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道是“室無石不雅”,若有百石、千石,那將是何等雅致。</p><p class="ql-block"> 在江南古鎮(zhèn)新塍,有一處藏有千石的雅舍,那就是朱振華先生的“泉香石居”。</p> <p class="ql-block"> 朱先生是新塍中心醫(yī)院的一名外科醫(yī)生,他的“新塍朱氏膏藥制作技藝”(治傷藥膏),被評為第二批“嘉興市秀洲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酷愛文學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他的業(yè)余愛好是收藏奇石,堪稱藏石達人。</p> <p class="ql-block"> 結識朱先生,緣于原新塍文化站的蔣健老師。蔣老師在新塍小蓬萊公園設有書畫工作室,去年夏日我?guī)Я藥讐K刻有“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寧靜致遠”字樣的新疆戈壁小長條石,贈予蔣老師作鎮(zhèn)紙之用。</p><p class="ql-block"> 蔣老師欣喜收下,知我喜石,當即說起朱醫(yī)生藏有好多奇石。后相約前往,一睹為快。</p> <p class="ql-block"> 今年“五一”假期,立夏前一日,我與大橋文化學會的幾位文友老師及幾位石藝愛好者,相約前往朱先生石居。</p><p class="ql-block"> 當我再次踏進朱先生石居,見到那百余平米滿架、滿室的各式藏石時,再一次震撼了我。</p> <p class="ql-block"> 朱先生說,他藏石,起始于盆栽花木中的點綴配石,后漸漸“舍本求末”,喜歡上了石頭,一發(fā)而不可收拾。二十多年來,已收藏了各式玩賞、趣味奇石達千玫,幾乎含蓋了全國各?。ㄊ小^(qū))的石材石種,還有少數(shù)來自國外。</p><p class="ql-block"> 文友陶老師,看著這些琳瑯滿目的石頭,好奇地問朱先生,“這么多石頭,你是怎么得來的”。</p><p class="ql-block"> 朱先生饒有興趣地說,“這些石頭,有的是我旅游途中拾來的,有的是從玩石市場買來的,有的是從別的玩家轉手來的”。</p> <p class="ql-block"> 他指著居室中心位置那塊最大的石頭說,“這石來自廣西一條30多米深的河里,有一噸多重,它坐綠皮火車來到嘉興,歷經千辛萬苦才置于館中”。</p><p class="ql-block"> “這是塊三江彩石,部分已玉化,形狀像頭大象,取名《吉象如意》,是我的鎮(zhèn)館之寶”。</p><p class="ql-block"> 大家圍著這頭“大象”,紛紛伸出手撫摸下那溜光滑膩的“象身”,占點吉氣。</p> <p class="ql-block"> 朱先生跟我們說,“對于每一塊石,我都會根據它的形狀、紋理、圖案、顏色、材質、產地,給石頭取個名字”。</p><p class="ql-block"> “有的須反復察看、琢磨、細思,才能看出圖案的趣象、意境,取個與石相附的好名,以提升石頭的觀賞性、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 朱先生指著《猴子撈月》石說,“這石別人是以象形數(shù)字8出售的,我買回來后,對著石頭反復琢磨、研究,感覺此石圖案像幾只攀拉著的猴子,下方圓圈是水中之月”。</p><p class="ql-block"> 真是神奇,經朱先生一語道破,一幅活瓏活現(xiàn)的“猴子撈月”景象呈現(xiàn)于眼前,妙趣橫生。</p> <p class="ql-block"> 朱先生接著說,“還有這塊《開天辟地》石”。</p><p class="ql-block"> “左下側一個'猿人'模樣人影,高舉雙手,奮力砍辟,上部淺色為天,下部深色為地,淺中尚有少部條壯深塊,似盤古開天辟地”。</p><p class="ql-block">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我們看著這塊《開天辟地》石,個個樹起拇指,夸贊朱先生獨具慧眼。</p> <p class="ql-block"> 朱先生的慧眼識石,不僅限于單塊石頭,更有系列藏石的尋找發(fā)現(xiàn)?!妒ぁ?、《梅蘭竹菊》、《風花雪月》、《春夏秋冬》、《紅色文化》、《長江系列》、《黃河系列》等等,無不透露著濃濃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p> <p class="ql-block"> 看那《西游記系列》藏石,“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牛魔王、如來佛主、觀音菩薩”,還有“無字經書”,玫玫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簡直是一部濃縮版的《西游記》。</p> <p class="ql-block"> “收藏奇石,尤其是系列藏石,講究石緣”,朱先生神秘地說。</p><p class="ql-block"> “比如這塊'秀'字石,石體上的白色玉化帶,像極了秀洲的那個LOG'秀'。此石原在四川岷江,億萬年的等待,遇上我,將它'落戶'秀洲,這就是緣分”。</p> <p class="ql-block"> 是啊,“石遇有緣人”、“可遇不可求”。也正如我們大橋文化學會的幾位文友,在新塍朱先生石居,遇上來自大橋胥山的《天目余脈》石,那也是一種緣分。</p> <p class="ql-block"> 石者,魂也。人類從遠古的石器時代,就與石結下深緣。嘉興馬家浜文化,人類7000年文明歷史,深深烙著石的印痕。</p><p class="ql-block"> 藏石、賞石,是一種文化,是遠古玉文化的衍生與發(fā)展,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太湖石記》有載,其好友、逐相牛僧孺“嗜石”、“家太湖石多不勝數(shù)”、“對石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子孫”。</p><p class="ql-block"> 北宋書法大家米芾,愛石成癖,留下“米芾拜石”千古佳話。</p> <p class="ql-block"> 自然之石,荒于野外、河谷,只是一塊普通石頭。而被慧眼發(fā)現(xiàn),列入藏石,移至居室,置于園庭,冠以名錄,則可升格為有思想、有情感、有生命的文化藝術品。</p><p class="ql-block"> 如蘇州留園“冠云峰”、杭州西湖“縐云峰”、上海豫園“玉玲瓏”,入列江南園林三大名石,名揚天下。</p> <p class="ql-block"> 新塍朱振華先生,慧眼識珠,藏石千玫。觀“泉香石居”,有若參加一場文化盛宴,賞心悅目、陶冶情操、聰慧耳目、凈化心靈、提升境界、激發(fā)熱情。</p><p class="ql-block"> 作別之際,望著“泉香石居”那千玫藏石,我忽然感覺,這分明是一本本、一冊冊、一疊疊,有著精彩故事和淡淡墨香的書籍,散發(fā)著濃濃的中華文化氣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