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攝影/胡鳴濤</p> <p class="ql-block">魯迅先生的大名,在中國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至于他的生平在此就不再贅述了。如果你想近距離的走近他,去游覽一下他的故居,不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畢竟你能親自觸摸到,他昔日曾生活戰(zhàn)斗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今年“五、四”期間,有幸參觀游覽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宮門口二條胡同19號(原門牌為宮門口西三條21號)的魯迅故居,讓我對魯迅有了更多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魯迅在北京曾住過四個地方。今天參觀的是魯迅1924年至1926年在此住過的一處。這也是他在北京的最后寓所。1956年,這里被辟為北京魯迅博物館并正式對外開放,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首先,參觀游覽了魯迅先生的生平介紹。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回憶道:“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逼鋵嶔斞概c曹雪芹的境遇頗有相同之處,都屬于祖上承蒙皇恩的富裕之家。只不過曹雪芹是從他爹開始突然沒落了,而魯迅則是從他爺爺開始,家道日漸衰落了下來。但是,兩人在文學方面卻截然不同,魯迅的文章更具戰(zhàn)斗性,而曹雪芹的《紅樓夢》則更具隱晦?性</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的北京畢竟最像北京。魯迅買下的這處四合院,在北京并不算大。為此,他還在北房之后,接出去一間不足十平方的屋子,作為他的創(chuàng)作室兼臥室。魯迅稱之為“綠林書屋”,也被稱為“老虎尾巴”?!袄匣⑽舶汀边@個比喻,也算契合了人們常說的:房子,“住上人是個屋,不住人是個虎”這句俗語。</p> <p class="ql-block">屋子雖小,價值可不小。魯迅在這里完成了雜文集《華蓋集》的全部及散文詩集《野草》、小說集《彷徨》、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華蓋集續(xù)編》《墳》中的大部分作品,共計200余篇。</p> <p class="ql-block">其中,散文詩集《野草》中的開篇之作《秋夜》,就是在這間“老虎尾巴”里完成的。而那幾句耳熟能詳?shù)摹霸谖业暮髨@,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至今仍讓人們津津樂道,玩味著、揣摩著。更有甚者還為此句去探討作者的種種用意。</p> <p class="ql-block">如今“老虎尾巴”后院的墻外,都已硬化了,沒有了魯迅當年所看到的那兩棵棗樹了。巧的是院子墻西還真的有兩棵棗樹。我問講解員,這兩棵棗樹是不是當年魯迅所寫的那兩棵。她告訴說:這不是當年的棗樹,當年那兩棵已經(jīng)不在了。其實在不在并不重要,而象征著對黑暗抗爭的棗樹精神,卻仍吸引著今天的青少年學子們,前來學習和追尋。</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的小院里,留存至今的是魯迅于1925年4月5日手植的兩棵樹,一棵是白丁香,還有一棵也是白丁香。丁香花象征著堅韌與希望,是魯迅最喜歡的花卉之一。隔著百年的時光,兩棵丁香更是郁郁蔥蔥,香氣撲鼻。漫步院中,仿佛看到了當年魯迅先生在這里植樹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通過參觀,睹物思人。勾起了我對魯迅一些作品的思考,情不自禁地又復習了一下當年在初中、高中上學時,課文中有關(guān)魯迅的一些作品來。比如:《祝福》、《孔乙己》、《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故鄉(xiāng)》、《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嘲》等。</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北京大學?;?lt;/p><p class="ql-block">1917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出面請魯迅設(shè)計的。</p> <p class="ql-block">魯迅文章中的語言,曾深深地吸引過我們這一代人,在腦海中打下了難以忘卻的烙印。如:“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xiāng)》)?!皺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保ā蹲猿啊罚!拔覀兿惹啊饶汩煹亩嗬?你算是什么東西!?”“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阿Q正傳》)。祥林嫂念念叨叨的那句:“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里沒有食吃,會到村里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保ā蹲8!罚┑鹊?。</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魯迅于1931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答客誚》原文。</p> <p class="ql-block">被魯迅刻畫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也伴隨著回憶鮮活了起來:</p><p class="ql-block">想想在我們的童年里,誰沒干過像閏土支起個筐子去扣麻雀的傻事;哪個鎮(zhèn)子上還沒有個好占便宜、細腳圓規(guī)式的豆腐西施;失去阿毛的祥林嫂,麻木得只剩下那“眼珠間或一輪”才像個活物;可悲的是脫不下長衫的孔乙己;可嘆的是阿Q幾次被打,還陶醉于自我安慰是“兒子打老子”;而華老栓買的包治百病的人血饅頭,也沒有救了小栓。盡管《狂人日記》發(fā)出了沉痛的吶喊:“救救孩子”。然而,那個吃人的社會血栓栓得比華老栓還歷害。</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魯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自嘲》的原文。</p> <p class="ql-block">魯迅雖然不是共產(chǎn)黨,但他有個共產(chǎn)黨的朋友圈。曾與六十多位中共人員有過接觸(講解員介紹的,未作查證)。在那個憂患的年代里,在那個覺醒的年代里。“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記念劉和珍君》)。魯迅的文字如同投向敵人的標槍。毛主席稱贊他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在對敵斗爭上,毛主席非常欣賞魯迅的“痛打落水狗”(《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的革命精神。并號召人們學習和發(fā)揚這種精神。不要等落水狗爬上岸來,要繼續(xù)痛打下去。毛主席的“將革命進行到底”,“宜將剩勇追窮寇”等論斷。就體現(xiàn)出了魯迅的“痛打落水狗”斗爭到底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橫眉冷對千夫指,</p><p class="ql-block">俯首甘為孺子?!币灰霍斞冈娋?lt;/p> <p class="ql-block">臧克家在紀念魯迅時,曾高度稱贊魯迅是一個“俯下身子給人民作牛馬”;“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活著是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著"的人(《有的人》)。</p> <p class="ql-block">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曾引用魯迅先生《生命的路》中的一句話:“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辈⒅赋觥爸袊厣鐣髁x道路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lǐng)時代發(fā)展的康莊大道,必須毫不動搖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游覽魯迅故居,讓我感受到魯迅精神的歷久彌新,而故居更是承載和寄托了魯迅精神的綻放。</p> <p class="ql-block">在即將結(jié)束游覽時,面對眼前魯迅的百年故居,我翻開參觀留言簿,拾起筆來,歪歪斜斜地寫下了一段留言,以表達對魯迅先生的紀念:</p><p class="ql-block">棄醫(yī)從文以筆伐戈</p><p class="ql-block">怒向刀叢驅(qū)烏云</p><p class="ql-block">個子不高骨頭最硬</p><p class="ql-block">一生戰(zhàn)斗民族魂</p><p class="ql-block">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2025-5-4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