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別人有病找醫(yī)院,我卻尋醫(yī)進深山。由于年輕時下苦力,損傷了腰腿,老來發(fā)作,由一走就痛,到坐也痛、睡也痛,痛得我寢食難安。痛得實在受不了,只好進大醫(yī)院。到了省骨科醫(yī)院,診斷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jīng)痛”。要動手術(shù),說先在腰椎兩側(cè),一邊動一刀四五公分長的開創(chuàng)型手術(shù)。動了來看,若沒解決問題,再查原因再動手術(shù)?,F(xiàn)在的醫(yī)院,動手術(shù)是本人和家屬都要簽字的,出了問題醫(yī)院醫(yī)生是不負責(zé)任的。門診看病是專家,住進醫(yī)院來具體負責(zé)給你治病的卻是年輕人(我估計不乏實習(xí)生)。我簡直嚇懵了,這不成了讓別人練習(xí)技術(shù)的實驗品嗎?我反復(fù)猶豫之后還是決定拒絕手術(shù)離開了醫(yī)院。從此走上了尋找偏方、土醫(yī)生來治療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近日,慕名而去湘西,卻經(jīng)歷了賈島的遭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林)深不知處?!北居幸恍┻z憾,卻被眼前的景色震撼。</p><p class="ql-block">湘西,給人的印象就是溝壑交錯的深山老林。然而,這里卻有一汪清水。青山倒映,如夢如幻。清新的空氣中時不時地飄來舒爽的花香,真有讓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更可喜的是,在這青山綠水之間還有一棟棟的小洋樓似隱似現(xiàn)。這無疑給幽靜的山林增添了靈性,恍入瑤池仙境一般。</p> <p class="ql-block">這里不是景區(qū),也不是什么景點。既不是城鄉(xiāng)一體化改造,也不是政府出資的安置。而是實實在在的是當(dāng)?shù)剞r(nóng)民自己出資修建的一個又一個農(nóng)家住戶。看似雜亂無章,實則錯落有致,是各具特色的農(nóng)家小院。</p> <p class="ql-block">不信,這里還有舊房改新房的痕跡。農(nóng)村講風(fēng)水,他們一般都認(rèn)為自己是在自己的祖宅好,新房都是在原宅的地方修建。如果政府出資要講究統(tǒng)一規(guī)劃,是不會允許每個人都憑自己的意愿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按理說,有了新房,那破爛不堪的舊房就應(yīng)該拆除不要了,但他們大多都保留著。開初我以為他們是對住過幾代人的老房子有感情,敝帚自珍,舍不得,留下來可以憶苦思甜,警戒自己和教育后代。后來我才知道:他們是把老房子用來關(guān)豬牛羊雞鵝鴨兔,人住新房,便于人畜分開。這樣既保證人的居住環(huán)境衛(wèi)生又不影響副業(yè)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這是比較古老的,也是以前比較有錢的人才建得起的木瓦建構(gòu)房子。</p> <p class="ql-block">以前,一般平民老百姓只能修土墻房子。這個房子都應(yīng)該是上世紀(jì)六十年代以后的,因為六十年代以前還沒有水泥,不可能制出水泥瓦。</p> <p class="ql-block">這才是以前農(nóng)村常建的土墻瓦房。窮人買不起瓦還只能蓋茅草,那就是土墻茅草房。</p> <p class="ql-block">筑土墻是要請很多壯勞力幫忙的。別說開工錢,至少得讓人家吃飽才有力氣筑緊墻體。請不起人的,但遮風(fēng)擋雨的窩得建,就只有用一個小木方框裝泥巴筑緊成一個個的泥磚,農(nóng)村俗稱“陰磚”。日積月累的筑好后再砌墻。</p> <p class="ql-block">總之,這些破舊的房子就是這一二十年前農(nóng)村生活的見證。如果有人懷疑,那就請去再看一看《湘西剿匪記》影片。那里的故事雖是解放時期的,但實景可是在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當(dāng)?shù)嘏臄z的。</p> <p class="ql-block">而現(xiàn)在山區(qū)農(nóng)民的住房可以說起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前相比,用天壤之別來形容不算過分吧?</p><p class="ql-block">農(nóng)村建房,房基都在兩百平米左右。這樣三層,該多少平米?這就是一個小口之家,而不是成家后的幾弟兄、幾姊妹合住。而層高也是按農(nóng)村習(xí)慣一丈二(4米),這也是城市住房(包括一般商品別墅)所不能相比的。如此大的空間,猶如恒溫的地下宮殿。白天可以拒酷暑高溫于戶外,加上周圍茂密的森林植被將烈日炙烤變成自己適宜生長的溫度;到了晚上,門窗打開,讓清新涼爽的微風(fēng)穿透庭堂,豈不是比空調(diào)還爽?</p> <p class="ql-block">門庭的豪華,也不壓于城市里的私家別墅。</p> <p class="ql-block">而且家家都有小車。這里的車位不用買,而且也不用交停車費。</p> <p class="ql-block">若論休閑,若大的山林豈不是天然公園?還可以隨意地水邊垂釣。</p> <p class="ql-block">數(shù)千年以來的深山老林都屬窮鄉(xiāng)僻壤,近幾年變化如此之大,全得力于“要致富,先修路”。要不然這些房屋的建筑材料都是弄不進來。如今的公路,已不是縣縣通、鄉(xiāng)鄉(xiāng)通,而是達到了村村通、戶戶通。這給歷代窮困的山民帶來了無數(shù)發(fā)家致富的機會。就是進城務(wù)工,下班后都可以回到這里,遠離城市的喧囂和煩雜,享受這天然氧吧的清爽與寧靜。</p> <p class="ql-block">道路通暢,也給山區(qū)的山貨出山變現(xiàn)帶來了便利。這里的房前屋后都是果林?,F(xiàn)在正是橘樹開花的時節(jié)。原來時不時聞到的花香正是橘花香??催@花開的茂盛,今年一定又是好收成。</p><p class="ql-block">我曾經(jīng)參加一個旅游團,這團竟然大多數(shù)都是農(nóng)民,其中十一人還是一個村的。看他們與領(lǐng)隊的熟悉與親熱,得知他們還是這家旅行社的???。在他們聊天時,我無意中聽到了這么一件事:他們在退耕還林時把接近山坡的地方都改成了芒果林,其中有一戶有一年單是賣芒果都賣了五十幾萬。后來價格降了,但每年至少也是三四十萬。你說這樣的農(nóng)民怎么會不富?</p> <p class="ql-block">果林中的空地還種上了莊稼。這種見縫插針的種植,它不存在多大的成本和付出。也就是只要播下了種子,就等著收獲。真是有種就有收??!</p> <p class="ql-block">你看這豌豆,結(jié)得確實喜人。這不是蔬菜大棚,絕不是化肥農(nóng)藥催生出來的。而真真正正的天然無公害的綠色食品。城里的超市和菜市場大量供應(yīng)的能有這樣真格嗎?生活在這里,長期吃自產(chǎn)的五谷雜糧,與城里的山珍海味相比,哪樣更安全健康?</p> <p class="ql-block">山里也不乏這樣的竹林??矗仆炼?,要不了幾年就可成撐天棟梁。但稠密擁擠的嫩筍,又是餐桌上的美味。長期生活在城里的人,更視之為珍品。</p><p class="ql-block">這里,夏天雨后山上長出來的野蘑菇,采到城里能賣上幾十塊錢一斤。山上還有許多野生藥材,那都是值錢的。我要找的那位老中醫(yī),就是進山找藥去了。真的是:生活在這里,只要勤快,處處可以檢“黃金”。</p> <p class="ql-block">林蔭下,隨時都可以看見成群的雞鵝鴨。</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雞,可不是一生展不開翅膀的雞。地里的草籽和昆蟲都足以滿足它們的食欲,更何況主人家還有吃不完又賣不起價的糧食,哪個還肯花錢去買飼料。</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鴨,也不是一個月長大連骨頭都長不硬、飼料催出來的鴨。它們都是吃昆蟲、草籽、魚蝦、螺螄、雜糧,葷素兼顧自然成長的土雞、土鴨。它們的蛋,也是純天然營養(yǎng)豐富的蛋。</p> <p class="ql-block">這樣成群結(jié)隊的,每家都有一大群。除滿足自己生活和招待親朋客人外,每家都還有大量的剩余。拿到城里賣,在城里人眼里可是難得的珍品。幾十元一斤,一只賣百多塊。</p> <p class="ql-block">飼養(yǎng)也簡單不費神。由母雞孵化,只要孵出了雞仔、鴨仔,就成群放養(yǎng)。養(yǎng)成習(xí)慣后,它們都會定時出去,按時回來;成群結(jié)隊,一個不落(la)。這可能也是農(nóng)村生活的樂趣。</p> <p class="ql-block">他們不但養(yǎng)雞鴨鵝,還養(yǎng)豬牛羊。牛羊都是放養(yǎng),回家再加點精料(自家富余的玉米豆類等雜糧)。豬呢,自家種的蔬菜,人吃菜心,豬吃菜葉,外加剩余的粗糧。根本不買飼料,一般都要喂到四、五百斤才殺。殺一頭,一家人都足夠吃一年。隨時去哪家,房梁上都掛滿了臘肉。這種肉,在大城市生活是難以享受到的。你看這家,放出去的就是三頭牛,等長大宰了賣,一頭幾百斤,一斤幾十塊,一頭牛就上萬。而且這種牛肉是養(yǎng)牛場喂出來的遠不能比的。</p> <p class="ql-block">這里房屋眾多,卻難見人影。不由得讓我想起了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倍@里卻是“院深不見人,只有雞鴨群?!焙貌蝗菀子錾弦焕险邚耐饷婊貋恚谑蔷团c他聊了起來。從他口里得知,這些新房子都是近幾年才修的。他兒子在外面開大貨車跑長途;女兒女婿在外面打工,沒兩年就自己開了個小廠。房子是他兒子前年修的。他在家買了一臺小型農(nóng)耕機,除了耕種自己的地外,就幫別人耕種,可以用來掙錢?,F(xiàn)在他已七十幾了,兒女都不要他去幫人了,就在家做點自留地、喂點雞鴨。他的豬喂到了四百多斤都還舍不得殺。說是菜葉子和包谷等雜糧不好處理得。兒女每人每月各給一千,他農(nóng)保每月八百多,加起來每月就有二千八。生活上又不象城里樣樣都靠買,他覺得自己富裕得很。閑時就滿山轉(zhuǎn)悠,不時還有驚喜,撿到城里又是錢。我說:“你那么多錢咋用得完?”他說他到處去耍。我問他咋個耍,他說他開著他的拖拉機出去,不上高速走老路,一天也能走百把兩百公里,邊走邊玩。他說他已走了湖南、廣西、貴州,還準(zhǔn)備走更遠。擺談中我真佩服他真會過日子!</p><p class="ql-block">談到其他村民,他說,現(xiàn)在政策那么好,只要勤快,哪有找不到錢的?不象以前,汗流浹背的干一天最多得十分工分,毛錢都沒有。就是種地,也不用肩挑背扛,哪家沒有個摩托、電瓶車?田間也有機耕道,打谷子收糧食都可以用車子拖。連下了田,上坎洗干凈回家,都可以腳不粘泥了!不種地,出去打工,政府不責(zé)怪還支持。只是沒本事單憑勞力,說不定還比不上在家掙的錢多。</p> <p class="ql-block">臨近中午,回來了兩個小車,才聽見了小孩的喧嘩,給山村增添了幾分人氣。這時,老者給我介紹:這是他侄子家的。他侄子家五輛車,他侄子、侄孫、侄孫媳各一輛小車,他家還買有一臺挖機和一臺鏟車。他侄子在開,他侄孫中學(xué)畢業(yè)后也在開,每月也是上萬的收入。</p><p class="ql-block">是啊孩子的成長,不一定非要走大學(xué)一條路,只要頭腦靈活,人盡其才,何愁找不到錢。當(dāng)今別說城里修建多,就是農(nóng)村,修路、平屋基,哪個還用人工去干?雇機器省力又省錢??磥磉@門路走得對。如果硬拼讀大學(xué),耗費巨資和青春,畢業(yè)出來工作還不好找,找到工作還多是朝九晚五受制于人,哪有自己當(dāng)老板自己干活自由?</p><p class="ql-block">孩子們的喧鬧吸引我出去看他們在干什么。原來林邊倒了一棵大樹,他們在上面走,好象在林中尋找著什么,一點也不怕跌倒。要是城里人的孩子,家里人不擔(dān)心死了?</p> <p class="ql-block">接著,玩起了翻墻爬壁。夠不著,開動腦筋,去搬來一砣石頭墊底。往上用力,吊在了窗沿上。畢竟力氣太小,撐不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這時,側(cè)邊的小伙伴趕緊過來幫忙,終于把他推了上去。</p> <p class="ql-block">接著又玩起了“辦鍋鍋宴”的游戲。</p><p class="ql-block">農(nóng)村的孩子,沒有成堆的玩具,沒有參加五花八門的培訓(xùn)班,成天接觸的是山川大地、大自然的動植物??雌饋碛悬c野性,但他們學(xué)到的卻是生活生存的真本事。他們成天給不輟勞作的父母爺奶在一起,耳濡目染自然養(yǎng)成勤勞樸實的品質(zhì),更有助于培養(yǎng)親情。這讓我想起辛棄疾的《村居》:“……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币患胰烁魉酒渎?,其樂融融,這是何等的天倫之樂!更何況再也不是“茅檐低小”,其幸福指數(shù)何止千百倍?</p> <p class="ql-block">看見孩子們天真爛漫地玩樂在這山水之間,不僅自然而然地勾起我童年的回憶。我?guī)讱q時就要割兔草,家里分配一個小孩要供養(yǎng)幾只兔子。這也給了我野外活動的機會。山上割草,發(fā)現(xiàn)老鼠偷吃糧食剩下的殘渣,于是就向伙伴討教用石板砸老鼠的方法;水邊割草,發(fā)現(xiàn)田里的田螺、田蚌也撿回家。有了收獲就等灶上弄好飯菜后就趕緊丟在柴火里燒來吃。拍去灰,蘸點醬水就吃得津津有味。這可能是因為,好歹都是我自己捕獲的食物,所以讓人至今回味。</p><p class="ql-block">再大一點就下水摸魚,以致至今對魚有一種偏好。因為在那個年代,長年累月吃不一點肉,只有在水里撈點動物補充蛋白質(zhì)。后來有了化肥和農(nóng)藥,田里的魚蝦就絕了跡,只有常年不斷水的河里還有點魚蝦自由繁殖。我又自己織網(wǎng)到河里撈。烈日酷暑,生產(chǎn)隊中午有幾個鐘頭不出工,我就拿著網(wǎng)到河水里去“避暑”,時不時的總會有收獲,讓我和家人經(jīng)常有一點葷腥。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xù)到了一九七八年。所以我對兒時的鄉(xiāng)村生活有著一種終生難忘的特殊感情。世間萬物都來源于農(nóng)村。城里斷水?dāng)嚯姅嗔宋镔|(zhì)供應(yīng)你能熬多久?而山村,就是找野菜野果也能延續(xù)生命。這就是綠水青山給我們的饋贈。</p> <p class="ql-block">看著這一棟棟的小洋樓,再回想過去破爛的小茅屋,不僅讓我想起杜甫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如今如其所愿,如果杜甫在世也應(yīng)感到欣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樓舍田間,我居然看見了牛耕田。這似乎與現(xiàn)在的居所很不協(xié)調(diào),這畢竟懸殊了幾十年。在上世紀(jì)的農(nóng)村,別說山區(qū),就是一般的丘陵,田土都是因勢而建,很不成形,很難實行機耕。再說,道路不通,有機器也開不進去。農(nóng)民世世代代都是用鋤頭挖地、用肩頭搬運,全是用肉體、體力與大自然抗衡。其艱難痛楚我親身磨難了十幾年。所以一看見牛耕地就想起了那不堪回首的過去。在那些年代,唯一能幫人分擔(dān)點勞力的就是牛和馬,但一頭牛、一匹馬最多也只能抵兩三人的體力。哪能與現(xiàn)在的機械相比?現(xiàn)在,最小型的農(nóng)機載重也起碼上千斤;人工挖地,你抖掉膀子、體力耗盡挖一天,都還比不上小型農(nóng)機工作一小時。所以我看見還有牛耕地就感到十分詫異。我自然而然地走過去與田中人聊了幾句。原來,牛是他自己喂的,閑著也是閑著;這是耙田,沒犁田費力;加之駕馭牛比駕馭耕機要輕松,還不花油費。</p> <p class="ql-block">原來如此。其實也好,保留原始耕作,與現(xiàn)代機耕,形成鮮明對比,正如新房側(cè)邊還保留破舊的老房,讓我們時時記住昔日的苦,更加珍惜今日的甜。</p><p class="ql-block">有人說“往事不堪回首”。其實只要現(xiàn)在比過去好,那過去都是一種歷練,自然而然地有戰(zhàn)勝困苦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我喜歡山山水水,更喜歡這綠水青山。這其中有我的童趣,也有我人生的特殊經(jīng)歷。<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里再也不是“茅檐低小”,而是別墅式的住家。</span>這里既有辛棄疾的“醉里吳音相媚好”,也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里有有享受不盡的天然氧吧,更有吃不完的原生態(tài)蔬菜山珍和自然生長的雞魚鵝鴨。這里沒有高樓林立、車馬喧囂,有的是綠蔭環(huán)繞、鳥語花香。特別是老年人,為了消磨時光,你用不著天天去尋那幾張日漸蒼老的容顏。在這里,你看到的是小雞小鴨的羽翼日漸豐滿;看到的是播下的種子破土而出然后枝繁葉茂、開花結(jié)果日新月異的變化。這生機盎然的氛圍,會給你帶來無盡的喜悅和生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結(jié)語:我知道有人見了這篇文章會吐槽。因為他們看到的都是一些說農(nóng)村勞力都外出,田園一片荒蕪,一幅破敗的景象。不錯,那可能是事實;但我的所見所聞也確確實實的是事實。我說的是地廣人稀的山區(qū),以前的窮鄉(xiāng)僻壤,一家一戶就有一大片山。政府“脫貧攻堅”又化了大力氣,交通方便了,當(dāng)?shù)厝丝梢岳脧V泛的自然資源大有作為,真正地發(fā)家致富。比如一個村一次就有十多人參加旅游的果農(nóng)們。還有那些承包大片土地,采用機械耕作、科學(xué)化管理的農(nóng)民,有多少沒有富裕?如果他們沒有富裕,真的是大片農(nóng)田荒蕪,那國家年年糧食增收又是從哪里來的?所以,那些“田園荒蕪”的地方,在全國范圍來看,應(yīng)該是少數(shù)。少數(shù)沒有跟上時代發(fā)展步伐的地方。這些地方多是自古以來人類宜居的地方。由于宜居,自然人多;自古以來靠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chǎn)方式也餓不死,當(dāng)然不屬扶貧攻堅范疇;但也吃不飽,比如我的老家,曾一度時間把荒山墳場都挖平了來種糧食,仍然不夠吃,更別說發(fā)家致富了。守著一家的畝把地,光著膀子與天斗,到頭來收成無幾,當(dāng)然比不上出外打工掙錢干凈利落。勞動力都走了,剩下的都是不能外出打工的老人和小孩,當(dāng)然是“田園一片荒蕪”。但如果能把這些各自一小塊的田地整合起來,采用機械耕作、科學(xué)化管理,適宜種莊稼的種莊稼,不適宜種莊稼的改種成有規(guī)模的經(jīng)濟作物,現(xiàn)在物流又暢通,還是會體現(xiàn)其價值的。</p><p class="ql-block">總之,現(xiàn)在是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只要人能盡其才,都是能發(fā)家致富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