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的力量<br> ——跋《龐國鐘牌匾書法集》<br> 王志敏<br> 聽說國鐘準備出版《龐國鐘牌匾書法集》有些時間了,平時在各處見到國鐘書寫的匾額楹聯(lián)著實不少,新書出版,估計又是一個大制作?近日突然接到國鐘的電話,要我為該書寫個跋,接到樣書,不出意料,果然是個大部頭。<br> 牌匾、楹聯(lián),一直以來都是傳統(tǒng)室內陳設、環(huán)境裝飾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園林古跡、齋館高閣之屬,藉木、石以求久遠,裝點一二,悠然古韻便撲面而來。同時更是書法藝術作用于公共空間與休閑景觀重要的載體形式。試想一個有名家書法藝術加持,古今文辭提摯的地方,怎能不讓環(huán)境生色,傳統(tǒng)古雅意蘊陡增?在全面復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環(huán)境用字書法化”,讓書法藝術所折射出來的人文關懷,在不知不覺中調動起人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與關注,提升學習的欲望,全面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自然可以期望矣!<br> 國鐘遨游書壇近六十載,作為“文革”后全國書法熱潮興起最早一批弄潮兒,他的魏碑書風與隸書作品早已名滿當代,魏碑書風的作品更曾流傳有“南龐北孫”的美譽。在作為曾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授與“中國書法城”的佛山,碑體書風事實上早已深入人心。清代先有李文田的搖旗吶喊;更有康南海《廣藝舟雙輯》,借宣揚書風革命,吁中華“求變,求強”理論歸納,和“康體”書法的實踐;解放后更有名振一時碑體大家林君選的身體力行,在廣大的市民群眾中,潛意識地對碑派書風的高度認同,也使國鐘的書法藝術如沐春風般地得到廣大愛好書法的民眾所接受,這一點,我們從書中所收入的匾額楹聯(lián)書法作品中,隸、魏體書風的比重約占全書牌匾使用量的85%以上中可見一斑。尤其是以《張猛龍碑》為淵源的魏碑體,所占數(shù)量之多,在書中的其他書體是難以比肩的。這估計還只是國鐘所書牌匾書法作品的一少部分,就足見洋洋大觀!足廣大書法愛好者對其魏碑體書風的由衷的喜愛! 對國鐘碑體書風的展述,我想各家評論已很充分,在這里,我就不想多講些什么,同城而居,其書藝上的發(fā)展軌跡亦多有聽聞。我覺得曾經(jīng)發(fā)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那次北上游歷經(jīng)驗,對于國鐘應該是一段有著脫胎換骨般的體驗。其間訪尋書史名跡,觀泰山經(jīng)石谿,謁四山刻石書跡;拜會書學名家,其間與當時的碑體書法大家孫伯翔先生的會面,更是一段讓他難以忘懷的經(jīng)歷!這些,見識大增自不在話下,自后不久書風大變!前人“讀萬卷書……走萬里路”的古訓果不虛也!<br> 粗略看,國鐘的碑體楷書主要源于《張猛龍碑》,但如果細心分析比校,事實上已經(jīng)融入了眾多前人經(jīng)典優(yōu)秀作品藝術特點,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張猛龍碑》所能涵括。如果沒有登臨泰山,親睹經(jīng)石谿的《金剛經(jīng)》、訪山東的《四山摩崖》,以及探究洛溪的《龍門造像》所獲得的震憾,估計很難懂得書法的磅磗大度!如果不是對《石門銘》《嵩高靈廟》《爨龍顏碑》等的虛靈超脫所感悟,很難想像寫碑體還能如此的空靈蘊藉!如果不被《爨寶子碑》等古碑的拙辣生坳所熏陶,很難領悟笨拙的表面如何可以蘊涵著性靈的律動!國鐘對于書法很強調“苦功夫”,我想,這“苦功夫”怎可以只磨筆頭就能達成?當然少不了那些青燈黃卷,焚膏繼晷,與古賢對奕時的一次次幡然醒悟! <p class="ql-block"> 有魏碑書體的底氣,寫好隸書應該就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 在漢隸方面,早年見到國鐘臨習的主要也是《張遷碑》《石門頌》等名碑。這兩個碑刻可以講就是漢碑經(jīng)典中經(jīng)典,《張遷碑》筆畫以方筆為主,端直樸茂、雄渾遒勁,字體沉穩(wěn)樸拙,結構巧妙,為方筆漢碑中之極至?!妒T頌》用筆圓渾生動,最富篆籀筆意和氣象,結構舒展放縱,飄逸自然,更兼字大如拳,格局博大,素有漢隸中的草書之稱,更是圓筆漢隸中的極品。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兩帖并習,在取法上自然就優(yōu)于他人,得其精華,自然能體兼方圓,氣象宏博,自然是根基雄厚!</p><p class="ql-block"> 之后更專攻《封龍山頌》與《西狹頌》,尤其是《西狹頌》,研習時間最長,所受的影響也應該最大。</p><p class="ql-block"> 《封龍山頌》筆力遒勁,線條圓實,富篆籀筆意,結構宏闊,雄偉博大,于豪放中見凝重。《西狹頌》是石刻摩崖作品,結字高古,雄偉莊重,用筆樸厚,方圓兼?zhèn)洌瑲忭嵏吖?屬漢碑中的巨構。這幾件漢代碑刻作品,最大的共同點是用筆古樸粗曠,屬不拘小節(jié),氣象宏闊一路,與東漢晚期筆法精致成熟的隸書不同。</p><p class="ql-block"> 我們從這些選擇中可以看到,國鐘隸書作品藝術個性的形成,很難講是因為個人性格選擇了這些碑帖,還是研習了這些碑帖而成就了現(xiàn)時作品的品格?再加上寫意國畫的愛好!水與墨特性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的應用,國鐘的隸書為你展現(xiàn)出來的氣象,就是那樣的雄渾博大而不乏執(zhí)拗,渾樸古拙而能見空靈,水墨淋漓而又剛柔有度!有如書中的《氫能源研究院》《四方藝林》等匾額作品。</p> <p class="ql-block"> 匾額書法作品的內容,從一個側面也透視出作品的內涵和格局。對全集作品內容進行粗率的統(tǒng)計可知,所書的牌匾、楹聯(lián)、題字的內容主要是一些公共機構的環(huán)境題詞和名字等,如西樵山摩崖刻石的“戊戌搖籃”,檔案館的“地方文獻館”,研究所的“氫能源研究院”等,文化場館如“瓊花大劇院”“佛山市文化館”等,名勝古跡如“瓊花會館”“梁園”“李廣海醫(yī)館”等,園林景觀如“桃花廊”“聽濤亭”“石灣公園”等,大底與文化有關。餐廳食肆則只少有的幾個,也是一些比較重格調,講趣味的特色餐廳,如“萊茵閣”“陶趣居”等。而為數(shù)最多的,當屬藝術界、文化界名人開設的工作室。佛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際著名的“陶藝之都”,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頒授“中國書法城”,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特別繁榮,陶藝和民間工藝行業(yè)興旺發(fā)達,藝術家設室從業(yè),創(chuàng)作授徒比比皆是。在集子收錄的匾額中,我們就可以找到澳門著名油畫家余國宏的“枕云聽濤閣”,佛山書畫群體的“四方藝林”,著名陶藝大師封偉民的“封偉民陶藝工作室”等……,就是當中比較知名的一群。這些匾額存在,體現(xiàn)出國鐘日常間與藝術家之間交流廣泛、唱酬不斷、相互賞識、融恰無間的日常狀態(tài),也從一個側面看到,國鐘的書法作品在他們心目中的“江湖地位”!</p><p class="ql-block"> 傳統(tǒng)匾額的制作由于技術上的原因,前人要把小字放大成牌匾所需的大字會有較大困難,放大后的作品更很難傳達出原作的精神面貌,因此前人牌匾書法作品的書寫,多以原大為之。所以通觀傳統(tǒng)匾額書法,即使是出自大家之手,很多與日常作字差距都很大。當中也有為與環(huán)境而構思作品的因素。比如要書寫“天下雄關”,大底要寫出高昂博大、凜凜然不可犯之勢,方許與雄關匹美。書“瘦西湖”自然要寫出那份溫婉與閑情。傳說西漢蕭何為未央宮前殿題寫匾額,竟要苦思三月之久,足見榜書之難。明費瀛在《大書長語》中曾有“楷書千字不敵大書一字,愈大愈難”的說法。也許就是這個“設計”,往往使匾額作品的書寫創(chuàng)作與本色書寫的創(chuàng)作存在著一定距離吧?</p> <p class="ql-block"> 國鐘所書寫的匾額大字,明顯地出自本色的書寫,這當然與其平時擅寫“擘窠大字”有關。據(jù)作者介紹,此次結集出版的匾額書法作品,幾乎都是原大書寫,最大的單字達80厘米。經(jīng)常在展覽中我們都能夠看到國鐘以榜書作品示人,因此作者對匾額書法的章法結構的把握自然就是駕輕就熟,布局精到,首尾呼應,向背顧盼,氣脈貫通,一氣呵成。加上碑體書風本身特有的張力,對環(huán)境氣場是一種的強勢介入,傳統(tǒng)文化的古雅氣韻無疑大大的增益。</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來,書法作品的結集刊行,大都以原件作品印行為主,以匾額楹聯(lián)結集出版的為數(shù)甚少,《龐國鍾匾額楹聯(lián)書法集》的出版印行,算得上開風氣之先,從藝術載體的表現(xiàn)角度,大大豐富了書法作品出版印行傳播的呈現(xiàn)方法,也為更好地宣傳、研究和保存書法作品資料等方面有著特別的意義,更為我們深入了解國鐘在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提供了一個嶄新作角度。</p><p class="ql-block"> 祝《龐國鐘牌匾書法集》刊行成功!</p><p class="ql-block"> 是為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