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藏在大山皺褶里的茨中之所以有別于滇西北其他村落,是因為它擁有法國傳教士建造的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 這座法國傳教士建造的天主教堂,1909年動工,1921年修建完成。</p> <p class="ql-block"> 迪慶的藏民們大多是虔誠的佛教徒,把它作為生活的重要部分,茨中教堂能夠存在將近百年可謂是個奇跡。</p> <p class="ql-block"> 18世紀中葉,西方天主教士進入迪慶,竭力將其勢力滲透到滇西北并力圖擴展到藏區(qū)腹地。他們建立教堂、發(fā)展信徒,在強大的藏傳佛教勢力中,極艱難的存在著。</p> <p class="ql-block"> 將近黃昏時,我們驅(qū)車來到教堂前,遇到一位北京總部派來的傳教士,他一人在此堅守了20多年,看管教堂,主持禮拜活動,種花養(yǎng)草,是什么信仰讓他獨自堅持呢?</p> <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教堂因為被用作小學課堂,才免于被搗毀的厄運。墻上的圣經(jīng)故事壁畫已經(jīng)脫落殆盡,但是,斗拱上方的花卉依然清晰可見,天花板上的植物圖案色彩如新。紅色的地毯上有板條釘成的座椅,周末的時候村民們都會前來行禮拜。茨中除了天主教徒之外,還有佛教、東巴教的信徒。</p> <p class="ql-block"> 茨中教堂不知是選址的科學還是有神力的保護,近百年來,周邊村莊都經(jīng)歷過山洪泥石流滑坡的破壞,而他從未受到影響,在藏區(qū)獨樹一幟,成為美麗的符號。</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但又明顯融匯了藏漢等民族建筑的藝術(shù)特色。在高大的三層鐘樓的屋頂上,有中國傳統(tǒng)式的飛檐。鐘樓的最高處豎立著十字架。但是教堂內(nèi)部卻到處是中國化的對聯(lián):極仁極愛 ,至善至謙。</p> <p class="ql-block"> 茨中的山坡上到處種滿了葡萄,家家戶戶都有制作葡萄酒的器具。老百姓從傳教士那里學會的葡萄栽種和釀酒技術(shù)承襲至今。</p> <p class="ql-block"> 茨中教堂是香格里拉的象征和濃縮,百年茨中教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chǎn)物。每禮拜時節(jié),你若走進教堂,便可聆聽“山民們一遍遍唱著給主的贊美詩”,尋找到詹姆斯·希爾頓在《失去的地平線》中塑造的人物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