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8日告別都江堰,我們馬不停蹄地繼續(xù)前行。下午2點,來到了與汶川縣相鄰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羌寨。</p> <p class="ql-block">需要說明的是,此次出游,同行的攝影記者懷揣著強烈的社會責(zé)任心,初衷是:重走32年前采風(fēng)走過的地方,尤其是地處地震中心的羌寨…然而,由于時間有限,無奈放棄了這一計劃。當(dāng)途經(jīng)桃坪羌寨時,心有不甘隊友們商量后,一致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去桃坪羌寨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資料記載,桃坪羌寨坐落在理縣雜谷腦河畔的桃坪鄉(xiāng),這里擁有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碉樓與民居融為一體的建筑群。在這里,四通八達的通道與石樓相互連接,環(huán)繞在碉樓周圍。</p> <p class="ql-block">踏入桃坪,只見山中云霧繚繞,梯田層層疊疊。</p> <p class="ql-block">我們沿著青石板鋪就的山路向上攀登,沿途售賣特色產(chǎn)品的商鋪鱗次櫛比。</p> <p class="ql-block">來到老宅景區(qū),一位身著羌族服飾的當(dāng)?shù)貗D女熱情地自薦當(dāng)我們的導(dǎo)游。而我一心只想探尋印象中的原始風(fēng)味,加上時間緊迫,便禮貌地婉拒了她,獨自快步向老寨走去。</p> <p class="ql-block">走過狹窄的通道,拾階而上,嘩嘩的流水聲始終在耳畔相伴。直到在一個巷子里看到牌子上的說明,才知曉原來羌寨有著如此完善的地下水網(wǎng)體系。</p> <p class="ql-block">通過一處民居住宅的三層進入一座碉樓,沿著又陡又窄的樓梯,小心翼翼地一層一層往上攀登。底層看起來像是生活區(qū),里面擺放著家具、掛著壁畫,還有樂器。</p> <p class="ql-block">登上高層,通過瞭望塔,寨內(nèi)的風(fēng)景盡收眼底。房頂上,太陽能設(shè)備與劈柴垛靜靜地擺放其間,呈現(xiàn)出一種現(xiàn)代與古樸交織的獨特韻味。</p> <p class="ql-block">從碉樓下來,沿著通道來到了另一座石屋,平臺上擺放著最原始的木梯,在此平臺我又進入到另一處民居,墻上掛著毛澤東主席的畫像,還有放在室內(nèi)的火爐等用具,讓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后來才想起:這些均在32年前來過羌寨的攝影記者照片中見過。</p> <p class="ql-block">周圍靜悄悄的,民居未有人看守。順著迷宮般的巷道往回走,路旁石頭砌就的房屋十分結(jié)實,布局嚴謹,古樸中彰顯羌族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鋪滿石板的小巷深處,石房旁有一位老人坐在那里專注地縫補衣裳,旁邊的民族服裝色彩鮮艷,與破舊沙發(f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禁感嘆,羌寨傳承下來的是美好的文化與記憶,而被時代淘汰的或許就是現(xiàn)實中的那些不完美吧。</p> <p class="ql-block">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回到羌寨入口處,路旁幾位老者聚在一起悠閑地玩著撲克牌…這與三十二年前同行記者在羌寨拍攝的《高山牧羊人》等照片形成鮮明的對比…看看集合的時間將近,只好帶著不舍回到停車處。</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行的途中,大家談?wù)撟疃嗟脑掝}:就是這里的建筑十分抗震。也不知道幾位攝影前輩此刻的心情,或許看到羌寨如今這般美好,他們心中的那份惦念得到了憵寄,但未能到三十二年前去過的理縣,蒲溪鄉(xiāng)休溪村,心里大概多少會有些遺憾吧!</p> <p class="ql-block">傍晚5時,我們一行人來到高速公路理縣服務(wù)站稍作休憩。抬眼望去,遠處的四姑娘山白雪皚皚,云霧如輕紗般在山間繚繞。服務(wù)站內(nèi),春花正爛漫地綻放著,在遠山雪白身姿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嬌艷動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以下八張老照片均系原礦工報社記者劉杰一九九二年膠片拍攝。截屏自人民網(wǎng)</b></p> <p class="ql-block">稍作整頓后,我們繼續(xù)踏上旅程,途經(jīng)阿壩馬爾康市,夜色已濃抵達阿壩紅原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