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鍋盔山山城遺址的歷史沿革 </p><p class="ql-block"> 秦漢時期,永安鎮(zhèn)鍋盔山隸屬遼東郡管轄;東漢時隸屬玄菟;南北朝、隋朝同屬號室部;唐代時期屬渤海國東平府伊州所轄。 </p><p class="ql-block"> 圣歷元年,粟末靺鞨酋長大祚榮,以粟末貴族為主體,聯(lián)合其他靺鞨諸部和部分高句麗建立靺鞨政權(quán)(靺鞨國),自號震國王。唐玄宗開元元年,唐廷冊封大祚榮為渤??ね酰y(tǒng)轄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粟末靺鞨政權(quán)以“渤?!睘樘?,改稱渤海國。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縣。是當(dāng)時東北地區(qū)幅員遼闊的封建強(qiáng)國,因而獲得了“海東盛國”的稱譽(yù)。 </p><p class="ql-block"> 這一時期,渤海國疑似將東平府興建在鍋盔山周邊。鍋盔山山城遺址有可能是渤海國五京十五府之一的東平府府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鍋盔山山城遺址”營建史 </p><p class="ql-block"> 渤海國全盛時期,仿行唐朝的府州縣制度,并創(chuàng)立“五京”。設(shè)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縣,人口約300余萬。五京,即:上京龍泉府;中京顯德府;東京龍原府;西京鴨綠府;南京南海府。除京府之外,在今黑龍江省境內(nèi)還有鄚頡、率賓、東平、鐵利、懷遠(yuǎn)、安遠(yuǎn)等府和直轄的銅州、郢州、伊州等府州建制。</p><p class="ql-block"> 鍋盔山山城就是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開始興建的,他們之所以選擇鍋盔山頂部建立具有軍事意義的城址,就是看中了這里的獨(dú)特地理位置和周邊環(huán)境。因?yàn)椋伩姜?dú)立處在一個小平原的中心,就像一個巨人屹立在平原上。站在山頂,四周方圓百里盡收眼底,而且,鍋盔山四周為懸崖峭壁,只有一條可供人馬通行的棧道,可謂是“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兵家重地。重要的是山頂有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由多處泉眼流出,四季無枯竭,可供人、馬飲用,是一個天然的防御堡壘。 </p><p class="ql-block"> 為了更好地防御外侵,又增設(shè)了第二道防線,延山的頂部邊沿,筑起了1333米橢圓形石砌城墻和13座馬面(炮臺),使得該城址更加固若金湯。因此,形成了一個具有府洲一級軍事防御意義的城址。遼金時期延用并有過增筑。</p> <p class="ql-block"> 鍋盔山山城遺址簡介 </p><p class="ql-block"> 鍋盔山山城遺址,位于黑龍江省雞東縣永安鎮(zhèn)西北部。因山體似倒扣的鍋盔而得名,最高海拔392.5米,遺址面積為13.41萬平方米。是一處集漢魏時期遺存、渤海國時期建筑、遼金時期沿用并增筑的山城遺址。鍋盔山山城遺址主體文化遺存以渤海時期山城為主,其營造形式和建制風(fēng)格具有府、州一級城址規(guī)模,保存現(xiàn)狀較好。 </p><p class="ql-block"> 鍋盔山山城遺址坐落在鍋盔山頂部,城墻延山體頂邊緣處順山勢構(gòu)筑,墻體為石砌,“干打壘”法砌筑,砌石之間無沾合物,全長1333米。城墻設(shè)有馬面13個,根據(jù)地勢和防御需要進(jìn)行的合理分布。</p><p class="ql-block"> 城內(nèi)地表現(xiàn)存遺跡有古井、飲馬坑、居住址等,城內(nèi)及周邊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錛、石刀、夾砂陶片等,與周邊漢魏時期文化遺存相同。同時,還出土了大量渤海時期和遼金時期文物。渤海時期文物有:銅器、鐵器、陶器等。遼金時期文物有:“上京路萬戶發(fā)字號印”現(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后續(xù)還出土了一枚國家二級文物“雙魚銅鏡”,國家三級文物鐵質(zhì)兵器數(shù)十件。“鍋盔山山城遺址”內(nèi)的文物本體、出土文物再次證明,早在數(shù)千年前鍋盔山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