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劃過故土的那道痕</p><p class="ql-block"> 高海平/文</p><p class="ql-block"> 誰都有故鄉(xiāng),自呱呱墜地始,不管在故鄉(xiāng)生活了多長時間,只要離開了那塊土地,你的心總會時不時地想起故鄉(xiāng)。記憶像一把犁鏵,從故鄉(xiāng)的土地上劃過,留下的那道痕就是鄉(xiāng)愁。</p><p class="ql-block"> 誰都有鄉(xiāng)愁,不管當初以何種方式離開故鄉(xiāng),當兵、打工、求學,主動、被動地遠走他鄉(xiāng),時日愈長,鄉(xiāng)愁的思緒愈濃。有位作家說過,作家一輩子都是在寫自己的故鄉(xiāng)。你即使抒寫別鄉(xiāng)異土,故鄉(xiāng)的影子依然能從文字中捕捉到。因為故鄉(xiāng)已經成為你生命的底色,根本無法抹掉。</p><p class="ql-block"> 喬傲龍出版的散文集《故鄉(xiāng)有此》,是一本味道純正的鄉(xiāng)愁散文。全書20多萬字,基本上圍繞著那個生他養(yǎng)他的譚坪塬來展開。能夠以一本書的容量寫故鄉(xiāng),寫鄉(xiāng)愁,在我讀過的散文中也屬僅見,看得出來,作者有多么的傾情和專注。記憶的犁鏵劃過故土的那道痕,翻起了無數(shù)活色生香的浪花,讀者奮不顧身地去撿拾、去賞鑒,從而產生諸多意想不到的驚喜。</p><p class="ql-block"> 首先,作品客觀地呈現(xiàn)了故鄉(xiāng)譚坪源的地理風貌,人物風情。譚坪塬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干旱缺水是基本常態(tài)。在《人高水低的日子里》有這樣一段描寫:“早上起來舀小半盆水,全家人輪著洗臉。洗過臉的水依然是水,倒在泔水桶里留著喂豬。我們這群小臟鬼經常三兩天洗一次臉,大人們也懶得理會,睜只眼閉只眼裝沒看見,洗了也是個臟,不如省點水。那時塬上的計量單位,糧食按粒,水得按滴?!闭Z言雖有夸張,陳述的卻是事實。村民一年三百六十五個日子,不斷循環(huán)往復到山下的溝里去挑水,挑一擔水往返最快記錄是45分鐘。挑水已經占去了村民大量的時間,他還能做成什么。</p><p class="ql-block"> 作者寫故鄉(xiāng)譚坪塬絲毫沒有藏著掖著,完全是赤裸裸地展示。連吃水都如此困難,怎么能留住少年的心?不能說離開故鄉(xiāng)就意味著對故鄉(xiāng)的背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尋找自己的發(fā)展空間是題中應有之義,無可厚非。如果故鄉(xiāng)限制了你,離開就是正確的選擇。</p><p class="ql-block"> 寫故鄉(xiāng)譚坪塬的風土人情時,每一個文字都是跳動的,都是激越的。他沒有按捺自己的情緒,而是任其激情地、肆無忌憚地飛揚,直至滲透進故鄉(xiāng)的任何一個犄角旮旯中。寫到老爺爺、爺爺、父母、叔父,寫到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對所描寫對象都傾注了滿腔的激情。老爺爺愛罵人,越老越糊涂,逮誰罵誰。爺爺是改變全家人命運的關鍵人物,爺爺遭受不公待遇時,不僅影響了自身,同時也影響了父親和二叔。父親原本是“小鎮(zhèn)做題家”,最終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二叔更是與那塊土地格格不入的二胡愛好者。二胡如果換一個環(huán)境會有什么結果呢?作者寫到:“就像一粒籽,鳥銜走了,還是風吹走,落在哪座山,長成哪棵樹,這事鳥說了算,風說了算,唯獨籽說了不算?!焙髞頎敔斆\的峰回路轉,給作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機遇。這一事件透視的是時代與人、土地與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p> <p class="ql-block"> 作者還寫到敞鍋爺,以及破舊帽子殼里的三個蘋果,還有“令我聞風喪膽”的盧杰、啞巴爺,“方臉、闊嘴、厚唇,人雖樸實,卻常帶喜氣,且嘴甜,不帶稱呼不開口,村里的叔伯姑嬸沒有不待見的”喜子哥……作者為每一個人物傾注了足夠多的熱情,使這些人物無不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p><p class="ql-block"> 第二, 作品字里行間透視出作者不屈的奮斗歷程。出身于自然環(huán)境相對較差的譚坪源,自小便有掙脫這塊土地的覺醒意識。小學三年級迎來了命運的轉折,爺爺平反后到縣城工作,作者也隨之來到了縣城上學。出身農村的孩子,來到縣城上學,不僅是環(huán)境的改變,更是心理上的改變,城鄉(xiāng)之間的差別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作者沒有被一系列的不適應所難倒,相反成功逆襲,站穩(wěn)腳跟的同時,還取得了驕人的成績。</p><p class="ql-block"> 很多事例印證了一個少年的堅韌和頑強?!皬男W、中學到大學,在譚坪源和鄉(xiāng)寧之間往來穿梭了整整十三年?!绷锷铰?,徒步差不多要走一整天。十三年,六十里路,多少個來來回回。不管刮風下雨,風雨無阻,留下的都是奮斗者的足跡。一次次的驚險旅程刻骨銘心,一次次與親人的告別肝腸寸斷。讀這樣的文字最容易被帶入,被共情。還有住工業(yè)局宿舍的每一個夜晚,寒冷磨煉了意志,也激發(fā)了斗志。</p><p class="ql-block"> 無論條件多么艱苦,作者沒有選擇放棄,其意志之堅強,信心之決絕,讓人嘆服,這也是一個農村少年能夠成功的秘訣。正應了鄭燮那首《竹石》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lt;/p><p class="ql-block"> 第三, 作品在記述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時,一直葆有了深刻的哲學思考,這種思考是在沉淀了多年之后的總爆發(fā)。故鄉(xiāng)不是用來歌頌的,也不是用來抨擊的,故鄉(xiāng)是用來回饋和反思的。面對故鄉(xiāng)的一次次吶喊式的求救,比如需要修路捐款等等,作者表達了極度的自責和愧疚——這時候是多么的羨慕劉強東啊。自古道,秀才人情紙半張,只能用才華和識見對故鄉(xiāng)進行理性的解析,賦予一定的正念,游子的鄉(xiāng)愁才能得以緩釋。</p><p class="ql-block"> 喬傲龍的散文集《故鄉(xiāng)有此》慰藉了無數(shù)游子的心,尤其是作為鄉(xiāng)黨的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5.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