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巴爾干初印象:</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11.5小時穿越萬余里飛行,當(dāng)“歐洲火藥桶”的標(biāo)簽在舷窗下退成地平線,貝爾格萊德的風(fēng)裹著青草香撲進車窗。三個小時車程里,平原如翡翠毯鋪向天際,草浪漫過公路邊界,偶有牛鈴在遠處碎成光斑——這片曾被硝煙反復(fù)炙烤的土地,此刻正用最靜謐的姿態(tài),解構(gòu)所有預(yù)設(shè)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河上小屋:石頭上的塞爾維亞精神坐標(biāo)</p><p class="ql-block"> 跨越兩萬里的第一個網(wǎng)紅點,竟是這樣一塊河中巨石上的建議木屋,這可絕不是拆遷中的“釘子戶“哦。</p><p class="ql-block"> 德爾納河中央的嶙峋巨石上,鐵皮木屋在湍流中昂然佇立——這座1968年由當(dāng)?shù)匦值艽罱ǖ男蓍e歇腳小屋,六次被季候河水沖毀,又六次在原址上被重新建造。2012年《國家地理》鏡頭里,它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被視為塞爾維亞精神,是對故土矢志不渝的守望。正如塞爾維亞人眼中始終灼熱的信念——科索沃的名字,永遠該嵌在祖國版圖的褶皺里,等待歸期。</p> <p class="ql-block">8字火車站</p><p class="ql-block"> Sargan8號火車,始建于1921年,全長15.5公里。因其一段繞圈彎道形似“8”字而得名。循著鐵軌,邂逅獨特的8字火車站,那蜿蜒的軌道似時光的紐帶,串聯(lián)起塞爾維亞的往昔與今朝。</p> <p class="ql-block">木頭村的守護</p><p class="ql-block"> 這座為《生命的奇跡》而生的村落,從搭建之初便堅守“全木”原則,修繕亦不改初心。木材的紋理間,藏著塞爾維亞人骨子里的執(zhí)拗與堅持。如今,它褪去電影布景的外衣,化身為旅游休閑勝地與別具一格的電影節(jié)舞臺。在這里,沒有紅毯的奢華鋪陳,卻以質(zhì)樸本真續(xù)寫著藝術(shù)與文化的奇跡,每一寸木頭都在訴說著對傳統(tǒng)與精神的不渝守望。</p> <p class="ql-block"> 初探塞爾維亞,雖然它在現(xiàn)在的我們眼里不太先進,但它的滿目翠綠,國民的悠閑自得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尤其是塞爾維亞人的堅韌不拔的堅持和堅守,值得敬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