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總聽有人這樣介紹臺州。</p><p class="ql-block"> 一座散裝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我還喜歡補上一句:別的城市內(nèi)環(huán)路內(nèi)是繁華的都市,我們臺州內(nèi)環(huán)路內(nèi)是廣袤的農(nóng)村。</p><p class="ql-block"> 所以散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江口就處在這么一個地理位置上,發(fā)源自大寺基、神仙居、天臺山的水經(jīng)永寧江和靈江在此匯流,也匯聚了山與海的靈氣和精髓。與臺州綠心的一脈永寧山,一渠東官河演繹了千年的山水風物,讓這個三江口與中國版圖上、中華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也叫三江口的地方一樣獨自的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 我們經(jīng)常往來穿梭在幾個城區(qū)之間,每每經(jīng)過江口,匆匆之間忽略這片山野河流、村莊園區(qū)的存在。不免有著欠一份對江口幾千年風物的了解,欠一份對江口古往今來獨特存世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口老街的文化是非常低調(diào)的,我多次來過江口老街,踏著古老的石板路,撫摸著木柱灰墻,偶爾碰到踱逛的三三兩兩路人,看著住在老房子里的阿婆做著手工藝品,頗為滄桑而生活氣息感。太平亭的碑文提示著昔日的繁華和喧囂,這里也是臺州重要的陸路與外海、內(nèi)河航運轉駁集散口岸,碑文記載著這曾是一個繁華的商埠和渡口,清同治大平縣的知縣唐濟到臺州府述職,經(jīng)此換乘歇腳過夜,乃修筑此亭。</p><p class="ql-block"> 當?shù)亓鱾饕痪涔胖V:“三江立大市”,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想,三江合流處以前就是汪洋東海,腳下的江口街是最靠海的陸地,是優(yōu)良的港口和埠頭。陸地是慢慢從江口延伸到柵浦,到葭芷,到海門衛(wèi),出??谝猜兂衫苯返男螤?,椒江是一條相對年輕的河流。如果沒有滄海桑田,我們東面的港口大市會不會也就在這里了?當然,這是有許多因素造就的。</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樣,這里就是杭溫交通線上不可或缺的渡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在蒸汽機傳入我國以前,水運比車馬人力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本邑燒制的青瓷、溫黃平原盛產(chǎn)的水稻、朱砂堆開采的石板裝船源源不斷出運,是那個年代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達,社會進步的縮影。甚至至今老街上還保留柑橘、煤炭等物流的專業(yè)倉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發(fā)揮著功能。</p><p class="ql-block"> 鑒真、謝伋、朱熹、李清照、趙構、文天祥、杜滸等名人的身影不斷切換在這個古渡口上,畫面的背景:或帆檣林立船楫如梭,或江風怒號暴雨如注,或殘陽水道行旅匆匆。</p><p class="ql-block"> 他們都揮一揮衣袖,沒有留下一片云彩嗎?</p><p class="ql-block"> 不!鑒真去了峰江香嚴寺駐足等待去東??傳道的時機,謝伋父子講學隱居靈石寺終老黃巖,趙構則是傳說中唯一來過黃巖的皇帝,上輦、上封、圣來橋、隱居寺和路橋命名出處自有路有橋來歷的民間相傳,名人的足跡見證了這個曾經(jīng)的小碼頭小漁村的文質彬彬的另一面。</p><p class="ql-block"> 朱熹來了,但他不是來搞他理學那一套的,他是來干事的!這個時候他不是大儒也不是詩人,是水利學家、經(jīng)濟學家,他親自選址、倡導興修蛟龍等六個河閘,上書給臺州免納丁絹,才有了后來的“黃巖熟,臺州足”一說。這里,朱文公的作品也不是學說、詩文,而是萬傾良田和百畜興旺,足讓后世的所謂專家失色、小文人汗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江口是英勇豪邁的,自帶山的雄渾和海的豪氣。綿延的白石古道,曾經(jīng)的杭溫干線上重要的一段,記載著一場刀光劍影、殺聲震天的戰(zhàn)役。</p><p class="ql-block"> 嘉靖年間一位任職兵備道的官員唐堯臣組織官兵鄉(xiāng)勇,用滾石、弓箭和自制的竹梢獨眼刀擊敗來犯的倭寇,有稱白石關大捷,甚至比戚繼光臺州抗倭九戰(zhàn)九捷還早二年。</p><p class="ql-block"> 其時浙東沿海倭禍是很嚴重的,直到戚家軍連勝后方勢消。兵備道按我的理解是由文職出任的后勤武官,這位唐將軍應是膽識非凡,白石關取得大捷意義重大,自是組織有力,少不了民風強悍了。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寧山脈的掃箕山與谷堆山隘口,完好地保存著明代的石砌關卡和衛(wèi)所遺跡,有今人立將軍亭和白石關石碑憑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依三江,攬飛龍,雄關猶在,豪情猶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江口的風是香甜的,白石關登高遠眺,遍山的果園,江口是著名的楊梅、枇杷、柿子等經(jīng)濟作物的產(chǎn)區(qū)。</p><p class="ql-block"> 項岙的柿子甜糯可口,還是觀賞冬景的網(wǎng)紅打卡佳處,禿樹朱果碧空,其時相機的快門“咔嚓”聲都是一道風景線。</p><p class="ql-block"> 每年初夏的江口山林遠遠望去猶如白蝶紛飛,或似初晴的大雪壓枝,盛況蔚然,這是枇杷的套袋技術。許多臺州人盡知山南小稠的枇杷盛名遠揚,卻少有人知曉江口的白沙小圓種枇杷甜度清潤、口感臻美、風味獨特。</p><p class="ql-block"> 東魁楊梅母樹遺世獨立在江口的東岙山麓。東魁楊梅果大如乒,酸甜可口,汁水豐盈。據(jù)說全國各地繁衍出的六千萬株以上楊梅樹,基因發(fā)源盡于此株,有道是“天下東??出江口,酸酸甜甜二百年”。</p><p class="ql-block"> 鄰縣的旅游以“神仙居、永安溪、仙梅”的品牌運作的風生水起;湖南靖州號稱“江南第一梅”,本省的慈溪余姚、福建浮宮、云南石屏等地紛紛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物和中國楊梅之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也有新聞報道某地的東??楊梅遠銷迪拜被賣到幾百元一顆,名揚天下風光無二。</p><p class="ql-block"> 有時我不免納悶,江口的楊梅為什么這么耐得???但我來到東岙就釋然了,這棵東??母樹就更像一位淳樸的村婦,龐大的樹枝散發(fā)著母性的光輝,平凡深沉而低調(diào)。</p><p class="ql-block"> 畢竟,許多方面,三江口和他背后的黃巖一樣,都是包容的,大度無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驅車經(jīng)過這片內(nèi)環(huán)線中的農(nóng)村,不駐一駐腳,不會知道央視的跨年晚會直播現(xiàn)場曾入駐這里工業(yè)夢創(chuàng)園,也不會了解這里隱藏著世界最大的水果罐頭制造基地之一,更不會知曉這里孕育了全球領先的納米調(diào)光技術研發(fā)生產(chǎn)、催生了四家企業(yè)陸續(xù)登陸A股市場和一批細分市場隱形冠軍企業(yè)的嶄露頭角,還有三千畝的大學城規(guī)劃正在布局起航!</p><p class="ql-block"> 可能再次經(jīng)過這里,我們會抬頭看看臺州三區(qū)最高峰丫髻巖的高度;也會倘佯永寧江綠道,沐臨三江口吹來的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