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我去了整修一新的通州博物館,恰逢5.18“國際博物館日”,所以來參觀的人不少。</p> <p class="ql-block">明景泰年間鑄造的“寶光寺銅鐘”</p> <p class="ql-block"> 通州博物館可謂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當(dāng)時在此修建三官廟,民國時期1923年,北京萬國道德會在三官廟舊址創(chuàng)建“萬字會院”。1991年改建為通州博物館,次年向社會正式開放。</p> <p class="ql-block">漢白玉八角經(jīng)幢</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枝蓮紋缸</p> <p class="ql-block"> 通過觀摩目睹大量的文物古器資料,我們對通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p><p class="ql-block"> 在華夏大地的版圖上,通州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歷經(jīng)歲月的雕琢,閃耀著獨特的歷史光芒。它枕河而興,依路而盛,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連接南北、貫通古今的交通要沖與經(jīng)濟樞紐。</p> <p class="ql-block">興盛時期商船云集運河沿岸</p> <p class="ql-block">漕運碼頭熙熙攘攘</p> <p class="ql-block">兩岸人家互通有無</p> <p class="ql-block"> 時光流轉(zhuǎn),通州迎來了全新的發(fā)展機遇。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它肩負著推動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的重大使命。如今的通州,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現(xiàn)代化的基礎(chǔ)設(shè)施日益完善。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通州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大步邁向未來,成為展示中國城市發(fā)展新貌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通州,通天下,州如畫。駐足于此,歷史長河奔涌而來。從新石器時期伊始,這片土地上的人文勝境如畫卷般徐徐展開,一幕幕在我們眼前掠過。燕趙文化與運河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交融匯聚、奔騰不息。從漕運咽喉到京東門戶,通州以千年文脈滋養(yǎng)著城市文明。</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新時代的一縷陽光穿透運河上的薄霧,蓬勃的生命力在此綻放。這片土地正在書寫更宏大的篇章,承擔(dān)時代的重任,為首都文化發(fā)展注入獨具特色的文化內(nèi)涵。</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歷史與未來相擁,當(dāng)人文底蘊與城市創(chuàng)新共振,通州正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擔(dān)當(dāng),勾勒著首都嶄新的天際線。這不僅是空間的拓展,更是文明的躍升,承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p> <p class="ql-block">總書記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戰(zhàn)略布局</p> <p class="ql-block"> 回首望,京畿要沖地,歷史印山河。向前看,城市副中心,未來更可期。</p><p class="ql-block">(照片為作者隨拍,文字參考展館資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