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五一假期,帶著5歲的小孫女,我第一次走進(jìn)河南省博物院。盡管早就了解一些河南省博物院的館藏文物,但走進(jìn)博物院,還是驚呆了我,國寶級的這物,讓人流連忘返。</p>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了解河南歷史從河南博物院逛起,這里匯集了河南乃至中國歷史的精華,是了解中國的歷史的最佳去處。河南博物院館藏文物17萬件套,在展文物大約5000件,所以這就要求我們需要多逛幾次。在眾多的文物中,有9件國寶脫穎而出,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河南博物院9大鎮(zhèn)院之寶,有幸拍攝了以下幾件。 <p class="ql-block">1.云紋銅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紋銅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號楚墓(子庚墓),通高28.8厘米,長103厘米,寬46厘米。春秋時期器物。</p><p class="ql-block"> 禁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細(xì)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云紋,十二只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為足。其工藝精湛復(fù)雜,令人嘆為觀止。此禁整體用失蠟法(熔模工藝)鑄就。文獻(xiàn)所見中國最早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在唐代初年?!短茣酚涊d,高祖武德年間鑄造"開元通寶",用的就是失蠟法。因失蠟法文獻(xiàn)所見較晚,學(xué)界一般認(rèn)為中國失蠟法工藝源自印度。云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jìn)了1100年。此禁鑄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是楚康王在位時的令尹(相當(dāng)于宰相)--子庚豐富隨葬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2.杜嶺方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獸面乳釘紋銅方鼎(杜嶺方鼎)1974年出土于河南鄭州商城遺址,系商代早期器物,高87厘米,口邊61厘米×61厘米。</p><p class="ql-block"> 該鼎為多范分鑄而成??诔书L方形,上立二次鑄成的拱形立耳一對,深腹,腹壁微內(nèi)斂,平底,下有四個上粗下細(xì)的空柱形足,器身四面和四隅各鑄單線獸面紋一組。每面兩側(cè)與下部飾乳釘紋,足上部各飾獸面紋。這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大型銅方鼎,是研究商代前期青銅冶鑄的寶貴資料。</p><p class="ql-block"> 杜嶺方鼎不只是早商的一件青銅重器,更是中國乃至世界于青銅時代所創(chuàng)造的第一座青銅文明紀(jì)念碑――杜嶺方鼎是目前人類所能認(rèn)知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為完美、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p> 3. 婦好鸮尊(商代晚期)<br><br>青銅酒器,通高45.9厘米,鸮(貓頭鷹)形造型,紋飾繁復(fù),器身布滿云雷紋與獸面紋。出土于安陽殷墟婦好墓,商王武丁之妻婦好的隨葬品,象征權(quán)力與神權(quán)。<br><br> 4. 賈湖骨笛(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br><br>距今約9000年,用鶴類尺骨制成,是中國最早的可演奏樂器,改寫世界音樂史。證明遠(yuǎn)古先民已掌握復(fù)雜音階,是原始音樂與數(shù)學(xué)智慧的結(jié)晶。 5.蓮鶴方壺(青銅時代的絕唱)<div><br>1927年河南鄭州新鄭的一個鄉(xiāng)紳李銳在自己家菜園里打井的時候,無意間發(fā)掘幾件青銅器,后來發(fā)現(xiàn)他家菜園子底下是一座大墓,據(jù)考證這個墓主人是春秋鄭國的某一任國君。<br><br>蓮鶴方壺也是出土了一對,另一件在故宮收藏。蓮鶴方壺造型精美,吸收了多個國家,多個時代的特征,文化學(xué)者郭沫若先生把它稱贊為青銅時代的絕唱。<br><br>蓮鶴方壺高122厘米,寬54厘米,重64公斤。從上往下看,最上方是振翅欲飛的仙鶴,下層是鏤空雕的蓮花瓣,壺身是八條回首相望的龍形圖案,下方是兩條龍頭虎身的卷尾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