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峨眉行</p>
<p class="ql-block">古寺巍峨映翠巒,</p>
<p class="ql-block">靈猴嬉鬧林葉間。</p>
<p class="ql-block">蓮臺愿許蒼生夢,</p>
<p class="ql-block">云海翻波天際連。</p>
<p class="ql-block">圣跡千秋傳佛韻,</p>
<p class="ql-block">仙山萬載繞嵐煙。</p>
<p class="ql-block">心傾此境塵囂遠,</p>
<p class="ql-block">意醉峨眉不慕仙。</p> <p class="ql-block">4月24日早6點半我們從成都出發(fā)峨眉山。我登上峨眉山已是下午3點左右,一座巨大的金色佛像矗立于山頂之上,莊嚴宏偉。藍天白云下,游客們或駐足凝望,或拍照留念,仿佛都被這份神圣的氛圍所感染。我站在佛像前,心中默念著祈愿,感受著這片土地上流淌的千年佛韻。</p> <p class="ql-block">沿著蜿蜒的小徑前行,我來到了一處香火旺盛的寺廟。香爐里插滿了燃燒的紅色香燭,裊裊青煙升騰而起,與晴朗湛藍的天空交織成一幅寧靜祥和的畫面。人們在這里燒香祈福,或低聲誦經(jīng),或虔誠祈禱,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對未來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攀登,我看到一尊金色佛像矗立于臺階之上,背景是無邊的藍天白云。兩側(cè)裝飾華麗的大象仿佛在守護著這片圣地。一位身穿白色服飾的朝圣者站在階梯上雙手合十,她的神情專注而虔誠,讓我也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為心中的善愿祈禱。</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巔,極目遠眺,遠處山脈連綿起伏,云霧繚繞,如夢如幻。近處一棵高大的松樹傲立山巔,枝葉繁茂,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我靜靜地佇立于此,感受著大自然的壯美與寧靜,心中的塵囂漸漸消散。</p> <p class="ql-block">途中,兩只靈猴坐在木制欄桿上休息,它們的身影與周圍的茂密樹林融為一體。其中一只低頭吃東西,另一只則抬頭看向遠方,仿佛在思索著什么。這些活潑可愛的生靈,為峨眉山增添了幾分靈動與趣味。</p> <p class="ql-block">在林間小道旁,一塊石碑靜靜矗立,上面刻著關(guān)于寺廟的歷史介紹文字。旁邊一塊綠色標語牌提醒著游客保護環(huán)境,珍惜這片凈土。我駐足細讀,仿佛穿越了時光,回到了那些古老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一座傳統(tǒng)的中式寺廟建筑群映入眼簾,紅墻金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游客們聚集在其周圍參觀游覽,或拍照留念,或低聲交談。我走進寺廟,感受著這里的寧靜與莊嚴,仿佛每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色古香的傳統(tǒng)建筑門樓矗立山間,匾額上寫著“第一名山”,旁邊懸掛的燈籠隨風輕輕搖曳。綠樹環(huán)繞間,這座建筑更顯古樸典雅,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峨眉山的輝煌歷史。</p> <p class="ql-block">在一處古色古香的建筑入口處,多塊牌匾懸掛其上,“觀音殿”等字樣清晰可見。門口聚集著許多游客,他們或駐足觀賞,或虔誠祈禱。我輕輕推開那扇厚重的木門,仿佛踏入了一個充滿禪意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一座小亭子靜靜佇立于綠意盎然之中,亭上掛著“知否”牌匾,旁邊兩塊石碑上刻寫著“隨緣自得”、“惜福常在”的字樣。幾位游客坐在長椅上休息交談,享受著這片刻的寧靜與閑適。</p> <p class="ql-block">一個裝飾精美的屋檐下,雕刻著龍鳳圖案,周圍環(huán)繞著茂密的樹木與綠植。這里的一切都顯得那么寧靜和諧,仿佛時間在這里停滯,讓人忘卻了塵世的喧囂。</p> <p class="ql-block">清音平湖,位于峨眉山新十景之一,水質(zhì)清澈透明,四周環(huán)繞著青翠的山脈與古木參天。水面平靜如鏡,倒映出周圍的景色,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我站在湖邊,感受著微風拂面,心中一片澄明。</p> <p class="ql-block">夕陽西下時分,我站在金頂,欣賞著那神奇的佛光。一塊指示牌詳細介紹了觀看的最佳時間和地點,我按照指引靜靜等待,終于看到了那絢麗多彩的光芒,心中充滿了敬畏與感動。</p> <p class="ql-block">金碧輝煌的大殿建筑群位于背景中央,金色屋頂與墻壁閃耀著光芒。大殿前方,我雙手合十,默默祈禱,感受著這里的神圣與莊嚴。周圍行人或坐或走,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我則在這片凈土上找到了內(nèi)心的寧靜。</p> <p class="ql-block">普賢菩薩的坐騎是六牙白象 。在佛教中,這頭六牙白象意義非凡:</p><p class="ql-block"> 象征愿行: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 ,體現(xiàn)普賢菩薩“遍一切處純一妙善”的特質(zhì),以及其發(fā)愿廣度眾生的堅定與圓滿。</p><p class="ql-block"> 六牙寓意:“六牙”代表大乘佛教菩薩行的“六度” ,即布施(舍棄自我,給予他人幫助)、持戒(遵守戒律,規(guī)范自身行為)、忍辱(忍受各種屈辱和磨難)、精進(不斷努力進取)、禪定(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與專注)、般若(擁有智慧,洞察世間真理 ),是菩薩修行的重要方法和追求解脫的途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白色含義:其全身白色象征著菩薩無漏無染,沒有煩惱和業(yè)障的滲漏,不被世間的欲望和雜念所污染 ,代表純凈與圣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足寓意:象的四足代表“四如意足”,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是成就神通的四種禪定根基。</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經(jīng)典中,也有相關(guān)記載。如《普賢觀經(jīng)》等說菩薩即乘六牙白象為其顯身;《普曜經(jīng)》云“菩薩便從兜率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 。此外,傳說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宮降生于人間時,乘的也是六牙白象 ,其母摩耶夫人晝寢,夢六牙白象來降腹中,遂生釋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 四面十方普賢金像:金佛系銅鑄鎦金工藝佛像造像,通高48米,總重量達660噸 ,由臺座和十方普賢像組成 。臺座高6米,長寬各27米,四面刻普賢十種廣大行愿,外部花崗石浮雕裝飾 ;十方普賢像高42米,重350噸 。其造型有深厚佛教寓意,如48米源自“四十八愿度眾生” 。</p> <p class="ql-block">導游小姐姐手中相冊里的佛光。</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金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峨眉山主峰,海拔3077米 ,是峨眉山奇景最集中的景點,也是峨眉山的象征,以壯麗自然風光和濃郁佛教文化聞名。</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位于峨眉山市西南7千米,東距樂山市37千米 ,處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是盆地到高原的過渡帶 。峨眉山與樂山大佛所在的樂山市市中區(qū)相距約四十多公里 ,交通便利,乘車一小時左右可抵達 ,同屬樂山區(qū)域,共同構(gòu)成四川著名旅游區(qū)域 。</p> <p class="ql-block">樂山大佛旁的“三江”指的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 。以下是三條江的相關(guān)介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岷江:長江上游重要支流,歷史上曾被視為長江正源 。傳統(tǒng)認為其正源發(fā)源于四川松潘縣岷山南麓,全長1279千米 ,流域面積達133500平方千米 ,流經(jīng)樂山市北部 。不過從河源學角度,其西支大渡河才是正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衣江:主源為寶興河,發(fā)源于邛崍山脈巴朗山與夾金山之間的蜀西營 ,流經(jīng)四川省中西部 ,在樂山草鞋渡處匯入大渡河,之后與岷江交匯 ,是岷江最大的支流之一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渡河:是岷江更大支流,也被視為長江上游支流岷江的正源 ,發(fā)源于川、青交界處的果洛山 ,流經(jīng)阿壩、甘孜、涼山、雅安等地 ,在樂山與岷江匯合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三條江在樂山大佛腳下交匯,形成壯觀景象,也為當?shù)貛碡S富水資源,在農(nóng)業(yè)、工業(yè)、旅游業(yè)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p> <p class="ql-block"> 樂山市是四川省下轄的地級市 ,峨眉山市在其行政管轄范圍內(nèi) ,<span style="font-size:18px;">峨眉山市是樂山市下轄的縣級市。</span></p> <p class="ql-block">樂山大佛,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世界遺產(chǎn),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它屹立于山水之間,見證歲月變遷。在“中國國家風景名勝區(qū)”的光環(huán)下,以雄偉之姿吸引無數(shù)游客。人們慕名而來,瞻仰其風采,感受這一瑰寶所蘊含的魅力與精神,于大佛腳下領(lǐng)略自然與人文交融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樂山大佛,于崖壁間屹立千年。那布滿孔洞的巖石,似在訴說歲月滄桑。“佛”字與“阿彌陀佛”的石刻,紅漆斑駁,卻仍透著莊嚴。大佛頭部,螺髻規(guī)整,面容慈悲,俯瞰眾生。其身軀與崖壁相融,雖歷經(jīng)風雨侵蝕,痕跡累累,卻無損其神圣威嚴。每一道紋理,都是時光的注腳,吸引著八方來客,感受信仰與歷史交織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于樂山勝境,石刻是歲月與信仰的凝粹。崖壁之上,“阿彌陀佛”紅漆醒目,傳遞著祈福的心聲;“佛”字或朱紅、或金黃,鐫刻在石上,亦印刻在人心。那“凌云”二字,于綠意掩映間,訴說著此地的豪邁與空靈。每一處石刻,都是歷史的筆觸,在自然的紋理中,繪就佛教文化的瑰麗長卷,引得游人駐足,探尋其中的禪意與智慧。</p> <p class="ql-block">登凌云山走清幽林間,發(fā)現(xiàn)盞盞燈籠點綴其間?!袄铡薄捌小薄皬洝比中涯浚瑹艋\上經(jīng)文相伴。在斑駁樹影下,這些燈籠似在輕聲訴說佛教的智慧與慈悲。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與經(jīng)文的意蘊交融,營造出寧靜而神圣的氛圍,讓人于自然之美中,感受佛法的深邃與莊嚴。</p> <p class="ql-block">樂山大佛,全名為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又名凌云大佛 ,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cè),瀕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匯流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它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 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 年),歷時約九十年。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 71 米 ,是世界現(xiàn)存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造像。其頭高 14.7 米、寬 10 米 ,發(fā)髻 1051 個;耳長 7 米 ,眉長、鼻長均 5.6 米 ,嘴、眼長 3.3 米 ,頸高 3 米 ,肩寬 24 米 ,手指長 8.3 米 ,膝蓋到腳背約 28 米 ,腳背寬 8.5 米 ,腳面可圍坐百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佛不僅規(guī)模宏大,還具備巧妙的設(shè)計和優(yōu)越的排水系統(tǒng)。其左右兩側(cè)為兩尊護法天王石刻,還有數(shù)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左側(cè)有可直通底部的凌云棧道 ,右側(cè)是陡峭曲折的九曲棧道 。頭部螺髻間、耳部洞穴、胸臂水溝等相互連通,實現(xiàn)排水、防潮和通風 ,保護佛像免受自然侵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樂山大佛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其所在景區(qū)為國家 5A級旅游景區(qū) ,主要景點還有靈寶塔、海師洞、巨型睡佛、烏尤寺等。靈寶塔是樂山古城標志佛塔 ;海師洞因建造者海通法師曾居于此得名 ;巨型睡佛與樂山大佛構(gòu)成“心中有佛”的奇特景觀 ;烏尤寺是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樂山大佛具有深厚歷史價值、極高藝術(shù)價值 ,是研究古代建筑雕刻、民俗、宗教的珍貴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站在樂山大佛前,她的目光滿是敬畏。輕撫額頭,似在與千年佛像對話;雙手合十,是內(nèi)心虔誠祈愿;伸手觸碰,感受歲月與信仰的溫度。四周綠意盎然,大佛莊嚴肅穆,這一刻,我真正融入了這方神圣天地,讓心靈在佛光中尋得安寧與慰藉。'</p> <p class="ql-block">在樂山大佛景區(qū),蓮花造型的石碑靜靜佇立,銘刻著地理坐標與高程,彰顯其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的獨特身份。紅墻上“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字跡,蘊含著文化的深厚底蘊。往來游客穿梭其間,石碑與文字,共同訴說著樂山的歷史與人文,成為這方圣地獨特的文化注腳,吸引著人們探尋其中的奧秘。</p> <p class="ql-block">凌云寺紅墻黑瓦,莊重古樸,往來游客或駐足瞻望,或拾級而入,在煙火氣中感受佛法的莊嚴。崖壁之上,“云山勝地”四字雄渾醒目,于蔥郁植被間訴說著此地的靈秀與悠遠。寺與石刻,一個承載信仰,一個鐫刻歷史,共同繪就樂山獨特的人文畫卷,吸引著人們探尋其中的禪意與故事。凌云寺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岷江東岸,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名剎,因寺前臨江峭壁上鑿有世界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 ,又稱大佛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該寺始建于唐初高祖李淵武德年間(618 - 626 年) ,早于樂山大佛建造,開元初年(約 713 年)隨大佛開鑿而擴建。唐武宗會昌四、五年間(844 - 845 年)滅佛,凌云山廟宇多被毀,凌云寺因規(guī)模大、工藝精妙得以留存。唐建凌云寺毀于元順帝戰(zhàn)亂,明代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再遭兵禍,現(xiàn)存建筑多為清康熙六年(1667 年)后重修 ,解放后又經(jīng)不斷維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寺院建筑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呈早清風格 ,丹墻碧瓦 ,綠樹掩映。天王殿前有參天楠樹 ,殿外兩側(cè)有明清重修碑記,殿內(nèi)正中是彌勒坐像 ,兩旁為四大天王塑像 ,后殿供奉木雕裝金的韋馱。大雄寶殿為明代建筑 ,是僧眾宗教活動主場所 ,殿內(nèi)正中是釋迦牟尼三身像 ,兩旁分列十八羅漢 ,背面是凈瓶觀音 ,兩邊是文殊、普賢、地藏、大勢至四菩薩像 。藏經(jīng)樓 1936 年修建 ,具西洋風格 ,樓下辟“海師堂” ,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師、章仇兼瓊、韋皋全身像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寺內(nèi)佛教文化底蘊深厚 ,有珍貴佛教文物 700 多件 ,唐代至今摩崖詩文、石刻佛龕、碑刻 350 余通 ,古今楹聯(lián) 150 余副 。周邊有樂山大佛、兜率宮、沫若堂、東坡樓等三十多處古跡景點 。因其與峨眉山遙遙相對 ,向來香火鼎盛 ,有“上朝峨眉,下拜凌云”之美譽 ,每年接待游客、信眾二百余萬 。1996 年 ,峨眉山 - 樂山大佛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p> <p class="ql-block">在樂山勝景,“東坡樓”三字古樸醒目,承載著千年風雅。紅墻之上,“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盡顯蘇軾的才情與曠達。步入“蘇園”,翠竹掩映間,蘇軾生平浮雕訴說著他的傳奇。古雅樓閣前,可愛的佛像造型裝置增添了幾分靈動。在這里,歷史與文化交織,讓人沉浸于蘇公的詩意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樂山勝境,風光旖旎。于高處俯瞰,江水悠悠,船只悠然穿行,兩岸綠樹蔥蘢,山巒與城郭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盡顯自然之美。東坡樓古樸典雅,承載著人文古韻;浮玉亭飛檐翹角,“月色如故,江流有聲”,仿佛訴說著歲月故事。古建與江景相融,人文與自然交織,勾勒出樂山獨特而迷人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佛教文化傳承: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供奉普賢菩薩 ,佛教文化源遠流長 ,有眾多寺廟,如報國寺、伏虎寺等 ,是佛教信徒和游客的朝圣地 。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像 ,是樂山重要佛教藝術(shù)象征 ,二者在佛教文化上一脈相承 ,共同承載和傳播佛教文化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