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廈門游(四)

胡芷華

<p class="ql-block">鴉片戰(zhàn)爭后廈門開埠為通商口岸,商人和外國領(lǐng)事館聚集鼓浪嶼,得天獨厚的優(yōu)雅人居環(huán)境和多元文化的融合,造就了鼓浪嶼的音樂傳統(tǒng)。鼓浪嶼先后出現(xiàn)過一百多個音樂世家。在鼓浪嶼鋼琴密度極高,每三戶人家中就有一戶有鋼琴,每十六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會彈奏鋼琴,故鼓浪嶼雅稱“琴島”。</p><p class="ql-block">從菽莊花園的四十四橋末端的招凉亭拾階而上,《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就座落在“聽濤軒”里。這是中國唯一、世界一流的鋼琴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少年時代生活在鼓浪嶼的胡友義先生常隨愛好音樂的父親到教堂聽鋼琴演奏,使得他與音樂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14歲時進入上海音樂學(xué)院。1965年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xué)院學(xué)習(xí)。他畢業(yè)后先在歐洲從教多年,后定居澳大利亞墨爾本。對鋼琴獨特愛好的他動用祖產(chǎn)建了“胡氏山莊”,先后收藏了一百多架世界各地、不同時期的鋼琴。</p><p class="ql-block">愛琴、愛國是胡友義先生畢生的兩根主弦。他曾說:“琴島必須有讓人了解鋼琴的地方!” 為了創(chuàng)辦鼓浪嶼鋼琴博物館,為了尋得心儀的鋼琴他花光了畢生的積蓄。一世琴緣,畢生鄉(xiāng)情。</p> <p class="ql-block">胡友義先生半身銅像,銅像高80厘米,石質(zhì)基座上刻“鼓浪嶼鋼琴博物館捐建者胡友義先生”。</p> <p class="ql-block">1999年鋼琴的裝運工作正式啟動。鋼琴從澳大利亞墨爾本啟程,途經(jīng)新加坡、香港等地歷時一個月平安抵達廈門港。鋼琴從廈門至鼓浪嶼碼頭的航程中胡友義先生夫婦親自守候。</p><p class="ql-block">鼓浪嶼禁止汽車上島,只能使用板車來搬運鋼琴。胡友義先生隨同搬運鋼琴的板車的照片。(網(wǎng)絡(luò)圖片)</p> <p class="ql-block">胡友義先生說:“我有個夢,想通過音樂讓全世界人都知道中國有一個地方就是廈門鼓浪嶼,這是我永遠的故鄉(xiāng)?!?lt;/p><p class="ql-block">(網(wǎng)絡(luò)圖片)</p> <p class="ql-block">2000年1月8日鋼琴博物館在“聽濤軒”開館。開館時胡友義先生深情地說:“不論在世界仼何地方,鼓浪嶼都是我永遠的故鄉(xiāng)。我把我畢生收藏的鋼琴放在這里展覽,是我將自己最珍愛的東西搬回家。”</p><p class="ql-block">進館隨拍。</p> <p class="ql-block">舒維登</p><p class="ql-block"> 19世紀(jì)中期德國柏林造。琴身為桃花心木所制,黑白琴鍵分別用烏木和象牙制成。</p> <p class="ql-block">克萊門蒂</p><p class="ql-block">1801年英國倫敦造。這是一架四角鋼琴。克萊門蒂是一位音樂家、鋼琴演奏家。他是第一位音樂家親自制造鋼琴,后人尊稱他為“鋼琴之父”。他去世后被葬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據(jù)說他在1787年二十九歲時在維也納與莫扎特舉行了一場鋼琴演奏比賽,結(jié)果兩人平手。</p> <p class="ql-block">科勒德</p><p class="ql-block">19世紀(jì)初英國倫敦造。園弧形頭黑鍵是早期科勒德鋼琴的最重要的特征。</p><p class="ql-block">讀到有關(guān)胡友義先生收藏鋼琴的一個故事:</p><p class="ql-block">有位施密特太太在二戰(zhàn)期間歷盡千辛萬苦把一架19世紀(jì)初倫敦制造的英國最古老品牌“科勒德”鋼琴從英國帶到澳大利亞。1988年施密斯太太孤單一人,且年過八旬,她不想讓心愛的傳家之寶“隨風(fēng)飄逝”。經(jīng)修琴專家介紹,老太太專程前往“胡氏山莊”考察,如同相親一般,經(jīng)過半年反復(fù)考慮后才賣給了胡友義先生。據(jù)說在搬走鋼琴的那一天,老太太撫琴痛哭,這情景也使胡友義先生深受感染,也涕淚俱下。</p><p class="ql-block">博物館里展出有數(shù)架“科勒德”鋼琴,不知道是這架鋼琴嗎?</p> <p class="ql-block">格爾斯卡爾曼</p><p class="ql-block">1909年德國柏林造。1958年時任上海音樂學(xué)院鋼琴系副主任、著名鋼琴家李嘉祿從一位法國回滬的畫家手中買下此琴。這架琴在陪伴他二十四年期間,他培養(yǎng)了眾多著名的鋼琴家和音樂人才。胡友義先生也曾師從李嘉祿。2005年10月廈門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李永明教授收藏了此琴,并于2016年4月捐贈家鄉(xiāng)鼓浪嶼。</p> <p class="ql-block">施坦威</p><p class="ql-block">1864年美國紐約造的四角鋼琴。施坦威原名Steinweg,是位德國木匠。他于1836年制造出第一架“施坦威”鋼琴。1948年德國革命時他逃到美國繼續(xù)做鋼琴制造。十年后他的施坦威鋼琴工廠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琴廠。現(xiàn)今施坦威鋼琴是最受歡迎的鋼琴頂級品牌。</p> <p class="ql-block">科爾門</p><p class="ql-block">1865年英國倫敦造。這是一架直弦三角鋼琴。琴的鑄鐵板上有鎏金的花紋。譜架兩邊的燭臺板可以前后移動。整架琴由桃花心木制成。此琴造型、雕花精美,手土細(xì)致。</p> <p class="ql-block">博森多福</p><p class="ql-block">1849年奧地利維也納造。博森多福本人榮獲“皇家鋼琴制造師”稱號。著名音樂家李斯特最喜歡此品牌的鋼琴。</p> <p class="ql-block">舒楠</p><p class="ql-block">1906年德國慕尼黑造。這是一架羽管鍵琴。它不同于鋼琴擊弦發(fā)音,而是撥弦發(fā)音,如同豎琴、古箏。它有四套琴弦、兩層琴鍵,八個踏板,且黑白琴鍵顛倒布局。</p> <p class="ql-block">巴士克</p><p class="ql-block">1899年英國倫敦造。這是一架手搖鋼琴,可以內(nèi)設(shè)10首曲子,每首曲子演奏45秒。</p> <p class="ql-block">布羅德伍德</p><p class="ql-block">1824年英國倫敦造。它的琴弦是向上豎立的。由于如此高度(約6.5英尺),演奏者無法與聽眾面對面地交流,不久就被淘汰了。但這家英國最古老的鋼琴廠仍在生產(chǎn)布羅德伍德鋼琴。音樂家肖邦、李斯特都用布羅德伍德鋼琴演奏了他們最后一場音樂會。</p> <p class="ql-block">齊克寧</p><p class="ql-block">1866年美國波士頓造。此琴是當(dāng)時世界上體積最大,聲音最洪亮的四角鋼琴。由于它體積厐大,加之琴蓋開口處背著聽眾,演奏時無法獲得最佳的音響效果,因此到1880年以后就不再生產(chǎn)四角鋼琴。</p> <p class="ql-block">威爾坦</p><p class="ql-block">20世紀(jì)初澳大利亞墨爾本造。是一架根據(jù)紡織機的原理制造的自動鋼琴。按音符的音值和音高不同在一卷紙上穿鑿大小不一的孔。演奏時踩動踏板產(chǎn)生氣體推動琴槌去擊弦發(fā)音。</p> <p class="ql-block">2001年12月22門廈門經(jīng)濟特區(qū)成立20周年,鋼琴博物館二期新館“蛇嶺花苑”開館。胡友義先生再度捐贈三十余架不同年代的世界名琴,其中有他平時彈奏用的“呂特納”名琴。</p> <p class="ql-block">麥斯威爾小羽管鍵鋼琴。</p> <p class="ql-block">科勒德</p><p class="ql-block">1811年英國倫敦制造。是一架最早成型的立式鋼琴,且只有一個踏板。上門的平板雕花是典型的歐洲特色。</p> <p class="ql-block">奧舍</p><p class="ql-block">1831年法國造。它是專門設(shè)計在航船上使用的鋼琴,為節(jié)約空間它的鍵盤可以收起。</p> <p class="ql-block">倫德</p><p class="ql-block">1945年愛爾蘭造。制造鋼琴的原材料大多數(shù)是塑料,是世界上已被淘汰的最蹩腳的鋼琴!</p> <p class="ql-block">一架日本鋼琴。</p> <p class="ql-block">一架兒童鋼琴。</p> <p class="ql-block">博森多福</p><p class="ql-block">1857年奧地利維也納造。當(dāng)時最著名的制琴大師博森多福和他的學(xué)生為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西斯·約瑟夫的游艇精心打造的一架藝術(shù)鋼琴。鋼琴譜架上有一對美人魚鏤空雕刻,中間鑲嵌著莫扎特的頭像。踏板上有雙魚雕塑,琴腿上有奧地利國徽上雄鷹展翅浮雕。</p> <p class="ql-block">琴譜架。(網(wǎng)絡(luò)圖片)</p> <p class="ql-block">繆伍德</p><p class="ql-block">1788年最早的四角鋼琴。沒有踏板演奏時須用膝蓋來觸碰推桿來實現(xiàn)延音效果。</p> <p class="ql-block">施坦威</p><p class="ql-block">1888年美國紐約造。此琴是一架九尺演奏琴,是19世紀(jì)世界鋼琴制造的巔峰之作。2002年胡友義先生用高價從一位收藏這架鋼琴的澳大利亞富豪的兒子手中拍得。</p><p class="ql-block">正前方油畫中的人物是曾經(jīng)擔(dān)任過波蘭總理的著名鋼琴家帕德列夫斯基。二十世紀(jì)初他在澳洲開演奏會時就用這架“施坦威”演奏。</p> <p class="ql-block">普萊耶爾</p><p class="ql-block">1868年法國造。伊訥茲·普萊耶爾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交響樂及歌劇作曲家。他熱衷于樂器制作。1807年他五十歲時制造出第一架鋼琴。1910年普萊耶爾鋼琴主導(dǎo)了法國鋼琴市場。</p><p class="ql-block">肖邦曾說:“當(dāng)我靈感湧現(xiàn)或我強烈地想發(fā)出心靈的樂聲時,我非得有一架普萊耶爾不可。”</p> <p class="ql-block">科爾門</p><p class="ql-block">1862年英國倫敦造。琴的鑄鐵扳上有模仿明代宣德爐上的鎏金花紋圖案。保留了購琴時的發(fā)票和鑰匙,發(fā)票上價格是220英磅。</p> <p class="ql-block">布羅德伍德</p><p class="ql-block">1827年英國倫敦造。布羅德伍德鋼琴的低音效果持別好。1852年布羅德伍德鋼琴在倫敦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并開始為英格蘭皇室提供鋼琴。</p> <p class="ql-block">利柏</p><p class="ql-block">20世紀(jì)德國制造的自動三角鋼琴。</p> <p class="ql-block">科勒德</p><p class="ql-block">19世紀(jì)上半葉英國倫敦造。此琴又名“思鄉(xiāng)琴”。琴身鑲嵌的紅鳥和白鷺寄托主人濃濃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p> <p class="ql-block">墻角處展示的是一架轉(zhuǎn)角鋼琴。</p> <p class="ql-block">克萊格</p><p class="ql-block">1977年澳大利亞造。這是胡友義先生專門定制的一架仿十六、十七世紀(jì)羽管鍵琴,又稱拔弦古鋼琴。琴身鑲嵌了澳洲特有的花草蟲鳥圖案。</p> <p class="ql-block">19世紀(jì)德國制造的舒維登。</p> <p class="ql-block">1901年德國制造的紐麥亞。</p> <p class="ql-block">羅杰斯</p><p class="ql-block">1853年英國造。也稱“長頸鹿”鋼琴。琴身表面以“中國風(fēng)”裝飾,音箱板上繪有中國的八寶瓶及插花、山水、楊柳、花鳥等圖案。</p> <p class="ql-block">艾未森</p><p class="ql-block">1939年英國造。這是一架專門在輪船酒吧里使用的鋼琴。為防止琴在船上滑動,琴腳扁寬且無輪。</p> <p class="ql-block">19世紀(jì)德國造的無弦琴。</p> <p class="ql-block">布魯斯納</p><p class="ql-block">1937年德國造。該琴廠到十九世紀(jì)末已發(fā)展成為歐洲第二大鋼琴制造廠。此琴音色圓潤醇厚。</p><p class="ql-block">為了記念母親,胡友義先生用母親留給自已的現(xiàn)金遺產(chǎn)買下了這架鋼琴。</p> <p class="ql-block">1877年法國制造的普萊耶爾三角鋼琴。</p> <p class="ql-block">胡友義先生還捐建了國內(nèi)唯一、世界最大的風(fēng)琴博物館。很遺憾我們沒有時間去參觀一下了。</p> <p class="ql-block">前往馬約翰廣場途中隨拍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體育場外的行道樹。</p> <p class="ql-block">鼓浪嶼人民體育場于2011年改稱馬約翰體育場。這里是“洋人球埔”舊址,它最初是為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軍開辟的軍用操場。1872年當(dāng)時出任美國駐廈門的領(lǐng)事李仙得購買了永久租貸權(quán),稱之鼓浪嶼娛樂場。因在這里常進行板球、網(wǎng)球等活動,也稱為板球場。后來這里發(fā)展為駐島外國人體育活動公共場所。當(dāng)?shù)厝朔Q之“洋人(番仔)球埔”。19世紀(jì)末英國人洪顯理帶領(lǐng)英華足球隊等在這里開展足球運動,之后球埔主要用作足球場。</p> <p class="ql-block">美國康奈爾大學(xué)館藏19世紀(jì)80年代鼓浪嶼體育場老照片。(網(wǎng)絡(luò)圖片)</p> <p class="ql-block">1909年的鼓浪嶼娛樂場。(網(wǎng)絡(luò)圖片)</p> <p class="ql-block">現(xiàn)今的體育場。</p> <p class="ql-block">中山圖書館重建于1994年,以追求藝術(shù)類館藏為特色的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碑刻記述中山圖書館的歷史沿革。</p> <p class="ql-block">馬約翰廣場上的體育教育家馬約翰雕像。雕像后面的紅磚墻上“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十個金色大字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馬約翰廣場碑文。</p> <p class="ql-block">清華大學(xué)校園里的馬約翰雕像。</p><p class="ql-block">馬約翰教授在清華大學(xué)執(zhí)教五十二年。</p> <p class="ql-block">白襯衫,黑領(lǐng)結(jié),短褲或燈籠褲,半腿襪和皮鞋是馬約翰的經(jīng)典裝束。每年新生入學(xué)第一堂體育課總是由馬約翰親自上課授以應(yīng)如何睡、吃、沐浴、行坐姿態(tài),并逐步作各種運動。1961年我入學(xué)清華時在大禮堂聽這堂課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我在校期間也常能在操場上見到穿著那身衣著的馬約翰教授。</p><p class="ql-block">1964年1月在慶祝馬約翰服務(wù)清華五十年的大會上,時任校長蔣南翔提出了爭取“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p> <p class="ql-block">馬約翰在指導(dǎo)學(xué)生。(網(wǎng)絡(luò)圖片)</p> <p class="ql-block">馬約翰廣場上的群雕。</p> <p class="ql-block">馬約翰廣場上的榮譽墻。</p> <p class="ql-block">記得何東昌是我在清華就學(xué)時的校教務(wù)長。后來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長(第十二任)。</p> <p class="ql-block">廈門藉體育明星簡介。</p> <p class="ql-block">前往三丘田碼頭乘渡輪回廈門市中心。</p> <p class="ql-block">途經(jīng)廈門海底世界。</p> <p class="ql-block">海防碉堡。</p> <p class="ql-block">登船回廈門輪渡碼頭。</p> <p class="ql-block">19世紀(jì)中葉隨著廈門成為通商口岸,西方列強紛紛在鼓浪嶼建立領(lǐng)事館、教堂、學(xué)校、醫(yī)院等,鼓浪嶼成為中西文化交融的窗口。島上現(xiàn)存千余座歷史建筑。有哥特式教堂、羅馬式建筑、中西合璧的別墅及中國傳統(tǒng)建筑,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很遺憾沒能親眼目睹了,不過可以“云游”一下!總之鼓浪嶼之游意猶未盡,特別要感謝小朱同學(xué)的精心安排和一路陪游。</p> <p class="ql-block">胡芷華寫于2025年5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