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體驗完黃果樹瀑布的壯美后,我們又直奔入黔后的第八個景點——貴陽青巖古鎮(zhèn)。</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這座充滿歷史韻味的小鎮(zhèn),讓我們一家人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旅程。這里不僅有古色古香的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令人垂涎的美食,鹵豬腳、酸湯魚、絲耙耙……。每一處都散發(fā)著濃厚的文化氣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巖古鎮(zhèn),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qū)南部,是貴州最具魅力的小鎮(zhèn)之一。</p><p class="ql-block"> 青巖為明清兩代軍事重鎮(zhèn),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駐軍建屯,史稱青巖屯。明天啟四年至七年(1624—1627年),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建青巖土城。其后數百年,經多次修筑擴建,土城垣改為石砌城墻,現存南門和北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城門又稱玄武門,為重檐歇山式頂木結構建筑,屋頂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飾,是青巖古鎮(zhèn)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南門在內城,東門和西門為后來重建。</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還有定廣門一座,依然屹立在山崗上,至此恢復了古城全貌。</p><p class="ql-block"> 青巖古鎮(zhèn)城內面積3平方千米,布局沿襲明、清格局。一條條縱橫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彎曲狹長的小巷很有古味。</p> <p class="ql-block"> 古鎮(zhèn)的建筑依山就勢,有四條正街、二十六條小街。正街的名字都叫明清街,分為東南西北,對應四座城門,地理位置非常方便。</p><p class="ql-block"> 古鎮(zhèn)的街巷均用石鋪砌,民居也是石砌的圍墻、柜臺、庭院。</p><p class="ql-block"> 臨街的鋪面,多是木結構或磚木結構的小屋,屋頂蓋著青瓦,門前掛著招牌、幌子。</p><p class="ql-block"> 保存完好的朝門、腰門以及瓦屋面、重檐懸山、花木門,體現了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這里的重檐懸山式民居風格非常獨特,全國罕見。</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古鎮(zhèn)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所以從高處望去,整個小鎮(zhèn)都非常有立體美感。</p><p class="ql-block"> 寺廟、城門,這些主體建筑在裊裊炊煙繚繞中屹立著,而遠處的青山又將這小鎮(zhèn)襯托得更加有韻味。</p> <p class="ql-block"> 背街是青巖最具特色的一條石巷。</p><p class="ql-block"> 這里其實是一條以石頭砌筑的老巷子,巷道起伏變化,蜿蜒曲折,既不失鄉(xiāng)村味道,又有城市街巷的特點。</p><p class="ql-block"> 青石板光亮如鏡,走在上面如履薄冰,總怕滑倒。歲月把青石板把玩得包漿非常厚潤,如羊脂玉般。</p> <p class="ql-block"> 青巖的標志性建筑還有牌坊。城中原有八座牌坊橫跨在石板鋪筑的大街上,后存兩座百歲坊和一座貞節(jié)牌。分別是北門外的“趙彩章百歲坊”、南門內的“趙理倫百歲坊”和靠近定廣門的“周王氏媳婦劉氏節(jié)孝坊”,三座牌坊的建筑造型基本相同,是清代石牌坊建筑中的藝術精品。</p><p class="ql-block"> 當然,古鎮(zhèn)后來又新建補足了其它牌坊。</p> <p class="ql-block">石獅子造型很獨特,第一次見。</p> <p class="ql-block"> 路面的青石板經過幾百年的沖刷、磨礪,已如鏡面般泛著青黑的光芒。兩旁都是層層片石壘起的院墻,路窄而幽靜,沿山勢起伏,給街巷帶來一種獨特的時空感與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 青巖古鎮(zhèn)文物古跡頗多,遍布四周,據說有九寺、八廟、五閣、二祠、二宮、一院、一樓之稱。</p><p class="ql-block"> 沿途會發(fā)現鎮(zhèn)雖不大,卻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這兒“四教并存”。每當初一和十五,寺廟的香火不斷,周日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也有。</p><p class="ql-block"> 一個歷史小鎮(zhèn),能讓東西方文化相融而且互存,真是比較奇特。</p> <p class="ql-block"> 另外,幾座寺廟也很有特點。建于清康熙年間的慈云寺,整個建筑構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礎為貴陽市石柱礎中石雕藝術精品。</p><p class="ql-block"> 有“黔山祖廟”之稱的迎祥寺,始建于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在觀音殿的樓上,有“斗姆”一尊,因為佛、道共處,當地人常稱為斗姆閣。</p><p class="ql-block"> 還有壽福寺的奇景,寺內戲臺上有“雙龍戲珠”,殿前有古桂花樹組成的“龍鳳雙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鎮(zhèn)上還有些名人故居。</p><p class="ql-block"> 比如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家屬等都曾經在此居住。還有紅軍指揮部、浙江大學舊址等人文遺址,這些都是歷史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鎮(zhèn)里還住過不少名人,甚至出過狀元。</p><p class="ql-block"> 狀元府是貴州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的故居。大院門前的對聯“琴鶴譜志,論語傳家”,顯示了主人一生的志愿。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四合院,均為一正兩廂。建筑是以木質結構為主的,氣派而不張揚,寧靜恬淡,一派書香風范。</p> <p class="ql-block"> 古鎮(zhèn)景區(qū)完整性較好,建筑風格與布局統(tǒng)一。東南西北都有不同的景點,可隨意游覽,其中的萬壽宮最為壯觀。</p><p class="ql-block"> 萬壽宮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是江西人的同鄉(xiāng)會館,又是江西商人的商務會所,供奉東晉的許遜真君。</p><p class="ql-block"> 門前牌樓上有“八仙圖”浮雕,不過,“八仙”暗中變成了“九仙”,因為正上方多了一個許真人。整座宮院由正殿、配殿、西廂、戲樓和生活區(qū)組成,坐東向西,總占地1000多平方米,在宮內戲樓右側的木質橫梁上,一組高浮雕人物圖案最為著名,內容為“鴻門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古鎮(zhèn)的中心是青巖文化廣場。</p><p class="ql-block"> 這里比較空曠,是古鎮(zhèn)居民和游客的活動中心,并立有文化廣場的牌坊。</p><p class="ql-block"> 在廣場南面有座文昌閣。文昌閣建于明萬歷年間,乾隆年間重修,磚木結構,依山而建,為攢角重樓八角式。是舊時讀書人常去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lt;/p><p class="ql-block"> 不遠處是趙公專祠,是紀念青巖團務總理趙國澍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 青巖古鎮(zhèn)值得一提的是耐玩性,開始會覺得很一般,當深入下去后,會發(fā)現很有內涵,很值得回味。</p><p class="ql-block"> 由于當地民居多以石片當瓦、石塊壘墻。大石屋連著小石屋,青蒼蒼一片,形成山鄉(xiāng)獨特的一道風景。石砌的圍墻、路面、柜臺、及石磨、石碾、石缸隨處可見,極富地方風貌,因此又被譽為青巖石頭城?!?lt;/p><p class="ql-block"> 這是座別具風格的石頭古鎮(zhèn),在這里可以感受到石之魅力,古之韻味</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青巖古鎮(zhèn)商業(yè)化也很濃厚,不過并不影響它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從相鄰古鎮(zhèn)1.5公里的大興國寺盛世寶塔處遠眺幽靜的青巖古鎮(zhèn)全貌。</p> <p class="ql-block">傳統(tǒng)小吃“絲耙耙”,第一次吃,好吃!</p> <p class="ql-block">鹵豬腳不錯</p> <p class="ql-block"> 石鋪的街巷,石砌的民居樓,保存完好的朝門、腰門,每一處都散發(fā)著歷史的韻味。漫步在青石板路上,古驛道上的嘀噠聲響里,屯軍士兵的操練拼殺聲,仿佛一秒穿越到600多年前。</p> 入住景區(qū)門口了。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黃中(耕云種月、臥龍山人),狄道臥龍人氏,上世紀50年代末生人。當過知青下過鄉(xiāng),執(zhí)教經商未扛槍。供職電力數十載,粗識文墨喜書香。伴妻自駕沐浴自然風光,飽覽山河樂度美好夕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