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4—1977年,36名來自惠民地區(qū)直屬單位的職工子女,先后分四批在博興縣城郊人民公社董初大隊(現(xiàn)為博興縣城東辦事處董初村)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董初位于205國道以北、張東鐵路與博小鐵路夾角處,距縣城只有幾公里。是個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的“筒子隊”。村里有王、孫、逯、傅、翟、陳、賈、蘇等姓。1976年有82戶、366人,耕地746畝。</p><p class="ql-block"> 董初村有紅色歷史。1932年8月4日,中共博興縣委領(lǐng)導(dǎo)農(nóng)民舉行的"博興暴動”隊伍中,就有董初村逯洪恩、翟樹聲、張冠英的身影。該村戰(zhàn)爭年代就有黨組織,解放后十幾年村風祥和,鄰居互肋,可謂區(qū)位優(yōu)越、耕地肥沃、收成平穩(wěn)、村善民慈。</p><p class="ql-block"> 在知青插隊時期,翟世讓時任黨支部書記、陳相春任革委會主任(即今村委主任)、傅冠文任民兵連長兼團支書,王長祥、付殿生、張冠杰等是村組織負責人。'</p> <p class="ql-block"> 惠民地區(qū)知青插隊運動始于1968年。主要是接收安置來自青島、濟南、淄博市的知青?1973年,福建知青家長李慶霖給毛主席寫信,反映了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中的問題后,毛主席專門批示并要求召開了全國知青工作會議。會議要求城鎮(zhèn)知青下鄉(xiāng)插隊落戶應(yīng)作為基本制度而非權(quán)宜之計。據(jù)此,惠民地區(qū)革委會1974年首次組織本地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地直單位職工子女分系統(tǒng)集體插隊在博興縣曹王、城郊、店子、陳戶四個條件較好的人民公社。城郊公社的董初、董高、椒園、東谷王、西谷王、北關(guān)村分別集中安置來自地直商業(yè)、物資、衛(wèi)生、軍分區(qū)等系統(tǒng)的職工子女。 1974年10月,王勇、祁愛華、李建波、索立華、宋寶玲、徐立光、姜麗文七人第一批到董初村插隊落戶。</p><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照片是第一、二批插隊知青(缺李建波)</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與董初黨支部副書記李振官、副書記陳向春、支委付冠文合影</span></h5> <p class="ql-block"> 插隊起初,知青們分散吃住在社員家里。雖然得到了房東家人般的關(guān)照,但畢竟多有不便。1975年,上級撥款分別建設(shè)了知青院,結(jié)束了知青"被散養(yǎng)"歷史。</p><p class="ql-block"> 董初知青院建在村西南角的"風水寶地"上。院子南面是村里打場曬糧的場院;院北面有條東西向的小河溝;院西很開闊,能看到博小線上隆隆的火車。院門朝東,門外就是南北路,路東就是鄉(xiāng)親們的村舍。1975年冬,村里在院子西邊挖了一個養(yǎng)魚種藕的水塘,夏季荷花朵朵,酷暑時下水納涼,別有一番景色。</p><p class="ql-block"> 知青院內(nèi)蓋了兩排紅磚土胚結(jié)合的瓦房:一排七間北屋分為三室做男女生宿舍。一排南屋五間兩室,是廚房和學(xué)習(xí)室。</p><p class="ql-block"> 說起來,當時的知青院還很“洋氣”:一是他們睡的不是農(nóng)村的土炕,而是用磚頭或氨水壇子做床腿的木板床。二是院內(nèi)建了男女分設(shè)的廁所,而不是農(nóng)戶家那種男女共用、廁所與豬圈一體的茅房。這些設(shè)施和布局,不僅方便了知青勞動生活和學(xué)習(xí)鍛煉,也引來了村民的效仿。</p><p class="ql-block"> 為改善知青生活條件,黨支部專門在村里給知青選配了炊事員,在知青院附近給知青劃了一大塊菜地,我們種的蔬菜自給有余。</p><h5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照片是原知青院。上為兩排房子,下為2005年后殘貌</span></h5>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搜尋貯藏著美好憧憬的知青大院舊址,串聯(lián)深藏在心底的那一片片回憶。多想再回到我們溫馨的家園,多想擁抱灑下青春血汗的董初大地。</span></p><h5>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照片上的房子處就是50多年前知青院南屋的位置?,F(xiàn)今房后的菜地當年是知青院的天井。</span></h5> <p class="ql-block"> 為加強對知青的管理、教育和組織領(lǐng)導(dǎo),地區(qū)從1975年開始選派年富力強的機關(guān)干部隨知青入村、擔任知青領(lǐng)隊。時任地區(qū)藥材公司革委會副主任的李振官同志是董初知青第一任帶隊干部。他兼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和知青同吃同住同勞動,是深受知青和社員尊敬的好干部。李振官1942年9月出生,1965年5月入黨。自1975年至1977年,他在知青帶隊崗位上工作近三年。1977年結(jié)束帶隊后任市飲食服務(wù)公司主要負責人,1996年退休,202 4年病故。</p><h5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這是20 20年李振官夫婦合影照</span>。</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一批知青于1974年10月落戶董初村</b></h1> <p class="ql-block"> 1-1:王勇,1958年出生,原籍高青縣,曾任董初知青組副組長。1975年12月被推薦第一批招工回城。先在北鎮(zhèn)紡織廠清花車間當工人,1977年參軍。轉(zhuǎn)業(yè)后在環(huán)保機關(guān)從事領(lǐng)導(dǎo)工作,不幸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 1-2:姜麗文,生于1957年,高中畢業(yè)后下鄉(xiāng)。1976年回城工作,后調(diào)青島。2019年不幸謝世!</p> <p class="ql-block"> 1-3:祁愛華,1956年出生,1976年招工回城。在濱州醫(yī)藥站領(lǐng)導(dǎo)崗位上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1-4:宋寶玲同志1956年出生,1974年10月下鄉(xiāng)。1975年12月首批招工回城,在北紡前紡車間當工人,后調(diào)勝利油田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1-5: 徐立光同志生于1958年,1976年回城。長期在地區(qū)土產(chǎn)站從事財務(wù)工作,己退休。</p> <p class="ql-block"> 1-6: 索立華1956年11月出生,是董初知青組第一任組長。1975年12月首批招工在北紡準備車間當工人,1982年調(diào)印染廠從事企管工作。后調(diào)濱州市小開河管理局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1-7: 李建波是1974年底到董初插隊的知青,1976年初招工在博興縣某公社衛(wèi)生院工作,后參軍入伍。復(fù)員后從警數(shù)年。今情不詳。 </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批知青1975年8月落戶</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5年8月31日,地直單位第二批知青近300人到博興下鄉(xiāng)插隊。其中有六男一女在董初插隊。<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惠民地區(qū)歡送第二批知青下鄉(xiāng)大會照</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2016年在董初插隊的第二批知青(缺王政民)合影</font></h5> <p class="ql-block"> 2-1: 姜洪亮同志生于1958年,是第二批知青中的小弟弟。1976年從軍,復(fù)員后在工商部門工作。2018年不幸病逝。</p><p class="ql-block"> 姜洪亮遺照攝于2016年知青戰(zhàn)友聚會時。</p> <p class="ql-block"> 2-2: 王夢麗同志生于1957年7月,初中畢業(yè)后下鄉(xiāng)。1976年12月招工到北鎮(zhèn)印染廠(后為華紡股份)工作,現(xiàn)已退休。</p> <p class="ql-block"> 2-3: 李成嶺同志生于1957年6月,是第二批知青中的“大哥大”。1976年12月,他和李鳴放同時到北鎮(zhèn)紡織廠當工人。在魏橋紡織集團購并北紡后進入魏棉濱州公司工作,現(xiàn)己退休。</p> <p class="ql-block"> 2-4: 王政民同志生于1958年,高中畢業(yè)后下鄉(xiāng)。1976年招工在地區(qū)水產(chǎn)部門工作,如今已退休。</p> <p class="ql-block">2-5:楊京華同志生于1957年9月。高中畢業(yè)后下鄉(xiāng),1976年從軍,轉(zhuǎn)業(yè)后任法官,己退休。他作詩回憶下鄉(xiāng)生活說:那里,是我可愛的家鄉(xiāng);那里,是我從學(xué)生向知青轉(zhuǎn)換的職場;那里,我從農(nóng)民樹起軍人形象;那里是畢生收益的課堂,是永遠懷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2-6: 李鳴放,生于1957年11月,高中畢業(yè)后下鄉(xiāng),1976年12月招工到北紡工作。四十多年后他寫道:回首當年知青夢,廣闊天地火樣紅。下鄉(xiāng)接受再教育,無悔青春跟黨行!從濱州魏棉公司退休后,他依然活躍在老年藝術(shù)舞臺上。</p> <p class="ql-block">2-7: 劉連營1958年出生,是董初第二任知青組組長。高中畢業(yè)后下鄉(xiāng),1976年12月招工分配在北鎮(zhèn)印染廠,先后在鉗工、維修崗位務(wù)工,后擔任企業(yè)領(lǐng)導(dǎo)工作。他是濱印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組織領(lǐng)導(dǎo)者、華紡股份公司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2002年調(diào)入巿政府機關(guān)工作,2016年12月退休。</p> <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28號,第三批知青到董初村插隊落戶。這一批12名知青,個個朝氣蓬勃。</p> <p class="ql-block"> 3-1: 陳新華同志生于1959年9月10日,1977年招工到北鎮(zhèn)化工廠(濱化集團)、長期從事計量檢測等工作,2013年12月2日不幸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 3-2: 陳靖同志1959年3月出生,1975年北中高中畢業(yè)、1976年下鄉(xiāng),是第三批知青組組長。1977年招工回城,先后在糖業(yè)煙酒公司、醫(yī)藥集團工作。已退休。</p> <p class="ql-block"> 3-3: 蓋華同志生于1960年3月,1976年下鄉(xiāng),1977年返城后從警,是屢受表彰的警花。己退休。</p> <p class="ql-block"> 3-4: 隆海玲同志生于1959年,1976年下鄉(xiāng)。1977年12月份與晉玉明、楊華、陳新華等六人一同進入北鎮(zhèn)化工廠(今濱化集團)、后調(diào)鄒平政府機關(guān)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3-5: 王慧同志生于1960年,1976年下鄉(xiāng)。1977年回城后先后在地區(qū)土產(chǎn)公司和證券公司工作。己退休。</p><p class="ql-block"> 第二批知青離村時,王慧獨舞演繹《離別歌》,讓大家見識了舞蹈藝術(sh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3-6、3-7: 劉衛(wèi)國、劉敬國同志名似兄妹倆,后來是夫妻!一個是力大如牛、干活不惜力氣的大哥,一個是整天笑瞇瞇、悶頭勞作的小妮子?;爻呛螅l(wèi)國分在濱化,敬國進了電業(yè)局后參軍入伍。他們的父輩本就是戰(zhàn)友和同事<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倆門當戶對結(jié)出姻緣</span>。</p> <p class="ql-block"> 3-8: 宋今立1956年出生,1976年底到董初插隊,1977年招工到濱化集團。如今已退休。</p> <p class="ql-block"> 3-9: 高國濤同志是第三批知青,1977年招工到濱化,后調(diào)文廣機關(guān)工作,現(xiàn)已退休。</p> <p class="ql-block"> 3-10: 晉玉明同志1960年出生,1976年下鄉(xiāng),次年招工到今濱化集團,后調(diào)紡織品站工作至.</p> <p class="ql-block"> 3-11: 楊華同志1958年出生。1976年下鄉(xiāng)。 1977年回城后,他在濱化集團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3-12: 李斌同志1958年8月20日出生,1977年初單獨落戶董初知靑組。當年即招工回城。20 14年5月1曰病逝。</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 這是2016年第三批知青團聚</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批知青1977年8月落戶</b></h1><p class="ql-block"><br></p> <h5></h5><h3> 1977年8月,第四批10名知青先后來到了董初村。</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第四批插隊的六位女知青合影</font></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4-1: 劉秀英1960年11月出生,1978年底招工回城,在軍分區(qū)修械所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4-2: 邱燕同志生于1960年11月,1977年下鄉(xiāng)插隊,1978年12月回城就業(yè),在地區(qū)物資系統(tǒng)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4-3: 趙素玲同志生于1960年11月,1977年8月下鄉(xiāng)。1978年招工回城,先后在地區(qū)水利安裝處、市環(huán)衛(wèi)處工作,2015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 4-4: 耿玉紅同志1961年6月出生,1977年下鄉(xiāng),1978年就業(yè)于渤?;蕪S,現(xiàn)已退休。 回顧下鄉(xiāng)生活,她說“那時的我們感情純真、如同兄弟姐妹,同吃同干、充實而快樂!”</p> <p class="ql-block"> 4-5: 趙燕同志1960年出生,1977下鄉(xiāng)。1978年12月返城就業(yè)于北鎮(zhèn)百貨大樓,2010年退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6:張少云同志1960年12月生,1977年下鄉(xiāng)。1978年招工回城。在北鎮(zhèn)百貨大樓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4-7: 張義新同志1977年下鄉(xiāng),1978年招工到渤?;蕪S工作。1997年渤?;蕪S破產(chǎn)倒閉、義新下崗自謀職業(yè),在著名的白癜風醫(yī)院工作至退休。他自稱時代更替、生不逢時。</p> <p class="ql-block"> 4-8: 王力同志是第四批下鄉(xiāng)知青,1978年回城后在政府機關(guān)工作,曾任多個縣區(qū)和地直部門主要負責人。他追求務(wù)實、善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和擔當,在各個領(lǐng)導(dǎo)崗位上都有不平庸的業(yè)績!</p> <p class="ql-block">4-9: 商建國是第四批插隊知青,1978年12月回城。</p><p class="ql-block"> 張建國是第四批插隊知青,回城后與知青戰(zhàn)友們失聯(lián)。</p> <p class="ql-block"> 從1974年10月到1978年12月,36名知青在董初村插隊落戶鍛煉成長,在這片廣闊天地里開啟了五彩紛呈的人生歷程。幾十年來,知青視董初為故鄉(xiāng),把鄉(xiāng)親當親人,始終銘記著下鄉(xiāng)經(jīng)歷的巨大收獲,銘記著與鄉(xiāng)親們建立的真摯情誼。</p><h5> <font color="#167efb">2016年,在第三批下鄉(xiāng)知青插隊40年之際,我們首次組織了《董初知青戰(zhàn)友聚會》活動,但不慎遺漏了通知邀請第四批知青參加。這張合影留下了遺憾!</font></h5> <p class="ql-block"> 火紅的上山下鄉(xiāng)歲月,早已隨著飄蕩的春風疾駛而去。穿越半個世紀的時空,我們迎著秋光秋韻重訪這塊深情的土地。<br></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 2019年9月第一批知青與董初鄉(xiāng)親們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第二批知青2019年在村委會與鄉(xiāng)親們的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第三批知青與董初鄉(xiāng)親們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第四批知青與鄉(xiāng)親們合影</font></h5> <p class="ql-block"> 現(xiàn)任村支書逯英文當年是村里的青年才俊,也是知青心目中“有文化、有能力、有威信”的“好大哥。他精心安排了這次知青回村尋親活動</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原支書翟世讓夫婦特意從城里回村與知青聚會。</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知青好友祿英榮、蘇桂梅、翟奎英在董初與知青團聚。</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董初村新老支書翟世讓、逯英文與知青王力話當年。</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青們向董初村鄉(xiāng)親們贈送錦旗</h5> <p class="ql-block"> 知青返城40多年后重訪第二故鄉(xiāng)的活動,引起媒體關(guān)注。濱州電視臺、魯北晚報派出記者拍攝、報道了這次活動。</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這是記者采翟世讓</font></h5> <p class="ql-block"> 董初王長春同志熱心贊助了知青重訪故鄉(xiāng)活動。</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 王長春與知青徐立光、宋寶玲合影。</font></h5> <p class="ql-block"> 已在養(yǎng)老院多年的老支委陳相春精神煥發(fā)的參加了與知青團聚活動。遺憾的是,在本冊編輯之際他已仙逝。還有不少當年與我們一起戰(zhàn)天斗地的好鄉(xiāng)親、好朋友也已不在人世!懷念之心縈繞,愿他們安息!</p> <p class="ql-block"> 孫繼周是村里安排為知青做飯的炊事員,是我們信賴、尊重的老大哥。他幫我們精打細算、調(diào)劑生活、改善飲食質(zhì)量,有力的保證了知青健康成長。</p><p class="ql-block"> </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知青好友王平章同志</font></h5> <p class="ql-block">知青好友付坤一、現(xiàn)任村委賈玉瑞</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現(xiàn)任村委主任與知青交談</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逯英榮姐妹與知青道別</font></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劉衛(wèi)國等知青與村里的老友歡聚</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村支書逯英文與知青交談</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老知青李鳴放與翟世讓深情擁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村支部村委會為回村知青舉辦了盛大宴會</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回看當年英恣勃發(fā)</b></h1><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蘇桂梅、逯英榮、翟奎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蘇士林、付殿剛、付世華、孫新軍</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付冠文任支部書記時期的董初村領(lǐng)導(dǎo)班子</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6年董初民兵連參加公社八一歌詠比賽人員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6年12月,歡送第二批知青回城</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7年11月,第三批回城女知青與鄉(xiāng)親們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6年1月,歡送孫新軍參軍</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6年12月回城前與鄉(xiāng)親們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98年春節(jié),孫根正夫婦來濱州</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6年7月,祁愛華同志出席全區(qū)知青代表會</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6年11月,劉連營出席全區(qū)“青積會”</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7年1月,歡送帶隊干部李振官回機關(guān)任職</font></h5> <p class="ql-block"> 火紅的上山下鄉(xiāng)歲月,早已隨著飄蕩的春風疾駛而去。</p>穿越半個世紀的時空,我們迎著秋光秋韻重訪這塊深情的土地。搜尋貯藏著無限憧憬的知青院舊址,串聯(lián)起深藏在心底的那一片片回憶。多想擁抱灑下我青春血汗的董初大地。<div> 想當年,知青們少小離家、單純幼稚,滿懷接受再教育的虔城和改造自身與農(nóng)村的豪情。我們與社員們一起,春夏秋冬戰(zhàn)四季,大學(xué)大批促大干。我們舉辦夜校宣講社會主義,歌詠比賽抒發(fā)壯志豪情。我們在凌厲的寒風中修筑鐵路路基,在冰冷的污水中挖溝修渠。我們和團員青年一起義務(wù)勞動,一起參加軍訓(xùn)打靶,一起舉行村辦“春晚”,《都愿意》的唱腔至今依然優(yōu)美流暢……今天我?guī)е8淼竭@里,滿腹的話兒沖涌在心底?;杌ǖ哪抗鈧鬟f著殷切的希望,爽朗的笑聲跳躍著優(yōu)美的旋律。來不及感慨,來不及沉醉,我又要匆匆離去。我向遙遠的知青歲月說聲再見、愿我們與美好的未來頻頻相聚。<h5> <font color="#167efb"> </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本文照片及資料來自戰(zhàn)友們收藏,個別照片載自網(wǎng)絡(luò)。在引用、描述中如有不當之處,敬請諒解。</font></h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