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沙中另有乾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一陜北之行簡記</p> <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喊閨蜜丫丫一起外出散心,選擇了游客比較少的西北方向,無奈中途大風(fēng)天氣打擾,風(fēng)里去風(fēng)里回,在沙塵中往返穿行一千多公里,也算是一種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吧。</p> 5.02? 大風(fēng) <p class="ql-block"> 5月2日上午10點出發(fā),沿著打阪高速、吳華公路散漫行駛之吳起縣境內(nèi),起風(fēng)了,稍作休整,穿城而過,前往定邊。</p> <p class="ql-block"> 到達定邊服務(wù)區(qū),天空一片昏黃,沙塵彌漫,樹頭攢動,大風(fēng)撩撥著我的發(fā)絲,即興演繹著一種特殊的歡迎方式。</p> <p class="ql-block"> 短暫休憩,繼續(xù)指揮585在橫風(fēng)中搖擺前行,去往安邊鎮(zhèn)五里墩長城遺址。</p> <p class="ql-block"> 安邊鎮(zhèn)地處定邊縣東部,毛烏素沙漠的南緣、陜北黃土高原的北端,東與石洞溝鎮(zhèn)一水相隔,東南與郝灘鎮(zhèn)、學(xué)莊鄉(xiāng)為鄰,南與楊井鎮(zhèn)接壤,西鄰磚井鎮(zhèn),北與堆子梁鎮(zhèn)毗鄰。</p> 五里墩長城遺址 <p class="ql-block"> 五里墩長城遺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安邊鎮(zhèn)東南五里處,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據(jù)記載,該墩臺的修建年代早于所在長城,主要用于瞭望和報警,是明代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五里墩所處的弘治墻是明代巡撫文貴所筑,連接靖邊縣與定邊鎮(zhèn),既是防御線,也是保護鹽馬古道的重要屏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長城遺址下,沐浴在大風(fēng)中搖擺的我,耳邊仿佛有鼓角錚鳴、戰(zhàn)旗獵獵作響,千萬將士騎著戰(zhàn)馬騰躍廝殺,觸目所及是古戰(zhàn)場的蕭條和肅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五點離開安邊鎮(zhèn),折返一段路程繞去定邊縣城。</p> <p class="ql-block"> 進入定邊縣城,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地標(biāo)性建筑定邊鼓樓(亦稱玉皇閣),始建年代無考但現(xiàn)存主體系明代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重修,經(jīng)多次修繕現(xiàn)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核心特征為高達18.3米的重檐十字歇山頂三滴水結(jié)構(gòu),展現(xiàn)了明代陜西北部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定邊縣,隸屬陜西省榆林市,位于陜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陜甘寧蒙四?。▍^(qū))七縣(旗)交界處。北宋慶歷二年(1042年),置定邊軍,以“底定邊疆”之意取名“定邊”。清雍正九年(1731年),正式設(shè)縣(距今280多年)。革命戰(zhàn)爭時期,定邊是陜甘寧邊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三邊特委、三邊分區(qū)機關(guān)駐地。1949年,安邊縣建制撤銷,并入定邊縣。定邊古有“東接榆延,西通甘涼,南鄰環(huán)慶,北枕沙漠,土廣邊長,三秦要塞”之說。自古以來,商賈云集,素有“旱碼頭”之稱。境內(nèi)存有270多千米隋、明古長城遺址、384座長城墩堠、37座宋代、明代古堡關(guān)寨遺址和32座清代、民國時期烽臺堡寨遺址。</p> <p class="ql-block"> 定邊縣紅柳溝鎮(zhèn)沙場村的芝麻香瓜個小皮薄紅壤,味道甘甜可口。鎮(zhèn)上有1200余座芝麻香瓜大棚,每年的五六月份,芝麻香瓜就開始陸續(xù)上市了。因為口感清脆爽口、香甜,受到了當(dāng)?shù)丶爸苓呄M者的青睞,更遠銷遠銷廣州、深圳等地,芝麻香瓜成了沙場村村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當(dāng)?shù)厝苏f“定邊的香瓜就數(shù)沙場村的好,沙場村的香瓜那就要吃五六月份的。今年第一茬香瓜每斤賣到了14元到16元,二茬香瓜也能賣8元到10元,收入好著呢?!?lt;/p> <p class="ql-block"> 來到定邊除了牙縫里的沙塵,還有香甜可口的芝麻香瓜,沙土里的甘甜味兒,也算絕配了!</p> <p class="ql-block"> 晚上下榻靖邊,“三邊”足跡齊全了。今天在風(fēng)中穿行幾百公里的旅程落下了帷幕。囧事之一:出門忘帶腦子,今天差點把閨蜜扔在了路上。??</p> 5.03? ?晴 <p class="ql-block"> 早晨起來,風(fēng)駐天藍,決定去游觀原生態(tài)景觀——水上丹霞,鱷魚游湖。</p> 鱷魚游湖 <p class="ql-block"> 鱷魚游湖的地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龍洲鎮(zhèn)。驅(qū)使585踏上了陜北榆林靖邊縣的探險之旅。<span style="font-size:18px;">途中經(jīng)過興龍寺、龍洲堡峽谷、波浪谷景區(qū)(游客太多未進入)、景色宜人,入</span>眼勝景是大自然賦予的驚喜。</p> <p class="ql-block"> 到了鱷魚游湖景點,因為是未開發(fā)的原生態(tài)景觀,游客比較少,避免了假日擁擠。鳳尾巖附近是觀景最佳地點,湖水的顏色仿佛讓人回到了神秘的喀納斯,丹霞地貌在湖水的映襯下更顯壯美。這里的湖水顏色并非來自陽光下的蒸發(fā),而是因為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湖邊,一群黑色的魚鷹吸引了我的目光。它們長得像烏鴉,叫聲卻像海鷗。這些魚鷹以捕魚為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在崖壁上,構(gòu)</span>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水上丹霞。</p> <p class="ql-block"> 鱷魚游湖是一處集自然風(fēng)光、野生動物觀賞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旅游景點。這里的溝壑、池塘、山洼、水庫相互連通,形成了獨特的水網(wǎng)景觀。游客可以在欣賞自然風(fēng)光的同時,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奇跡。<span style="font-size:18px;">與當(dāng)?shù)毓芾砣藛T聊天了解到,這</span>里不僅有著迷人的湖泊景色,更是揚子鱷的家園。這才是“鱷魚游湖”名字的真正來歷,并不是我起初以為的地形像鱷魚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點多鐘,離開靖邊前往榆林市,目的地紅石峽景區(qū)。</p> 紅石峽景區(qū) <p class="ql-block"> 紅石峽,原名雄石峽,因峽谷的巖石皆為紅色而得名。其石層含鐵量高,經(jīng)過長期氧化,呈現(xiàn)出鐵銹般的紅色,在陽光照耀下,散發(fā)著迷人的光澤。每至夏日傍晚,太陽西斜,余暉灑在峽谷之上,整個峽谷被染成一片火紅,“紅山夕照” 的美景就此呈現(xiàn),這一壯麗景色成為榆林八景之一。門票30元。</p> <p class="ql-block"> 榆林市紅石峽是陜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歷史可追溯至宋元,字體多樣。景區(qū)內(nèi)的佛窟和摩崖石刻、普渡橋、1929年“紅石峽會議”舊址、廣澤渠等歷史背景深厚,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自然風(fēng)光相結(jié)合,吸引著眾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 紅石峽最負盛名的,要數(shù)其琳瑯滿目的摩崖石刻。峽東西兩崖原有題刻160多幅,現(xiàn)存120幅,字大者丈余,小者寸許,篆、隸、楷、行、草齊全,諸家書體薈萃,筆力雄健、挺勁,更有罕見的蒙文題刻,堪屬一絕,是全國少有的石刻書法寶庫,被稱為“塞上碑林”。紅石峽門洞上額鐫刻的“紅石峽”三字,為我國著名書畫家、教育家、革命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史學(xué)家王森然先生(革命先驅(qū)劉志丹的老師)89歲高齡時所題。</p> <p class="ql-block"> 紅石峽不僅擁有絕美的自然風(fēng)光,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34座石窟猶如散落的星辰,分布在峽谷的崖壁上,如同時間的低語,靜訴著過往的繁華與沉寂。洞窟大小不一,墻壁和頂部雕刻的圖案雖歷經(jīng)歲月侵蝕,已斑駁不清,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這些石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是宗教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傳播與發(fā)展的重要見證。</p> <p class="ql-block"> 窟內(nèi)有碑刻 35 通。多為明清碑刻,有記事碑、功德碑、題名碑。記事碑有記錄創(chuàng)建石窟塑立并金裝佛像的,如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創(chuàng)建石佛殿記》、《創(chuàng)建觀音堂記》、《慈仁殿記》,明弘治六年(1493)《建像碑記》、明弘治十五年(1502)《榆林碑記》等;有記錄重修寺廟并金裝佛像的,如明弘治二年(1489)《紅石峽重修觀音碑記》,清咸豐七年(1857)《重修紅石峽佛廟碑序》等;有記錄施舍土地的,如《左氏施舍草灣碑記》;有記其他的,如《雄石峽張公創(chuàng)開水磨碑記》等。功德碑有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恢天禪師功德碑記》等。這些碑刻對研究紅石峽建置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爪龍??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無數(shù)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他們的足跡與筆墨,早已融入這片土地的靈魂。題刻內(nèi)容有題詩、紀(jì)功、紀(jì)游、題詠等,不一而足。明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延綏鎮(zhèn)兵備副使張珩在東石崖上刻記出擊靼獲勝“諸將振賑凱旋大會于紅石峽”的戰(zhàn)功,又如嘉靖二十六年(1547)三邊總督曾銑題刻《山墩望月》詩。明萬歷年間多為巨幅大字題刻,如明萬歷九年(1581)巡撫王汝梅題刻“龍蟠虎踞”,明萬歷十四年(1586)兵備副使李春光題刻“萬里長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巡撫陳性學(xué)題刻“雄石封關(guān)”,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巡撫劉敏寬題刻“華夷天”,這些題刻都分布在西崖上。</p> <p class="ql-block"> 從摩崖題刻內(nèi)容看,有感嘆歷史之悠久,贊頌境內(nèi)之優(yōu)美的,如“華夷天塹”“禹跡摩崖”“中華天柱”“天外奇峰”“瀚海蓬萊”“天開圖畫”“天成雄秀”;有形容其軍事地位之險要的,如“大漠金湯”“長天鐵垛”“天邊鎖鑰”“雄鎮(zhèn)三秦”“榆關(guān)雄峙”“威震九邊”等;有表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的,如“中外一統(tǒng)”“蒙漢一家”等。從書法藝術(shù)而論,諸家書法并存,真、草、隸、篆俱全,筆力雄健,氣魄宏大,其中清代左宗棠題刻“榆溪勝地”、吳大澂題刻“橫云”、陳璋題刻“三山拱翠”等都是紅石峽書法瑰寶中的明珠。1924年,榆中校長杜斌丞先生領(lǐng)導(dǎo)的榆中丁級畢業(yè)生題刻的“力挽狂瀾”、抗日將領(lǐng)馬占山將軍題刻的“還我河山”更是展現(xiàn)了中國現(xiàn)代的歷史風(fēng)云。</p> <p class="ql-block"> 紅石峽在近代的陜北革命斗爭中也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929 年春天,陜北特委第二次擴大會議在此召開。參加會議的有楊國棟、劉志丹、劉瀾濤、白明善等重要人物。會議批判了特委書記楊國棟的右傾錯誤領(lǐng)導(dǎo),并選舉任命劉志丹同志為軍委書記主持特委會工作,確立了劉志丹在中共陜北黨中央的領(lǐng)導(dǎo)地位,開啟了陜北革命斗爭的新篇章。這片古老的土地,見證了革命先輩們?yōu)榱死硐牒托拍睿晃菲D難、勇于探索的精神。如今,紅石峽成為了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激勵著后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p> <p class="ql-block"> 紅石峽生態(tài)公園﹣易馬城遺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qū)紅石峽景區(qū)附近,距離城區(qū)約5公里,地處鎮(zhèn)北臺與紅石峽之間。易馬城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曾是明朝與韃靼部族進行邊境貿(mào)易的重要場所,俗稱"買賣城"。如今,遺址僅剩殘垣斷壁。</p> <p class="ql-block"> 從紅石峽出來,和丫丫一起沿著森林公園的小道折返,在小河里玩水不小心踩著苔蘚掉河里了,腿被石頭磕的紅腫疼痛,玩太嗨還是有風(fēng)險的!??</p> <p class="ql-block"> 途中撿到一截樹根,酷似小蛇,準(zhǔn)備帶回來把頭部打磨拋光做擺件。</p> <p class="ql-block"> 因褲子鞋子都濕了索信在榆林老街附近訂了酒店,換衣服休息吃飯。要了陜北的特色——排骨大燴菜,味道確實不錯哦。</p> <p class="ql-block"> 兩天行程中第一頓正經(jīng)的坐下來吃飯。晚飯后步行去榆林老街看夜景,了解駝城的夜文化,民歌和大秧歌是最帶勁兒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駝城夜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 睡覺前想著和閨蜜一起的囧事,甚是好笑:囧事一,我掉進河里了,濕了鞋褲,磕傷了腿;囧事二,丫丫車上換短袖,一天沒找到換下來的衣服,回到酒店脫掉防曬外套我才發(fā)現(xiàn),她換下來的短袖在腰里卷著,她竟渾然不知,還在到處找。????</p> 5.04多云??+大風(fēng)+小雨 <p class="ql-block"> 佳縣是陜北景點最密集的縣城之一,白云山是名氣最大的一個。</p> <p class="ql-block"> 最初知道佳縣是因為關(guān)西勝境白云山,后來再次關(guān)注佳縣是因為火出圈的最美秧歌指揮官倩倩和唱跳俱佳的文旅副局長萬剛。?今天親自到佳縣白云山,正逢四月廟會,游客絡(luò)繹不絕,熱鬧非凡。</p> 佳縣白云山 <p class="ql-block"> 白云山古稱“嵯峨嶺”,位于榆林市佳縣縣城以南5公里的地方,緊鄰黃河。后因山水相映,經(jīng)常白云繚繞,故稱“白云山”。白云山古建筑群精美的磚雕、木雕、壁畫,都堪稱一絕,極具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p> <p class="ql-block"> 白云山的人文歷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不過真正發(fā)跡,卻是明代。據(jù)《佳縣志》記載,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終南山道士李玉鳳云游四方,來到白云山。因這里景色秀美,便結(jié)廬而居,采藥治病。他醫(yī)德高尚,醫(yī)術(shù)精湛,一時間名揚四方,被尊為“玉鳳真人”。白云觀便在此時開始修建。十三年之后,萬歷四十六年(1618),神宗皇帝朱翊鈞給白云山頒施對旨一道,親賜《道藏》4726卷。自此,白云山名聲大震,幾百年來香火長盛不衰。</p> <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明神宗頒賜給佳縣白云山的明版《道藏》因為戰(zhàn)亂被毀,但幸運地是,這片蔚為壯觀的古建筑群卻留存至今,成為西北地區(qū)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白云山自古有"關(guān)西名勝""西部神山"之稱,傳說這里求簽許愿十分靈驗。1947年,毛主席在轉(zhuǎn)戰(zhàn)陜北期間,就曾到訪白云山并抽了簽。</p> <p class="ql-block"> 如今,白云觀的明清古建筑群,涵蓋廟堂、牌坊、亭臺、通道、橋梁等多種建筑形式,巧妙地依山就勢,層層遞進,漸次升高,形成了三條錯落有致的軸線。整個建筑群建筑布局嚴謹,規(guī)模宏大,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 白云山屬于4A級景區(qū),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一到初八,是白云山廟會期,游人蜂擁而至。</p> <p class="ql-block">說一下旅游實用信息,想來的朋友可以參考:</p><p class="ql-block">坐標(biāo):陜西榆林佳縣白云山</p><p class="ql-block">門票:60元</p><p class="ql-block">交通:白云山可以步行爬山,也可直接自駕上山。停車費10元,下車后就可以游覽古建筑群了。</p> <p class="ql-block"> 站在白云山之巔,極目遠眺,佳蘆河流水湯湯,黃河大峽谷入眼壯美,一幅壯闊的大自然畫卷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我們步行上山,依陡峭臺階而上,從車路返回。下午三點到山下停車場,起風(fēng)了,人被吹的打趔趄,坐在車上,都感覺車被吹的晃動,不由感嘆,這兒的風(fēng)太爺們兒!</p> 米? 脂 <p class="ql-block"> 沐浴著今年春天的最后一場甘霖,在佳米公路上行駛了一個多小時,到達米脂縣城。</p> <p class="ql-block"> 將車停在米脂窯洞古城景區(qū),古城內(nèi)全是民居,沒有商業(yè)化模式。我和丫丫沿著街道溜達,路過盤龍山,李自成行宮,因為時間關(guān)系沒有過多停留。</p> <p class="ql-block"> 米脂,古稱銀州,因“地有流金河,沃壤宜栗,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沿街可以看到售賣的黃燦燦的小米。</p> <p class="ql-block">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我對米脂和綏德的印象就是這句話帶來的。沿著縣城去尋找米脂婆姨做的羊蹄,在米脂停留就為這一口!果然沒讓我失望,味道美美噠。</p> <p class="ql-block"> 下午飯后,和丫丫離開米脂前往綏德。三十幾公里路程,但道路比較窄,而且大車特別多,一路上大車小車會車都不變光,讓我很是郁悶,眼睛被強光刺的冒火星,真想把對向來車的司機拉下來胖揍一頓。</p> <p class="ql-block"> 中途弟子顯文熱情相邀,她婆家就在綏德四十里鋪,我去縣城要路過。顯文和小郝小兩口在鎮(zhèn)上橋頭接上我們?nèi)ニ依镄∽o@文家里很溫馨,小院收拾的很別致,公婆人非常隨和淳樸,將顯文像閨女一樣看待,顯文也感覺挺幸福,我為之開心。晚上9點離開她家,趕往綏德縣城,入住酒店。</p> 5.05 多云??+大風(fēng) 綏 德 <p class="ql-block"> 綏德縣位于陜西省北部、榆林市東南部,東鄰吳堡縣,西鄰子洲縣,南接清澗縣,北連米脂縣,東北與佳縣接壤,東南與山西省柳林縣隔黃河相望。綏德縣有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3項(陜北秧歌、綏米嗩吶、綏德石雕)特別引人矚目。</p> <p class="ql-block"> 早晨七點多,被一陣嗩吶和鑼鼓聲吸引,透過窗戶看見一支騎著高頭大馬十六抬大花轎的迎親隊伍,這是陜北獨特的婚慶風(fēng)俗。</p> <p class="ql-block"> 我和丫丫沿著永樂路溜達去吃早餐,偶遇了那匹喜慶的高頭大馬。</p> <p class="ql-block"> 飯后去了千獅橋。千獅橋,坐落在綏德縣城區(qū),無定河上的千獅橋始建于1987年,橋長300余米,因橋上兩邊護欄柱上及橋兩端涼亭周圍共有1008個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石刻獅子而得名。這里是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獅群,因而千獅橋成了綏德縣一處史詩級地標(biāo)性建筑。也是210國道西安-----包頭段的咽喉之地,為綏德城內(nèi)最重要的交通樞紐。</p> <p class="ql-block"> 千獅橋上的石獅子大到丈余,小到二三寸。重達三十噸,輕到百十克。橋上石獅子千姿百態(tài),站、走、蹲、臥、爬、滾、騰、躍、吻、抱等無一雷同。石獅子不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它們的內(nèi)心世界十分豐富,不僅有喜怒哀樂,還有貪玩的、警覺的、好斗的、馴服的、機敏的、貪婪的、虛懷若谷的。千獅橋的娃娃石獅天真活潑,嬉皮笑臉;青年石獅親密無間,像一對難舍的戀人;壯年石獅忍辱負重,發(fā)憤圖強;老年石獅歷經(jīng)滄桑,悟得人生真諦。公獅滿身豪氣、霸氣,母獅無微不至呵護幼獅,體現(xiàn)出了人世間偉大的母愛。</p> <p class="ql-block"> 雕刻師們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愛都奉獻給了自己刀下的藝術(shù)品,大小石獅陡生“勢”態(tài)。雙雙眼睛成了石獅心靈的窗口。根根鬢發(fā)栩栩如生。母獅口中石球光滑玲瓏,滾動自如,如敲玲叩玉,堪稱一絕。石獅身上的一刀一鏨皆注入了雕刻師的智慧、汗水和愛心。在綏德,石雕被認為是男人的藝術(shù),這種藝術(shù)不僅延續(xù)了綏德石雕的傳統(tǒng)。還表現(xiàn)著綏德漢子的聰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 沿著濱河路早市吃一條街去石魂廣場,早市上瓜果蔬菜花卉琳瑯滿目,熱鬧非凡。站在龍鳳橋頭遠遠就能看到河對岸石魂廣場上雄偉的兩座石獅子雕塑。</p> <p class="ql-block"> 綏德石魂廣場是一座中國北方石獅文化博覽園,是"綏德漢"的又一件驚世駭俗的文化創(chuàng)造。</p> <p class="ql-block"> 石魂廣場最為矚目的是兩座巨獅雕像,由傳說中的龍子赑屃馱負,分別高19.5米,為中國最大石獅。廣場中精心打造的其它石雕、石刻藝術(shù)作品有:巨狐腹中的石獅博物館,21米高的石獅"圖騰"柱,34根獅柱組成的獅柱疊道,五鼓(谷)豐登,獅崖,五龍柱,石城樓,"石魂"照壁,陜北窖洞等。宏大的格局、豐富的內(nèi)容、撼人心魄的藝術(shù)感染力展現(xiàn)了中國北方石獅文化的博大與厚重,也展現(xiàn)了"石雕之鄉(xiāng)"綏德的能工巧匠們精美絕倫的石雕技藝。</p> <p class="ql-block"> 石魂廣場原址名"石人渠",筒陋荒僻,據(jù)說曾有一尊3米高的石人在文革中遭損毀。</p> <p class="ql-block">石魂廣場,石之魂、獅之魂——人之魂!</p><p class="ql-block">巨獅雄君護佑八方祥瑞,</p><p class="ql-block">磴道如儀迎接四海嘉賓。</p> <p class="ql-block"> 中午,和顯文約了飯局,手把羊肉的味道堪稱一絕,顯文介紹說四十里鋪羊肉面片特別出名,留給下次再品嘗吧。離開時顯文給我們帶了很多特產(chǎn):羊肝碗托,特色餅子、鹽瓜籽、崔成搟面皮,不勝感激!離開綏德時,大風(fēng)又起,沙塵彌漫。</p> <p class="ql-block"> 晚上9點返回小城,陜北之旅結(jié)束,風(fēng)中去風(fēng)中回,一路沙塵中別有乾坤??傮w來說榆林市所轄,北六縣比南六縣發(fā)展要好一些,畢竟是具有“礦都”之稱的!今天立夏,這段旅程結(jié)束,即將開啟夏天新旅程。</p> <p class="ql-block"> 2025.05.11整理編輯</p> <p class="ql-block">后記:去年五一兩天時間去了永寧鎮(zhèn)、志丹縣,安塞縣(因為劉成章筆下的《安塞腰鼓》),之前去的延安市、甘泉縣、富縣等,陜北兩市延安和榆林境內(nèi)足跡留過半,特別喜歡陜北方言的腔調(diào),從看了《平凡的世界》電視劇后印象更加深刻了。也許后面還會去,人生在世走過的路有很多,重復(fù)的不重復(fù)的,但每次的感受都不盡相同,每一次經(jīng)歷都是人生歷程中寶貴的財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