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們在羅馬的最后一站;梵蒂岡,這個挺有意思的小國,它位于意大利羅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面積僅0.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4人,有自己的銀行、郵局、電信等公共服務機構,財政收入依靠旅游、發(fā)行郵票和錢幣、不動產出租、宗教銀行盈利以及教徒捐款等?!?lt;/p><p class="ql-block"> 公元 756年,教皇斯提芬二世獲得法蘭克國王丕平所贈羅馬城及周圍區(qū)域,擁有宗教和世俗管理權。此后,在意大利中部建立教皇國。1870年被意大利王國吞并。1929年2月,墨索里尼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拉特蘭條約》,教皇正式承認教皇國滅亡,另建梵蒂岡城國,意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主權屬于教皇……</p><p class="ql-block"> 由于政教一體,其教庭的奢靡、腐敗由來己久, 據導游解說:歷史上,中世紀教皇通過出售“贖罪券”斂財,宣稱信徒購買后可減免罪罰,甚至聲稱“錢幣入錢箱,靈魂上天堂”。為了鞏固世俗權力,教廷偽造《君士坦丁獻土》文件,謊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將意大利中部領土贈予教皇,以此對抗法蘭克王國的繼承權主張。10世紀時,羅馬貴族婦女通過成為教皇情婦掌控教廷權力,甚至讓自己的兒子繼任教皇,導致教廷道德權威嚴重受損。文藝復興時期,美第奇家族出身的教皇(如利奧十世)生活極度奢靡,揮霍教會財富贊助藝術,同時繼續(xù)兜售贖罪券,加劇民眾不滿。部分教皇豢養(yǎng)情婦、私生子,甚至公開承認非婚生子女,如亞歷山大六世(羅德里戈·波吉亞)以權謀私,利用教皇權力為家族謀利……</p><p class="ql-block"> 教皇與皇帝的沖突:中世紀教皇常以“絕罰”(開除教籍)威脅君主,如格里高利七世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的斗爭,但教皇也多次被皇帝廢黜或囚禁。14世紀,法國國王直接控制教廷,將教皇遷至法國阿維尼翁,期間教廷成為法國王權的附庸,甚至出現(xiàn)多位教皇并立的“大分裂”局面。19世紀初,拿破侖攻占羅馬,兩次囚禁教皇(庇護六世和庇護七世),并強行加冕自己為皇帝,徹底羞辱了教廷的權威。意大利統(tǒng)一后的1870年,意大利王國吞并教皇國,教皇退居梵蒂岡,自稱“梵蒂岡囚徒”,直到1929年墨索里尼為爭取天主教支持,才通過《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獨立……</p><p class="ql-block"> 20世紀,梵蒂岡銀行(IOR)多次卷入洗錢、黑手黨資金運作等丑聞,甚至導致銀行行長離奇死亡(如1982年的羅伯托·卡爾維事件)……</p><p class="ql-block"> 近年來,天主教會的性侵案頻發(fā),部分高層被指控包庇涉案神職人員,嚴重損害教廷聲譽……</p><p class="ql-block"> 其長期深陷腐敗與權力斗爭,不僅削弱了教廷的道德權威,也直接促成了宗教改革和現(xiàn)代世俗化浪潮。盡管今天的梵蒂岡已無世俗領土,但其歷史遺留的腐敗問題仍影響著天主教會的公信力……</p> <p class="ql-block"> 3月22日下午,經過嚴格的安檢通道,我們進入圣彼得廣場……</p><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廣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爾尼尼親自監(jiān)督工程的建設。1656~1667年,歷時11年時間完成……</p><p class="ql-block"> 廣場周圍有4列共284根塔斯干式的圓柱,圓柱上面是140個前教皇人像……</p> <p class="ql-block"> 世界文化遺產--無字方尖碑,高約37米,重約320噸……</p><p class="ql-block"> 公元40年從埃及運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圣伯多祿大教堂,又稱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大殿。由伯拉孟特、米開朗基羅等建筑師不斷設計并完善……</p> <p class="ql-block"> 來教堂參觀、瞻仰的世界各地游人、信徒從廣場開始,就排成了長龍,但秩序良好……</p> <p class="ql-block"> 圣門, 是圣彼得大教堂正面五座大門中最右邊的一扇。門上的浮雕講述的是圣經故事。圣門平時是封死的,每逢25年由教皇親自打開一次,持續(xù)一年……</p> <p class="ql-block"> 排了2個半小時的隊,才進入……</p><p class="ql-block">? 三大鎮(zhèn)館之寶之--《圣殤》,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的成名作?,創(chuàng)作于1497-1499年,題材取自《圣經》中圣母瑪利亞懷抱受難基督的經典場景,表現(xiàn)悲痛與神圣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 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彩繪穹窿,圓頂高約138米……</p> <p class="ql-block"> 三大鎮(zhèn)館之宅之--貝爾尼尼的《青銅華蓋》?</p><p class="ql-block"> 巴洛克風格鍍金青銅華蓋,高30米,由四根螺旋銅柱支撐,頂部有鍍金球體與十字架,總重37噸……</p><p class="ql-block"> 象征寓意豐富:柱紋借鑒耶路撒冷圣殿,蜜蜂紋章代表委托者教皇烏爾班八世,天使持教皇象征物……</p><p class="ql-block"> 僅教皇可在其下方祭壇主持彌撒,長明燈環(huán)繞圣彼得之墓……</p> <p class="ql-block"> 整個教堂內是富麗堂皇、金光閃耀,是文藝與與建筑藝術的美妙融合……</p><p class="ql-block"> 據說是光黃金,就用了60噸左右……</p> <p class="ql-block"> 三大鎮(zhèn)館之宅之--圣彼得寶座,貝爾尼尼的作品,寶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的三重冠……</p> <p class="ql-block"> 此工作人員示意我摘下帽子,我脫帽后,笑著點頭表示了歉意……</p><p class="ql-block"> 不到一個月,方濟各因病去世……</p> <p class="ql-block"> 做彌撒的信徒……</p> <p class="ql-block"> 拉斐爾的遺作《基督圣顯》:這幅畫是拉斐爾英年早逝后由他的學生羅馬諾完成的,描繪了天上、人間不同場景,展現(xiàn)了圣容顯現(xiàn)有圣者拯救世人的內涵……</p> <p class="ql-block"> 請紅帽主教做彌撒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 朝圣活動結事后的嬤嬤們……</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網紅打卡點,一只腳在梵蒂岡,另一腳在意大利,一人跨倆國……</p> <p class="ql-block"> 第266任教皇方濟各,打破傳統(tǒng)、致力改革,去世時遺產僅為100美元。且生前生活儉樸著稱……</p><p class="ql-block"> 還留下遺囑:葬禮從簡……</p><p class="ql-block"> 其生前堅持將全部收入捐出……</p><p class="ql-block"> 特別的是,他還將改善中梵關系放在首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