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尋訪千年古剎水陸庵</p><p class="ql-block">文/圖:雪奇</p> <p class="ql-block">七律(新韻)</p><p class="ql-block">觀藍田水陸庵彩塑</p><p class="ql-block">雪奇</p><p class="ql-block">琳宮寂歷絕塵氛,</p><p class="ql-block">法相三千此獨聞。 </p><p class="ql-block">妙手摶泥生佛骨,</p><p class="ql-block">天心著色化靈文。</p><p class="ql-block"> 浮光暗度諸天雨,</p><p class="ql-block">懸壁斜飛五色云。 </p><p class="ql-block">莫道藍田煙景異,</p><p class="ql-block">人間萬態(tài)此中分。</p><p class="ql-block"> 注:</p><p class="ql-block"> 1、詩中“琳宮”,代指佛寺。</p><p class="ql-block"> 2、“法相三干”,暗合水陸庵3700彩塑和被譽“第二敦煌”的盛況。</p><p class="ql-block"> 3、諸天雨”,借梁武帝設(shè)水陸法會時,禮拜三度后,“宮殿震動,諸天雨花”,之說,喻佛法慈悲普潤。全句為浮動的光影中,諸天的法雨無聲降臨之意。</p> <p class="ql-block"> 尋訪水陸庵,是與好司機參觀蔡文姬紀念館后順便去的。那天,參觀完蔡文姬紀念館,出來時已是正午12點一刻,(參見雪奇3月20日發(fā)美篇《長歌當泣,孤鴻銜悲——訪蔡文姬紀念館與才女穿越千年的對語》)陽光正好,微風不燥,是戶外活動的不可多得的好境遇。因我是一天兩頓飯,第二餐一般是下午四點鐘,看時間尚早,我們臨時起意,決定順路探訪這座被譽為“敦煌第二”的千年古剎水陸庵。與水陸庵的邂逅,對我來說這是第二次啦,首次去水陸庵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啦,第一次去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與已故老畫家、我的忘年交師友傅恒學老先生一行人去的,至今 相隔有30年,具體細節(jié)在記憶中都已經(jīng)模糊了。</p> <p class="ql-block"> 水陸庵與蔡文姬紀念館皆屬藍田地界。“藍田日暖玉生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錦瑟》中的詩句。此詩,一方面通過奇幻意象和深邃情感,表達對往昔美好年華的懷念和對人生的思考,以及詩人復(fù)雜內(nèi)心世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這里自古就是個出產(chǎn)藍田玉的地方。這里人杰地靈,物華天寶。有一百多萬年前古人類“藍田猿人”生活的遺存,又是女媧之母華胥氏的安息之地;有傳說“尾生抱柱”魂斷之藍橋,又有韓愈“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之藍關(guān);有東漢大儒蔡邕的田舍、王維的別墅、呂不韋的食邑,又有柳宗元、賈島等詩人名家在這里做過縣尉、縣令的足跡;還是北宋呂氏家族的聚集地,當然也包括當日參觀的大才女蔡文姬的魂歸之處,和被譽為敦煌第二的水陸庵彩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蔡文姬紀念館所在的三里鎮(zhèn)蔡王村出發(fā),車子沿著312國道向東行駛,道路兩旁是關(guān)中平原典型的田園風光。初春的麥田泛著青綠,遠處的秦嶺山脈如黛,偶有飛鳥掠過,一派悠然。約10公里后,進入環(huán)山路(107省道),山勢漸顯,林木萌芽吐著鵝黃,空氣里也多了幾分清潤。 再行5公里,一座古樸的寺院靜靜佇立在終南山下藍田縣普化鎮(zhèn)河灣口村??之懷抱中。不同于名剎大寺的喧囂,水陸庵低調(diào)得幾乎讓人錯過。圍墻與農(nóng)家緊鄰,山門并不顯赫,加之外道兩旁設(shè)有農(nóng)貿(mào)市場,擺滿了當?shù)剞r(nóng)民的地方土特產(chǎn)和小紀念品的攤位,不近山門,你都看不出這里還隱藏著一座獨具魅力的古剎。當你拐個“Z”字彎走進它的山門時,卻自有一種莊嚴與神圣。</p> <p class="ql-block"> 山門外與下悟真寺之間有個小廣場,開闊而寧靜。青石板鋪就的地面被歲月打磨得溫潤發(fā)亮。廣場正中,一尊漢白玉觀音雕像端立于蓮臺之上,衣袂(mèi袖)翩然若流云拂過,低垂的眉目間凝著悲憫眾生的慈柔。她左手持凈瓶,右手結(jié)無畏印,仿佛將山間的風、林中的露都點化成慈悲的絮語。</p><p class="ql-block"> 觀音像座于一方清淺水池,池水不深,卻映著天光云影,幾尾紅鯉在睡蓮葉底悠然游弋,增添了靈動的禪意氛圍;水中,有許多游人扔進的許愿錢幣與池底鵝卵石相映,恍若散落的星子。</p> <p class="ql-block"> 觀音雕像右側(cè)矗立一座《大唐故大福和尚碑》,旁邊刻有簡介,雖有些模糊,也隱約可辨。此碑原為唐代宗寶應(yīng)二年(763年)刻立,該碑螭首龜趺(fū),通高約4.80米,碑額篆書“大唐空寂寺故大福和尚之碑”十二字。碑文由尚書主客員外郎陸海撰文,安國寺沙門惟嵩書寫,刻字比丘實悟,記載大福和尚生平事跡。碑陰刻有渭南、藍田兩縣知縣劃地給空寂寺的告示及70多位立碑人姓名。該碑原屬厚鎮(zhèn)鄉(xiāng)東咀村西側(cè)空寂寺,于1989年10月遷至水陸庵,1957年被列為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觀音雕像池畔左側(cè)前方,塑有一尊孫悟空雕像。那猴王通身金甲,點染朱砂紅纓,鳳翅紫金冠上的翎毛纖毫畢現(xiàn),竟似能隨風顫動。他單足踏浪作騰云狀,火眼金睛凝視門外來客,似在辨妖別善;左手持金箍棒,右手劍指向上,英氣逼人。黑衣描金,宛如真正從煉丹爐里煉出的神采飛揚。開始感覺在此莊嚴的場所塑立這么一尊雕像有些不倫不類,后經(jīng)了解原來這里曾為3A級動作角色扮演游戲《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之一 ,面塑悟空雕像由此而來。</p><p class="ql-block"> 旁邊有立牌介紹,此為一尊面塑悟空,是藍田廚師學校的老師帶領(lǐng)14名學生歷時一個月,以國產(chǎn)游戲《黑神話:悟空》為靈感源泉, 融合藍田水陸庵壁塑的千年古韻,巧妙結(jié)合現(xiàn)代審美和游戲文化元素,用傳統(tǒng)工藝雕琢現(xiàn)代幻想,用360斤面粉塑造出大圣形象。生動傳神,栩栩如生。去過全國不少名剎古廟, 多見泥塑石雕,用面塑,做一尊這么大的雕像,還是一生的第一次。</p> <p class="ql-block"> 悟空面塑后側(cè)即水陸庵真正的大門(山門),門樓古樸典雅,灰瓦紅柱,雕梁畫棟。門頭匾額上“水陸庵”三個大字為前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國家政協(xié)副主席趙樸初所提。門柱掛聯(lián):“天雨雖廣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寬不渡無緣之人!”融合了儒釋道思想中關(guān)于"機緣"與"自我修行"的核心要義,深含著東方哲學之智慧。</p><p class="ql-block"> 進水陸庵不需買門票,進門處有簡介:水陸庵,為六朝古剎,因坐落在一個形似臥魚的小島尾部,三面環(huán)水、形似孤島,故稱水陸庵。 水陸庵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見的彩塑而聞名,被譽為“天下第一立體連環(huán)壁塑”、“壁塑瑰寶”。 建于隋文帝開皇年間,原為佛寺悟真寺內(nèi)的水陸殿。唐代時擴建為可容僧侶千人的寺院。明代秦藩王朱懷堘(quán)奉水陸庵為家祠佛堂、葺修廟宇、 重整壁塑。被譽為“?第二敦煌?”“東方雕塑藝術(shù)寶庫”?,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陜西宗教文化與藝術(shù)研究的核心地標。</p> <p class="ql-block"> 踏入水陸庵大門,有一種精致但不失大氣的感覺,規(guī)模不算宏大,卻精巧內(nèi)涵。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建筑群,坐西面東,東西長234.5米,南北寬29米。是傳統(tǒng)的三進院,自東向西,依次為前殿、中殿、大殿和后院。另有廂房26間,南北各13間,整個院落顯得古樸清幽。</p><p class="ql-block"> 進門由中軸線向西,先是前殿。歇山式山門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前殿連為一體,是1983年重修的。進殿后,除見有一尊觀音造像外,主要擺放的是一些與佛教有關(guān)的工藝品和旅游工藝紀念品。有兩位工作人員在坐值聊天,看其閑適神態(tài),便知這里來人稀少,尚為清凈之地。</p><p class="ql-block"> 繼而前行,進入中殿。此殿亦稱彌勒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座于正位的彌勒佛塑像,結(jié)跏趺坐于須彌蓮臺上,身形豐潤飽滿,衣紋層疊如流水垂落。雙耳垂肩,袒胸露腹,面容含笑,營造出“慈顏常笑,福澤眾生”的視覺語言。能生財,又能帶來喜樂,這是普受人們喜愛的一尊佛。</p> <p class="ql-block"> 穿過中殿,即到大殿。這里便是最能體現(xiàn)水陸庵獨特建筑風格和彩色泥塑的集中之處,?亦為此景點的核心亮點與看點?,即水陸庵的精華所在 。</p><p class="ql-block"> 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五架梁,為單層的硬山式頂,磚木結(jié)構(gòu),顯得古樸而莊重。門頭懸掛“諸圣水陸殿”匾額,殿門兩側(cè)柱上掛有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華藏世界重重無盡盡重重,"描述佛教宇宙觀中的華藏世界由無數(shù)微塵世界交織構(gòu)成,層層疊疊無窮盡的意境;下聯(lián)為“舍那佛身處處放光光處處”,描述毗盧舍那佛(即盧舍那佛)的法身光明遍照十方,體現(xiàn)佛法的無邊普被(普遍覆蓋、平等滲透)。既超越時空又圓融事理,展現(xiàn)出佛教對宇宙無限性的認知。</p> <p class="ql-block"> 進入大殿內(nèi),瞬間被一種莊嚴肅穆而又充滿靈動的氛圍所感染。環(huán)顧四周,密密麻麻的彩色壁塑,融合了繪畫、圓雕、浮雕等藝術(shù)形式,塑造的層層疊疊的天宮樓閣、云霧繚繞的粉彩妝鑾,讓人感覺宛若進入了仙樂婉轉(zhuǎn)的天宮。目之能及的是,大殿內(nèi)13面墻壁,以及柱子上、懸梁上,層層疊疊,如層巒疊嶂般聳立著3700余尊彩塑,仿佛“立體的佛經(jīng)”鋪展開來,金碧輝煌的色調(diào)與幽暗斑駁的光影交織,又像是置身于流動的佛國幻境。耳畔寂靜無聲,卻能感受到千百年前工匠雕刻時凝結(jié)的虔誠呼吸,以及塑像群中隱含的梵音低語。這真是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神圣與藝術(shù)的精巧融合令人震撼。被稱為國內(nèi)保存最完整、最大的壁塑群,和“壁塑瑰寶”??、“東方雕塑博物館”還真不虛傳。</p> <p class="ql-block"> 大殿的平面布局呈東西方向?qū)掗煛⒛媳狈较蚵哉拈L方形狀態(tài),中間設(shè)佛壇,被中隔正壁、南山墻和北山墻分隔為前殿與后殿。</p><p class="ql-block"> 前殿以佛像為主。中央供奉橫三世佛,釋迦牟尼佛居中,左為阿彌陀佛,右為藥師佛。三尊均端坐須彌座上,身后皆塑有精美繁縟的背屏。其中,脅侍釋迦牟尼佛兩側(cè)的為阿難、迦葉,背光有四大金剛、八大菩薩、八部護法等;藥師佛兩側(cè)為一儒(孔子)一道(老子)的人物形象,象征消災(zāi)延壽,背光塑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及藥師十二神將等, 這種儒、釋、道三教人物共處一堂的現(xiàn)象,反映出當時佛教世俗化的特征;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位于右側(cè),代表接引往生,背光呈現(xiàn)“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極樂世界伎樂隊伍。</p><p class="ql-block"> 除正壁外,前殿其余各壁塑滿佛傳故事、五百羅漢渡海、二十四諸天等人物,以及天宮樓閣、山水景物、仙禽神獸等,琳瑯滿目,不一而足。其中夾雜著若干非僧非俗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后殿的雕塑內(nèi)容更為豐富,遺憾的是并不對外開放,而且不知何故,聽說從來都沒給一般游客開放過。有點欣慰的是,在大殿門外擺放著一排“跟著悟空游藍田《黑神話·悟空》取景地”的宣傳展板,有特大照片,較詳細地展示了其內(nèi)部各壁雕塑的內(nèi)容。為了增加些知識短板,我翻拍了展板照片,并遍查有關(guān)媒體資料,整理了以下見聞,可跟著筆觸繼續(xù)向后走。</p><p class="ql-block"> 后殿以菩薩為主。中隔正壁背面塑有漢傳佛教的“三大士”,觀音菩薩居中端坐于龍臺之上,善財、龍女肋侍左右,文殊騎獅、普賢騎象,分列兩邊。三菩薩均頭戴高高的華冠,嘴上兩側(cè)畜有八字胡,這種男相菩薩形象在殿中地藏菩薩、藥王菩薩等其他一些佛像的身上也有體現(xiàn),這在宋元以后極為少見的,亦為水陸庵彩塑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中隔正壁背面兩側(cè),還有南北兩稍間隔壁上分別塑有密宗兩大本尊“孔雀明王”和“千手觀音”。北稍間墻上塑的是十六臂觀音,像后壁上塑造了妙善公主剜眼割手為父治病的佛經(jīng)故事。</p><p class="ql-block"> 十六臂觀音是千手觀音的簡化版,其女性形象與正壁后的有八字胡的觀音菩薩有所變化,他傳到中國后逐漸演化為女性。并承載“慈悲救度”的倫理教化。相傳觀音菩薩原名叫妙善,曾經(jīng)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妙莊王還有兩位公主,后來都修煉為佛界的名菩薩,大女兒妙顏為普賢菩薩,二女兒妙音為文殊菩薩。三位菩薩在佛教信仰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被尊稱為“三大士”(梵文意為“偉大的人”)。分別代表智慧(文殊)、行愿(普賢)和慈悲(觀音)。</p><p class="ql-block"> 據(jù)有關(guān)資料傳載:在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西域有個劫國,劫王名叫莊嚴,后來南遷到遂寧,改名為妙莊,遂寧成為了妙莊王建立的城邦。王后名叫寶德,生了三位公主:長女妙顏、次女妙音、三女妙善,后來皆修行成菩薩。世人根據(jù)其三女姓名的第一個字都是“妙”來推測,莊王姓妙,因此又稱其為妙莊王。</p><p class="ql-block"> 妙善剜眼割手救父的傳說,是一個中國佛教史上極具影響力的禪說故事。</p> <p class="ql-block"> 故事傳說有多個版本,我撿一個感到通俗有趣的作一整理簡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個妙莊王,王后寶德沒有生下太子,只生了三個女兒。三女妙善,自幼心懷慈悲,不沾葷腥,一心向佛。因拒絕婚嫁,違背“父母之命”,執(zhí)意出家上香山白雀寺修行,導致父女關(guān)系破裂。父親妙莊王一怒之下火燒佛寺、迫害僧眾來解氣(《大香山》劇本中有此情節(jié))。?妙莊王因此而造下惡業(yè),犯了“屠戮僧尼之罪”,患上了“迦摩羅病”,導致500僧人遇難他全身就長滿500個大膿瘡,無法醫(yī)治。醫(yī)生告知只有拿至親的一只手和一只眼做藥引才能治愈?。但大公主、二公主因自私拒絕獻身,唯有妙善“舍身救父”,主動獻出自己的手眼?。</p><p class="ql-block"> 妙莊王病愈后赴香山謝恩,發(fā)現(xiàn)獻祭者竟是三女兒妙善,悲痛中祈求神明使其再生手眼。回宮后命工匠造神像紀念,工匠提出公主少了一只手和一只眼怎么塑?莊王說添只手添只眼。工匠聽了個“千只手,千只眼”。于是就塑了個“千手千眼菩薩”。</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說是,妙善的至孝感動了釋迦牟尼佛,佛陀不僅治愈她的殘缺,而且還賜予她“千手千眼”法相,象征其無量慈悲與救度眾生的能力。妙善由此證得果位,成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其成道日被定為農(nóng)歷六月十九?。 </p><p class="ql-block"> 妙善修道成觀音菩薩后,莊王及其家人也隨之修道,莊王修道成善勝菩薩,寶德王后修道成萬善菩薩,大公主妙顏修道成普賢菩薩,二公主妙音修道成文殊菩薩。</p><p class="ql-block"> 這一?傳說寓意?故事,成為了華夏千手千眼觀音信仰的核心依據(jù)。其融合了佛教因果觀與儒家孝道思想,強調(diào)“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通過妙善的犧牲彰顯孝道超越世俗苦難的力量。體現(xiàn)了佛教慈悲與儒家孝道的中國本土化倫理,成為中華文明“慈悲”與“孝道”的精神圖騰。而且其原型融合了印度佛教的觀音信仰,經(jīng)過歷史演繹傳承,作為一個超越時空的文化符號,也已成為東亞文化中重要的信仰符號?。</p> <p class="ql-block">南稍間橫墻(南壁間)塑的是孔雀明王像及其后壁的經(jīng)變圖,象征“密法凈世”的宗教權(quán)威。這一布局不僅是明代彩塑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更是佛教中國化進程中“三教合一”思想的立體呈現(xiàn)。</p><p class="ql-block"> 南北山墻則是以連環(huán)畫形式展現(xiàn)釋迦牟尼生平故事,包括涅槃、五百羅漢渡海、千人聽經(jīng)等場景,穿插亭臺樓閣、山水橋梁及鳥獸麒麟。另有二十四諸天、諸佛菩薩等群像,布局層次分明,形象生動,惟妙惟肖。具體是:</p><p class="ql-block"> 北山墻(北壁)以釋迦牟尼“降生”為主題。根據(jù)《西安市志》記載,北山墻的連環(huán)壁塑從釋迦牟尼的出生開始,涵蓋“降生”“出家”“逾城”“成道”等前四相佛傳故事。具體布局分三層:最底層為色欲界二十四諸天;第二層為五百羅漢過海;第三層及以上以釋迦牟尼生平故事為核心,通過連環(huán)壁塑展現(xiàn)其降生故事的核心場景,包括“白象入夢”“九龍浴太子”“太子指天地”等情節(jié)和“出家”“逾城”“成道”等前四相(即“釋迦八相”前半部分),并輔以佛本生故事如“割肉貿(mào)鴿”“舍身飼虎”等。</p> <p class="ql-block"> 南山墻(南壁)以釋迦牟尼“涅槃”為主題,連環(huán)壁塑對應(yīng)北山墻的降生,呈現(xiàn)“降魔”“轉(zhuǎn)法輪”“涅槃”“分舍利”等后四相。其核心場景位于正中央的二重廡殿內(nèi),展現(xiàn)釋迦牟尼涅槃時的安詳姿態(tài):右股疊足、雙目半閉、雙手自然放置,周圍環(huán)繞十大弟子及哀慟或悟道的不同反應(yīng)]。南山墻的布局同樣分三層,底層延續(xù)北山墻的二十四諸天,中層為五百羅漢過海的延續(xù),上層為涅槃主題。</p> <p class="ql-block"> 西檐墻壁還塑有“千人聽經(jīng)圖”表現(xiàn)了釋迦牟尼傳法的重要場景。</p><p class="ql-block"> 這些分布于正隔間兩壁、南北山墻及檐墻的彩塑像,以釋迦牟尼傳略故事為主線,包含諸佛菩薩、羅漢、自然景物等,生動逼真。泥塑保存完整,展現(xiàn)了明代泥塑藝術(shù)的巔峰,被譽為“天下第一立體彩色連環(huán)壁塑”,極具美學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據(jù)說,敦煌研究院原院長樊錦詩曾稱其為“小敦煌”。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出來水陸庵大殿,我意猶未盡,深為古人的智慧與精巧工藝所折服,這么多的人物場景和包羅萬象和巧奪天工的情景塑造,是出自誰人之手呢?</p><p class="ql-block"> 據(jù)查水陸庵大殿現(xiàn)存彩塑的主體以明代工匠作品為主,還融合了部分唐代藝人的風格。主要由兩位重要的雕塑家創(chuàng)作完成,其藝術(shù)傳承跨越了多個朝代。</p><p class="ql-block"> 可肯定的是,有實存的文字記載,水陸庵現(xiàn)存的3700余尊彩塑中,大部分是明代嘉靖至隆慶年間(1563—1567年)由山西雕塑家喬仲超及其團隊重塑的。這一結(jié)論是源于前殿釋迦牟尼佛蓮花座上發(fā)現(xiàn)的一行陰刻小楷:“佛像士喬仲超等山西四人造”,證實了喬仲超是水陸庵彩塑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p><p class="ql-block"> 此外,有傳,水陸庵內(nèi)壁塑出自唐代大雕塑家楊惠之之手。傳說唐代尉遲恭曾監(jiān)修水陸庵,并邀請楊惠之塑像。楊惠之是唐朝開元時人,是唐代著名的雕塑大師,擅長“影塑”與“浮塑”技法,并將其結(jié)合創(chuàng)造出“壁塑”這一藝術(shù)形式。水陸庵早期的雕塑風格深受他的影響,尤其是將山水、云海與人物故事融為一體的立體連環(huán)畫式布局。</p><p class="ql-block">《五代名畫補遺》記載,楊惠之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跡,號為畫友,巧藝并著。而道子聲光獨顯,惠之遂焚筆硯,專肆塑作,能奪僧繇畫像,乃與道子爭衡。時人語曰,道子畫,惠之塑,奪僧繇神筆路。據(jù)說楊惠之曾為長安藝人留杯亭塑像,置于鬧市之中,人們僅看到塑像的后背,便辨認出為留杯亭,可見其技藝之神奇。這種高超的技藝,在水陸庵彩塑中確實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也使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佩服。</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個疑問,中國傳統(tǒng)的“庵”一般都由尼姑主持搭理,而水陸庵,雖名“庵”,歷史上并無尼姑居住過,是極為特別的。這是因明代秦王專為紀念其母而改名的,所以與傳統(tǒng)尼姑庵有所不同。小小的水陸庵,真的讓人漲知識啦!</p> <p class="ql-block"> 除了走過的這些建筑主體外,水陸庵還有個讓人回味放松的后院。步入后院,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幽靜宜人的園林景致,高大的樹木環(huán)繞著整個空間,形態(tài)各異的亂石點綴其間。布局簡單疏朗, 富有山林自然氣象。</p><p class="ql-block"> 西南角有一亭,六角翹檐,青瓦紅柱。柱上掛聯(lián):“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聯(lián)取自我開頭引用的唐代詩人李商隱晚年追憶人生的代表作之一《錦瑟》詩中之句,化用《博物志》中“鮫(jiāo)人泣珠”的傳說和多重典故與意象,通過滄海月明、鮫人泣珠,營造出朦朧凄美的意境,傳遞孤寂與懷才不遇之心境;藍田暖日、玉煙氤氳的對照,則表現(xiàn)對逝去美好與理想的追憶與悵惘。全聯(lián)通過“月明”與“日暖”、“珠淚”與“玉煙”的陰陽冷暖對比,交織出詩人復(fù)雜難言的情愫,既有對往事的眷戀,亦含人生無常的感喟。默念此聯(lián),聯(lián)想到自己退休后的生活經(jīng)歷,未免產(chǎn)生些許人生共鳴。亭中小憩,憑欄亭后院墻外的大溪流淌,潺潺水聲,與遠處秦嶺山景之雄偉,能感受到高士隱逸的情懷。</p> <p class="ql-block"> 亭前一臥石,上刻“靈境”二字,落款辨認為杜毓成先生所書(此人前所未聞,查百度好像當過西安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亭北側(cè)的院界欄前有塊七尺見方刻石,刻有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1989年5月7日游水陸庵的題字留念:“游關(guān)中名庵,獨坐庵后,亂石如屋,蒼柏森然。靜觀流水,生紋虛涵,草木精氣入禪坐,妄想囂煩世界,哪有幾多境地。”表達了其對水陸庵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感懷和禪宗思想的領(lǐng)悟。</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交通發(fā)達了,藍田已歸屬西安市,開車和坐公交來趟水陸庵很方便,因而不少文界官界人物都來此留下足跡。而歷史上從長安城到藍田只能步行、騎馬或乘馬車,來一次藍田是很不容易的。當年韓愈被貶謫潮州(今屬廣東)途中,行之藍田秦嶺腳下的藍關(guān)驛,遇雪難行,留下“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的詩句感嘆!即是如此,也擋不住眾多詩人的追逐,如白居易、王維、韋應(yīng)物、賈島、張籍等紛紛踏足水陸庵,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為這片古剎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水陸庵是個非常值得來此一游的古剎名景!</p><p class="ql-block"> 文章有些冗長啰嗦,本來該剎車了,但為了多留些記憶與知識,對面的下悟真寺僅為方寸之隔,而且又有歷史淵源,也是不得不提的,索性就再啰嗦一點吧。</p> <p class="ql-block"> 走出水陸庵山門,對面就是下悟真寺。其山門,比水陸庵山門更氣派些。山門建在高高的臺階上,平面布局為"廣三間(帶兩側(cè)耳房也算面闊五間吧),深二間",采用單檐九脊頂(歇山頂),主檐下前后兩面懸掛垂花雨搭,形成前后面重檐、側(cè)面單檐的錯落外觀,整體富于層次變化。門前兩柱懸掛的楹聯(lián)為“念佛放光第一梵剎,開宗立教根本祖庭”。直接點明了其作為凈土宗祖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臺階兩側(cè)豎有簡介牌,稱下悟真寺始建于隋朝,由凈業(yè)法師修建,后成為凈土宗創(chuàng)始人善導大師弘揚佛法的道場。楹聯(lián)中的“開宗立教根本祖庭”即指善導大師在此奠定凈土宗法脈,強調(diào)念佛往生的核心教義。“念佛放光”的涵義為:凈土宗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為核心修行方式,認為念佛時佛光會加持信眾,消業(yè)增福。下悟真寺作為祖庭,自然被視為念佛得光明的殊勝道場。</p> <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21日我曾與幾位老山友,造訪了上悟真寺,那里建在高高的終南山北麓山谷中,離藍田縣普化鎮(zhèn)蟬坡村1.5公里。其茂林修竹,嵐氣宜人,至今記憶猶新。</p><p class="ql-block"> 悟真寺是一個總得稱呼,建于隋開皇十四年(594年),是由高僧凈業(yè)奉詔興建,正式定名。唐代時,悟真寺發(fā)展為上下兩院,規(guī)模宏大,擁有六大寺院群落、4000余間殿宇及千余名僧眾,成為凈土宗祖庭,對日本佛教都有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 由于時代久遠,幾經(jīng)興衰與重建。特別經(jīng)歷了唐末會昌法難、戰(zhàn)亂及自然破壞后,悟真寺逐漸衰落。除了原下悟真寺的水陸殿(今水陸庵)保存較好,其他建筑多被毀損。2000年,在古山北水陸道場遺址上復(fù)建下悟真寺,初名“悟真西寺”,2012年更名為現(xiàn)名,由凈宗法師住持弘揚凈土宗。</p> <p class="ql-block"> 走進下悟真寺,只有一進院,主體建筑?大雄寶殿,供奉一尊巨型臥佛,長20多米,據(jù)說是“世界第二大泥胎臥佛”。臥佛前供奉著西方三圣,阿彌陀佛居中,其左側(cè)為觀世音菩薩,右側(cè)是大勢至菩薩。三圣像與身后的巨型臥佛渾然一體——臥佛示現(xiàn)涅槃寂靜,三圣彰顯接引慈悲。一臥一坐之間,仿佛演繹著生死輪回的奧義,又昭示著極樂凈土的不滅光明。院內(nèi)香客廖廖,進來時未見他人,頗顯寂靜。</p><p class="ql-block"> 盡管現(xiàn)代重建的殿宇規(guī)模不大(游覽大概僅需20分鐘),塑造水平也比不上水陸庵唐明幾代雕塑之精湛,但背靠秦嶺、面臨藍水,環(huán)境清幽,仍具獨特意境和魅力,還是很值得來此一觀的。</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點多,我們?nèi)缙趤淼剿{田縣城,吃上了當日的“第二餐”。藍田是有名的廚師之鄉(xiāng),“藍田的廚子”是陜西省藍田縣對當?shù)貜N師的獨特稱謂,方言稱為“勺勺客”。這一稱呼源于藍田悠久的廚師文化和傳統(tǒng),藍田縣以盛產(chǎn)廚師而聞名,意指他們憑借“一把炒勺走天下”的手藝謀生。據(jù)說藍田縣65萬人口中,約有6萬多人從事廚師職業(yè),幾乎每個村子都有知名的廚師。 現(xiàn)任的中國烹飪大師、陜西烹飪大師及中式烹調(diào)高級技師中,有1000多人為藍田籍。他們的足跡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廚師群體不僅在陜西乃至全國享有盛譽,還走向了國際舞臺。這一稱謂更因著名作家陳忠實的“讓藍田勺勺攪香世界”而廣為人知。因此來藍田順便品嘗一下“勺勺客”的美食與文化,更覺得不虛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