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后土祠位于山西省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中國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廟之一。作為中華民族廣泛信仰的神祗[zhī],后土祠是總司土地之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雖然現(xiàn)存的后土祠規(guī)模不及唐宋時期的壯觀,但其布局嚴(yán)謹(jǐn)完整,仍然是國內(nèi)最具規(guī)模的后土祠廟之一。祠里現(xiàn)存有山門、品字戲臺、東西五虎殿、獻(xiàn)殿、香亭、正殿、秋風(fēng)樓、宋真宗碑廊等建筑。近年來,國內(nèi)外各界人士、港澳臺同胞以及海外華僑紛紛前來尋根問祖,慕名而來,祭祀后土,絡(luò)繹不絕。他們祈禱后土圣母保佑九州豐收,國泰民安,世道平和,物產(chǎn)豐盈,同時也祈求全家健康平安,事業(yè)興旺,萬事如意。特別是在后土圣母誕辰日(農(nóng)歷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廟會期間,善男信女、商旅游客絡(luò)繹不絕,廟會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 1996年,國務(wù)院確定萬榮后土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2021年,后土祠獲批全國AAAA級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后土圣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nèi)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xiàn)出其深邃[suì]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p> <p class="ql-block"> 據(jù)祠中保存完好的《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記和《蒲州府志》記載,“軒轅氏祀地祗掃地為壇于脽[shuí]上,二帝八員有司,三王方澤歲舉”。到漢代,進(jìn)而形成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來這里舉行一次大祀。</p> <p class="ql-block"> 漢武帝劉徹時更是東岳封禪,汾陰祀土,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擴建汾陰后土祠,定為國家祠廟,作為巡行之地。他一生曾六次祭祀后土,儀式隆重?zé)o比,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絕賦《秋風(fēng)辭》。</p> <p class="ql-block"> 漢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等先后來此祭祀達(dá)11次之多。唐時,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年間三次來此祭祀,并擴建祠廟。</p> <p class="ql-block"> 宋真宗趙桓大中祥符四年也來此祭祀,為這次祭祀活動,撥款對后土祠進(jìn)行了修葺[qì],并御制御書了《汾陰二圣配饗[xiǎng]之銘》碑。</p><p class="ql-block"> 從漢代至宋代歷朝皇帝先后24次在萬榮汾陰祭祀后土。明清時皇帝祭祀后土的儀式,遷徙于北京天壇。</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的原址在汾陰脽上,汾陰是一條背汾帶河的長形高地,長四五里,廣二里多,高十余丈。</p><p class="ql-block"> 漢武帝所立的后土祠就在這里,漢代的幾位皇帝和唐玄宗、宋真宗率領(lǐng)文武百官都是在這里頂禮膜拜。</p> <p class="ql-block"> 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黃河干流向東擺動,汾陰被黃河侵蝕,汾陰上的后土祠受到洪流的威脅,隨時有被淹沒的危險。</p><p class="ql-block"> 到明萬歷末年,后土祠只得往東移建。</p> <p class="ql-block">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黃河水決,后土祠內(nèi)的建筑大部分被黃河沖毀,只留下秋風(fēng)樓和門殿??滴踉辏?662年),黃河再決,連秋風(fēng)樓也一同淹沒于黃河中??滴醵?,后土祠移地重建于今廟前村北。同治六年(1867年),后土祠再次被黃河沖毀。同治九年(1870年),后土祠再次移建于廟前村北的高崖上,一直留存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存的后土祠,東西寬105米,南北長240米,占地面積2528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祠內(nèi)現(xiàn)存建筑有山門、舞臺、獻(xiàn)殿、正殿、東西五虎殿、秋風(fēng)樓等,布局嚴(yán)謹(jǐn),結(jié)構(gòu)合理。</p> <p class="ql-block"> 和唐宋時期相比,現(xiàn)存的后土祠規(guī)模要遜色不少,但仍不失為一處龐大而輝煌的古代祠廟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祠內(nèi)的正殿、獻(xiàn)殿,建筑工藝精巧,光彩奪目,是祠內(nèi)建筑的精華。</p><p class="ql-block"> 祠內(nèi)的舞臺由三座舞臺前后聯(lián)綴布列,形成“品”字形格局,為全國獨例,至為珍貴。</p> <p class="ql-block"> 秋風(fēng)樓位于正殿之后,因藏有漢武帝《秋風(fēng)辭》碑刻而得名。樓高32.6米,下部為一高大的臺基——掃地壇,東西穿通。樓分三層,四周回廊。</p><p class="ql-block"> 樓身比例適度,檐下斗拱結(jié)構(gòu)古樸精美,形制巍峨勁秀,為現(xiàn)存古建筑中罕見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祠內(nèi)保存的宋代碑刻《汾陰二圣配饗銘》,是由宋真宗親自撰寫并書丹的碑刻,中國古代由皇帝書丹的碑刻并不多見,因而此碑是中國古代名碑之一。</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后土祠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1996年,國務(wù)院確定萬榮后土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是古代帝王祭祀后土———土地之神地皇———地母的處所。在上古時期,祭祀和戰(zhàn)爭是人們最重視的兩件大事,所以《左傳·成公十三年》有這樣的說法:“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弊畛醯募漓雽ο笫恰吧纭?,“社”就是土地之神,即后土地母。從商代開始,祭祀的對象除了“社”之外</p><p class="ql-block"> 又加上“稷”,“稷”就是谷神,即周代的始祖后稷。在先秦的文獻(xiàn)中,“社稷”就是國家的同義詞,可見人們對土地神和谷神的敬仰程度。</p> <p class="ql-block"> 傳說軒轅黃帝平定天下,在汾陰掃地設(shè)壇,祭祀后土地母。堯、舜之時,夏、商、周三代,都在這里舉行祭祀活動。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擬在黃河岸邊修建后土廟。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在雍縣(今陜西鳳翔縣南)祭天時,對大臣們說:“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也?!保ā稘h書·郊祀志》下同)讓大臣們討論祭祀后土事宜。太史令司馬談和祠官寬舒建議在汾陰縣祭祀后土,漢武帝便“立后土祠于汾陰脽上”,率領(lǐng)群臣到汾陰祭祀后土,“親望拜,如上帝禮。</p> <p class="ql-block"> 太史令司馬談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父親,他的家鄉(xiāng)夏陽(今陜西韓城)與汾陰僅一水之隔,他建議漢武帝到汾陰祭祀后土,應(yīng)當(dāng)說在汾陰祭祀后土的活動,在漢武帝以前就有很久的歷史了。司馬談作為史官,熟悉歷史上的祭祀情況和汾陰縣的風(fēng)土人情,所以向漢武帝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漢武帝在祭祀完后土之后,泛舟于河汾之間,同群臣?xì)g宴于船上,極目四望,秋風(fēng)蕭瑟,草木落黃,鴻雁南歸,即景生情,吟唱了一首流傳千古的《秋風(fēng)辭》: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后來,漢武帝又先后五次到汾陰祭祀后土,并在后土祠建造了一座萬歲宮,漢宣帝兩次到汾陰祭祀后土。</p> <p class="ql-block"> 漢元帝三次到汾陰祭祀后土。漢成帝初年,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張譚向漢成帝上奏章,認(rèn)為到汾陰祭祀后土,要“渡大川,有風(fēng)波舟楫[jí]之?!?,建議把對后土的祭祀活動改在長安北郊,把祭天的活動改在長安南郊。漢成帝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暫把祭天和祭地的活動改在長安近郊舉行,不再去汾陰祭祀后土了。過了兩年,匡衡因為別的事情被罷了官,朝野上下都認(rèn)為這是對匡衡的報應(yīng),認(rèn)為他不應(yīng)該建議皇帝輕易改變祭祀天地的地方。漢成帝十分后悔當(dāng)初聽了匡衡的建議。漢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漢成帝的母親看到皇帝久無子嗣,便以皇太后的名義下了一道詔令,決定恢復(fù)皇帝至汾陰祭祀后土的“先帝之制”</p> <p class="ql-block"> 皇太后認(rèn)為漢成帝當(dāng)初把祭祀天地的地方換在長安南北郊,得罪了皇天后土,失天地之心,天地之神降罪,以致皇帝久無子嗣。漢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三月,漢成帝率群臣渡黃河,到汾陰祭祀后土。其后,漢成帝又先后三次到汾陰祭祀后土。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率群臣到汾陰祭祀后土。這是漢朝皇帝最后一次到汾陰祭祀后土。</p> <p class="ql-block"> 古之帝王即位,均要郊祀社、稷。萬榮后土祠,是明以前歷代帝王祭祀后土的廟宇。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原始社會,這里就是軒轅黃帝掃地而祭之所。后土祠位于中國歷史上盛稱為“汾陰脽上丘”。所謂“脽”,是因此地背汾(河)帶河(黃河),自然形成一條長四、五里,寬二里有余,高十多丈的長阜。因東周時屬魏,故又稱為“魏都”。漢武帝劉徹即位,把祭祀后土列為國家一件重要大事。從元鼎至天漢元年,漢武帝八次巡幸汾陰祀后土,設(shè)壇施祭,大筵群臣,中流飲然而賦千古絕調(diào)《秋風(fēng)辭》。元鼎元年六月得寶鼎于祠旁,即興作《寶鼎之歌》,并改年號為元鼎。</p> <p class="ql-block"> 唐代,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大臣張說向唐玄宗上奏說:“汾陰上有漢家后土祠,其禮久廢,陛下宜因巡幸修之,為農(nóng)祈谷?!保ā杜f唐書·張說傳》)開元十一年(723年)、開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兩次到汾陰祭祀后土。在開元十一年祭祀后土?xí)r,在后土祠掘得兩尊古代寶鼎,便將汾陰縣改為寶鼎縣。</p><p class="ql-block"> 北宋時期的萬榮汾陰后土祠,莊嚴(yán)弘鉅,為海內(nèi)祠廟之冠。后土祠廟貌圖碑所記,廟南北長732步,東西闊320步,約合南北長1204.14米,東西寬526.4米,面積為633859.29平方米,是現(xiàn)存后土祠面積的25倍,比北京故宮還要大。所以說后土祠是海內(nèi)祠廟之冠,中華之最。</p><p class="ql-block"> 西漢宣帝、元鼎、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相繼來此祭祀不下10余次。唐明皇先后三次巡幸,并將后土祠加以擴建,其規(guī)模壯麗,同于王居,號奉祗宮。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先命人對祠作了修葺,廟貌倍益增麗,次年亦來親祭,還為后土祠親撰了《汾陰二圣配饗之銘》碑(蕭墻碑),現(xiàn)仍完好地保存于廟內(nèi)?,F(xiàn)廟內(nèi)明天啟年間重刻的金代廟圖碑上,記載了宋代以前歷朝立廟致祠實跡。該祠在明以前是皇家祭祀圣地,而后屬民間祭祀的廟宇。</p><p class="ql-block"> 明萬歷年間,由于黃河沖刷,脽丘塌陷,后土祠擇地遷建。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黃河泛濫,后土祠被淹,只留下門殿及秋風(fēng)樓。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秋,黃河決口,后土祠建筑蕩然無存。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榮河知縣戴儒珍將此祠移遷于廟前村北的高崖上,這就是現(xiàn)在的后土祠。廟內(nèi)現(xiàn)存建筑有山門、井臺、獻(xiàn)殿、香亭、正殿、秋風(fēng)樓、東西五虎配殿等,建筑宏偉,結(jié)構(gòu)精巧。山門與井臺組成國內(nèi)罕見的“品”字戲臺,對研究中國古代舞臺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證,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正殿琉璃飾件光彩奪目,極為珍貴。各建筑物上的懸雕,玲瓏剔透,栩栩如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