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曾是魯東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有著濃郁和久遠的歷史文化積淀。4月30日上午逛完青州古城后,我們決定去參觀青州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來到了新博物館面前,我們被這座仿古的建筑所震撼。青州博物館,在建筑設計上獨具匠心,彰顯出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與文化底蘊。</p><p class="ql-block">其整體采用漢唐風格,以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 “高臺、闕樓、坡屋頂” 為原型,經(jīng)現(xiàn)代設計手法抽象簡練,既保留了古典韻味,又具有現(xiàn)代的簡潔大氣。博物館呈中心對稱式造型,外墻采用 “玻璃 + 石材 + 金屬” 復合型幕墻,使建筑在光影變幻中更具層次感和立體感。新館建筑面積5萬余平方米,共分5層,10余個展區(qū)。館內(nèi)展陳了各類文物5萬余件,國家級別文物3000余件。新新博物館是2023年5月15日對外開放的。</p><p class="ql-block">早在2008年青州博物館就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是首批83個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唯一的縣級綜合性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走進博物館,中庭主體豎向結(jié)構(gòu)按照 “天圓地方” 的理念建設圓形玻璃采光頂,不僅解決了層高帶來的光線弱問題,還為室內(nèi)空間增添了一份通透與靈動。博物館的布局合理,功能分區(qū)明確,展覽區(qū)、藏品庫房區(qū)、技術(shù)保護區(qū)等區(qū)域相互獨立又緊密聯(lián)系,為文物保護、陳列展覽、科學研究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首</span>先參觀了一層臨時展出的主題“吉金光華”——魯川渝云貴桂青銅文化臻萃展。</p> <p class="ql-block">下面青銅人頭像是商代(公元前1100年——前1046年)的。是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2號祭祀坑出土的。三星堆青銅頭像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特點:其造型上,大小與真人相當,面部五官夸張,如濃眉大眼、高鼻闊嘴、大耳且耳垂穿孔。神情莊嚴肅穆,嘴唇緊閉,嘴角下傾,眼睛似無瞳孔。發(fā)式與冠式多樣,有平頂梳辮、圓頭頂無帽、戴各種冠飾等。部分頭像還貼有金面罩,凸顯特殊身份。整體風格神秘奇幻,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與文化內(nèi)涵。</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銅面具,造型上,五官夸張,如縱目面具的眼球外凸,大耳向兩側(cè)伸展,高鼻闊嘴,粗長眉作揚起狀,線條流暢,棱角分明。整體風格神秘奇幻,充滿了古蜀文明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是古蜀人宗教信仰與審美觀念的重要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除三星堆青銅文物外,還展出了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銅鳥、銅鼎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展廳還展出了川渝周邊地區(qū)及中原地區(qū)的部分文物。</p> <p class="ql-block">上面是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時期的“金飾劍鞘”。該金飾共12片,均為三角形。其中3片大小相依,底邊成圓弧形,整片刻劃出卷云紋;另6片兩兩相對,大小相依,三角形正中鉆圓紋。該金飾多件組合,可根據(jù)劍鞘大小調(diào)節(jié)安裝,增加裝飾美感。</p> <p class="ql-block">這下面是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時期的“馴馬場面銅貯貝器,是用于貯藏海貝的容器。該器真實再現(xiàn)了滇人在頭領(lǐng)監(jiān)工下,有組織集體馴馬的場景。該器是滇文化的獨有器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尚未在其它地區(qū)發(fā)現(xiàn)過,代表了云南地區(qū)青銅時代冶鑄技術(shù)和工藝美術(shù)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了一層,我們乘電梯直接上了四樓。四樓主要展出了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的佛教造像。</p><p class="ql-block"> 1996年10月,青州隆興市遺址窖藏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時期的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巖、陶、鐵、木及泥塑各類佛像造像400余尊,后經(jīng)整理,數(shù)量達到600余尊。這些佛像跨越北魏至北宋將近500年。這批佛教造像因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精湛的繪畫雕刻技藝,被學界贊譽為“青州風格”,牛津大學副校長稱這一發(fā)現(xiàn)是“改寫東方美術(shù)史的重大發(fā)現(xiàn)”。成為當年考古十大發(fā)現(xiàn)之一,后來又被列入中國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這批佛像也成了青州市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青州微笑: 這是北齊時期雕造的佛立像,是出土造像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尊。佛像螺發(fā)高簪,嘴角含笑,神態(tài)溫和,體態(tài)修長,肩寬腰細,田相通肩袈裟薄如蟬翼。衣紋褶皺緊貼身軀,將身體線條刻畫的十分清晰。面部及肌膚裸露部分均有貼金。跣足立蓮花臺上,手施無畏與愿印。這一微笑被稱為“青州微笑”。</p> <p class="ql-block">北魏至北齊時期的作品以工藝精湛,線條優(yōu)美和富有表現(xiàn)力的面部特征而著稱。佛像面帶微笑,清明祥和,與我們?nèi)粘R姷降拿C穆莊嚴的佛像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北魏時期的佛像臉較長,顴骨微微隆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智者的形象,這一風格被稱為“秀骨清像”樣式。服飾上則模仿南朝士大夫的“寬衣博帶”風格。</p><p class="ql-block">北魏晚期至東魏所造佛像的一大特點是:佛像身背蓮瓣狀背屏一輔三身的高浮雕造像。</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北魏晚期的一尊貼金彩繪背屏式佛立像。佛像的雕刻技藝相當高超,集圓雕、浮雕、高浮雕、透雕、線刻、貼金、彩繪等多手技法于一身。造像表情、手勢各異,顯示出雍容華貴的藝術(shù)效果。背屏上部的飛天栩栩如生,環(huán)繞主尊。</p> <p class="ql-block">自東魏開始,大背屏的組雕造像極富特色?!笆莨乔逑瘛弊兓贸雎畹那€。造像體態(tài)豐碩,衣紋變薄,雕飾繁麗。圓雕造像增多,佛像體態(tài)較大,注重人體形態(tài)的表現(xiàn)。</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一尊北魏至東魏年間的彩繪石雕菩薩立像,高187cm。雖然雙臂殘缺,但造型端莊秀美,周身散發(fā)出東方文化的含蓄沉靜之美,面帶耐人尋味的微笑,被專家們譽為“東方維納斯”。凝視這尊佛像,我們能感受到千年前工匠的精湛技藝和虔誠之心。</p> <p class="ql-block">到了北齊時代,“秀骨清像”的造像特征已被新的造像風格所取代。背屏式浮雕造像幾乎消失。而單體的圓雕造像面部大多豐滿圓潤。與北魏造像厚重的“褒衣博帶”服飾不同,北齊造像表現(xiàn)出了完全不同的審美情趣。所有造像的服飾都輕薄貼體,顯露出健康優(yōu)美的身段。這些佛像或采用凸棱的方式刻畫出衣紋,或是身上沒有任何鄒褶,肌膚的輪廓充分體現(xiàn)人體的優(yōu)美。這種風格被稱為“曹衣出水”模樣。</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北齊時期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360度單體圓雕。造像通高165厘米,石灰石質(zhì)。菩薩頭戴透雕花蔓冠,眉目清秀,雙目低垂,表情莊重。黑發(fā)垂至雙肩。上著對襟衣,胸前配有項圈,披帛拖住瓔珞自雙肩垂下在腹下交叉上卷,一條提于左手,一條轉(zhuǎn)至身后。下身著貼體長裙,裙側(cè)垂瓔珞,身前的裙帶上裝飾有九方淺浮雕圖案。跣足立于蓮臺之上,腳趾伸于蓮臺外。</p> <p class="ql-block">北齊時期的單體圓雕造像,肉髻微凸,雙目低垂,體態(tài)修長、健美,肩寬而平,胸部微微隆起,小腹略突,細腰。服飾輕薄緊貼身體或質(zhì)薄透體,隱現(xiàn)肌體。少雕飾或不雕飾衣褶,疏潔朗潤,“曹衣出水”。</p> <p class="ql-block">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立像尤為引人注目。佛像大多長著娃娃臉,雙耳垂肩,柳葉彎眉,鼻梁高挺,嘴角上揚,似笑非笑,神態(tài)溫和的俯視眾生,給人一種親切祥和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佛像所有的彩繪和貼金用的都是朱砂、寶藍、孔雀綠等礦物質(zhì)顏料。貼金主要是貼在佛像肌膚的裸露處,以示佛為金身。貼金也用來裝飾衣裙紋樣和飾品。彩繪、貼金與雕塑的完美結(jié)合,使造像更富有層次感,金與彩也使佛、菩薩的世界更神圣絢麗,充滿生機。</p> <p class="ql-block">總之,北魏晚期造像多為 “秀骨清像” 風格,身材單薄、肩部低垂。北齊時期則以單體圓雕為主,面部豐滿圓潤,服飾輕薄貼體,展現(xiàn)出 “曹衣出水” 的樣式。</p><p class="ql-block">面部表情:佛像普遍帶有 “青州微笑”,嘴角微微上揚,笑意內(nèi)斂,體現(xiàn)出超脫世俗的寧靜與慈悲。</p><p class="ql-block">雕刻技法多樣:運用了浮雕、鏤雕、線刻等多種雕刻技法,線條流暢,工藝精湛,細膩地表現(xiàn)出佛像的面部表情、體態(tài)輪廓和衣紋服飾。</p> <p class="ql-block">戀戀不舍的離開四樓展廳,我們來到了三樓展廳。三樓主要是書畫展覽和一些標本陳列,我們走馬觀花的轉(zhuǎn)了一圈直接來到了二樓。</p><p class="ql-block">二樓展廳主要是青州古代和近代史陳列,內(nèi)容也很豐富,包括青銅器、瓷器、玉器、石碑、石刻等文物。年代包含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p> <p class="ql-block">上圖是宋、金、元代的“雙龍紋銅鏡、……“帶柄洛神紋銅鏡”等。</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金代的石獅子香爐。</p> <p class="ql-block">以下主要是明清時代的文物。提到明朝,首先讓我們看一下該館的另一件鎮(zhèn)館之寶“趙秉忠的狀元卷”。</p><p class="ql-block">這是明朝萬歷26年青州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中國近1300年科舉考試歷史上唯一尚存的狀元卷。該卷用黃綾子裝裱,長3.3米,寬38CM。正文19折,每一折6行。此卷讓趙秉忠從292名貢士中脫穎而出,成為明朝第47位狀元。時年25歲。該卷是1983年由他的第13代孫趙煥彬?qū)⑵渚璜I給國家的。該卷有以下特點:</p><p class="ql-block">書法精美:全卷以工整的館閣體小楷書寫,筆法剛?cè)嵯酀?460 字無一誤筆,橫豎間距規(guī)整,如雕版印刷,字體端莊穩(wěn)健,點畫清晰,結(jié)構(gòu)精致。</p><p class="ql-block">內(nèi)容深刻:圍繞 “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提出 “以實心行實政” 的理念,分析社會矛盾,闡述治國安邦之策,突破傳統(tǒng)君臣等級觀。</p><p class="ql-block">歷史價值高:是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填補了我國宮廷檔案空白,卷首有萬歷皇帝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卷尾有 9 位讀卷官及印卷官落款,為研究科舉制度和明史提供了重要文獻。</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清康熙年間的貼金玉帶和鎏金鳳冠</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清朝二龍戲珠玉鐲、玉帶、玉戒指、玉帶板及帽珠。</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明代銅鎏金碧霞元君坐像,通高180cm,銅鎏金,該造像面相圓潤,嘴角上翹,柳眉微彎,雙目含笑,頭戴鳳冠,肩披霞帔,頂束高發(fā)髻,腳穿云朵綿鞋,正襟危坐。</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青州博物館的 第三件鎮(zhèn)館之寶:東漢“宜子孫” 玉璧。這是國內(nèi)罕見的刻有漢字的漢代大型館藏玉璧。是1982年青州市譚坊鎮(zhèn)一座甲字型大型墓葬中出土的。其特點如下:</p><p class="ql-block">玉質(zhì)優(yōu)良:采用上等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白玉質(zhì)間有墨色,玉質(zhì)溫潤,玉材罕見。</p><p class="ql-block">造型精美:通高 20.8 厘米,外徑 15.4 厘米,內(nèi)徑 2.6 厘米,出廓高 5.4 厘米。圓形主體,出廓上方鏤雕雙龍紋鈕,龍體粗壯剛健,呈騰空飛奔狀。</p><p class="ql-block">紋飾豐富:內(nèi)區(qū)飾 158 個乳丁,外區(qū)飾蟠螭紋,寓意子孫繁衍、祥瑞豐收。</p><p class="ql-block">寓意吉祥:鈕中間透雕篆書 “宜子孫” 三字,表達了 “子子孫孫宜室宜家” 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雖然參觀之前所做功課不多,但參觀完博物館后,還是覺得收獲滿滿?!扒嘀菸⑿Α狈鹣?、趙秉忠“狀元卷”、“宜子孫”玉璧等鎮(zhèn)館之寶件件彌足珍貴。尤其是透過佛像,我們看到了造像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工匠精神。一塊冰冷的石頭,經(jīng)過工匠的千雕萬鑿,精心打磨和裝飾,變成了一個面帶微笑,身軀優(yōu)美,衣著飄逸,表現(xiàn)力極強的佛像,微笑千年。這種追求精品的工匠精神需要今人傳承發(fā)揚,創(chuàng)造出更多國家品牌。</p> <p class="ql-block">攝像:甜心姥姥 甜姥爺</p><p class="ql-block">文字:根據(jù)網(wǎng)絡文獻編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