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2日至28日,我們一行11個人再次乘坐高鐵,去繼續(xù)完成2023年河南行因疫情而未完成的景點。</p><p class="ql-block">在候車大廳內(nèi),抓緊時間又約好了下個旅程。</p> <p class="ql-block">下午3點左右到達洛陽站,一到洛陽,我們便感受到這座古都的濃厚文化氛圍。一群身著古裝的年輕人手持橫幅在車站接客人,我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p> <p class="ql-block">拉著行李馬不停蹄的趕去第一個景點一一龍門石窟</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占地面積31.7平方千米,為人文景觀。現(xiàn)存2345座佛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shù)寶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shù)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3年)前開鑿。歷經(jīng)10多個朝代陸續(xù)營造長達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之一。</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shù)等方面的資料,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等領(lǐng)域的發(fā)展,對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龍門石窟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qū)”。200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龍門</p><p class="ql-block">“龍門”之名來自于隋煬帝。龍門石窟曾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這里就有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后隋煬帝在洛陽營建東都城,因?qū)m殿城門正對著伊闕,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龍?zhí)熳幼跃?,因此得名“龍門”,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龍門橋</p><p class="ql-block">龍門橋是傳說“魚躍龍門”的發(fā)生地,雄偉秀麗,倒映在澄澈的伊水之中,暈染得山水共一色。</p> <p class="ql-block">禹王池</p><p class="ql-block">禹王池上方有一柱造型奇特的石筍,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用,禹王池因此得名。在龍門眾多的溪流山泉中,禹王池水勢最盛,景色最美,水中更有錦鯉嬉戲。</p> <p class="ql-block">珍珠泉</p> <p class="ql-block">洛陽牡丹石</p> <p class="ql-block">賓陽三洞</p><p class="ql-block">北魏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皇家洞窟,是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祈福所營造。中洞的“華蓋”窟頂、三世佛造像、布滿巖壁的彩繪浮雕堪稱宏觀巨構(gòu)。北洞還有網(wǎng)紅“剪刀手”佛像,人稱“史上最萌佛像”,其成為景區(qū)“網(wǎng)紅”,吸引眾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剪刀手”佛像</p> <p class="ql-block">伊闕佛龕之碑</p> <p class="ql-block">藥方洞</p><p class="ql-block">藥方洞有中國最早的石刻藥方??唛T兩側(cè)甬道上刻有唐代140余種藥方,記錄病名有40例,針灸療法20種,涉及藥物更是多達173種,藥方洞因此得名。失音、惡刺,甚至是霍亂、瘟疫,治療這些疑難雜癥的藥方都記錄在這個洞窟里。</p> <p class="ql-block">萬佛洞</p><p class="ql-block">萬佛洞因洞內(nèi)南北兩側(cè)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結(jié)構(gòu),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唔斢幸欢渚赖纳徎?,環(huán)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jiān)姚神表內(nèi)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nèi)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內(nèi)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于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背后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yǎng)菩薩。在洞內(nèi)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洞口南側(cè)還有一尊菩薩像,菩薩通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p> <p class="ql-block">蓮花洞</p><p class="ql-block">蓮花洞因窟頂?shù)裼幸欢涓吒〉竦拇笊徎ǘ妹蠹s開鑿于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蓮花洞中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tài)輕盈,細腰長裙,姿態(tài)自如。洞內(nèi)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jīng)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cè)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其頭部早年被盜,現(xiàn)存法國吉美博物館。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小千佛位于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致,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據(jù)說,當年周總理參觀后很喜歡這個蓮花造型,后來北京人民大會堂上的頂燈就是模仿這個造型。</p> <p class="ql-block">盧舍那大佛</p><p class="ql-block">盧舍那大佛,是位于龍門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的奉先寺內(nèi)。其劈山而造,九尊大型雕像依山鑿石而成,居中的盧舍那大佛更是高達17米多,僅頭部就有4米、耳長1.9米,其面部形象被學者們譽為中國雕塑史上偉大的典范,代表中國石刻藝術(shù)的最高峰,據(jù)說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通高17.14米。</p><p class="ql-block">梵語“盧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輝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陽神信仰而來。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藝術(shù)水平最高、整體設(shè)計最嚴密、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稱,被國外游客譽為“東方蒙娜麗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這是修這條路捐錢人的名字刻在上面</p> <p class="ql-block">這二個像蝴蝶結(jié)樣的東西,是古代用來固定路上石頭的鐵釘。這不是訂書釘?shù)脑韱??我們古人早就會用了?lt;/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參觀明堂.天堂-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p><p class="ql-block">早在 1300 多年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她在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修建了明堂、天堂、天樞等建筑,構(gòu)成了一條壯麗的天際線,使隋唐洛陽宮城殿宇的立體輪廓和風貌氣勢顯得更加輝煌壯麗。</p><p class="ql-block">洛陽明堂天堂景區(qū)修建在當年的隋唐宮城區(qū)遺址之上,這里是女皇武則天在神都洛陽的政治權(quán)利中心。景區(qū)主要包含了明堂、天堂兩座建筑。明堂是武則天執(zhí)政的皇宮正殿,又稱“萬象神宮”,天堂是武則天的皇家禮佛堂,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明堂</p><p class="ql-block">明堂是天子“崇禮其祖,以配上帝”的場所,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禮制建筑。作為隋唐洛陽城宮城軸線上的正殿,明堂也是整個洛陽城中最壯觀的建筑物。唐垂拱四年(688年),“毀乾元殿,以其地作明堂”。據(jù)史載:“明堂高98米,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代表四時,各隨方色:中層代表十二辰:上層代表二十四氣,用圓形方蓋,九條龍環(huán)繞周圍,上面立有一只鐵質(zhì)的風,高有3米多,外部還用黃金進行修飾。中間用巨大的木土環(huán)抱,上下通貫,明堂的最下面,修筑了一條渠,用來辟雍之象,稱作萬象神宮”。</p> <p class="ql-block">一對新人正在拍新婚照,我們大家也沾沾喜氣??</p> <p class="ql-block">遺址殿基的中間位置發(fā)現(xiàn)了一圓形大柱坑,坑口直徑9.8米,坑深大于4.0米,此為明堂基址中心柱的位置。在大柱坑的底部還發(fā)現(xiàn)了四塊由大青石構(gòu)成的巨型柱礎(chǔ)。柱石的中心位置又發(fā)現(xiàn)了一處柱槽,為方形。在發(fā)現(xiàn)的巨型柱石的最外圍還印刻有兩圈細線。此外,在明堂遺址西北部還發(fā)現(xiàn)了夯土臺基六處。</p> <p class="ql-block">天堂</p><p class="ql-block">明堂建成后,武則天于垂拱五年(689年)在明堂的旁邊建造了禮佛場所“天堂”,主要用以供奉佛像,是武則天的禮佛場所。同年正月,明堂、天堂在同一場大火中被燒毀。</p> <p class="ql-block">天堂遺跡</p><p class="ql-block">天堂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77年,后經(jīng)專家發(fā)掘研究,其名稱于1979年得到最終確定。遺址核心為圓形石壁,里外兩圈,布局嚴整。遺址深4米,外圈直徑11米,內(nèi)圈直徑9.6米。三塊規(guī)格相同的條形青石排于遺址正中,中部青石有圓形孔洞,孔洞直徑32厘米,深30厘米。以青石孔洞為中心,周圍分布有一圈圓形刻線,15塊規(guī)格相似的方形石塊整齊排列在條形青石四周,整個遺址形制獨特,保存較為完整。</p> <p class="ql-block">應(yīng)天門</p><p class="ql-block">應(yīng)天門,又稱則天門,位于南城墻正中,建于隋初,廢棄于北宋末,沿用時間長達三百多年,在當時主要是用于舉行重大國家慶典和接見外賓,展示出皇家高貴典雅的風范。應(yīng)天門遺址在今洛陽周公廟的西側(cè)定鼎南路上,受城市建設(shè)的影響故該遺存破壞較為嚴重。有關(guān)此門的建筑形式,歷史上有記載:“門有兩重觀,上日紫薇觀,左右連闕,闕高一百二十尺?!闭麄€門址包含了臺、門道、隔墻、東西闕東西飛廊、東西垛樓等部分,平面整體呈“凹”形。門址共有三個門道,皆寬5米,門道內(nèi)地面鋪有青石。大門的東西兩側(cè),有兩堵從北向南凸出的較為對稱的夯土墻每條墻寬17.5米,相距83米。經(jīng)過多次考古發(fā)掘,現(xiàn)已基本掌握了門址的情況,為研究中國古代都城的建筑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此門址是由城門樓垛樓、闕樓等部分組成,并由中間走廊相連的建筑群,與北京明清紫禁城午門較為相似。</p> <p class="ql-block">中午,來到了洛邑古城游玩</p> <p class="ql-block">文峰塔</p><p class="ql-block">宋代始建,明代重修。</p> <p class="ql-block">表演天女散花</p> <p class="ql-block">下午游覽中國 第一古剎一一白馬寺</p><p class="ql-block">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 68 年),是佛教傳入我國后 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 ”和“釋源 ”。據(jù)傳寺名因“ 白馬 負經(jīng) ”的典故而得。 白馬寺屢經(jīng)戰(zhàn)亂,數(shù)度重建,如今的白馬寺面積不大。</p><p class="ql-block"> 白馬寺中還保存著自唐代以來的歷代碑碣 40 余座,以元代書 法家趙孟頫手書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頗為珍貴(在山門的東側(cè))。景區(qū)內(nèi)還有三 座墓地值得一看: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印度高僧的墓地(在山門內(nèi)東西兩側(cè)),以及 宰相狄仁杰的墓地。但也有一個說法:“狄仁杰之墓 ”中埋葬的不是狄大人,而是武 則天的“面首 ”薛懷義,薛懷義曾經(jīng)做過白馬寺的主持。</p><p class="ql-block">在山門外東南約 200 米處, 有一座齊云塔,創(chuàng)建于東漢,金代重修,是中原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金代古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山門</p><p class="ql-block">山門即寺院的大門。為牌坊式拱券三門洞,中門洞高3.08米,寬2.35米,深3.60米,兩側(cè)門洞較小。正面鑲嵌“白馬寺”匾,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吧介T”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征佛教“空門”、“無相門”、“無愿門”的“三解脫門”。由于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曾重建。</p><p class="ql-block">山門外有兩匹石馬,左右相對,石馬1.8米,長2.2米,頭戴轡絡(luò),身置鞍韉,性情溫順,雕工精細,相傳為漢代的馱經(jīng)之馬,實為北宋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德浩法師住持白馬寺,將石馬遷置于山門前。</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為高臺歇山式建筑,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殿內(nèi)正中安置著從故宮運來的雕龍貼金佛龕,內(nèi)供明代“夾纻”大肚彌勒像、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等。</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為高臺懸山式建筑,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內(nèi)供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韋馱、韋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23尊元代夾纻造像,韋力天將泥塑像等。</p><p class="ql-block">一般廟里都叫大雄寶殿,為什么少了個寶,因為里面真的有寶。里面的佛像很輕,是空心的,據(jù)說一個手就能拿起,為了防偷盜,故意把寶去掉,讓人們以為里面沒有寶。感覺和“此地無銀三百倆”有異曲同工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接引殿</p><p class="ql-block">原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毀于大火。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建,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內(nèi)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p> <p class="ql-block">世界佛殿博覽區(qū)</p> <p class="ql-block">泰國佛殿苑</p> <p class="ql-block">黃金</p> <p class="ql-block">漢白玉</p> <p class="ql-block">翡翠</p> <p class="ql-block">銅</p> <p class="ql-block">緬甸佛塔苑</p> <p class="ql-block">印度佛殿苑</p> <p class="ql-block">接下來就去白馬寺對面“神洲牡丹園”游玩。“洛陽牡丹甲天下”,因我們來的較晚,天氣又熱,外面的牡丹基本都謝了,只能欣賞室內(nèi)牡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