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麗的潮安鳳凰山 馮小山 攝</p> <p class="ql-block"> 不久前隨芳若茶道友人去了一趟潮州,古鎮(zhèn)、美食、鳳凰單叢、茶具一路看過來,尤其對鳳凰單叢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鳳凰單叢產自潮州鳳凰山。一直生活在云貴高原的我,沒想到粵東鳳凰山主峰?鳳凰髻居然海拔?1497.8米?,圍繞主峰?鳳凰髻綿延的山脈還被稱為“潮汕屋脊”。鳳凰單叢茶就生長在這里海拔300-1100米的高山上。鳳凰單叢(樅)采自從鳳凰水仙群體種遴選的優(yōu)良單株茶樹,制成的茶葉呈現(xiàn)“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絕,為半發(fā)酵的烏龍茶。鳳凰單叢以帶山野韻味的高香而聞名,香氣分為蜜蘭香、黃梔香、芝蘭香、桂花香、玉蘭香、肉桂香、杏仁香、柚花香、夜來香、姜花香十大香型,其中的杏仁香有個特別好記的名字“鴨屎香”。</p> <p class="ql-block">烏崠、大庵的茶園 馮小山 攝</p> <p class="ql-block">潮州手拉壺 非遺大師鄭惟濱作品</p> <p class="ql-block">茶韻 王維毅 攝</p> <p class="ql-block"> 我們對地方好物往往習慣拉長它的“歲數(shù)”并賦予傳說。鳳凰單叢有明確記載的或是以下兩則:明朝嘉靖年間《廣東通志初稿》記載,“茶,潮之出桑浦者佳”;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饒平縣每年貢“葉茶一百五十斤二兩,芽茶一百八十斤三兩”。其實,鳳凰單叢所積淀的文化已足夠豐富、獨特,沒必要去添油加醋。再說,愛茶的人也是挑剔的人,差不多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喝的茶,不是你輕易能夠撼動的。</p><p class="ql-block"> 今年1月,農業(yè)農村部公布第三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廣東潮州單叢茶文化系統(tǒng)”在列,可喜可賀。“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GIAHS)”?是由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發(fā)起的保護計劃,旨在認定和保存“農村與其所處環(huán)境長期協(xié)同進化和動態(tài)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tǒng)和農業(yè)景觀,這種系統(tǒng)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shù)厣鐣洕c文化發(fā)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叭蛑匾r業(yè)文化遺產”保護計劃是一項很有遠見的舉措,一些農業(yè)文化遺產具有種質資源、旅游等復合價值,能夠助推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富蘭克林?H?金在他《四千年農夫: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xù)農業(yè)》中寫道:“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長盛不衰的秘密在于中國農民的勤勞、智慧和節(jié)儉,在于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以人畜糞便和一切廢棄物、塘泥等還田培養(yǎng)地力”,可能金教授漏了一點,就是大量、頻繁的引種和繁殖是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一些引進的種子如果適合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就可以有量產,如玉米、土豆、辣椒等作物就屬于這種情況。當然。引種也有不成功的,記得在七十年代,我的家鄉(xiāng)引種過羅馬利亞的水稻“噸半號”,苗倒是粗壯,就是不接稻子。只是,引種也可能因環(huán)境因素而產生變異,過去沒有詳細的紀錄,導致一些品種后來難以辨識,有的就被當成“”本地特有品種”了。還有,本來老祖宗引進的品種是適宜的,但莊稼人有時會計算種多種作物的機會成本,像茶葉之類不果腹,有的就將茶樹砍掉了,我老家馮家山過去祖上栽了不少茶樹,農人覺得茶樹妨礙莊稼生長,總是每隔一兩年就砍去較大的茶樹,假如過去一直沒砍茶樹,沒準會弄出個“馮家山多叢”,當然,農人也可能是遵守了《茶經》的“伐而掇之”。</p> <p class="ql-block">作者家鄉(xiāng)習慣砍掉老茶樹 馮小山 攝</p> <p class="ql-block"> 我們常說“老天賞飯吃”,其實像鳳凰單叢能夠惠及后人,且潮州人接住了前人留下的潑天富貴,也可說是“老祖宗賞飯吃”。在農業(yè)遺產方面,面對前人留下的寶貝,我們得感恩“老祖宗賞飯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