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安陽民革黨員赴臨漳縣、磁縣開展參觀學習活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5月17日,安陽民革黨員一行48人,赴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磁縣,開展了參觀學習活動。安陽市政協(xié)港澳臺僑外和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呂志強、民革安陽市委員會秘書長郭穎甫參加活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活動由安陽民革第二、第三、第四、第七支部聯合開展,安排有臨漳縣鄴城考古博物館、磁縣直南黨史館、磁縣溢泉湖景區(qū)三處參觀學習點。大家一路行來,興致勃勃,收獲頗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鄴都勝跡 光耀千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此行的第一站,是臨漳縣鄴城考古博物館。來到臨漳縣,大家感覺心里很親近。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這里一直歸安陽管轄。在清朝時期,彰德府管轄安陽、湯陰、林縣、臨漳、內黃、武安、涉縣7縣。今彰德府城隍廟里,就有七縣城隍殿,供奉有這7位城隍爺的塑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陽與臨漳不但地緣相近,而且文脈相承。安陽號稱“七朝古都”,除殷商古都,另外六朝古都都在鄴城,即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鄴城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4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相州總管尉遲迥因不滿楊堅擅政,于鄴城舉兵,旋被討平。楊堅縱火焚城,鄴城建筑俱成灰燼。設于鄴城的相州、魏郡、鄴縣三級治所及數萬百姓,南遷四十五里至安陽城。關于殷都、鄴城、安陽的發(fā)展沿革,因而有“殷都廢,鄴城起;鄴城廢,安陽興”之說。新中國成立后,以漳河為界,劃分為河南省、河北省。臨漳縣因為位于漳河之北,所以就從河南安陽劃給了河北邯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座鄴城考古博物館,就是一座佛造像藝術的神圣殿堂。鄴城佛教初興于十六國后趙時期,歷經北魏的發(fā)展,在東魏、北齊時期達到頂峰。鄴城成為北方地區(qū)繼大同、洛陽之后的佛教文化中心,在中國古代佛教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展陳在這里的很多件佛造像,作為國寶級的稀世珍品,都曾于建國70周年時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徜徉在展廳里,欣賞著精美絕倫的佛造像,莊嚴崇敬之感在大家心中悠然而生。與那些歷盡滄桑的佛首凝眸對視,仿佛就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千年對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講解員介紹,北周武帝宇文邕為了國計民生,于建德年間在全國發(fā)動了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鄴下佛教受到沉重打擊,寺塔盡毀、經像俱焚,僧徒流徙。2012 年春節(jié)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鄴城考古隊,在鄴城遺址東搶救發(fā)掘了一處佛教造像埋藏坑遺跡。埋藏坑位于臨漳縣習文鄉(xiāng)北吳莊北地的河灘內,是一個專門埋藏佛教造像的大土坑。發(fā)掘出土佛教造像共計2895件(塊),另有造像碎片3000 余塊。時代主要集中于東魏北齊時期,另有少量北魏和唐代造像。此次發(fā)現是中國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獲之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這座博物館里陳列的佛造像,大多數都是那次北吳莊出土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鄴城考古博物館展廳里,一個高仿的安陽小南海石窟場景引起了我的注意。東魏北齊繼承了北魏洛陽營造石窟之風,形成了以鄴城為中心的太行山東麓一線的石窟群。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邯鄲市峰峰礦區(qū)響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涉縣媧皇宮石窟,安陽小南海石窟、靈泉寺石窟,林州洪谷寺石窟,鶴壁五巖山石窟,衛(wèi)輝香泉寺石窟等。鄴城成為繼大同云岡、洛陽龍門之后,北方地區(qū)佛教石窟、寺院最集中的地區(qū)。安陽小南海石窟始建于北齊天保元年,現存三窟,中窟是高僧大德稠禪師的紀念窟。稠禪師曾出任少林寺第二代住持,將少林武術發(fā)揚光大。少林武術源于安陽——成為安陽文旅宣傳的一張名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星火燎原 直南先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臨漳縣鄴城考古博物館,我們又來到第二站——磁縣直南黨史館。這是我們安陽民革第七支部在四年之內,第三次到此參觀學習。被譽為“直南黨史第一人”的王子清,是我們第七支部主委王愛英的祖父。直南黨史館館長王志強,就是王子清曾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南,即直隸?。ń窈颖笔〉呐f稱)南部,主要是指邢臺、邯鄲地區(qū),也包括豫北與魯西交界地帶,共轄68個縣。在大革命及土地革命時期,磁縣作為中國共產黨在直南地區(qū)的策源地,在共產黨員王子清的帶領下,最早建立了黨組織,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工農革命斗爭,創(chuàng)下直南黨史上的“九個第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走進黨史館大廳,迎面便是一道弧形的磁縣革命斗爭史浮雕墻。一面鮮艷的中國共產黨黨旗浮雕居于浮雕墻正中,“直南先鋒”四個大字熠熠生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講解員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一面直南地區(qū)地圖前。講解員介紹道,磁縣在直南黨史上創(chuàng)下九個第一。即直南第一位共產黨員,直南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直南第一個黨支部——中共磁縣特別支部,直南第一個縣委——中共磁縣特別委員會,直南第一個共青團組織,直南第一次出席全國黨代會的代表,直南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直南第一個抗日兒童團,直南第一個赤色工會。而這九個第一,都離不開一個人——王子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說著,我們移步至一組情景銅像前。1919年5月6日,時年16歲的王子清,從直南磁縣來到北平,經人介紹見到了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李大釗同志。李大釗對王子清語重心長地說:“革命的勝利需要農民、工人和眾多的學生參與。你要在他們中間傳播,豎起一桿赤旗!”這句話,影響了王子清的一生,他的革命生涯由此開始。這組情景銅像,真實再現了當年李大釗與王子清交談時的場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1年9月,王子清從法國勤工儉學歸來。12月,在北平經李大釗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直南地區(qū)第一位共產黨員。聽著講解員的介紹,瀏覽著一幅幅珍貴的老照片,直南黨史第一人王子清的形象,在大家心中變得愈發(fā)高大、鮮活起來。</p> <p class="ql-block"> 展廳里還陳列有王子清去蘇聯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時,使用過的手提箱。據講解員介紹說,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蘇聯莫斯科五一村召開。王子清作為正式代表出席會議,被編為第13號同志。在會上,他先后兩次就黨的組織、兵士工作、革命潮流、同志關系、農民土地等方面的問題,作了理論聯系實際的發(fā)言。他的精辟發(fā)言給與會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當年的代表名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子清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聽著講解員的講述,大家對王子清肅然起敬。發(fā)言稿的字字句句,都融鑄著他崇高的理想信念,融鑄著他堅定的使命擔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雁棲園吃過午飯,大家又游覽了風景如畫的溢泉湖景區(qū)。漫步在長長的棧橋上,遠眺雄壯巍峨的群山,近賞波光瀲滟的湖面,真是令人寵辱皆忘、心曠神怡!站在著名的“磁橋映月”景點,我突然聯想起安陽馬氏莊園的那副楹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讀書學習是民革黨員履職的必修課,調查研究是民革黨員履職的基本功,擔當盡責是民革黨員履職的試金石。今天我們來到鄴城考古博物館、直南黨史館和溢泉湖景區(qū)參觀學習,不就是在“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子清作為一位堅定而純粹的革命者,在復雜形勢面前不迷航,在艱巨斗爭面前不退縮。無論境遇怎樣危險,他都能夠做到對黨忠誠,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毀其節(jié)。我們也應當以先烈為鏡,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砥礪自己的赤膽忠心。在奮進新時代中,提高工作本領,勇于擔當作為,自覺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民革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000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