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 何晉堯</p><p class="ql-block">美篇號:206160</p> <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次到鼓浪嶼后,在導游的帶領下,專門串街走巷,探訪鼓浪嶼上近代西洋建筑和名人舊居。鼓浪嶼上有許多文化底蘊深厚和歷史沉淀悠久的建筑,每座建筑都有許多故事和傳奇,妥妥的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p> 鹿耳礁?,又稱“六個礁”,是鼓浪嶼民間俗稱的一個地名。它指的是鼓浪嶼東南海中和陸上的六塊石頭:印斗石、劍石、覆鼎石、米勒石、雞冠石和鹿耳石?。鹿耳礁的具體位置在鼓浪嶼的東南海域和陸地上。其中,鹿耳石位于鹿礁路東端的海中,北側是國家海洋預報臺,與青島、上海、廣州等地的預報臺共同擔負著全國的海潮、海浪、水文等測報工作?。 鄭成功(巨型花崗巖)1985年8月27日鄭成功誕辰361周年落成,屹立在鼓浪嶼東南端的覆鼎巖。覆鼎巖高24米,三面臨海,一面與鼓浪嶼接壤。雕像高15.7米,寬9.2米,重1400多噸,由625塊白花崗雕鑿嵌接而成。鄭成功像氣勢雄偉,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歷史人物石雕像。 林巧稚紀念館是紀念我國當代著名的婦產科專家林巧稚大夫。林巧稚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婦產科專家。她從醫(yī)60多年,親手接生了5萬多個中外嬰兒,這些嬰兒如今有的已兒女成群,有的已當了爺爺、奶奶,而她一生卻孜孜求學,孑然一身,終未成婚。 林巧稚(1901-1983),醫(yī)學家、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她是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癥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現(xiàn)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毓園,這座恬靜美麗的園林景觀是為紀念卓越的人民醫(yī)學家、著名的婦產科大夫林巧稚教授,于一九八四年而建的,毓園的建筑,布局自然,園中立著林巧稚大夫的漢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跡展覽室”,鄧穎超同志親手在園中種植的兩株南洋杉,象征著林大夫秀逸高潔的品格。 廈門市音樂學校,是廈門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在鼓浪嶼創(chuàng)辦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特色學校及中等音樂學校,2009年加掛“廈門大學附屬音樂學?!毙C?。學校設小學部和中學部,面向國內外招收有音樂特長的中小學生和音樂專長的中專生,為高一級院校輸送了大批文化素質高的音樂人才。 鼓浪嶼李家莊是廈門市鼓浪嶼島上兼具歷史底蘊與現(xiàn)代休閑功能的標志性景點,核心建筑為1903年建成的歐式紅磚別墅群,后由愛國華僑李清泉先生購得并修繕,更名“李家莊”?,F(xiàn)部分改造為四星級酒店和文創(chuàng)空間,融合中西文化特色,是游客體驗鼓浪嶼復古風情的熱門打卡地。 <p class="ql-block"> 鼓浪嶼海堤博物館建筑是陳天恩牧師于1933年建造的兩棟別墅?,別墅采用了具有鼓浪嶼特色的蝴蝶柱式裝修風格,別墅門口有個顯著的斜坡,寓意著步步高升。博物館內展示了廈門海堤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簡稱“海堤茶葉”)的發(fā)展歷程。這家公司創(chuàng)立于1954年,長期從事茶葉出口,產品銷往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p> 馬約翰廣場是為了紀念中國近代體育史上的著名體育教育家馬約翰先生。馬約翰出生于廈門鼓浪嶼,1911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后擔任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等職,直到1966年逝世時止,在清華大學工作了52年,著有《體育的遷移價值》等專著。馬約翰還曾兩次赴美深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馬約翰還曾以總教練的身份率中國隊參加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為體育事業(yè)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p class="ql-block"> 鼓浪嶼人民體育場,又稱馬約翰體育場,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最早這里是英軍在鴉片戰(zhàn)爭時使用的操場,該地塊1872年由當時美國駐廈門領事李讓禮租入,當時叫鼓浪嶼娛樂場,在這里進行包括板球、網球等項目的活動。19世紀末,場地主要足球運動,也被稱作“洋人球埔”。新中國成立后,該場地稱人民體育場;2011年,場地更名為馬約翰體育場,用于專業(yè)足球訓練和大眾足球活動。</p> <p class="ql-block"> 日光巖俗稱“巖仔山”,別名“晃巖”,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巖,看到這里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巖”。同時,據(jù)地理條件來看,日光巖是鼓浪嶼早晨陽光照射的第一處地方。</p> ? 棗椰樹,又稱椰棗樹、海棗樹或波斯棗,屬于棕櫚科刺葵屬的植物。棗椰樹高大挺拔,樹干粗壯,樹皮呈灰色,高度可達35米。其羽狀復葉叢生在頂端,葉片狹長,最長可達6米。棗椰樹的花朵為雌雄異株,花序為圓錐形,佛焰苞長而肥厚,具有獨特的外觀特征。? 鼓浪嶼音樂廳于1987年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經2001年改造, 并于2002年4月完成。改造后的鼓浪嶼音樂廳環(huán)境優(yōu)雅,建筑風格獨特,其建筑主要由主體建筑與附屬建筑構成。演出大廳可容納571位觀眾,廳內以木質材料裝修為主,采用全自然聲的音響效果。 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高等研究院(簡稱“高研院”)成立于2022年12月,坐落于廈門鼓浪嶼,由易中天教授擔任院長,以推動人文與藝術學科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核心使命。該院整合多學科資源,下設多個研究機構,聚焦地方史、社會經濟史、語言學等領域,并依托鼓浪嶼獨特文化底蘊開展學術活動,形成了“學術+文化”的特色發(fā)展模式。 日本警察署及其宿舍,作為日本領事館的附屬設施,于1928年7月在日本領事館旁邊動工,1929年4月竣工。早在1915年,日本領事館就附設了警所、監(jiān)獄和拘留所,職能主要為管理鼓浪嶼日籍僑民及彈壓在鼓浪嶼的日籍臺灣裔居民。到1928年興建兩座新樓,分別作為警察署、警察署及領事館宿舍。1941年至1945年日本占領鼓浪嶼期間,日本警察署成為全島執(zhí)法機構的組成部分。 復興堂是鼓浪嶼島上唯一一座解放后新建的教堂。復興堂的前身是廈門基督徒聚會處,已有近百年歷史。教會純粹是由中國信徒自已創(chuàng)辦管理的教會。歷史上曾在《四樅松》《黃家渡》《思東》聚會?,F(xiàn)在堂內綠樹紅墻,鮮花簇擁,建筑造型典雅端莊,也是鼓浪嶼建筑風貌游覽區(qū)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鼓浪嶼鹿礁路5號是一座典型的西式建筑,且擁有一個很大的庭院,它位于日本領事館附近,與美園相鄰。在鼓浪嶼它算不上什么名宅,且因長期空置已經殘破不堪,不過也正因此得以保留原先的風貌。 鼓浪嶼美園?(又稱美園別墅)是鼓浪嶼上唯一以主人名字命名的百年建筑,位于鼓浪嶼鹿礁路7號,由旅菲華僑黃世美于1929年為其妻子“七小姐”建造。這座三層花園式別墅以清水紅磚為特色,融合南洋風格與閩南元素,歷經百年未大修仍保持原貌,被譽為“民國風貌的典范”。 許家園位于鹿礁路36-38號,菲律賓華僑許椿生的故居,西式高樓,體量甚大。兩根通高廊柱支撐著三樓寬敞的陽臺,柱頭為科林斯柱風格,是頗具特色的大家庭住宅。 林氏府的主人正是菽莊花園的建設者林爾嘉,他對建設臺灣、建設廈門、助餉抗敵、賑濟災荒多有貢獻,可謂名門望族。林氏府內建筑群主要由“大樓”和“小樓”及稍后興建的、連接此二樓的“八角樓”組成。“八角樓”共5層,磚木結構,據(jù)說由法國人設計,因外墻立面呈八邊菱形而得名。 鼓浪嶼世界名人蠟像3D藝術館?是集歷史、文化、娛樂及多媒體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展覽館。館內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分為四個展廳和一個動感影院。 博愛醫(yī)院建筑建于1932年,日式建筑,平面結構呈日字形,內部以日本格調為主,門窗有圓拱,多為平窗、整體造型樸素大方、具有特征景觀價值。日本博愛醫(yī)院由日本人設計,于1934年動工,1935年6月竣工,是座日本現(xiàn)代建筑。單體建筑面積僅次于八卦樓。 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位于鼓浪嶼鹿礁路16號(原英國領事館舊址),是介紹鼓浪嶼作為“歷史國際社區(qū)”的發(fā)展歷程、文化價值的綜合性展館,其中重點介紹本土文化沉淀期、列強占領期和回歸祖國期鼓浪嶼三個主要歷史時期的發(fā)展歷程。 張牙舞爪的章魚雕塑,是廈門海底世界的標志性建筑,高6米、跨徑11.2米。游客都會先在這里拍照留念。廈門海底世界分為“淡水魚館”、“鯨豚標本館”、“海洋館”、“海底隧道”、“海獸表演”五大場館,它的外形建筑像一座藍色的水晶宮,又有“海底龍宮”的美譽。 鼓浪嶼八卦樓,是鼓浪嶼建筑的杰出代表。稱為小白宮。從廈門乘船到鼓浪嶼,一個紅屋頂躍入眼簾,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八卦樓,是鼓浪嶼的標志建筑之一。鼓浪嶼八卦樓,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總建筑面積3710平方米,高25.7米。圓頂高10米,有8道棱線,置于八邊形的平臺上,頂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稱八卦樓,是廈門近代建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