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來到重慶</p> <p class="ql-block">我們一行六人,游覽貴州后就乘車來到了重慶,重慶我來過多次,自以為都很熟悉,想不到在去洪崖洞的路上還是迷了路。</p> <p class="ql-block">重慶洪崖洞</p> <p class="ql-block">洪崖洞又叫洪巖洞、神仙洞、洪崖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qū)嘉陵江濱江路88號,地處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的濱江地帶。</p><p class="ql-block">洪崖洞分為11層,高達79米52,總占地面積3.15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時(公元前316年),洪崖洞為一軍事要塞。宋代時,洪崖洞是一座石窟寺廟。洪崖洞之上建有洪崖門,原是一道開門。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戴鼎重筑重慶城、新建九開八閉十七門,洪崖門始為閉門,洪崖洞與之成為一體。洪崖洞在明期時已成為一個商業(yè)街區(qū),在清代時發(fā)展成為一個繁榮的碼頭,屬于重慶的貿(mào)易中心。</p><p class="ql-block">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洪崖門損毀,人們在洪崖洞聚居,搭起吊腳樓,筑成紙鹽河巷。</p><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時期,洪崖洞是重慶市民的避難所。</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洪崖洞被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并開始成為重要旅游景點。2003年,洪崖洞正式拆遷重建。2006年,洪崖洞民俗風貌區(qū)建成,于同年9月開業(yè)。</p><p class="ql-block">景區(qū)主要景點由吊腳樓、仿古商業(yè)街、洪崖滴翠等景觀組成,內(nèi)有特色餐飲、休閑娛樂、巴渝民間工藝品等店鋪。</p> <p class="ql-block">今晚我們一行六人去洪崖洞玩,</p><p class="ql-block">?我自以為”二路口”近于”洪崖洞”,結(jié)果誤導(dǎo)了;大家從上清寺站坐一站路至二路口站下,深感陌生,問訊他人方知大錯,解放碑才近洪崖洞;此時,天色不早,于是六人打的二車直至洪崖洞附近下車。</p><p class="ql-block">?天橋上、馬路上,到處是簇擁著人流,匯合在一起,更是人潮涌動,人們只能挪著小步向洪崖洞前進,警察和保安限制地控制著人流的進出。旁邊有人叫喊著:“拾元錢帶你們進去,不排隊!”還有的男女,舉著牌子夾在人群中呼喊著,出拾元錢不排隊進洪崖洞,前者是政府規(guī)定,后者是私人呼喊出錢不排隊,商業(yè)味很濃,而路邊設(shè)攤擺地攤的小販似乎也顯得沒趣,我猛然間想起了鄧公的那句話來,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就是商機,在人多的地方就有市場,洪崖洞能吸引這么多人光顧,人流、商賈、燈光,正是它的妙處。</p> <p class="ql-block">重慶磁器口鎮(zhèn)</p> <p class="ql-block">磁器口古鎮(zhèn)原名白巖場,也稱龍隱鎮(zhèn),地處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東北部,嘉陵江畔磁南街1號5。北距沙坪壩中心5千米,重慶市中心14千米,南距石井坡3千米5。古鎮(zhèn)總面積32.5萬平方米,景區(qū)核心面積分布于馬鞍山東側(cè)和東南側(cè)。</p><p class="ql-block">磁器口古鎮(zhèn),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間,在清朝及民國時期得到飛速發(fā)展;1958年后,隨著水運交通逐漸蕭條,古鎮(zhèn)日漸衰落;</p><p class="ql-block">20世紀末,憑借古鎮(zhèn)旅游潮流,磁器口古鎮(zhèn)又再次得到發(fā)展。它是重慶主城區(qū)內(nèi)唯一的規(guī)模最大、最具巴渝傳統(tǒng)民居、民俗、民風特色的古鎮(zhèn)。古鎮(zhèn)上傳統(tǒng)的民居建筑、石梯街巷、遺存的寺廟宮觀,是巴渝山地民居建筑的天然博物館。磁器口古鎮(zhèn)依山而建,由山起城。以磁器口正街和橫街為骨架,42條巷道垂直于正街和橫街向馬鞍山脊和溪溝邊緣呈枝狀發(fā)展,形成特征明顯的樹枝狀平面格局。</p><p class="ql-block">古鎮(zhèn)的主要景點有翰林院、鐘家院、寶善宮、寶輪寺、黃桷坪牌坊等。</p> <p class="ql-block">重慶磁器口鎮(zhèn)的喧囂場景(視頻)</p> <p class="ql-block">重慶李子壩輕軌宰/樓(視頻)</p> <p class="ql-block">重慶解放碑</p> <p class="ql-block">重慶解放碑,原為民國抗戰(zhàn)勝利后建的“抗戰(zhàn)勝利紀功碑”,解放后改為當今的重慶解放碑,其實歷史應(yīng)正視。</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勝利第二年“抗戰(zhàn)勝利紀功碑”設(shè)計圖</p> <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慶市渝中區(qū)解放碑商業(yè)步行街中心地帶,于1946年10月31日動工,1947年8月落成,是抗戰(zhàn)勝利的精神象征,是中國唯一一座紀念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紀念碑。</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正面向北偏東,為八面柱體盔頂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碑通高27.5米,邊長2.55米,碑內(nèi)連地下共八層,設(shè)有旋梯達于碑頂,碑頂向街口的四面裝有自鳴鐘,碑臺周圍為花圃,總占地面積62平方米,保護范圍面積642平方米。該處是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象征,也是重慶解放及重慶市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重慶解放碑商業(yè)中心(視頻)</p> <p class="ql-block">二、前往成都</p> <p class="ql-block">重慶的特色是山城,城市高樓林立,隨著山勢高低,房屋錯落有序,真不愧為內(nèi)地一座繁華的直轄市,游覽重慶后,我們又乘車來到了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成都。成都是一個慢節(jié)奏的休閑城市,吃喝玩樂任意選擇。</p> <p class="ql-block">成都少城歷史文化街區(qū)</p> <p class="ql-block">寬巷子簡介</p> <p class="ql-block">成都: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樞紐(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灌區(qū)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gòu)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tǒng)。</p><p class="ql-block">渠首占地面積200余畝。它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qū)7市(地)40縣(市、區(qū))1130萬余畝農(nóng)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點企業(yè)和城市生活供應(yīng)。</p><p class="ql-block">秦昭王后期(約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總結(jié)了前人治水的經(jīng)驗,組織岷江兩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飛沙堰。</p><p class="ql-block">建國后,又修建了工業(yè)供水渠、外江閘、飛沙堰工業(yè)引水臨時擋水閘。</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青城山-都江堰的主體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真龍門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qū)68千米,處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處。景區(qū)面積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后山,群峰環(huán)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p><p class="ql-block">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huán)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景區(qū)內(nèi)外,天師洞和圓明宮幽靜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發(fā)源地之一,現(xiàn)存38處道觀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p><p class="ql-block">?圓明宮?:海拔800米的清代道觀,保留古法晨鐘暮鼓儀式,每日提供有機齋飯,庭院因五只貍花貓成為特色景觀??。</p><p class="ql-block">?天師洞?:相傳為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結(jié)茅傳道處,主殿暗藏通往‘擲筆槽’觀景臺的通道,崖壁裂縫據(jù)傳為張?zhí)鞄熃的нz跡,晨間常有彩虹出現(xiàn)??。</p> <p class="ql-block">游覽九寨溝</p> <p class="ql-block">我們參加了成都到九寨溝的一個旅游團,沿路欣賞到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p> <p class="ql-block">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脈南段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zhèn)境內(nèi),地處岷山南段弓桿嶺的東北側(cè),系長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頭的一條大支溝,其覆蓋的流域面積大約為642.97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有樹正溝、則查洼溝、日則溝、扎如溝四個景點。</p><p class="ql-block">以高原鈣化湖群、鈣化瀑群和鈣化灘流等水景為主體,其水景規(guī)模巨,景型多,數(shù)量眾,形態(tài)美,表局精和環(huán)境佳。</p><p class="ql-block">保護區(qū)森林覆蓋率超過80%,藤本植物有38種,有74種國家保護珍稀植物。</p><p class="ql-block">有陸棲脊椎動物122種,其中獸類21種,鳥類93種,爬行類4種,兩棲類4種。</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九寨溝的途中,路經(jīng)原映秀、文川地震原地,見映秀鎮(zhèn)已消失,文川已恢復(fù)重建。</p> <p class="ql-block">前往九寨溝景區(qū)路上風景</p> <p class="ql-block">前往九寨溝景區(qū)途中吃晚飯視頻</p> <p class="ql-block">九寨溝風景處,氣候變化莫測,長海景點竟然飄起了小雪花。</p> <p class="ql-block">松潘古城</p> <p class="ql-block">松潘古城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的松潘縣境內(nèi),處于川西民族走廊東部、岷江峽谷流域。</p><p class="ql-block">古城分內(nèi)、外兩城,內(nèi)城平面跨崇山,依山順勢略呈三角形,東部崇山之下河谷部分為長方形,外城毗鄰內(nèi)城南面的河谷下壩,有城門與內(nèi)城相通,平面為長方形。城墻總長6.2千米,用本地燒制的青磚砌成墻身,內(nèi)土石而成,高12.5米,厚12余米,以糯米、石灰、桐油熬制的灰漿粕連勾縫,堅固如銅墻鐵壁。</p><p class="ql-block">松潘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迄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寧州衛(wèi)指揮高顯來到松潘主持筑城事宜,歷經(jīng)五年,古城初步成形。至明嘉靖五年(1526年),松潘總兵何卿再度主持增筑外城1000余米,至此,松潘城的規(guī)模得以確定。</p><p class="ql-block">松潘古城現(xiàn)存四道城門。北城門在歷史上被稱作“鎮(zhèn)羌門”,現(xiàn)存高度達6米,進深31.5米,比北京故宮的城門洞還要深1.5米,堪稱中國明代城門之冠。南城門名為“延熏門”,寬6米,高8.8米,進深31米,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城門,并且保留著完好的甕城,松潘古城最厚處達31.5米,平均厚度30米,拱形城門跨度為6米。</p> <p class="ql-block">松州古城墻</p><p class="ql-block">唐代始建時稱“松州”,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設(shè)衛(wèi)筑城后逐漸演變?yōu)椤八膳恕?,現(xiàn)官方名稱多為“松潘古城”,但“松州古城”作為古稱仍被廣泛使用。</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五年(1526年)增筑外城后,規(guī)模定型,名稱也進一步固化。</p><p class="ql-block">?現(xiàn)遺存的是明代時期的城墻,給人一種古撲的氣息。我拍下了古城墻的正、反兩面及城墻進出的洞口和其它紀念標誌,幫助回味那個時代的歷史經(jīng)過。</p> <p class="ql-block">黃龍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黃龍風景名勝區(qū),簡稱黃龍景區(qū),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p><p class="ql-block">黃龍風景名勝區(qū)面積700平方千米,與九寨溝相距100千米,海拔1700~5588米。</p><p class="ql-block">黃龍風景名勝區(qū)核心區(qū)域點綴著三千多個彩池。以結(jié)構(gòu)奇巧、色彩豐艷的地表鈣華景觀為主景,由黃龍溝、丹云峽、牟尼溝、雪寶鼎、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等組成。</p><p class="ql-block">主要景觀集中于雪寶峰下的黃龍溝中,溝內(nèi)遍布乳黃色的碳酸鈣華沉積,并呈梯田狀排列。從頂峰流下的雪水匯聚成溪,在黃龍溝形成層層疊疊的梯狀湖泊、池沼,池水澄清無塵,水色因水底沉積物和樹木、山色的變化而呈現(xiàn)黃、綠、淺藍、蔚藍等顏色。</p> <p class="ql-block">黃龍洞</p><p class="ql-block">今早我們前往黃龍洞游覽,這里?早晨的氣溫是零下4度,地上留有殘雪,穿著單薄的衣褲,冷得有點發(fā)抖,隨著太陽升起,在陽光下,稍覺有點暖和;籃天白雲(yún),海拔4000來米,有人有高原反映,但我尚無感覺,似乎感覺空氣還是那般清新,不是導(dǎo)游阿蘭所述的那般可怕,非要購買藥品和吸氧器的幫助(但對于年老體衰的人還需備用)。</p><p class="ql-block">雖已入夏,而這里依然還是初冬景色,山上的雪景還是挺美的,遺憾的是黃龍洞被封,也許是之前的地震原因所致吧?有點遺憾、有點可惜了,未能真正看到頗有名氣的黃龍洞!</p> <p class="ql-block">樂山市峨眉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樂山市峨眉山景區(qū),簡稱峨眉山景區(qū),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境內(nèi),景區(qū)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具有“雄、秀、奇、險、幽”的特色,以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zhì)地貌著稱于世,被人們譽為“仙山佛國”、“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zhì)博物館”。樂山市峨眉山景區(qū)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中國最美的名山,被聯(lián)合國評為“全球優(yōu)秀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金頂</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華藏寺金頂</p><p class="ql-block">1900年前,一位修行者在峨眉山修建了長江流域的第一座禪院后,峨眉山便成為了長江流域的佛教發(fā)源地,列入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金頂與峨眉山最高峰萬佛頂相鄰,海拔3077.96米,這里山高云低,景色壯麗,游客可在陡峭的攝身巖邊欣賞日出、云海、佛光、圣燈四大奇景。金頂是峨眉山寺廟和景點最集中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金頂視頻</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華藏寺</p> <p class="ql-block">華藏寺,全稱永明華藏寺,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金頂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金殿是華藏寺的其中一殿,所處位置最高,與華藏寺合二為一,統(tǒng)稱華藏寺,俗稱金頂。</p><p class="ql-block">華藏寺其歷史沿革緣起普賢顯相的“蒲公追鹿”和奉漢明帝旨建之傳,創(chuàng)建于公元1世紀。</p><p class="ql-block">華藏寺現(xiàn)包括金殿、大雄寶殿,總建筑面積為1614平方米。金殿274平方米,大雄寶殿1340平方米。金殿采用金瓦,大雄寶殿采用銅瓦,梁栓、門窗、斗拱等均為銅鑄,稱為銅殿。</p><p class="ql-block">華藏寺是中國海拔最高的漢傳寺院。為峨眉山最早寺院之一,是峨眉山八大重點寺廟之一,也是全國最大寺院。</p> <p class="ql-block">華藏寺內(nèi)的十方普賢菩薩</p> <p class="ql-block">十方普賢菩薩,為銅鑄鎦金像。位于四川省海拔3079米峨眉山的金頂?shù)娜A藏寺,于2006年6月18日落成。十方普賢菩薩通高48米,重達600多噸,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從上至下分別是圓滿寶柱、十尊菩薩頭像、兩面身、四尊吉象、祥云、蓮花、圓環(huán)和基座八部分。圣像身有兩面,正面手持如意,騎六牙圣像;另一面結(jié)彌陀定印,表六道眾生顯得四智菩提之意,四智是菩提的四種德能,即佛的四種智慧。十方普賢菩薩是當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賢佛像。首創(chuàng)多面多身普賢菩薩造型,開漢地佛教造像藝術(shù)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八大寺廟</p><p class="ql-block">峨眉山八大寺廟包括報國寺、伏虎寺、萬年寺、清音閣、洪椿坪、洗象池、仙峰寺和雷洞坪,這些寺廟分布于不同海拔區(qū)域,承載著峨眉山佛教文化的千年傳承與建筑藝術(shù)精髓。</p><p class="ql-block">1、報國寺?:作為入山門戶,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康熙賜名“報國寺”,是峨眉山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寺內(nèi)七佛殿珍藏北宋黃庭堅書法木刻,建筑布局呈典型庭院風格。??</p><p class="ql-block">?2、伏虎寺?:全國重點寺院,以“密林藏伏虎”著稱,布金林古樹參天,清代康熙御題“離垢園”匾額,寺頂終年無落葉堆積的奇觀。??</p><p class="ql-block">3、萬年寺?:峨眉山最古老寺廟之一,北宋鑄造的62噸普賢銅像為鎮(zhèn)寺之寶,明代無梁磚殿歷經(jīng)18次地震未損,展現(xiàn)古代建筑智慧。??</p><p class="ql-block">?4、清音閣?:位于牛心嶺下,以“雙橋清音”景觀聞名,唐代始建,明代更名,寺前接王亭與山水相融,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5、洪椿坪?:海拔1120米,以“洪椿曉雨”著稱,晨霧似雨濕潤衣襟,寺內(nèi)千佛禪院照壁題字顯自然禪趣。??</p><p class="ql-block">?6、洗象池?:海拔2070米的高山古剎,“象池夜月”為峨眉十景之一,傳為普賢菩薩坐騎飲水處,夜觀星月如臨仙境。??</p><p class="ql-block">?7、仙峰寺與雷洞坪?:仙峰寺隱于九老洞附近,雷洞坪為登山要沖,雷神殿與古道構(gòu)成云海觀景節(jié)點,兼具宗教與自然雙重價值。??</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景點:萬年寺、接主亭、斗龍壩等景。</p> <p class="ql-block">萬年寺是峨嵋山歷史最久的古剎之一。相傳最早為漢代采藥老人蒲公禮佛處。東晉隆安五年(401)慧持祖師創(chuàng)建普賢寺。寺內(nèi)供奉普賢菩薩,峨眉山成為普賢菩薩道場由此而來。唐乾符三年(876)慧通重建,易名白水寺,宋稱白水普賢寺。明神宗朱翊鈞為母親慈圣皇太后祝壽,詔令住持臺泉整修寺院,并賜?,筑磚殿罩于普賢銅像之上,題額“圣壽萬年寺”,沿稱至今。</p> <p class="ql-block">斗龍壩</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上清音平湖的傳說</p><p class="ql-block">清音平湖是位于峨眉山寶現(xiàn)溪上的一個湖泊,面積約3萬平方米。該湖四周被青翠的山巒和參天古木所環(huán)繞。清音平湖不僅是自然美景的代表,也是文化傳說的承載地,相傳是《白蛇傳》中白蛇和青蛇斗法的地點,因此也被稱作斗龍壩。湖泊所在的清音閣區(qū)域,以其清涼的氣候條件,成為夏秋季節(jié)理想的避暑休閑度假地。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和初春,清音平湖依舊保持著溫和的氣候和翠綠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樂山大佛</p><p class="ql-block">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全稱為“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cè),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頭與山齊,頭高14.7米、寬10米,發(fā)髻1051個,耳長7米,依山鑿成臨江危坐,神勢肅穆,大氣磅礴。大佛左右兩側(cè)沿江的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像。大佛右側(cè)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山道,沿絕壁開鑿而成,曲折九轉(zhuǎn),奇陡無比。大佛雕鑿?fù)瓿珊?,曾建?層樓閣覆蓋(另有9層或13層之說),時稱“大佛閣”“大像閣”。但佛閣屢建屢毀。樂山大佛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海師洞、凌雲(yún)寺和二郎廟景點。</p>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成渝之行所見所聞頗多,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靈,真不愧為“天府之國”。我們一行玩得都很高興,雖然游覽了不少景點,但畢竟時間短促,難以深刻了解她的歷史人文底蘊,還是覺得有點不足。</p><p class="ql-block">攝片曉天 編輯tgf</p><p class="ql-block">2025.5.20于上海田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