在晚年。"古稀之年的思維格局,正應(yīng)達到這種"義精仁熟"的境界。開開心心平平穩(wěn)穩(wěn)度過余生,是古稀智慧最生動的體現(xiàn),這需要老人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快樂哲學。這種快樂不是簡單的娛樂消遣,而是經(jīng)過歲月沉淀后的生命喜悅。它可以來自白居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閑適,可以來自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脫,也可以來自平常老人與老友的一局棋、與兒女的一通電話、與伴侶的一次散步。心理學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幸福感往往與三個因素密切相關(guān):自主性(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關(guān)聯(lián)性(與他人保持有意義的關(guān)系)、勝任感(感覺自己仍有價值)。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快樂是生活的開始和目的。"古稀之年的快樂,在于放下功利與焦慮,以審美眼光看待日常,在有限中體驗無限,在平凡中發(fā)現(xiàn)非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命如同一本書,古稀之年已翻過厚重篇章,但故事仍在繼續(xù)。為自己定位,是明確此刻的頁碼,形成思維格局,是理解全書的脈絡(luò),快樂自在開心度日,則是享受閱讀的過程。在這個年紀,老人既是自己生命的作者,也是睿智的讀者,更是哲思的評者。宋代文人蔣捷在《虞美人·聽雨》中寫道:"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種歷經(jīng)人生各階段后的從容與接納,正是古稀之年最珍貴的生命格局。愿你我都能在晚年時光深處,培育出屬于自己的那朵智慧開心之花,讓它綻放出超越年齡的光彩,馨香余生,享健康快樂的每一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窗情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伙計,你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讀周展宣城同學一起旅游的感慨隨筆之感。同窗三載,農(nóng)場十年, 情系一生。古稀之年回望,人生路上最珍貴的財富,莫過于那些在青春歲月里與我們并肩前行的同窗農(nóng)友。你我見證了我們最純真的模樣,陪伴我們走過最艱難的時光。同學情誼,如陳年佳釀,歲月愈久,芬芳愈濃。那些在農(nóng)場里共度的十年光陰,那些在教室里同窗的三載歲月,早已化作生命中最溫暖的底色,成為我們抵御世間寒冷的鎧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學情誼之所以珍貴,在于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利算計。在農(nóng)場勞動的艱苦歲月里,你我分享過最后一塊饅頭,互相包扎過手上的血泡,在寒冷的冬夜里擠在一起取暖。這些不求回報的付出,構(gòu)成了人間最純粹的情感。蘇軾在《定風波》中寫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正是這種不計得失的陪伴,讓我們的青春即使身處逆境也能保持從容。同學之間沒有利益糾葛,有的只是共同經(jīng)歷的歡笑與淚水,這份純粹在成年后的世界里顯得尤為珍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窗情誼之所以持久,在于它承載著共同的生命記憶。我們一起見證過彼此的成長軌跡,熟悉對方年少時的夢想與糗事。這種共同的記憶成為連接彼此的紐帶,即使多年不見,一旦重逢,那些沉睡的往事便如潮水般涌來。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感嘆:"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同學之間的情誼恰如原上春草,看似平凡卻生生不息。那些在農(nóng)場里一起看過的日出,見過晚霞,在教室里一起讀過的詩句,都成為我們精神世界里永不褪色的風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學情誼之所以動人,在于它教會我們珍惜當下。青春易逝,轉(zhuǎn)眼間你我已從意氣風發(fā)的少年變?yōu)榘装l(fā)蒼蒼的老者。那些曾經(jīng)朝夕相處的同學,有的已經(jīng)永遠離去,有的散落天涯。杜甫在《贈衛(wèi)八處士》中寫道:"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正是這種無常,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眼前人。每次同學聚會,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彼此又添了幾道皺紋,又多了幾縷白發(fā),但眼神中那份熟悉的光芒依然如故。這提醒著你我,更需把握當下,憐取眼前,善待歲月中的每一份情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間有情深幾許,最美不過是同學。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同學情誼是我們情感世界里最穩(wěn)定的坐標系。無論聯(lián)不聯(lián)系,那份惦記始終在心底;無論見與不見,那份牽掛永遠在心頭。讓我們珍惜這些穿越時空的情誼,因為它們不僅連接著我們的過去,也溫暖著我們的現(xiàn)在,更將陪伴我們走向未來。同窗三載,農(nóng)場十年,情系一生,這或許就是歲月給予我們最美好的禮物。老伙計,請你我珍惜這份緣分,善待歲月,把握當下,顧惜彼此,保重保重,健康第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知青 你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伙計,你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知青,古稀人",這簡短的六個字承載著多少歲月滄桑。當年那些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你我的精神世界卻如陳年佳釀,愈久彌香。知青一代的特殊經(jīng)歷鍛造了你我獨特的精神品格——在苦難中淬煉真情,在動蕩中堅守風骨,在變遷中保持思考。這種精神品格構(gòu)成了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期一份珍貴的人文遺產(chǎn),超越了時代局限,具有永恒的價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知青們最動人的品質(zhì),莫過于對人際關(guān)系的珍視。"思老友,念真情"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一種深刻的情感體驗。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扶持成為最寶貴的財富。作家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回憶知青歲月時寫道:"那些日子里,一個窩頭可以分著吃,一句話可以暖一生。"這種在艱苦環(huán)境中建立的情感聯(lián)結(jié),遠比現(xiàn)代社會中快餐式的人際交往更為厚重。老知青們懂得,人生最大的財富不是積累了多少物質(zhì),而是收獲了多少真誠的關(guān)系。你我的情感世界提醒我們,在這個數(shù)字化時代,我們是否正在失去真正交心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知青一代的"敬風骨,重人品"體現(xiàn)了一種稀缺的精神高度。在價值多元的當下,風骨似乎已成為陌生的詞匯,但對老知青而言,這是你我安身立命的根本。畫家黃永玉在回憶錄中講述過一個故事,在農(nóng)場勞動時,一位知青因堅持說真話而遭受不公待遇,卻始終不改變自己的立場。這種風骨不是固執(zhí),而是對內(nèi)心準則的堅守。老知青們明白,人生最大的成功不是外在的成就,而是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物質(zhì)主義盛行的今天,守護精神的高度比追求物質(zhì)的豐盈更為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會思考,懂定位"展現(xiàn)了知青一代難能可貴的理性精神。從激情燃燒的青春到理性沉淀的晚年,你我完成了艱難的精神蛻變。正如學者錢理群曾分析過知青一代的思想軌跡,從盲從到懷疑,從狂熱到冷靜,最終達到一種清醒的認識。這種思考能力使你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沒有迷失方向,能夠準確把握個人與時代的關(guān)系。作家韓少功在《馬橋詞典》后記中寫道:"我們這一代人,最幸運的是經(jīng)歷了思想的解放。"老知青們的思考軌跡啟示我們,真正的成熟不是年齡的增長,而是思想的不斷深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當下回望,知青一代的精神品格恰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這一代人在物質(zhì)豐富時代的精神缺失。你我用一生證明,人生的價值不在于你擁有什么,而在于你成為什么樣的人;不在于你經(jīng)歷了什么,而在于你從經(jīng)歷中領(lǐng)悟了什么。從"勤鍛煉"的身體自律到"心態(tài)好"的精神調(diào)適,從"開心過"的生活智慧到"不負己"的生命態(tài)度,老知青們構(gòu)建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學。這套哲學不屬于過去,而屬于所有追求精神成長的人。在這個變化加速的時代,知青精神提醒你我,真正的進步不僅是物質(zhì)文明的積累,更是精神文明的傳承與超越。老伙計,這就是你我一代知青的精神圖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知青樂游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伙計,你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稀老知青伴悠游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泛舟記。今日和幾位知青老友同游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皆是當年都下鄉(xiāng)插隊,農(nóng)場的知青伙伴。我們這些古稀之人,白發(fā)相映,皺紋里刻著歲月的溝壑,聚在一處,倒像是幾株老樹偶然相逢,枝椏交錯間,便抖落出許多陳年有趣有味的舊事來。初夏的清晨濕地公園籠罩著一層薄霧,水汽氤氳,蘆葦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老王頭拄著拐杖,指著遠處道:"這蘆葦蕩,倒讓我想起蘇北五圖河農(nóng)場的蘆葦蕩,,,"眾人聞言皆笑,笑聲驚起一群白鷺,撲棱棱飛向灰蒙蒙的天空。老李頭摸出保溫杯,啜了一口茶,瞇著眼說:"那時候寒冬割蘆葦場景歷歷在目,腰都直不起來,哪像現(xiàn)在,坐著船看風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租了一艘小木船,船身漆成暗紅色,有些剝落處露出木頭的原色。船夫是個黝黑的中年漢子,話不多,只穩(wěn)穩(wěn)地掌著舵。湖水不深,清澈見底,偶爾能看見魚兒穿梭于水草之間。老張頭/忽然從包里掏出一把口琴,吹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琴聲飄在水面上,竟引得岸邊幾個年輕人駐足觀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記得那年冬天,咱們剛到蘇北農(nóng)場..."老趙頭剛開口,就被老周頭打斷:"別提那些苦日子了,現(xiàn)在不是挺好?"老趙頭訕訕地住了口,轉(zhuǎn)而指向遠處:"看,那兒有只翠鳥。"果然,一抹翠影掠過水面,倏忽不見。老李頭嘆道:"這鳥兒比咱們活得自在瀟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船行至湖心,水天相接處浮著一大片睡蓮,淡紫色的花瓣半開半合。老張頭收起口琴,從包里摸出一瓶老酒,幾個紙杯。老李頭拿出一些小包裝的熟菜,,,”偷偷帶的,"他眨眨眼,"醫(yī)生不讓喝,可今天高興。"眾人會意,各自斟了半小杯。酒是普通的洋河大曲,入喉辛辣,卻暖了全身。老周頭忽然紅了眼眶:"咱們這一輩人,苦也吃了,福也享了,值了。"老李頭拍拍他的肩膀,沒有說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午后,陽光穿透云層,湖面泛起細碎的金光。岸邊有孩童嬉戲的笑聲傳來,清脆如鈴。老趙頭摸出手機,笨拙地對著遠處的白鷺拍照,卻總是錯過了不少最佳時機。老周頭笑話他:"你這技術(shù),還不如當年使鐮刀割蘆葦利索。"眾人又笑,笑聲驚飛了更多水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歸程時,船行得更慢了些。老張頭又吹起口琴,這次是《紅莓花兒開》。我們幾個老破嗓子跟著哼唱,不成調(diào)子,卻自得其樂。船夫回頭看了我們一眼,嘴角微微上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岸時,夕陽已將西邊的天空染成橘紅色。老李頭忽然說:"下個月,我孫子要考大學了。"眾人紛紛道賀,相約屆時再聚。臨別前,我們在公園門口合影,背后是"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幾個大字,前面是幾張布滿皺紋卻洋溢著笑意的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家的路上,我們默默地摸著口袋里手機上那張合影,想起老周頭紅著眼眶說的話。是啊,我們這一輩人,像濕地里的蘆葦,經(jīng)歷過風雨,卻依然挺立。而今泛舟湖上,看水鳥翩躚,聽老友絮叨,便是最好的時光了。老伙計,珍惜珍惜,善待善待,保重保重,阿彌陀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