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重慶市萬州區(qū)云陽縣張飛廟景區(qū),云陽文化,源遠流長,先民們用智慧和汗水,在這片土地上凝練出最遠古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由“禹功饒斷石”的壯美傳說,到“牛尾石上”的神秘巖畫,由遠古石器打制、漁獵、鹽鹵煎制,到以稻作為代表的峽江農(nóng)耕生活,由忠義的張飛、抗蒙軍,到名噪賦壇的李遠、春聯(lián)鼻祖辛寅遜……歷史演進中的云陽,文脈連綿,內(nèi)容豐厚,云陽縣長江兩岸張飛廟以新的姿態(tài)展示了張飛文化的色彩,璀璨的燈光秀講述了云陽文化,巴蜀文化、農(nóng)耕文化、井鹽文化、忠義文化、移民文化、紅色文化,交匯成一條賡續(xù)與嬗變的文化長河,共同豐厚了長江文明。特別漂亮,超大的免費停車場,2025年5月6日開啟《沿著長江看中國》94站</b></p> <p class="ql-block"><b>地道的重慶語言……來嘛云陽</b></p> <p class="ql-block"><b>云陽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是為紀念三國名將張飛而建的廟宇,始建于蜀漢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廟宇現(xiàn)位于重慶市云陽縣盤龍街道龍安社區(qū)長江南岸,因三峽工程蓄水于2002年整體搬遷至現(xiàn)址,2003年重新開放,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搬遷距離最遠、文物級別最高的文物遷建項目。依山取勢,廊接殿通,融合川東古建技藝與園林景觀,形成“品”字形院落布局,包含正殿、結(jié)義樓、助風(fēng)閣、杜鵑亭等,藏有漢唐以來大量碑刻、書畫(如岳飛手書《出師表》),被譽為“文藻勝地”,兼具“文章、書法、鐫刻”三絕。</b></p> <p class="ql-block"><b>云陽張飛廟(又名張桓侯廟)是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建,其來歷與張飛之死的傳說密切相關(guān),核心可概括為“頭在云陽,身在閬中”的典故。據(jù)傳,張飛在閬中被部將范疆(或作范強)、張達殺害后,二人攜其首級欲投奔東吳。行至云陽時,聽聞吳蜀議和,驚慌中將頭顱拋入長江。一位老漁翁夜間夢見張飛托夢,次日打漁時撈起頭顱,遂將其安葬于云陽飛鳳山麓,并集資修建了最早的顯忠廟(張飛廟前身)。這一傳說在明代《云陽縣志》中有記載,稱張飛“顯于噩夢”,后人感其忠義而立廟祭祀</b></p> <p class="ql-block"><b>云陽張飛廟的來歷融合了歷史事件與民間傳說,其傳說與歷史虛實交織,反映了民間對張飛忠勇形象的推崇,成為長江三峽重要的人文景觀。因三峽工程建設(shè),張飛廟于2002年10月至2003年7月整體搬遷至云陽新城對岸的盤石街道龍安社區(qū),搬遷距離達32公里,是中國文物遷建史上規(guī)模最大、投資最高的項目之一。遷建嚴格遵循“原樣復(fù)建”原則,保留了90%以上的原構(gòu)件,建筑與搬遷工程也體現(xiàn)了文物保護與現(xiàn)代發(fā)展的平衡,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b></p> <p class="ql-block"><b>在滾滾長江水之畔,有一座聞名遐邇的云陽張飛寺廟靜靜矗立,這座廟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見證了歲月的滄桑,也暗藏著一個令人好奇的謎題: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字翼德,生于涿州,卒于閬中,一生南征北戰(zhàn),</b><b style="font-size:18px;">以其勇猛無畏而聞名于世,《三國演義》中,長坂坡之戰(zhàn)里,他單槍匹馬立于橋頭,一聲怒吼,嚇得曹軍丟盔棄甲,“張飛一聲吼,嚇退百萬兵” 的故事流傳千古。張飛</b><b>與重慶云陽看似毫無瓜葛,為何最終會有部分遺骨葬在此處,讓后人在此建廟紀念呢?</b></p> <p class="ql-block"><b>三峽工程的建設(shè),給云陽張飛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國家投入巨資對張飛廟進行了整體搬遷。從 2002 年開始,施工人員歷時三年,將張飛廟整體西移了 32 公里,搬遷至上游的盤石鎮(zhèn)龍安村。在搬遷過程中,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拆除了每一塊建筑構(gòu)件、每一塊石碑、每一件文物,并按照原樣在新址進行了重建。</b></p> <p class="ql-block"><b>如今,搬遷后的張飛廟依然保持著原有的風(fēng)貌,繼續(xù)向世人講述著那段波瀾壯闊的三國歷史 ,“頭在云陽,身在閬中”,張飛的傳奇故事在歲月的長河中流傳不息。云陽張飛廟不僅是一座紀念性的廟宇,更是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承載著人們對張飛忠勇精神的敬仰與傳承。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這座廟宇依然屹立在長江之畔,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也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探尋那段塵封的往事,感受三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