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東北邊陲,在橫亙楚蜀大地、綿延數(shù)百公里的武陵山脈中,有一座充滿神秘色彩而又雄奇?zhèn)グ兜纳椒澹@就是貴州省銅仁地區(qū)的梵凈山。幾百年來,梵凈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國地域久久流傳。雖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變遷,但梵凈山的魅力依然歷久不衰。</p><p class="ql-block">梵凈山位于銅仁地區(qū)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結(jié)合部,海拔2572米,不僅是貴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于2008年6月30日被評為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中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hù)網(wǎng)”(MAB)成員,同時也是第42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認(rèn)定的世界自然遺產(chǎn)。 2018年7月2日,中國貴州省梵凈山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獲準(zhǔn)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ǎn)名錄。于2018年10月17日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p><p class="ql-block">景區(qū)標(biāo)志性景點有紅云金頂、月鏡山、萬米睡佛、蘑菇石、萬卷經(jīng)書、九龍池、鳳凰山等。</p><p class="ql-block">梵凈山正式載于史冊,始于漢代?!稘h書·地理志》稱梵凈山為“三山谷”;北魏《水經(jīng)注》沿稱“三山谷”。唐代《元和郡縣志》改稱“辰山”。宋代《太平寰宇記》稱“思邛山”,佛教于此時傳入梵凈山。明初,梵凈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數(shù)名并稱:“九龍山”、“飯甑山”、“梵凈山”、“大佛山”。清代,梵凈山稱“月鏡山”、“卓山”。</p> <p class="ql-block">梵凈山是佛教勝地,“梵凈”二字,即含佛家超凡脫俗之意。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贝笞匀辉炀土髓髢羯降钠娈愶L(fēng)光,而佛教徒則揚(yáng)名了梵凈山的靈山秀水。在明朝萬歷以前,梵凈山作為“古佛道場”,早已聲名遠(yuǎn)播。在梵凈山的滴水巖附近,即老金頂下有一塊《敕賜碑》,全稱《敕賜梵凈山重建金頂序碑》,其是為明朝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詔令而建的古碑,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寬1.51米,碑額豎刻“敕賜”兩個大字,左右飾以騰龍拱護(hù)紋,上罩彩云。碑文悉為楷書,計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其碑序文,駢麗優(yōu)美,為梵凈山的千古絕唱。碑文中寫道:“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凈山者則又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也。”明朝萬歷皇帝之所以要下詔重建梵凈山金頂正殿(寺廟),是鑒于曾經(jīng)興盛一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因長年戰(zhàn)亂而日趨衰落破敗,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僧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圣臨鑾。”碑文中把盛極之時的梵凈山“古佛道場”比作“極樂天宮”,記載梵凈山佛教自開辟以來,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連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梵凈山成為與峨眉山、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遙遙相對應(yīng)的佛教名山。</p> <p class="ql-block">梵凈山古代東南西北四條朝山道,現(xiàn)今主要建設(shè)開放的西線、南線,南線從江口縣黑灣河谷上山,8888級臺階又號稱萬步云梯,登山愛好者可大力挑戰(zhàn);西線從印江縣棉絮嶺起步,沿山脊而走相對平緩,據(jù)說從西線上山,可以看到好多古跡及著名的萬米睡佛?,F(xiàn)在已經(jīng)在開辟索道上山。</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5日,晨霧初散時,我們二十九人的朝圣隊伍已候在梵凈山腳。這座被苗嶺余脈環(huán)抱的梵天凈土,正以繚繞的煙嵐示現(xiàn)著它的神秘。我仰頭望著隱沒在云海間的紅云金頂,恍若望見佛祖拈花一笑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九重天階叩山門</p> <p class="ql-block">懷著虔誠頂禮之心,二十九雙登山鞋已拂去塵埃,叩響山門。早于一周前,我們在網(wǎng)上預(yù)訂的門票為下午兩點半開始登山,若如此,加上等候纜車路途需近兩個小時,則登山朝圣之旅很可能留下遺憾。幸得黔地友人斡旋,改簽風(fēng)波終在黔友助力下塵埃落定,上午十點整的景交車載著我們闖入冷杉編織的綠色隧道,枝椏掃過車窗的沙沙聲,恰似山神清點朝圣者的算珠。南坡徒步線在攻略里泛著青苔幽光,三小時的山徑本可觸摸更多地質(zhì)年輪,卻終是化作車窗后一聲嘆息。</p><p class="ql-block">當(dāng)纜車刺破海拔兩千米的云層,舷窗外忽現(xiàn)驚心動魄的地質(zhì)史詩——老金頂?shù)娜f卷書巖如天神傾倒的典籍庫,灰白色板巖以七十度傾角層疊而起,每片巖層都似玄奘譯經(jīng)的貝葉殘片。傳說貞觀十九年,三藏法師西行前在此埋下《瑜伽師地論》初譯稿,待取經(jīng)歸來時,梵文原本與漢文譯本竟在巖層間生出雙語佛偈。</p> <p class="ql-block">踩著吱呀作響的木質(zhì)棧道向上,轎夫竹轎在云霧中起伏如蜃樓舟影。蘑菇石驀然撞入眼簾時,十億年冰川運(yùn)動的鬼斧神工令人屏息:一石形似蘑菇,懸于崖壁外沿,上大下小,高約10米;頂部有一個較大的砂巖平臺,底部支撐不足2米,看似搖搖欲墜。蘑菇石不僅是自然奇觀,也是藝術(shù)家和攝影師的靈感來源,更何況游人熙攘,都以爭先恐后站在底下拍照為快,在人影憧憧中,我左沖右突,終于選中一個位置拍了一張純正的蘑菇石照片。</p><p class="ql-block">看著這高十米的灰?guī)r柱頂著渾圓巨石,恰似白娘子盜取的靈芝仙草被瞬間石化,菌蓋邊緣的環(huán)狀節(jié)理還凝結(jié)著第四紀(jì)冰期的寒霜。又據(jù)說蘑菇石在不同的天氣條件下,蘑菇石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如晨光中的金邊和暮色中的橙紅晚霞,那石壁暗紅斑駁處,1934年紅六軍團(tuán)激戰(zhàn)時嵌進(jìn)的彈頭已與赤鐵礦共生,彈孔周圍的孔雀石綠銹,在佛光里開出殘酷而艷麗的時間之花。但在佛家文化中,蘑菇石被視為佛家“平常心”的象征,代表著一種超脫世俗的心態(tài)。</p> <p class="ql-block">蘑菇石后山崖頂端的平臺上,有一塊巨石高約3米,上部為2米見方的平臺,下部則逐漸縮小,最小處需兩人合抱。從遠(yuǎn)處看,它形似一枚倒置的朝天大印,因此得名“翻天印”。近觀時,它類似一朵巨型平菇,景色奇特,極具觀賞價值。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人們祈求仕途順利、官運(yùn)亨通的場所,許多求官者會在此叩拜,希望心愿得以實現(xiàn)。</p> <p class="ql-block">翻天印是聞名遐邇的地質(zhì)奇觀,素有“玉帝遺物”之稱。1999年,翻天印與黃果樹瀑布、蘑菇石,作為貴州三大景觀,被仿造于昆明世博園貴州園,始向世界“亮相”。翻天印前下方是數(shù)百米深谷,遠(yuǎn)處峰巒疊翠,風(fēng)光無限。今人以七絕詩概之:“當(dāng)年悟空鬧天宮,玉璽跌落凡塵中。自古,傳名翻天印,料定寰球主太空。</p> <p class="ql-block">古佛崖上聽禪音</p> <p class="ql-block">如果體力不允許,站在蘑菇石處就可以遠(yuǎn)望紅云金頂和老金頂??梢巧霞t云金頂需要掃描二維碼進(jìn)行預(yù)約,一次掃描可以約四人,結(jié)果我的順序號是2570。于是我問了管理員“能不能先去老金頂”,他回答“來不及”。我是一個犟脾氣的人,于是獨自一個人先老金頂方向移動。</p> <p class="ql-block">老金頂山腳,便是九皇洞。九皇洞的洞口,是一道依傍著陡峭石壁精心砌成的石墻,宛如忠誠的衛(wèi)士守衛(wèi)著洞府。穿過那扇古樸的石門進(jìn)入洞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方布局規(guī)整的天井,仿若一方寧靜的小天地,給這洞府增添了幾分秩序感。從天井繼續(xù)向洞內(nèi)深入探尋,便如同踏入了一個神秘而古老的未知世界。</p><p class="ql-block">在洞壁的一側(cè),也就是扉崖的石墻上,“洞天福地”四個大字蒼勁有力地鐫刻其上。那筆鋒流暢而雋秀,仿佛每一筆都蘊(yùn)含著書寫者對這片洞府深深的敬意與美好的期許。這四個字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更像是為九皇洞貼上的一張神圣標(biāo)簽,向人們訴說著此地的不同尋常。</p><p class="ql-block">這里流傳著諸多動人的傳說。據(jù)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梵凈山有一位被尊稱為九凰娘娘的神仙。她心懷慈悲,長期投身于扶貧濟(jì)困、救死扶傷的偉大事業(yè)之中。她的善舉如同陽光一般灑遍每一個角落,溫暖著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因此深受人們的敬重與供奉。到了明萬歷年間,李皇后也來到此地潛心修行。她同樣秉持著一顆善良的心,在山中廣行善事,積極地為振興梵凈山的佛教貢獻(xiàn)著自己的力量。也許是她們那相似的慈悲之心和神圣之舉讓人們對她們的崇敬之情交融在一起,于是,人們將她們共同視為神仙來供奉。從那時起,李皇后便成為了九凰娘娘的化身,她們的故事也在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p><p class="ql-block">再把目光投向洞頂,只見那垂落的鐘乳石猶如倒懸的蓮花一般。每一朵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shù)品,花瓣的輪廓清晰可見,仿佛在微風(fēng)中輕輕搖曳。關(guān)于這些鐘乳石,也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在明萬歷年間,有九位高僧來到九皇洞閉關(guān)修行。他們一心向佛,在這靜謐的洞府中潛心鉆研佛法,追求精神的升華。當(dāng)他們最終圓寂之時,不可思議的事情發(fā)生了,他們的肉身竟然化作九尊石佛。這九尊石佛仿佛是他們修行的見證,靜靜地佇立在洞中,散發(fā)著一種寧靜而莊嚴(yán)的氣息,讓每一個進(jìn)入洞中的人都感受到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震撼與敬畏。</p><p class="ql-block">九皇洞就像一本厚重的史書,每一頁都寫滿了傳說與神秘,吸引著無數(shù)人前來探尋它的奧秘。</p> <p class="ql-block">踏上老金頂?shù)某ブ罚氯糸_啟一場穿越歷史與自然的神秘之旅。沿著萬卷經(jīng)書巖那狹窄得僅容側(cè)身的縫隙開始攀爬,每一步都充滿挑戰(zhàn)。冰冷的鐵索握在手中,仿佛是與這片古老山巖唯一的連接,手指因緊緊攥著它而用力過度,指節(jié)泛出刺目的白色。</p><p class="ql-block">在這近乎垂直的崖壁之上,目光偶爾會被那些苔痕斑駁的“南無阿彌陀佛”石刻所吸引。這些石刻像是歲月長河中的神秘符號,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它們究竟是哪一代苦行僧,以怎樣超凡的金剛指力,在這堅硬的巖石上鐫刻下的呢?這背后或許有著無數(shù)不為人知的虔誠與堅持。</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一番努力,終于登上了“果然寺”。眼前出現(xiàn)的景象讓人心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一座由片葉巖搭建而成的石屋,孤零零地矗立在山頂那片小小的平臺上。石屋僅僅只有兩間一層,看起來如此單薄脆弱。然而更令人詫異的是,它竟然沒有頂蓋,只剩下殘垣斷壁。曾經(jīng),這里或許香煙裊裊、鐘聲回蕩,有著寺廟應(yīng)有的莊嚴(yán)肅穆和寧靜祥和,可如今,歲月的侵蝕讓它失去了往昔的風(fēng)采,徒留一片荒蕪。</p><p class="ql-block">下山之后,懷著對這個神秘“果然寺”的好奇與疑惑,我四處尋找相關(guān)的資料。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就連專家學(xué)者至今也未能弄清楚它的前世今生。它就像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孤兒,孤獨地守望著那片天空,無聲地向每一個到訪者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無常,實在是令人不禁為之嘆息。</p> <p class="ql-block">我氣喘吁吁地沿著那蜿蜒向上的朝圣路攀爬著,每一步都仿佛帶著對神圣之地的敬畏與向往。終于,般若泉映入眼簾。站在泉邊,看著那銘牌上的字:“仙山佛泉,化度消災(zāi),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蔽业男南袷潜灰恢粺o形的手輕輕觸動。這些話語似是來自遙遠(yuǎn)天際的梵音,在耳邊裊裊回蕩,卻又難以捉摸其深邃的內(nèi)涵。它們就像這泉水一般,清澈卻又幽遠(yuǎn),我只覺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霧與靈光交織的世界里,雖不能全然領(lǐng)悟,但那一份空靈與神秘已足以讓我沉醉在這方充滿禪意的小天地之中。</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約半個小時的攀登,我終于登上了老金頂。小心翼翼地低頭繞過那片有著奇特巖縫的山石,眼前的景象讓我為之一振。一座白墻黑瓦的廟宇靜靜地佇立在這海拔2494米的山巔之上,在陽光的映照下,散發(fā)著一種寧靜而神秘的氣息。走進(jìn)廟內(nèi),只見燃燈古佛被恭敬地供奉著,仿佛在默默地守護(hù)著這片神圣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來到殿前,一垛巖石突兀地橫在那里。此時,微風(fēng)輕輕拂過,那垛巖石的影子晃動著,就好像燃燈古佛在那專注地翻動著古老的經(jīng)卷一般,一種難以言喻的神圣感油然而生,我頓覺神清氣爽,塵世的疲憊與煩惱仿佛一下子被拋到了九霄云外。</p><p class="ql-block">我的目光被腳下的一塊明代琉璃瓦當(dāng)所吸引,輕輕地用手撫摸著它。這半截琉璃瓦當(dāng),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卻依然保留著往昔的痕跡,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站在海拔2494米的危崖邊緣,我的心跳不禁加快了幾分,既有著對高度的敬畏,又有著對眼前壯闊景色的驚嘆。遙望遠(yuǎn)方,紅云金頂映入眼簾。只見腳下的云濤如同洶涌的白色海洋一般奔騰而過,那磅礴的氣勢讓人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華嚴(yán)經(jīng)》中所描述的蓮華藏世界,一切都變得那么空靈、美妙而超凡脫俗。</p><p class="ql-block">就在這時,一陣清脆的梵鈴之聲傳入耳中。那聲音如此空靈,仿佛來自遙遠(yuǎn)的天際。我尋聲望去,原來是山風(fēng)穿過殿角殘留的銅鈴發(fā)出的聲響。這銅鈴歷經(jīng)六百年的風(fēng)雨,依然能夠發(fā)出如此美妙的聲音,就像穿越了六百年的禪音一般。在這禪音的籠罩下,周圍萬壑松濤像是受到了某種神秘力量的召喚,原本喧囂的聲音漸漸靜默下來,整個世界仿佛只剩下這清脆的鈴聲和我那顆被深深觸動的心。</p> <p class="ql-block">環(huán)線下山的崖壁更加狹窄且陡峭,我小心翼翼地抓住兩旁的鎖鏈,生怕一個趔趄,那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約十分鐘下山到了萬名洞,此時才心安。據(jù)洞口的兩個石碑記載:萬名洞名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當(dāng)年數(shù)萬名善士捐資修建梵凈山四方通道和古佛道場,在這里立碑,所以叫“萬名洞”。另一種說法是因為來老金頂朝拜的信眾,經(jīng)常將刻著自己名字的小石片投入萬名洞中以求賜福,時間長了,洞內(nèi)積累的姓名石片就多了,所以叫“萬名洞”。</p> <p class="ql-block">隨后,便來到了拜佛臺。梵凈山巍峨聳立,其境內(nèi)矗立著三座金頂,分別是老金頂(月鏡山)、新金頂(紅云金頂)以及鳳凰山金頂。這三座金頂猶如三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梵凈山的崇山峻嶺之中。</p><p class="ql-block">其中,鳳凰山金頂海拔高達(dá)2572米,堪稱三頂之首。然而,由于通往鳳凰山金頂?shù)牡缆烽L久荒廢,周圍森林郁郁蔥蔥、繁茂幽深,并且它處于保護(hù)區(qū)的核心區(qū)域,為了保護(hù)這片珍貴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游客的安全等多方面因素考慮,這里一般禁止普通游客涉足。</p><p class="ql-block">于是,老金頂和新金頂這兩座金頂便成為了梵凈山最受矚目的朝拜之地。當(dāng)游客們站在拜佛臺前,抬眼望去,那兩座金頂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仿佛散發(fā)著神圣的光芒。人們懷著崇敬之心,雙手合十,向著遠(yuǎn)方的金頂遙拜,那莊重的姿態(tài)仿佛在與古老的神山進(jìn)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在這一片寧靜而又充滿靈性的氛圍中,感受著梵凈山獨特的宗教文化底蘊(yùn)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據(jù)說登拜佛臺亭可遠(yuǎn)觀睡佛及金頂,是名拜佛臺。梵凈山“萬米睡佛”長達(dá)萬米,為世界之最,極像大肚彌勒,千百年來當(dāng)?shù)匕傩瞻谚髢羯椒Q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該佛,呈現(xiàn)北東至西南走向,以一組雄偉的造山之勢,莽莽起伏,蜿蜒數(shù)里,仰臥,盡顯其真佛之身;具有寬額,大眼闊鼻,四方嘴,包括渾圓的大腹便便等都依稀可辨。西線朝山信徒,均在此向大佛遙拜。</p> <p class="ql-block">紅云金頂沐佛光</p> <p class="ql-block">當(dāng)申時的余暉即將消逝殆盡之時,那令人矚目的紅云金頂預(yù)約號終于如期待中那般亮起,仿佛是開啟一場神圣之旅的信號燈。然而,天公卻像是在故意設(shè)置考驗一般,鉛灰色的云層沉甸甸地低垂著,壓抑的氛圍彌漫開來,緊接著,冰冷的雨滴就毫無征兆地飄落而下。望著這陰沉的天氣,心中不禁泛起一絲擔(dān)憂與遺憾,想著難道此次意義非凡的朝拜之旅就要在這種略顯掃興的氛圍中進(jìn)行了嗎?</p><p class="ql-block">但也許是心中的誠心足以感天動地吧,就在這雨意漸濃、眾人滿心惆悵之際,神奇的一幕發(fā)生了。只見那厚重的天幕像是被一只無形的大手撕裂開一道狹長的罅隙,剎那間,金箔般耀眼的陽光如利箭般穿透層層疊疊的烏云,以一種不可阻擋的氣勢灑向大地。那陽光恰好落在紅云金頂之上,仿佛為其披上了一層熠熠生輝的佛光,整個金頂瞬間變得神圣而莊嚴(yán),宛如仙境中的瓊樓玉宇降臨人間。</p> <p class="ql-block">懷著敬畏與期待,開始攀爬那狹窄得僅容一人通過的巖縫。冰冷的石壁似乎還帶著雨水的濕氣,不斷有水珠沁出,緩緩地沾濕了掌心,帶來一種濕漉漉的觸感。腳下的臺階,那是明代僧人妙玄禪師一鑿一錘精心雕琢而成的,歷經(jīng)五百年的風(fēng)雨洗禮,卻依然泛著如同青銅般古樸而深沉的光澤。遙想當(dāng)年,這位德高望重的大德,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在這近乎垂直的絕壁之上,一錘一鑿地開辟出這些通往天空的道路,最終建成了那個令整個佛界都為之震驚的“天空佛國”。每一級臺階都像是一位默默訴說著歷史的老者,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yùn)和宗教傳奇,讓人在攀爬的過程中,不禁對妙玄禪師的偉大壯舉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鐵索而上,四面懸崖峭壁、一路古廟摩崖,主要有明萬歷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橋功德碑》等。中途經(jīng)過靈官殿、龍頭石,到達(dá)觀音洞。觀音洞是絕壁上的一處石穴,依山懸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萬丈深谷,供奉觀音菩薩。觀音洞又叫做“打兒洞”,傳說長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頂磕3個響頭,再帶一小石頭丟入金頂半腰這個洞中,必得佛賜子女并健康成長。觀音洞外面憑空伸出一塊石頭—報恩石,上刻有“無德不報”4個大字。從觀音洞往上為“金刀峽”“一線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p> <p class="ql-block">說起金刀峽,還有一個頗為傳奇的傳說:相傳,燃燈古佛不想再管人間事,便要讓出位來,釋迦、彌勒皆有心接位。燃燈古佛便叫二佛共管。二佛見紅云金頂獨峰入云、清幽無塵,便皆欲駐錫此山。為避免二佛爭執(zhí),玉帝命神將執(zhí)金刀將金頂劈開,于是一山分二山,釋迦居左,彌勒居右,二佛分管世界。后二佛各修一殿,互不往來。燃燈古佛得知此事,于峽上架起一座橋,二佛又復(fù)往來。因該橋為神仙搭砌,因而得名“天仙橋”??扇紵艄欧鹑圆环判亩穑终埥右鹩趰{間石隙中用手壓一個石窩,盛入“定心水”,讓二佛各飲一口,以斷貪欲定其心。二佛和好后,終日于殿內(nèi)閉目修煉。</p> <p class="ql-block">我歷經(jīng)艱辛,攀爬了高達(dá)約90米的險峻之地,其間還穿梭于最窄處不足1米的一線天。那狹窄的縫隙仿若大地張開的狹長嘴巴,僅容一人側(cè)身而過,每一步都充滿挑戰(zhàn)與未知。就在這樣的艱難跋涉之后,一座天橋橫跨兩巖映入眼簾,它宛如一條飛龍橫臥其間,氣勢恢宏。終于,我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紅云金頂。</p> <p class="ql-block">海拔2336米的紅云金頂之上,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座殿宇。左側(cè)的釋迦殿與右側(cè)的彌勒殿莊嚴(yán)肅穆地坐落著。這兩座殿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歲月的長河中,它們歷經(jīng)滄桑,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如今雖已按照古時的風(fēng)貌重現(xiàn)于世,但歲月的痕跡終究難以完全復(fù)原。漫步其間,能看到彌勒的門聯(lián)竟采用了毛澤東的詩句,這新舊交融的獨特景象,讓人在感慨時代變遷的同時,也不禁對歷史與現(xiàn)代的奇妙碰撞發(fā)出深深的思索。</p><p class="ql-block">然而,最令人驚嘆的還是古人建造這兩座殿宇時所展現(xiàn)出的非凡智慧。遙想當(dāng)年,在沒有現(xiàn)代機(jī)械設(shè)備輔助的情況下,全憑肩扛手抬,要將沉重的石料運(yùn)至這高山之頂,并且一塊一塊精心壘砌起來,這簡直難以想象。每一塊石頭都仿佛承載著古人的血汗與智慧,在陽光的照耀下默默訴說著往昔的故事。當(dāng)我站在這兩座殿宇之后,看到那兩塊天然石臺時,內(nèi)心的震撼更是難以言表。名為“曬經(jīng)臺”和“說法臺”的它們隔空相對,如同兩位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老者,靜靜地佇立在那里,雖無言,卻以一種沉默而強(qiáng)大的力量展示著大自然那鬼斧神工般的創(chuàng)造力。</p><p class="ql-block">那層層疊疊的石頭就像一卷卷堆積起來的古老經(jīng)書,石頭的邊緣隱隱散發(fā)著如同煤炭般的光澤,這是數(shù)億年風(fēng)化作用留下的痕跡。疊石的斷面早已變得參差不齊,像是歲月鐫刻的印記。而在巨石頂上,雜草和野花頑強(qiáng)地生長著,在風(fēng)中輕輕搖曳,它們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生命的量,見證著這些疊石在漫長的時間長河里所創(chuàng)造的獨一無二的自然奇跡。這不僅僅是一處風(fēng)景,更是古人智慧與大自然力量完美結(jié)合的不朽見證,讓人在欣賞之余,心中滿是對古人深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釋迦殿與彌勒殿分踞兩峰,由一座鎏金銅橋相連,恰似《法華經(jīng)》中"三世諸佛共一金橋"的讖語。正欲跪拜的剎那,雨霽云開,云海中忽現(xiàn)七彩光暈,承恩寺方向傳來渾厚鐘聲。同行的一位老者輕聲誦起《金剛經(jīng)》,聲波與山嵐共振,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何謂"山河大地皆是法身"。</p> <p class="ql-block">歸途纜車上回望,暮色中的梵凈山宛如靜坐入定的老僧。那些在巖縫中艱難攀援的時刻,那些與歷史擦肩的瞬間,終將化作心靈凈土里的那盞長明燈——或許這正是梵凈山給每個朝圣者的啟示:佛光不在云端,而在攀登時滴落的汗珠里。</p> <p class="ql-block">因梵凈山禁止無人機(jī)飛行,故盜圖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