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年華,而青春年華總是美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但是,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卻有整整一代人的青春是在永遠值得詛咒的年代中度過的。</p><p class="ql-block">“老三屆”中學生正是這一代不幸中的最不幸者。</p><p class="ql-block">正當花兒少年的他們懷著青春夢想憧憬著玫瑰色的未來之時,幾億人一齊陷入顛狂狀態(tài)的紅色風暴扭曲了他們的人生軌跡。</p><p class="ql-block">我們這一代人所經(jīng)歷的,所體驗的,并為之獻出年輕的真誠、童貞一般明凈圣潔的朝覲的年代永劫不復了。</p><p class="ql-block">人們開始淡忘它,淡忘那些曾經(jīng)雄赳赳,曾經(jīng)放眼世界而且堅信世界必將在他們手中實現(xiàn)一片紅的知青們。</p><p class="ql-block">即使是知青們自己,也已經(jīng)開始忘記他們自己的過去,或者將其深深地埋進塵封的歷史中去。</p><p class="ql-block">一種全新的生活已經(jīng)取代了那輝煌但又黯淡的一頁。</p><p class="ql-block">然而,顛狂的年代盡管是可詛咒的年代,卻仍然是老三屆自己的年代。</p><p class="ql-block">整整一代人的人生和命運與它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老三屆們的喜悅與痛苦,歡笑與眼淚,希望與絕望,正確與過失,德行與罪孽都永遠留在了那個一去不復返的動蕩年代。</p><p class="ql-block">今天,那些親身經(jīng)歷了這些歲月的人們在回憶當年的情景時,懷有不同的心情是不可避免的:自豪或者羞愧,寬慰或者內疚,滿足或者遺憾,坦然或憤激……但每個人都會有一種無法舍棄的親切感縈繞于心。 </p> <p class="ql-block">作為普通老三屆知青的我,親身經(jīng)歷了由紅土地又走向黃土高坡的感受者之一,雖然缺乏浪漫的情節(jié)和戲劇化的場面,但它熠熠灼人的特殊魅力卻在于真實。老三屆的故事是摧人奮進的,而我要用老照片去詮釋生命的真實,歲月的真實,時代的真實,人的真實!</p><p class="ql-block">當老知青們見到熟悉的黑白老照片時,那塵封已久的記憶便會噴涌而出,我想,那就是屬于他們的深刻情懷。</p> <p class="ql-block">悠悠歲月,往事如煙。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場曠日持久的大規(guī)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中國共近2000多萬人離開城市,到農(nóng)村插隊落戶,從生產(chǎn)建設兵團到邊遠山區(qū)的生產(chǎn)隊,到處都留下知識青年的足跡。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在廣闊天地里同廣大農(nóng)民群眾和戰(zhàn)友一道,戰(zhàn)天斗地,用熱血和忠誠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p><p class="ql-block">在新中國的歷史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作為史無前例的壯舉,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而每一個知青,都是這歷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今天,我用老照片回憶往事,透過老照片</p><p class="ql-block">就不會那么的迷惘,也不必再去怨恨,我們當以一顆平常的心,站在歷史的高度去看待那場運動。歷史是不應該忘記的,也是無法掩蓋的。</p><p class="ql-block">歷史將永遠記載著這刻骨銘心的一頁。驀然回首,青山永駐,碧水長流。</p> <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2日首都各界群眾經(jīng)過天安門廣場,熱烈歡呼毛主席發(fā)出“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最新指示的發(fā)表。</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鄉(xiāng)知青到天安門前宣誓“到農(nóng)村接受再教育”。</p><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前一個口號造就了一代知青,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知青的記憶已成為青春的回憶,而這份回憶幾乎成為所有知青經(jīng)歷的不能忘懷的靈感源泉。這與人們所說的一些七零后、八零后的年輕人談到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時,原以為這對他們都是恍如隔世、聞所未聞。但其中很多人都回答,我爸爸、媽媽或哥哥、姐姐是知青,也有的說我的某個親戚當過知青。</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鄉(xiāng)運動,自1955年就開始了,到1968年正式拉開序幕,1969年達到了高潮!人生自古傷別離。每一個插過隊的知青,對離別之苦體味最深。尤其是淚別父母,毅然踏上征程,火車猛然一動的剎那間的震顫,相信終生不會忘記。</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前,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席卷了正在學校讀書的中學生,他們扔掉手中的課本,踢開課桌沖出教室懷著激昂的熱情殺向社會,他們相信自己正在投身于一場偉大而神圣的革命運動。</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發(fā)出了“上山下鄉(xiāng)”的號令。神州大地頓生狂潮,成千上萬的中學生就開始被送到了遠離政治中心的農(nóng)村和邊疆。自從最高指示發(fā)表以后,“上山下鄉(xiāng)”成為了一項強制性的政策。從那時起,以老三屆為代表的中學生們,自愿或無奈的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城市,走向農(nóng)村、邊疆,從標志性身份紅衛(wèi)兵轉變?yōu)橹R青年。簡稱“知青”,那年最小的老初一剛剛16歲,最大的老高三也就21歲。從而掀起了一場從城市到農(nóng)村的長達十年之久,挾眾2000余萬人的大遷徙。</p> <p class="ql-block">中國生產(chǎn)建設兵團示意圖</p><p class="ql-block">在中國,有一個特殊的組織叫“兵團”,有一群特殊的人,叫“兵團人”。這里說的“兵團”是指建國后陸續(xù)組建的各類生產(chǎn)建設兵團,而非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作戰(zhàn)兵團。鼎盛時期達到13個兵團,3個農(nóng)建師。1954年10月7日新疆軍區(qū)生產(chǎn)建設兵團的成立,標志著軍懇事業(yè)出現(xiàn)嶄新的、完整的模式。這種屯墾戍邊,寓兵于民,平時搞生產(chǎn),戰(zhàn)時能打仗的體制隨著形勢變化逐漸納入了高層的戰(zhàn)略考慮。1965年以后,軍懇模式開始大規(guī)模推廣。到1971年初,全國范圍內兵團基本組建完畢,覆蓋了全國18個省區(qū)。我國通過軍懇這種特殊體制達到了鞏固邊防,發(fā)展經(jīng)濟,安置人員的目的。兵團成為黨、政、軍權合一,工、農(nóng)、兵、學、商五位一體的半軍事化組織和社會經(jīng)濟體系。當時共有兵團干部、戰(zhàn)士242萬人,連同家屬480萬人。耕種土地4000萬畝。新疆兵團人數(shù)頂峰時期達到200萬人,且是最早成立的,所以當之無愧地成為全國生產(chǎn)建設兵團的“老大”,與內蒙古、黑龍江、云南、廣州兵團并列為全國的五大兵團。1973年以后,中央軍委頒布命令,除保留新疆兵團外,其它建設兵團陸續(xù)全部撤銷。時光荏苒,歲月有痕。記錄下生產(chǎn)建設兵團的點滴,珍藏如火的激情年代和萬眾學子的青春芳華,國家和軍隊的歷史,有生產(chǎn)建設兵團濃重的墨筆。這些建設兵團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值得我們去紀念和緬懷!</p> <p class="ql-block">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下轄10個農(nóng)業(yè)師,1個建筑工程師,總人口200萬,職工92萬,15年時總人口276.56萬人,一直保留至今,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云南生產(chǎn)建設兵團,1970年成立,下轄4個師,人口30萬,職工18.7萬,其中知青便有10萬人,于1974年撤銷。</p> <p class="ql-block">沈陽軍區(qū)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1966年6月成立,轄6個師、61個團、兵團直屬3個獨立團、人員118萬人,其中知青達35萬人。高峰期時有150個武裝連。1976年2月撤銷兵團番號。</p> <p class="ql-block">北京軍區(qū)內蒙古生產(chǎn)建設兵團1969年成立。轄6個師,39個團、接收京津滬知青5萬余人。人員最多時達到18.2萬。1975年撤銷兵團番號。</p> <p class="ql-block">蘭州軍區(qū)生產(chǎn)建設兵團,1969年成立,成立之初下轄6個師,后來甘肅11師、青海12師、寧夏13師、陜西14師被劃入蘭州軍區(qū)生產(chǎn)建設軍團,于1973年撤銷。</p> <p class="ql-block">南京軍區(qū)安徽生產(chǎn)建設兵團,1969年9月成立。轄4個農(nóng)業(yè)師,18個團、9個獨立營、16工廠。接收知青3萬余人,總人口20萬。1975年6月5月兵團撤銷番號。</p> <p class="ql-block">廣州軍區(qū)生產(chǎn)建設兵團,1969年4月組建。轄10個師,97個團(海南島7個師,湛江3個師),有知青11萬人,總人口92萬。1974年兵團撤銷番號。</p> <p class="ql-block">南京軍區(qū)江蘇生產(chǎn)建設兵團,1969年9月成立。轄4個師,41個團。有知青8萬余人??側丝?0萬。1975年6月兵團撤銷番號。</p> <p class="ql-block">濟南軍區(qū)山東生產(chǎn)建設兵團,1970年3月成立。轄3個師,14個直屬團、3個獨立團、4個獨應營,兵團教導隊和醫(yī)院共26個單位組成。1974年11月7日兵團撤銷番號。</p> <p class="ql-block">南京軍區(qū)浙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1970年5月7日成立。轄3個師15個團。1975年6月5日兵團撤銷番號。</p> <p class="ql-block">福州軍區(qū)福建生產(chǎn)建設兵團,1969年12月成立。1974年11月24日兵團撤銷番號</p> <p class="ql-block">武漢軍區(qū)湖北生產(chǎn)建設兵團,1971年5月組建。轄2個師6個團。1972年11月13日,兵團撤銷番號。是成立最晚撤銷最早兵力最少的一個兵團。 </p> <p class="ql-block">福州軍區(qū)江西生產(chǎn)建設兵團,1969年12月組建。未設師一級建制,下轄11個農(nóng)業(yè)團和12個工業(yè)團,兩個獨主營。1975年兵團撤銷番號。</p> <p class="ql-block">建設兵團成立后,接過授予的鋼槍,擔負起農(nóng)忙時節(jié)和農(nóng)場老職工一起插秧,收割,開墾荒山,利用農(nóng)閑時,在解放軍戰(zhàn)士的指導下,練隊列,刺殺技術動作,練習射擊,并擔負起巡邏邊疆的重擔。</p> <p class="ql-block">兵團戰(zhàn)士苦練隊列,刺殺技術動作。</p> <p class="ql-block">知青們到農(nóng)村、邊疆后,面對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和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們沒有退縮,沒有氣餒,而是迎難而上,自覺在困難中磨練自己,很快適應了新的環(huán)境和生活,和當?shù)氐霓r(nóng)民、邊疆的各族人民打成一片,贏得了那里的父老鄉(xiāng)親的信任。</p> <p class="ql-block">知青生活</p><p class="ql-block">無論在邊疆還是在農(nóng)村,農(nóng)活再苦再累也能忍受,就是填不飽肚子實在難熬。十七八歲的年齡,正是長身體,能吃能喝又能睡的時候。開飯時,人不分男女,飯不分干稀,沒有淑女,沒有騎士。誰也不會讓誰,搶過來塞進嘴里就是勝利。食物單調得不能再單調了,小米粥、大窩頭、腌酸菜、蒸土豆,知青們吃飯不擇葷素,男生一頓可吃八九個窩頭,女生也要吃四五個才行。由于那時候吃飯都是有定量的,一頓吃八九個窩頭的情景也逐漸消失了,饑餓在不斷延續(xù)……。</p><p class="ql-block">在那難忘的歲月中,我們這些知青穿著破舊的衣服,草繩系腰;知青和農(nóng)民兄弟一樣抽著旱煙袋,盤腿上炕。</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張寧新</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李文遠</p> <p class="ql-block">赴農(nóng)村插隊沈陽知青劉凱夫。</p> <p class="ql-block">赴內蒙北京知青馬運昌。</p> <p class="ql-block">赴海南島廣東知青林孟蕓,張翠華、吳瑤芹。</p> <p class="ql-block">赴內蒙北京知青林小仲</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李天民,車奉來。</p><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洪霖。</p> <p class="ql-block">赴農(nóng)村插隊成都知青樊建川,現(xiàn)任四川建川博物館館長。</p> <p class="ql-block">赴內蒙北京知青郭文林。</p> <p class="ql-block">赴內蒙北京知青郭楨</p> <p class="ql-block">赴內蒙遼寧撫順知青高潔</p> <p class="ql-block">赴農(nóng)村插隊遼寧撫順知青高望陽。</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邊疆昆明老知青阮繼元,楊朝富。</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李世富。</p><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張國良。</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邊疆插隊昆明知青齊德明。</p> <p class="ql-block">赴農(nóng)村插隊昆明知青劉大衛(wèi),現(xiàn)任云南知青博物館館長。</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馬杰超。</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邊疆插隊昆明知青楊小彪,現(xiàn)任云南高空清洗公司董事長。</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張春生。</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張英選。</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王小川。</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楊清貴。</p> <p class="ql-block">云南盈江農(nóng)場老職工子女賈學昌,楊事芬。</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郭京川?,F(xiàn)任四川省德陽市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張先俊。</p> <p class="ql-block">赴農(nóng)村插隊貴州知青王淑梅,張燕。</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楊躍志。</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邵成英。</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邵成英。</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解春光</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曹明富。</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甘正平,廖淑緩。</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譚瑞昌。</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屈慶忠。</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杜志和。</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王進勇,現(xiàn)任中國知青西部網(wǎng)站站長。</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周立。</p><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項長生,梁曉彤。</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重慶知青江治國。</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曲博?,F(xiàn)代作家有著作撰記《颶風刮過亞熱帶雨林》,《邊疆書簡》、《空谷回聲》、《五失集》、《喁望集》、《墨瑰》……等數(shù)百萬言。</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羅忠渝。</p> <p class="ql-block">赴農(nóng)村插隊湖南邵陽知青陸彬蘭。</p> <p class="ql-block">赴山西農(nóng)村插隊北京知青郭文棟。</p><p class="ql-block">赴山西農(nóng)村插隊太原知青李凱。</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謝素芳。</p> <p class="ql-block">赴農(nóng)村插隊湖南邵陽知青李林森。</p> <p class="ql-block">赴農(nóng)村插隊湖南邵陽知青戴經(jīng)邦?,F(xiàn)任湖南省邵陽市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作協(xié)會員。</p> <p class="ql-block">昆明知青楊麗華。上海知青沈美瑜。黑龍江知青劉凡菲。湖南邵陽知青李明途,李連榮。</p> <p class="ql-block">赴農(nóng)村插隊湖南邵陽知青肖向榮。</p> <p class="ql-block">赴農(nóng)村插隊湖南邵陽知青陳光榮。</p> <p class="ql-block">赴農(nóng)村插隊湖南邵陽知青雷平華</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邊疆昆明知青王曦,后加入緬甸人民軍,在那里浴血戰(zhàn)斗多年,后返回國內安度晚年,有著作撰記《紅飛蛾·薩爾溫江絕唱》,《紅飛蛾·金三角畸戀》。</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邊疆昆明知青潘東旭,后加入緬甸人民軍,在那里浴血戰(zhàn)斗多年,后返回國內安度晚年,有著作撰記《寂寞的舊戰(zhàn)場》。</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邊疆昆明知青石磊,后加入緬甸人民軍,在那里浴血戰(zhàn)斗多年,后返回國內安度晚年,有著作撰記《守望金三角》。</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邊疆昆明知青李寒曦,后加入緬甸人民軍,在那里浴血戰(zhàn)斗多年,后返回國內安度晚年,有著作撰記《無帆之舟》。</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袁忠群。</p> <p class="ql-block">赴農(nóng)村插隊四川自貢市知青邵春生。</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張保平。</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李山平。</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張宏武。</p><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劉凡。</p> <p class="ql-block">劉鳳書,女,1941年生于緬甸密支那(歸國華僑),騰沖和順鄉(xiāng)人;1949年隨母親回國讀書,1959年畢業(yè)于和順益群中學,1959年考入昆明醫(yī)士學校,1962年12月參加工作,在云南省盈江農(nóng)場岸坎分場醫(yī)務室工作;1976年1月調大理州紡織廠醫(yī)務室工作,1992年12月退休。</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稅群玉。</p> <p class="ql-block">赴農(nóng)村插隊湖南武岡知青劉新華。</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邊疆插隊昆明知青付碧云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唐惠清。</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楊丹敏。</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畢雨霞。</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張琳蓉,周紅光。</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北京知青李惠捷。</p> <p class="ql-block">黑龍江知青趙玉瑩。</p> <p class="ql-block">赴云南成都知青林秀輝。</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知青王懷建。</p> <p class="ql-block">赴黑龍江北京知青邵俊英,吳文忠,郭文楨。</p> <p class="ql-block">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們這一代人正在逐漸步入人生的晚年,那些刻骨銘心的記憶,那些揮之不去的情景,變成歲月釀造的酒,需要和知青朋友分享,品嘗那些在我們心中,曾經(jīng)承載我們青春年華我們第二故鄉(xiāng)的知青情結。</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回憶過去暢談人生,五十多年的坎坷風雨路,滄桑爬上了我們雙鬢,唯有一顆不老的心熱烈地燃燒,照亮我們熱烈的生命。我們知青坎坷不平的風雨人生里,有多少悲壯,有多少迷茫,有多少夢想,有多少扭曲,有多少荒誕,有多少犧牲全銘記在了我們的心里,沒有人會忘記。今天讓我們共同用友誼抹去心靈的疲憊,讓快樂撥動我們的心靈昂首挺胸向前走,忘掉我們的身份,忘掉我們的年齡,忘掉現(xiàn)實的許許多多………用我們的歌聲與歡笑,用我們的相聚來組合最美好的音樂,歌唱昨天難忘的歲月,歌唱明天美好的期待。愿我們的聚會能更加增進戰(zhàn)友們的情誼,在今后的金秋路上互相扶持互相鼓勵,心與心相連,我們的人生之路將會走得更加輝煌、更加美好!讓我們敞開心扉,共話滄桑,共同亨受這相逢的快樂,共同勾起心中那段塵封多年的回憶,引發(fā)對生活的感慨,激發(fā)對未來的向往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