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中國華東地區(qū) 羅霄山

行書房

羅霄山脈是位于<b>湖南省東部和江西省西部交界處</b>的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也是幾個(gè)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共同形成的山系,在學(xué)術(shù)界沒區(qū)分山脈與山系之前,也稱山脈。它是兩省的自然界線,<b>也是湘江和贛江的分水嶺</b>,<b>它北方是幕連九山脈,南方是南嶺地帶。</b> 羅霄山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南風(fēng)面上的笠麻頂為最高峰,海拔2120.4米,其周圍海拔2000米以上的姐妹峰有神農(nóng)峰、湖洋頂、封官頂、猴頭崗、火燒溪等。 羅霄山系下面的幾個(gè)山脈成東北-西南走向,各有自己的高峰:武功山主峰金頂海拔1918米;萬洋山最高峰南風(fēng)面的笠麻頂,海拔2120 米;八面山的高峰石牛仙海拔2042米;諸廣山高峰齊云峰海拔2061米。<b><font color="#ed2308">羅霄山的中段和主峰是井岡山,井岡山是MZD和ZD會(huì)師并發(fā)展紅軍的名地,紅色文化豐富。</font></b> 位置境域<br>羅霄山是位于湖南省和江西省交界的大山,又是幾個(gè)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共同形成的山系,在學(xué)術(shù)界沒區(qū)分山脈與山系之前,也稱山脈。 傳統(tǒng)上(紅軍說法反映當(dāng)時(shí)的傳統(tǒng)說法)和當(dāng)代幾種江西省地圖上,羅霄山脈都是以井岡山和寧岡縣所在的萬洋山為中段,包括四個(gè)山脈:北支為武功山脈,中段為萬洋山—八面山(江西省地形圖上二者名稱獨(dú)立又大體相連),南支為諸廣山脈(南方是南嶺地帶了)。 這種羅霄山脈長度只有近300公里。<br>羅霄山脈為湘江和贛江的分水嶺,浙贛鐵路沿武功山北側(cè)袁、淥兩水谷地經(jīng)過。<b><font color="#ed2308">井岡山屬南段的萬洋山。</font></b> <br>組成羅霄山脈的幾個(gè)山脈,則成東北-西南走向,武功山主峰金頂海拔1918米。萬洋山的最高峰南風(fēng)面,海拔 2120米,八面山的高峰海拔2042米。諸廣山的齊云峰,海拔2061米。<br>武功山位于中國江西省中西部,屬羅霄山脈北支,地理坐標(biāo)介于東經(jīng)114° 10′ -114° 17′ 和北緯27 °25′ -27° 35′ 之間,山體呈東北——西南走向,自江西萍鄉(xiāng)市蘆溪縣、吉安市安??h,宜春市袁州區(qū),綿延120余千米,總面積約970平方千米。 武功山,分布在江西省宜春市、萍鄉(xiāng)市的蘆溪縣及蓮花縣境內(nèi),和湖南省株州市的攸縣境內(nèi),為湘江支流洣水、淥水與贛江支流禾水、瀘水的分水嶺,贛江支流袁水和瀘水的分水嶺。主脈武功山在江西省蘆溪縣南部。 <font color="#ed2308">萬洋山,分布在江西省井岡山市和湖南省炎陵縣境內(nèi),東北-西南走向,井岡山屬之</font>。為湘江支流洣水上源斜獺水,和贛江支流蜀水、遂川江的分水嶺。 八面山在湖南省桂東縣境內(nèi),是羅霄山脈二級單位里最小的,有的地圖沒寫名字,但江西省地形圖上萬洋山—八面山二者名稱獨(dú)立又大體相連。八面山相對較小,放在中段或南段都可以,都有部分道理。<br>諸廣山,分布在江西省上猶縣、崇義縣和湖南省桂東縣、汝城縣境內(nèi),八面山屬之。為湘江支流耒水上源漚水與贛江支流上猶江分水嶺。<br>羅霄整個(gè)山脈走向大致呈北北東一南南西向,地勢高峻,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div><br>地質(zhì)地貌<br>湘江、贛江及北江部分水系的分水嶺和發(fā)源地。湘贛兩省邊境山脈。一般系指袁水和淥水谷地以南,包括武功山、萬洋山、諸廣山等山地。由于受“多”字型構(gòu)造控制,表現(xiàn)為嶺谷相間,鑲嵌斜列。<br><b><font color="#ed2308">武功山主要由顯生宙上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層和印支-燕山期巖漿巖所</font></b>組成,呈北東向隆起于醴陵-攸縣和茶陵-永新及萍鄉(xiāng)、蓮花等盆地之間,長約150多公里,寬達(dá)30~45公里,邊境制高點(diǎn)太和仙,海拔1405米,主峰金項(xiàng)在江西省境內(nèi),海拔1918米。<br>萬洋山和諸廣山主要由燕山期巖體及古生代地層組成南北向隆起帶,巖體長200公里,寬50~60公里,為隆起帶的主要組成部分。<br>地貌上表現(xiàn)為層巒疊嶂,山嶺高大。萬洋山區(qū)的南風(fēng)面海拔2120米,八面山主峰石牛仙2042米,諸廣山的齊云峰2061米。<br></div> 組成單元<br>羅霄山的大節(jié)之間有很多群山,比較于山脈則小多了,不在一個(gè)層次上。<br>武功山脈<br>武功山亦稱武公山。據(jù)《昭萍志略》記載,晉時(shí)有武氏夫婦修仙煉丹于此山,因名武公山。南朝陳武帝興兵討伐候景之亂,楚人歐陽氏夢武仙擁騎前驅(qū),以告帝,帝以為平景之讖,即改為今名。該山屬羅霄山脈北段。山體呈北東東一北東向,西起湖南茶陵、攸縣交界的楊柳山、巖公山,東至清江、豐城、新干之交的玉華山,逶迤延綿長達(dá)290公里;展布范圍介于宜春、分宜、安福、萍鄉(xiāng)、蓮花、新余、清江、新干、豐城及湖南茶陵、攸縣之間,面積達(dá)7000平方公里。<br>該山發(fā)育于羅霄一雩山褶皺帶中的武功山一玉華山隆起區(qū)。大約在4.4億年以前,贛西湘東曾是一片地質(zhì)上稱之為“贛湘島海”的海區(qū),當(dāng)時(shí)武功山就是呈東西向伸入該海域長達(dá)150公里的半島,嗣后隨著周圍海區(qū)的隆起而上升成為山地。山體主要由震旦系變余砂巖、砂礫巖、硅質(zhì)巖、泥巖、灰?guī)r,寒武系灰?guī)r、硅質(zhì)巖、板巖、頁巖、粉砂巖及一些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組成,并有奧陶紀(jì)黑云花崗閃長巖、黑云二長花崗巖、鉀長花崗巖,二疊紀(jì)石英閃長巖、英云閃長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早侏羅世堿長花崗巖、鉀長花崗巖、黑云二長花崗巖、黑云花崗閃長巖等巖類侵入。武功山地勢峻拔,峰脊迤邐起伏。<br>主峰白鶴峰(又名金頂、葛仙峰,位于萍鄉(xiāng)、安福間)海拔達(dá)1918米,為江西高峰之一。<br>其它山峰主要有宜春境內(nèi)的太平山,海拔1736米;湖南攸縣與茶陵間的太和仙,海拔1405米;萍鄉(xiāng)境內(nèi)的楊角尖,海拔1346米;蓮花、永新、安福間的石門山,海拔1301米;蓮花與安福間的高天巖,海拔1275米;樟樹、新干和豐城間的玉華山,海拔1169米;萍鄉(xiāng)和蓮花間的棋盤石,海拔1157米;萍鄉(xiāng)與湖南攸縣間的婆婆巖,海拔1161米;萍鄉(xiāng)、安福間的九龍山,海拔1099米。 <div><br>萬洋山脈<br>萬洋山脈,為羅霄山脈中段,山體呈北北東向延伸,大致北起永新,經(jīng)寧岡、井岡山,南至蜿蜒,下接桂東的八面山脈,<b>展布于永新、寧岡、井岡山、遂川、萬安及湖南的酃縣、桂東等縣市之間。</b><br>它發(fā)育于羅霄一零山褶皺帶內(nèi)的萬洋一諸廣復(fù)式向斜之中,山體主要由寒武系灰?guī)r、硅質(zhì)巖、板巖、頁巖、粉砂巖,泥盆系的礫巖、砂巖、頁巖、砂礫巖及一些奧陶系、石炭系等構(gòu)成。在湘贛邊境區(qū)域并有志留早、中世的角閃英云閃長巖、角閃黑云花崗閃長巖、黑云花崗閃長巖、黑云二長花崗巖、黑云鉀長花崗巖、二云二長花崗巖及零星的燕山早期的花崗巖類侵入。<br>萬洋山地勢巍峨,層巒疊障,主峰南風(fēng)屏(也稱南風(fēng)面,位處遂川、需阝縣間),海拔達(dá)2120米,為贛西之屋脊。其它山峰主要有井岡山與湖南酃縣間的江西坳,海拔1833米;湖南桂東境內(nèi)的天師仙,海拔1695米;井岡山、寧岡、需阝縣間的八面山,海拔1483米;井岡山的五指峰,海拔1586米;井岡山、永新間的金獅面,海拔巧60米;寧岡與湖南茶陵間的石峰仙,海拔1344米;井岡山、寧岡間的黃洋界,海拔1343米;井岡山、需阝縣間的雙馬石,海拔1286米;永新境內(nèi)的猴里、萬年山,海拔分別為1252米和1176米;茶陵、蓮花間的荷樹坡,海拔1148米 阝縣境內(nèi)的筆架山,海拔1131米;井岡山、遂川間的石壟,海拔1045米;井岡山的桐木嶺,海拔866米。屹立于萬洋山匕端的井岡山,山勢險(xiǎn)峻,在軍事上進(jìn)可攻,退可守。尤其是著名的黃洋界、八面山、雙馬石、朱砂沖、桐木嶺等5大哨口,屹立于井岡山中心茨坪四周,扼守著舊時(shí)進(jìn)出井岡山主要的5條山道,具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人莫敵”之險(xiǎn),為保衛(wèi)井岡山這塊中國第一個(gè)革命根據(jù)地構(gòu)成天然險(xiǎn)障。 </div><div><br>八面山脈<br>八面山相對較小,放在中段或南段都可以,都有部分道理。<br>八面山脈是以八面山為主體的山脈。位于湖南省桂東縣西部北部—資興市東部—炎陵縣西南部,主體在桂東縣,東北—西南走向。是羅霄山脈四個(gè)組成單位里最小的,很少受關(guān)注,但江西省地形圖上萬洋山—八面山二者名稱獨(dú)立又大體相連,它南方是諸廣山脈。<br>防止誤解:主峰石牛仙在桂東縣并在地圖上標(biāo)注八面山,導(dǎo)致一些人誤以為八面山只在桂東縣。其實(shí),桂東的是小八面山,大八面山是山脈,包括一批山,跨越三個(gè)縣。<br>八面山有山八面,以此而得名,古諺“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去鞍;一線猿猱路,險(xiǎn)如蜀道難”。主峰海拔2042米,為湖南省第二高山。<br>南北向,縱列于資興市東部邊境的青腰鎮(zhèn)境內(nèi),其東面是桂東縣城,為桂東、資興、汝城的天然屏障。山體起伏變化,溝谷縱橫,平均坡度約為35度,山路險(xiǎn)峻難行,古民謠說“八面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去鞍”。主峰海拔2042.1m,為湖南省第二高山。在海拔1000~1500m的山段主要生長2m的灌木林,1500m以上主要為草甸。<br></div> 桂東縣位于湖南省東南邊陲,郴州市東部。處羅霄山脈南端,南嶺北麓,諸廣山西翼,八面山東側(cè)。桂東縣處于南嶺緯向構(gòu)造帶的相對隆起帶和新華廈構(gòu)造系的相對隆起帶的復(fù)合部位。由于氣候條件,形成相當(dāng)厚的風(fēng)化殼及流水的線狀侵蝕和面狀洗刷,因而形成了谷深坡陡、以山地為主的地貌。桂東境內(nèi)山高谷深,重巒疊嶂,溝壑縱橫,嶺谷相間。全縣有山峰571座。其中:800米以下的山峰13座,占2.27%;800.1~1800米的山峰536座,占93.87%;1800.1米以上的山峰22座,占3.86%。東面位于江西省崇義縣交界處的齊云山主峰,海拔2061.3米,為縣內(nèi)第一高峰;西面與資興市交界的八面山主峰,海拔2042.1米 。<br>諸廣山脈<br>諸廣山為羅霄山脈南段,山體呈北北東向,伸展于遂川、崇義、上猶及湖南的桂東(東部)等地之間。郴州市的東江水庫為分界線,其南方屬南嶺地帶。<br>該山發(fā)育于羅霄一雩山褶皺帶中的萬洋一諸廣復(fù)式向斜南段,山體主要由寒武系的硅質(zhì)巖、灰?guī)r、板巖、頁巖、粉砂巖,奧陶系的泥巖、灰?guī)r、白云巖、頁巖、粉砂巖及一些泥盆系組成。并有多期巖漿巖侵入,包括奧陶紀(jì)的中細(xì)粒角閃輝長巖、中細(xì)粒角閃輝石巖;志留紀(jì)的角閃石英二長閃長巖、角閃黑云石英二長巖、角閃黑云二長花崗巖、角閃英云閃長巖、角閃黑云花崗閃長巖、黑云二長花崗巖、黑云鉀長花崗巖、二云二長花崗巖;三疊紀(jì)的角閃黑云閃長巖、角閃黑云花崗閃長巖、黑云二長花崗巖、二云鉀長花崗巖、白云二長花崗巖;中侏羅世的黑云二長花崗巖、黑云鉀長花崗巖、黑云文象鉀長花崗巖;晚侏羅世的黑云二長花崗巖、黑云二長(鉀長)花崗巖、二云二長花崗巖;早白堊世的白云堿長花崗巖、二云二長花崗巖、黑云二長花崗巖等。<br>諸廣山地勢較高,多數(shù)山峰海拔在1000米以上。主峰齊云山(又名諸廣山,位于崇義與桂東之間),海拔達(dá)2061米。其它主要山峰還有上猶、遂川間的五指峰,海拔1608米;崇義、桂東、汝城間的猴古腦,海拔1579米;上猶、遂川間的轎子頂,海拔1423米;遂川、上猶間的牛鼻巖,海拔1279米;遂川、南康間的斗笠腦,海拔1022米。<div><br>汝城縣東部、南部和西部諸山,系羅霄山脈之諸廣山。從東北角濠頭猴牯坳入縣境,縱橫縈繞于縣境內(nèi)之東、南、西部。東迤汜水山,海拔1559.3米,界乎湘、粵、贛三省之間;南端五指峰,高聳入云,海拔1741.7米,連接廣東省樂昌市;縣南之分界嶺、白云山、道士山合稱耒山,耒山又名烏龍白騎山,相傳炎帝神農(nóng)作耒耜之山。縣西南半云仙(通天窩、犁頭山),雙峰挺翠,故又稱丫頭山。<br>北部諸山,皆自八面山分三支入縣境,由北向南縱行,止于漚江。其最大者為平頭山,最高者為洪水山之黑山(1720米)。一支出八面山東麓的油榨嶺,南迤經(jīng)大坑坳進(jìn)入濠頭鄉(xiāng),至平頭山,再延至桶王嶺、江背山,盡于濛江北岸,石壁山以南、濛江以西諸山,均為平頭山之東部屏障;一支出八面山南麓的黃沙坳,南迤界牌嶺入田莊鄉(xiāng),稱開山,再延至百寶殿、紗帽嶺,西臨淇江,東界田莊江,南近北水河(即漚江);一支出八面山西麓的石牛山,南迤洪水山入南洞鄉(xiāng),再延至盤石嶺、九松嶺、龍珠巖,西界資興,南至北水河止。</div><div><br>永興縣東部為羅霄山脈余脈,自七甲鄉(xiāng)入境,走向龍形市、大布江,形成以中山為主的山地地貌;東南部為羅霄山八面山余脈,自鯉魚塘鎮(zhèn)原千沖鄉(xiāng)入境,向北延伸,橫亙縣境中東部,插入于茶永盆地,形成中低山、高丘為主的組合型地貌;北部為羅霄山脈武功山余脈南翼,自樟樹鎮(zhèn)入境,呈斜帶狀綿延于中西部,與茶永盆地相銜 。<br>宜章縣,應(yīng)屬八面山與南嶺過渡地帶,境南北兩端高,中間低,地面坡度基本上由南北西三個(gè)方向向中部和東部傾斜。東面長策鄉(xiāng)仙鵝抱蛋海拔1842米,北面騎田嶺二尖峰海拔1654米,南面莽山主峰猛坑石海拔1902.3米,為境內(nèi)最高點(diǎn)。南部莽山一帶一般都在海拔700米以上,高于1000米的山峰有106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5座,山勢陡峭,深谷幽暗。西北和東北部的山地海拔一般都在600米以上,高于1000米的山峰有35座,其中高于1500米的山峰有10座。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崗地平原次之,海拔一般都在500米以下。東部海拔200-400米,最低點(diǎn)是東面的栗源鎮(zhèn)老坪山村高車,海拔155米,為境內(nèi)最低點(diǎn)。最高與最低點(diǎn)相比,高差1747.3米,全縣地形平均比降44.2% 。<br>桂東縣位于八面山東側(cè)、諸廣山西翼 。</div><div><br>其它支脈<br>【羅霄山脈怎么跑到湖南省岳陽市東部去了。有的人居然把湖北省湖南省交界的幕阜山脈劃歸于羅霄山脈的支脈,其實(shí)它們是彼此獨(dú)立的,沒有任何一個(gè)專家或官方說是支脈,因此,不要把湘贛邊界上的群山統(tǒng)統(tǒng)劃歸于羅霄山脈。事實(shí)上,北方的幕連九山脈是另一個(gè)地勢組合了,南方則是南嶺地帶了?!?lt;br>湖南省岳陽市東部是由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中山、中低山和低山組成的山岳地帶,統(tǒng)屬羅霄山脈,海拔500米以上的…有141座,著名的有:</div> 福壽山,地跨平江縣、瀏陽縣,主峰海拔1571.1米。山上樹木蔥蘢。<br>梧桐山,又名亞武當(dāng)。位于平江縣中部的梅仙鄉(xiāng)、團(tuán)山鄉(xiāng)交界處。主峰海拔578.8米,山頂有真武祖師廟。山上名勝古跡有五龍捧圣、三星伴月、龍井泉、九坳亭、三寶巖、修仙洞、樓梯峰、平頂古松、千山螃、七丘田、百級石梯等。“梧桐暮雨”為“平江八景”之一。山頂有栓皮櫟,為珍稀樹種。<br>龍窖山,地跨湖南省臨湘市和湖北省崇陽、通城、蒲圻縣。清同治后稱藥姑山,北宋范致明《岳陽風(fēng)土記》載:“期間居民謂之‘鳥鄉(xiāng)’,語言侏離,以耕畬為業(yè)。非市鹽茶,不人城市;邑亦無貢賦。蓋山徭人也?!蹦纤务R子嚴(yán)《岳陽甲志》、王象之《輿地紀(jì)勝》。亦有此類記載。它很可能是瑤族歷史上早期的千家峒。其山主峰大藥姑高1261.1米。山脈由七尖、十嶺、十一山組成,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山巒雄偉峻峭,迂回重疊,煙霏霧結(jié),溝壑幽深,飛瀑流泉,聳翠拱黛,風(fēng)光秀麗;林木密集,藥材多達(dá)450余種,人稱“天然藥庫”。<br>大云山,地跨湖南省臨湘市、岳陽縣和湖北省通城縣。山體呈東西走向,綿亙72峰,主峰海拔909.7米,總面積161.44平方公里。山巒險(xiǎn)峻挺拔,北麓陡峭,南麓稍緩,因峰多山大、云霧籠罩,故名大云山。山巒別具一格,群峰、怪石、云海、巖竇、清泉、溪流、林濤、路卡,相映成趣。春季繁花似錦,落英繽紛;夏季蟬嗚雀噪,清涼宜人;秋季山果飄香,菊花遍野;冬季林海雪原,銀裝素裹。唐宋以后,山上先后修建真武殿、皇經(jīng)殿、永樂宮、隆興宮、無極殿、玄母殿、玉皇營、玉清宮、著衣亭、望江亭、土地堂、新云山廟、道峰庵等廟宇28處,并有諸多碑刻,是湘北鄂南著名的風(fēng)景勝地、道教勝地,亦是重要的抗日戰(zhàn)爭紀(jì)念地,山巔有國民政府第二十七集團(tuán)軍司令楊森的“三戰(zhàn)三捷”刻石和臨湘市人民樹立的“大云山抗戰(zhàn)勝利紀(jì)念碑”。1996年8月,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br>五尖山,距臨湘市城關(guān)3公里,山麓與公路107國道、京廣復(fù)線以南北方向平行延伸,地處五嶺山系幕阜山脈與江漢平原過渡地帶,突起于丘陵,由轎頂山、鷹嘴山、周家山、祖師殿、黎家坳等五山組成,故名。山體面積46平方公里,海拔568.1米。森林覆蓋率達(dá)68.6%,一年四季,風(fēng)光綺麗,長約3公里的柴家沖尤富原始野味;兩旁密布著200多公頃天然闊葉林,大小瀑布多達(dá)10余處,飛禽走獸隨處可見。1993年11月,被湖南省定為省級森林公園。<br>相思山,原名白云山。傳說張良攜赤松子隱居于此。漢高祖劉邦思念張良,曾來山尋找。故改白云山為相思山。地跨湖南省岳陽縣、湖北省通城縣。山勢南北廣延,峰巒起伏。主峰眉毛尖,海拔957.2米。山上有“彥安瀑布”、“金貓捕鼠”等八景。<br>玉池大山,原名坍山。相傳晉太尉陶侃之孫陶澹及其侄陶烜,為避舉從長沙臨湘山遷來,有白鹿和兩白鶴相隨,遂改坍山為白鶴山:地跨汨羅市、長沙縣,由玉池山、明月山、達(dá)摩嶺、大龍山、生梅嘴、貓公寨、玉山等山組成,主峰達(dá)摩嶺海拔777.5米,面積6.12千公頃。峰嶺相連,山勢嵯峨,突兀崢嶸,竹木蒼翠,清泉幽邃,瀑布垂簾,風(fēng)景誘人。昔日名勝古跡甚多,著名的有白鶴觀、白鶴井、珍珠巖、鶴泉廟、玉山廟、古駕廟、黃石灘、齋身灘、龍頭灘、垂鐘石等。在“文化大革命” 中,全被當(dāng)作“四舊”破除。1958年后,全山除巖石峭壁外,均已栽上竹木,現(xiàn)已披蒼著翠。<br>智豐山, 位于汨羅市八景鄉(xiāng)、智豐鄉(xiāng),面積8.53千公頃,主峰烏石尖海拔.590.8米。由智豐山、南嶺、米家寨、老山尖、苦嶺、烏石尖、冷水尖、從毛山、漢峰山組成。群峰拱黛,嶺巒盤結(jié),溝谷回環(huán),犬牙交錯(cuò),地勢險(xiǎn)峻。古為軍事重地,亦是風(fēng)景勝地。<br>隱居山,地跨汨羅市銅盆鄉(xiāng)、長沙縣,最高點(diǎn)海拔509.4米,面積1.2千公頃,分東、西隱居山。相傳晉代陶澹曾隱居其山,故得名。山上曾建宏濟(jì)寺、九龍庵,并有諸多刻石,惜已毀壞??谷諔?zhàn)爭中,是四次湘北會(huì)戰(zhàn)的重要爭奪地之一。<br>黃陵山,又名湘山,位于湘陰縣三塘鄉(xiāng)。由仰交山、遺愛山、石街山、萬壽山、河街石山、東家山、南祥山、青竹山、桃花山、萬福山組成,主峰青山庵海拔554.2米。古代建有黃陵廟、湘夫人祠,杜甫《湘夫人祠》、《祠南文望》即寫于此。山麓有娥皇、女英墓,俗稱“二妃墓”、“娘娘墓”。山多斑竹。<br>青山庵,古名仙壇嶺。舊時(shí)建有草庵,故名。位于湘陰縣金龍鄉(xiāng),海拔552.4米。山多巨石,如大小牯牛石、大小半篷石、猴子石,宛肖其形。石壁書“楊鼎峰讀書處”六個(gè)大字,上有龍?zhí)?、霞峰臺(tái),山坡有回龍寺。<br> 鵝形山,其狀似鵝,故名。在湘陰縣玉華鄉(xiāng)。東北有湖鼻寨,山巒重疊,群峰環(huán)繞,主峰海拔523米,面積213.33公頃,樹木青翠。山腰懸有巨石,名日福壽巖,上刻“福壽”二字,龍飛鳳舞,其大如盤,壁上瀑布垂飛,人稱“水石壁”。山上還有石洞,據(jù)清光緒《湘陰縣圖志》稱:“其洞深出險(xiǎn)曲,漸人漸寬,陰氣逼人,土人以石板掩于洞口,山花叢映石塢間,故名花石巖”。<br>另有一些山脈在海拔500米以下,有的海拔甚至只有幾十米,有的古代是山、只是高于周圍的山包了。但它們自古迄今。名聞遐邇,多為歷代文獻(xiàn)所載,如:<br>君山,又稱洞庭山、湘山,位于洞庭湖中,距岳陽城15公里,與岳陽樓相對而望,總面積0.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5米左右,最高的喉嚨乓山海拔也只76.8米,實(shí)為小島。然而,它卻是天下名山。秦皇漢武也曾登臨,曾有5井、4臺(tái)、36亭、48廟,其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朗吟亭是蜚聲中外的勝跡;斑竹君山銀針更是世上珍品。位于龍口有傳為秦始皇“封山印”的摩巖石刻。<br>巴丘山,在岳陽城內(nèi),一說在岳陽樓一帶,一說在天岳坡一帶。清宣統(tǒng)《湖南鄉(xiāng)土地理參考書》引《一統(tǒng)志》載:“巴丘山,在府城西南隅,亦名巴陵,又名天岳”;又引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湘水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山在湘水右岸”;又引唐《元和郡縣志》載:“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又日巴陵”;又引《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又引明《一統(tǒng)志》載:“吳魯肅以萬人屯巴丘,即此”。<br>金鶚山,位于岳陽城區(qū)中心,大小10多個(gè)山頭,盤旋起伏,主峰海拔97.2米,總面積58公頃。1976年,設(shè)立金鶚公園,1994年被評為“岳陽十景”之一,命名“金鶚疊翠”。<br>艑山,太湖的船和艑山相似,故名艑山。在君山東北七八里處的洞庭湖中,全島面積3.13公頃左右,海拔44米,好像孤影在雪浪銀波里漂浮?!渡胶=?jīng)》載:“艑山多篪竹。山上有塔叫啞女塔,傳說有一位商人的女兒因遭神鬼之災(zāi)而成了啞巴,其父攜女四處奔走,一日到此,忽然開口說話,因而建塔酬神。明隆慶《岳州府志》載,艑山“上有神人跡,下有龍窟,舊有洞庭神祠?!鼻骞饩w《巴陵縣志》和民間傳說還稱:唐大歷五年,杜甫“南征”而返,客死湘江,曾停柩此島。舊時(shí)人們?yōu)榱思o(jì)念杜甫,在山上建有洞庭廟,定期祭祀。惜廟已廢毀,只有遺址可認(rèn)。據(jù)地質(zhì)考察,此山甚古,是在7000萬年前燕山地質(zhì)構(gòu)造運(yùn)動(dòng)中形成的,當(dāng)年洞庭湖區(qū)發(fā)生洞庭凹陷,而艑山四周斷裂,故成為一座小小的殘留山,突兀于浩瀚的洞庭湖中。它的地層及其形成,與君山一樣。<br>鹿角山,在岳陽縣鹿角鎮(zhèn),歷代詩人吟詠甚眾。清宣統(tǒng)《湖南鄉(xiāng)土地理參考書》載:鹿角山在縣南六十里洞庭湖濱。上下船泊,望此為標(biāo)識(shí)。岳忠武將臺(tái)在鹿角山右,與湖西石承山遙對,寬平可容千人。忠武討楊幺登此命將,今道觀嶺營壘、溝塹遺址猶存。<br>荊竹山 距臨湘市城關(guān)8公里,與五尖山相對而望。原名金竹山,清同治《臨湘縣志》載:“金竹山產(chǎn)小竹,干如黃金,故名?!敝鞣搴0?90.09米。山勢險(xiǎn)峻,森林茂密,群峰滴翠,風(fēng)景優(yōu)美。山上歷代修建廟宇甚多,民國時(shí)期,外國人在此建有別墅,到如今屋其界碑尚在?,F(xiàn)存歇溝嶺、梓木嶺、佛坳、黃泥凼、蕭家殿5處古涼亭<br>麻布大山,原名霖霧山,位于岳陽縣麻塘鄉(xiāng),沿京廣鐵路南北延伸,有峰10余座,主峰鷹嘴山海拔352.7米。山上原有麻布大仙廟,故名,廟毀于抗日戰(zhàn)爭的炮火中;山有東風(fēng)洞、響風(fēng)窩、木魚山、羅漢橋、不冰池、蓮花井、犀月陵,象鼻嘴等自然景觀,古稱“八景”。山近岳陽古城,又控扼京廣復(fù)線,山勢險(xiǎn)峻,系抗日戰(zhàn)爭重要紀(jì)念地。<br>天井山,位于東洞庭湖西岸,地跨岳陽、華容2縣。從西南向東北,由墨山、四照庵、天井山、云霧山、珠目山、獅子山、果子山等山峰組成,長達(dá)25公里,主峰四照庵海拔314.8米。明末,岳陽、華容2縣在山巔曾各建一座武當(dāng)廟。峰下有石井,人稱龍眼井,又稱天井,山以此得名;山腰并列兩石洞,人稱“仙人洞”。<br>桃花山, 地跨湖南省華容縣、湖北省石首縣。相傳山中多桃花,春來桃花成霞。以此得名。其山西起桃花山鄉(xiāng)臣子山,東北至塔市驛鎮(zhèn)馬鞍山,山中有人字尖、昂頭山、望夫山、雷打巖、龍山嶺、七女峰、桃?guī)X尖,山勢蜿蜒起伏,連綿34公里,主峰雷打巖海拔379.7米;東部排嶺尖,海拔177米,距長江2公里,為“江防要塞”;西部“七女峰”,海拔218米,長約2公里、寬1公里,在抗日戰(zhàn)爭中曾重創(chuàng)日軍,名載史冊。山巒總面積38.61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81.8%,植被覆蓋率92%,有野生珍稀動(dòng)物190余種;山水相依,古樹林立,景觀秀險(xiǎn)雄奇,號(hào)稱“長江岸上一璞玉”。1996年,被華容縣定為縣級森林公園。<br>禹山,位于華容縣南,濱臨洞庭湖。長2公里、寬1.22公里,主峰海拔157.4米。據(jù)清道光《洞庭湖志》載:“(禹山)相傳禹治水至此,登其巔”。上有禹王廟,下有后功寺??谷諔?zhàn)爭中,被日軍飛機(jī)投彈炸毀,磚木被其用以構(gòu)筑工事。<br>墨山,位于華容、岳陽2縣交界處。長1.4公里,寬0.5公里,平均海拔103米,主峰高195.7米。山石灰黑,故名墨山,又名玄石山。據(jù)清任鶚《行舟要覽》載,此山曾是洞庭湖舊岸?!短藉居钣洝份d:“玄石山,《楚詞》云‘馳余車于玄石’,又云“步余馬于洞庭,是也”。<br>神鼎山 ,在汨羅市黃柏鎮(zhèn)。主峰海拔464.3米,面積1.6千公頃。山體呈南北走向,鳥瞰如棱形,蜿蜒起伏,峰嶺參差,山間林木翠綠,花草斑爛,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建崇圣寺,前有五山環(huán)護(hù),后人傳為五龍捧圣;清朝多次擴(kuò)建寺宇,愈加宏偉富麗。樓臺(tái)亭閣,結(jié)構(gòu)精巧,雕刻雅致;有經(jīng)書萬卷,僧100余人。據(jù)清《神鼎山志》載,山有祖印池、羅漢洞、萬松嶺、雙虹橋、仙人石、七星園、猴子石、煙霞侖等“八景”,還有萬人床、千人鍋、石爐等古物。1962年,修建神鼎山水庫,寺宇、古物全被毀壞。<br>飄峰山,地跨汨羅市飛長沙縣,海拔447.1米,面積800公頃。山上曾建湘峰寺、碧云庵(現(xiàn)已毀)。松杉郁郁蔥蔥,野草簇生如發(fā),問有清溪、瀑布、亂石,景觀奇絕。與麻石山相對,兩山峽谷稱關(guān)山口,地勢險(xiǎn)峻。飄峰山巖壁崢嶸,峰頂昂霄逼漢,有“飄峰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卸鞍”之說。抗日戰(zhàn)爭中,是四次湘北會(huì)戰(zhàn)的重要戰(zhàn)地之一。<div><br>資源概況<br>生物資源<br>1、植物資源<br>羅霄山氣候溫暖濕潤,生長松、杉、楠、樟、毛竹等常綠針葉、闊葉樹種,有大量熱帶區(qū)系植物分布,如酃縣低山溝谷有紅勾栲、蕈樹、光葉白蘭,汝城有桃金娘、百日青、鳳凰楠、廣東厚皮香、白桂木、羅浮栲等。<br>萬洋山中的桃源洞尚保存面積約3400公頃的天然常綠、針闊葉林區(qū)。八面山有杜仲、福建柏、銀杏、銀杉、紅皮紫莖、銀鵲樹、南方鐵杉、紅豆杉等珍稀樹種。<br>2、野生動(dòng)物<br>林區(qū)棲息短尾猴、水鹿、林麝、華南虎、金錢豹等野生珍貴動(dòng)物。<br></div> <h5><i><u>本欄目為知識(shí)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chǔ)空間,內(nèi)容編輯部分來自網(wǎng)絡(luò)收集,版權(quán)歸原作者,不代表本平臺(tái)觀點(diǎn),因無法聯(lián)系原作者,若涉及不妥,敬請聯(lián)系,即可刪。</u></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