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D12(5.1)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乾州古城景區(qū)】<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境內的旅游景區(qū)。乾州古城景區(qū)核心區(qū)面積約為0.47平方千米。</span>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城墻沿萬溶江北岸、小溪河南岸而建,三面臨水,一面傍山,氣勢雄偉,是南方長城上的一個重要城池。乾州古城在明正德八年(1513年)和清嘉慶二年(1797年)進行了擴建,留下了如三門開、乾州文廟等許多古建筑。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乾州因《易》“乾”卦而得名,古城周圍環(huán)山,蒼松翠柏,綠樹成蔭,城邊有潕溪、天星河二水環(huán)繞,形成三陸橫陳,狀如乾卦,山間平地為“峒”,水繞之地為“州”,故謂”乾州”。</p> <p class="ql-block">【畫橋】實際上是一座鋼結構單拱橋式建筑,由著名藝術大師黃永玉捐資、建筑藝術大師張永和設計,于2019年竣工。遠遠望去畫橋就像一棟跨坐在萬溶江上的“房子”,房子里不坐人,專門收集名人字畫在此展出,其實就是一座美術館。開館時,人們可由此入館參觀,閉館期間,人們要從畫橋過到南岸,須從美術館下層大橋拱上設計的通道通過。</p> <p class="ql-block">【風雨橋】是單拱七孔式石木混搭橋,始建于民國元年(1912年)。據(jù)說是專為雅溪三大天王出巡而建造的三大王息歇場所,平時可供兩岸居民茶余飯后到此息歇、閑聊,遮風避雨。</p> <p class="ql-block">【風雨橋】一共建有三個塔樓,萬溶江南北兩岸橋頭各設一個閣樓,兩邊閣高7.7米,寓意為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日;閣長9.9米,象征百姓的幸福長久;橋中間建有一三層閣樓,第一層檐高3.3米,寓含土家族三月三桃蔥會,頂高4.8米,寓意苗族的四月八;第三層閣高13.3米,寓意一百三十三層傳說中的天穹最高處,以此表達民眾對三大天王的崇敬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門開】</span>古城南門位于潕溪(萬溶江)河畔,原名通濟門,通濟門外還有一座月城(即耳城),東西各開一門,與南門合為一體,成"品"字形,臨江面城墻則用青石砌成,高約30余米,有碼頭停船進城需從東、西兩個門進入,這一獨特的城門設計成就了該月城成為中國古城建筑史上的絕品,即月城“三門開”。</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建造的月城大部分都是兩座城樓和直通相對的兩道城門,如西安城墻、荊州古城等。唯乾州古城的月城有三座城樓,開三道城門,中間一座主樓,兩邊各為一耳樓,成“品”字形布局,主樓與耳樓錯落有致,間距搭配盡善盡美,形成了幾百年來聞名于世的乾州“三門開。</p> <p class="ql-block">明代崇武開疆,正德年間于乾州置官建城,筑土垣護城,土城墻周長二百二十九丈。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又筑土垣,周長四百余丈,高九尺左右,寬厚五尺左右,漸成軍事重鎮(zhèn)。嘉慶二年(1797年)擴建乾州城防,新建城墻墻體周長為六百零四丈,墻體高一丈三尺,墻體底寬九尺,頂寬七尺二寸,墻體上加三尺高的女兒墻和兩尺高的垛口,全部城墻共高一丈八尺。清道光同知胡廷儀有詩為贊:"累石成城雉堞低,背靠仙鎮(zhèn)面溪,溪山盡讓乾州好,攬轡登臨路欲迷。"</p><p class="ql-block">此段殘墻為嘉慶二年所修,1957年城墻被拆。此處因這戶人家房子依墻而建,得以幸存。</p> <p class="ql-block">“五一”當日在乾州古城舉辦文化傳承展示和地方慶祝表演活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