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永寧州坊都</p><p class="ql-block"> 州境明初四十一坊都,隆慶兵燹之后尚存。二十五坊都,至崇禎年間并屬十六坊都,闖賊之變逃亡離散。 </p><p class="ql-block"> 國朝并屬二坊八都,在城曰宣阜坊,曰來安坊,州治北曰東相都,日仁城都,曰太孝都,日勤忠都(上七甲州西,下三甲州東),西曰青門都,曰澤遠(yuǎn)都,曰文北都,曰同南都。坊都又分三十九所,分屬四鄉(xiāng)各村。 </p><p class="ql-block"> 東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澤遠(yuǎn)都》七袁所:七里灘(距城七里)、四頭村(十五里)、瓦窯坡(五里)、高崖灣(八里)、沙會村(十里)、蘇家村(十二里)、袁家莊(五里)、鳳山底(二里)、西崖底(三里)、水西(五里)、趙家莊(七里)、屯村溝(十里)、喬家溝(八里) </p><p class="ql-block"> 《澤遠(yuǎn)都》田家會所:田家會(距城十五里)、馬家村(十五里)、荊家村(十五里)、上馬家村(二十里) </p><p class="ql-block"> 《澤遠(yuǎn)都》義居所:義居村(距城三十里)、薄車溝(三十五里)、郝家崖(四十里)、上樓橋(二十五里)、達(dá)家原(二十里)、北圪垛(二十里)、 棗林村(二十五里) </p><p class="ql-block"> 《澤遠(yuǎn)都》營皓所:下王營莊(距城四十里)、上王營莊(四十五里)、海則里(五十里)、李家山(五十里)、任家塔(五十里)、劉家灣(五十里)、上四皓(六十里)、馬家塔(六十五里) </p><p class="ql-block"> 《勤忠都》吳城所:陳家塔(距城八十里)、小西溝(八十里)、下分村(九十里)、上分村(一百里)、王智莊(一百一十里)、上羅蒲(一百一十里)、下羅蒲(八十里) </p><p class="ql-block"> 《勤忠都》三交所:三交村(距城九十里)、上三交(九十五里)、石槽村(九十五里)、九老灣(八十五里)、薛公嶺(九十里) </p><p class="ql-block"> 《勤忠都》石村所:袁家山(距城四十里)、龍馬坡(四十里)、韓家坡(四十里)、南寇村(四+里)、石村(三十里) </p><p class="ql-block"> 《澤遠(yuǎn)都》歸信所:歸化村(距城五十五里)、王村(四十五里)、年村(五十里)、德綱裏(四十里)、信義村(三十五里) </p><p class="ql-block"> 《澤遠(yuǎn)都》豐相所:回龍塔(距城四十里)、豐義村(四十五里)、武家溝(五十里)、王家溝(七十里)、李家岔(九十里)、清澗溝(一百里)、雷家山(七十里)、楊卷上(十七里)、己家山(四十里)、杜家山(七十里)、郝家圪垛(五十里)、胡家溝(四十里)、吳卒上(八十里)、梨樹塔(七十里)、奧則焉(六十里)、相里村(六十里)、賈武村(八十里)、辛井村(七十里)、高家莊(九十里)、馬糟村(一百里)、龍神頭(一百里) </p><p class="ql-block"> 《澤遠(yuǎn)都》小神頭所 :小神頭村(距城八十里)、吳家莊(八十里)、千年村(一百里)、西山灣(八十里)、康家?guī)X(九十里)、桑灣里(一百里)、 楊家莊(八十里)、崖窯灣(八十里)、腰莊見、劉家莊、武家莊、安溝村、九圪塔、衣科村、王虎塔、治家莊、干樹塔、西梁上、豆色溝、韓家塔、鐵村溝、雨夾溝、神以溝、李則側(cè)、武家掌、新莊兒、陽坡裏、辛家溝、馬家梁、窯兒上</p><p class="ql-block"> 西卿</p><p class="ql-block"> 《澤遠(yuǎn)都》馬于所 :馬茂莊(距城三里)、石婆神村(五里)、于家店(十里)、喬家塔村(十里)、王家塔村(十里)、賀家塔村(十五里)、梁家會村(二十里)、賀家山村(十里)、渠家山村(十二里)、白琶塔村(十里)、梁家焉村(十三里)、馮家山村(十五里)、王家山村(十五里)、 高家溝村(五里)、段家坪村(三里)、劉家灣村(三里)、徐家溝村(五里)、王家坡村(三里)、十里村(十里)、棗林則村(十五里)、郝家溝村(二十里)、葫蘆把村(十五里)、張家山村(二十里)、棋子溝村(五里) </p><p class="ql-block"> 《同南都》李白所:上白霜(距城三十里)、下白霜(三十五里)、王家會(二十五里)、梁家山(+三里)、分則山(四十里)、李家灣(二十里) 、圪垛裏(十八里)、郭家山(二十里)、孔家山(三十五里) </p><p class="ql-block"> 《青門都》青龍所 :青龍鎮(zhèn)距城(六十里)、薛家灣(六十里)、上青龍(六十里)、楊家港(六十里)、羅門會(五十里)、塞東(五十里)、吳家原(四十里)、福壽村(四十里)、閻土坡(三十五里)、後蔡家溝(三十里)、前蔡家溝(三十里)、薛家溝(三十里) </p><p class="ql-block"> 《仁城都》柳林所 :柳林鎮(zhèn)(距城六十里)、羊道口(六十里)、閻家圪臺(六十里)、廟灣村(六十里)、閻家山(七十里)、沙屈村(七十里)、杜雨村(七十里)、下山村(七十里)、張家原(七十里)、劉家焉(六十里)、康家溝(七十里)、康家原(七十里) </p><p class="ql-block"> 《仁城都》薛村所:薛村(距城八十里)、李家溝(九十里)、李家原(九十里)、薛家原(九十里)、小李家原(八十里)、王家原(九十里)、郝家莊(八十里)、下莊村(八十里)、獅則曲(八十里) </p><p class="ql-block"> 《勤忠都》穆郝所:楊家坪(距城七十里)、杜家灣(七十里)、穆村(八十里)、堡上(八十里)、下圪塔(八十里)、寺溝村(九十里)、郝家莊(一百里)、冀家峪(九十里)、白家塌(一百里)、劉家原(一百一十里)、後干峪(九十里) </p><p class="ql-block"> 《澤遠(yuǎn)都》長峪所:長峪裏(距城九十里)、楊塌村(一百一十里)、園藏村(八十里)、李家莊(九十里)、呼家圪臺(九十里)、楊家峪(八十里)、解家峪(九十里)、貫頭(八十里)、灰大峁(八十里) </p><p class="ql-block"> 《文北都》劉屈所:屈家溝(距城六十里)、鄧家凹(八十里)、葛家嫣(七十里)、斷道焉(六十里)、聚財(cái)塔(七十里)、邢家甲(八十里)、官莊原(七十五里)、莊則上(六十里)、王家凹(五十五里)、張家甲(八十里)、王家莊(七十里)、劉家山(七十五里)、車家節(jié)(七十五里)、 野胡嘴(七十里) </p><p class="ql-block"> 《文北都》大莊所:韓家坡(距城六十里)、西灣村(六十里)、曹家坡(七十里)、瑤車羅(九十里)、馬杓峁(八十里)、薛家塔(七十里) </p><p class="ql-block"> 《文北都》柳城所:孟門鎮(zhèn)(距城一百一十里)、柳家莊(一百里)、馬家塔(一百里)、石洞門(一百里)、南坡村(九十里)、穆家坡(八十里)、吉家塔(一百二+里)、羅家坡(九十里)、東凹村(八十里)、和尚峁(一百里)成家莊(六十里)、張家塔(六十里)、下原則(七十里)、牛家崖(六十里)、村窩裹(六+里)、王家坡(六十里)、雷家溝(七十里)、愛長村(六十)、百全遠(yuǎn)(七十里)、裴家原(六十里)、東凹里(七十里) </p><p class="ql-block"> 《青門都》車輪所:劉家山(距城九十里)、車家塔(九十里)、龍花原(八十里)、後側(cè)原(七十里)、賈家原(八十里)、延家山(八十里)、郭家山(一百里)、高家塔(一百三十里)、郝家津(一百三十里)、郭家塔(一百一十里)、馮家塔(九十里) </p><p class="ql-block"> 《仁城都》河郭所 :後河底(距城一百二十里)、石西村(一百一十里)、 賀須村(一百一十里)、賀家坡(一百里)、琵琶村(一百里)、郭家塔(九十里)、好學(xué)村(九十里)、薛家披(一百三十里)、馬家山(一百一十里)、王家山(一百里)、呼家原(一百二十里)、前小城村(一百里)、南坡村(一百里)、後小城村(九十里) </p><p class="ql-block"> 南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同南都》金羅所:喬家溝(距城三十里)、衛(wèi)家港(三十里)、馬家山(三十里)、王家原(五十里)、程家裏(四十里)、桃曲則(五十里)、高家溝(三十里)、小上河(三十五里)、元道嘴(五十里)、胡家墕(三十里)、北坡裹(三十里)、胡家裏(三十里)、西郝村(二十五里)、程家溝底(三十里)、東原(五十里)、東郝村(二十里)、崔家山(三十里)、 高家墕(十里)、道堂村(十五里)、交口村(十里)、天凹里(四十里)、 前溝底(三十里)、傅家墕(十五里)、韓家坡(十五里) </p><p class="ql-block"> 《同南都》長嶺所:薛家梁(距城三里)、楊家掌(十里)、水榆村(十五里)、車家梁(十五里)、王汶莊(八里)、韓家山(十里)、殷家山(二十里)、唐則(三十里)、長則山(三十里)、霍家坡(三十里)、赤焉裹(三十里)、莊兒上(二十五里)、青家梁(十五里)、張則山(三十里)、 古家襄(四十里)、冷家瑪(二十五里)、趙家山(二十里)、大土河(十五里)、王嶺舍(三十里)、新舍窠(十五里)</p><p class="ql-block"> 北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仁城都》東神所:沙麻溝(距城十五里)、下安村(十五里)、上安村(二十里)、雙霧都(二十里)、神底(四十里)、趙家莊(十里)、東屬巴(三十里)、西屬巴(三十里)、茂塔坪(三十五里)、劉子曲(四十里)、 橫梁上(四十五里) </p><p class="ql-block"> 《東相都》大武鎮(zhèn)所:大武鎮(zhèn)(距城四十里)、嘴兒頭(五十里)、高家溝(五十里)、新房裏(四十五里)、杜家莊(六十里)、洞上(五十里) </p><p class="ql-block"> 《東相都》店平所:店平村(距城六十里)、蝦窩(七十里)、閻家山(入十里)、核桃墕(七十里)、楊家塔(五十里)、蘆則山(九十里)、下莊村(八十里)、石門(七十里)、楊和溝(八十里)、班家凹(八十里)、 車道坂(一百里)、柏局上(一百里)、章施村(九十五里)、高家莊(九十里)、南後莊(八十里)、雒家莊(八十五里)、崖窯塔(九十里)、閻家坡(八十五里)、馬青局(七十里)、棚則山(七十里)、岳家山(七十里)、李家山(八十里)、東社村(八十里)、呼家山(八十五里) </p><p class="ql-block"> 《東相都》南相所 :東相王(距城五十五里)、薛當(dāng)村(五十里)、西相王(六十五里)、楊家會(六十里)、樂坡裏(七十里)、新莊上(七十五里)、南村(八十里) </p><p class="ql-block"> 《太孝都》峪口所:峪口(距城七十里)、安上(七十五里)、棗林兒(八</p><p class="ql-block">十里) </p><p class="ql-block"> 《太孝都》河莊所:河莊村(距城九十里)、韓莊村(九十里)、來保村(一百里)、鷓鴣村(一百五十里)、村窩裏(一百一十里)、廟底村(一百五十里)、南坡村(一百五十里) </p><p class="ql-block"> 《太孝都》吉家莊所:花家坡(距城八十里)、吉家莊(八十里)、車道梁,土岔則</p><p class="ql-block"> 《太孝都》橫泉所 :東甕坪(距城九十八里)、故縣村(一百一十里)、班家莊(九十里)、杜家會(九十里) </p><p class="ql-block"> 《太孝都》監(jiān)軍莊所: 監(jiān)軍莊(距城一百五里)、潘家藩(一百五里)、桑家會(一百里)、橫溝裏(一百里)、東瓦坪(九十五里) </p><p class="ql-block"> 《太孝都》津良所:津良莊(距城一百一十五里)、石家灣(一百二十里)、東溝裏(一百一十里)、山寺上(一百三十里)、旺羊山(一百七十里) </p><p class="ql-block"> 《太孝都》胡保所:運(yùn)莊(距城一百三十里)、莫口溝(一百二十五里)、 後則溝(一百四十里)、韓家溝(一百五十里) </p><p class="ql-block"> 《太孝都》麻地會所:郝家莊(距城一百二十里)、馬家莊(一百三十里)、趙莊(一百二十五里)、大西溝(一百二十里)、楊合臺(一百三十里)、麻地會(一百三十里) </p><p class="ql-block"> 《太孝都》方山所:方山堡(距城一百五十里)、大嘴村(一百五十五里)、大羅莊(一百六十里)、馮家溝(一百六十五里) </p><p class="ql-block"> 《太孝都》王家莊所:糜家塔(距城一百一十五里)、高家莊(一百二十里)、王家莊(-百二十五里)、慕雨塔(--百一十五里)、武家灣(一百三十里) </p><p class="ql-block"> 《太孝都》 赤樹所 :窯兒村(距城一百六十里)、劉家莊(一百六十里)、 麻雨村(一百七十里)、延家莊(一百九十里)、赤街村(二百里)、開府村(二百五里)、赤尖嶺(二百一十五里)。 </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查看明代石州相關(guān)碑刻、志書等,現(xiàn)初步考證出山西石州明朝隆慶年前41里(都)坊中的31里(都)坊,略記如下:一、4坊:來逺坊、安業(yè)坊、宣化坊、阜民坊。二、27里(都):信義里、樓橋里、修仁里、孔子里、太平里、保安里、相王里、孝文北里、孝文南里、神林西里、白霜里;青陽都、歸化都、義居都、長林都、三交都、小城都、津良都、文安南都、文安北都、青龍東都、青龍西都、趙李上都、趙李下都、神林東都、孟門北都、孟門南都。真誠歡迎??有識之士,補(bǔ)充明朝隆慶年前的石州里(都)坊并指正。 白柱偉、郭凱明、賀前明整理 2020-03-08</p> <p class="ql-block"> 本人在研究都甲的時(shí)候,發(fā)現(xiàn)了永寧州都甲一個奇怪現(xiàn)象,在離石坪頭鄉(xiāng)發(fā)現(xiàn)了古屬永寧州村都甲為東中都(有人稱中東都),查了《永寧州志》、《臨縣志》、《寧鄉(xiāng)志》等,均無結(jié)果,而發(fā)現(xiàn)這些村的一些契據(jù)上亦如此稱,後細(xì)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東中都,都在四、五、六甲。找出其規(guī)律後,逐漸問訊原屬永寧州各地都甲,發(fā)現(xiàn)了東相王村一帶有稱東下都的,而東下都在七、八、九、十甲。既然有東中東下,那一定有東上,後來果然發(fā)現(xiàn)了東上都,而都甲一、二、三甲為東上都,原來是東相都分東上都(1—3)、東中都(4—6)、東下都(7—10)。那其它都是不是這種情況,根據(jù)一些材料,發(fā)現(xiàn)其它坊都缺中,而只分上、下。即上坊都(1.2.3.4.5甲),下坊都(5.6.7.8.9.10甲),這樣就破解了困找多年的一個謎。而勤忠都根據(jù)州志記載,州西為上都(1.2.3.4.5.6.7甲),州東為下都(8.9.10甲),澤遠(yuǎn)都卅東為1至8甲,州西為9至10甲,經(jīng)細(xì)分析,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是當(dāng)時(shí)為了徵收糧稅的方便,各地方根據(jù)實(shí)際情況劃的片而已,希廣大讀者找出反證,以求此更準(zhǔn)確,完善。</p> <p class="ql-block"> 離石建置沿革:</p><p class="ql-block">離石區(qū)的建置沿革,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shí)代。</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為趙之離石邑;秦屬太原郡;西漢置離石縣,屬西河郡;唐《元和郡縣圖志》載:“縣東北有離石水(今北川河),因取名焉?!?。</p><p class="ql-block">東漢永和五年(140年)西河郡治遷此,靈帝末郡縣俱廢。</p><p class="ql-block">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復(fù)置縣;晉屬西河國。</p><p class="ql-block">永興元年(304年)匈奴左部帥劉淵起兵反晉,定國號為漢,正式建立政權(quán),置都于離石;后燕置離石護(hù)軍;北魏明帝置離石鎮(zhèn);北齊天保三年(552年)置昌化縣。</p><p class="ql-block">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縣改石州。</p><p class="ql-block">隋大業(yè)初改離石郡。</p><p class="ql-block">唐武德元年(618年)復(fù)改石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復(fù)改石州。</p><p class="ql-block">北宋至金,縣名俱稱離石,屬石州。</p><p class="ql-block">元中統(tǒng)二年(1261年)縣入石州,三年(1262年)復(fù)置縣。</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三年(1370年)縣入石州,隆慶元年(1567年)蒙古陷城之后署州事太原府同知李春芳因石、失石音相同,嫌其不祥改為永寧州。</p><p class="ql-block">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永寧州并入汾州府;清朝一代二百多年沒有變化。</p><p class="ql-block">民國元年(1912年)改永寧縣,民國3年(1914年)復(fù)改離石,民國7年(1918年)三月分設(shè)離石、方山二縣,民國30年(1941年)析置離東縣,民國35年(1946年)并入離石。</p><p class="ql-block">新中國建立后,離石縣屬興縣專區(qū);1952年撤銷興縣專區(qū)后,劃歸榆次專區(qū)(后改晉中專區(qū));1954年離石、方山合并,縣名改離山縣;1958年離山、中陽合并,縣名復(fù)改離石;1971年5月呂梁地區(qū)成立后,原離石縣遷駐柳林,新置離石郊區(qū);1971年10月,離石縣改為柳林縣,離石郊區(qū)恢復(fù)為離石縣,離石縣城成為呂梁地區(qū)駐地;1996年5月離石撤縣設(shè)市,離石縣改為離石市;2004年6月呂梁地區(qū)撤地設(shè)市,離石市撤市設(shè)區(qū),屬呂梁市管轄。</p> <p class="ql-block"> 明清兩朝石州與永寧州稱謂情況。</p><p class="ql-block">在明朝:太原府管轄石州199年(1368~1567年),太原府管轄永寧州28年(1567~1595年);汾州府管轄永寧州49年(1595~1644年)。</p><p class="ql-block">在清朝:汾州府管轄永寧州267年(1644~1911年)。因此,在明清時(shí)期543年間,其中稱石州的時(shí)間199年,稱永寧州的時(shí)間344年。在明朝276年間,太原府管轄石州、永寧州的時(shí)間共227年</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離石區(qū)</p><p class="ql-block">離石區(qū)隸屬于山西省呂梁市,地處山西省西部,呂梁山脈中段西側(cè),地理坐標(biāo)北緯37°21′——37°42′,東經(jīng)110°55′——111°35′,自北部順時(shí)針方向分別與方山縣、交城縣、文水縣、汾陽市、中陽縣、柳林縣、臨縣等七縣市相鄰,處于整個呂梁市的地理中心,是呂梁市政府駐地,呂梁市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同時(shí)離石區(qū)扼秦晉交通要沖,是華北通向西部的重要中樞。</p><p class="ql-block">離石城區(qū)位于區(qū)境腹地偏西南的東川河、北川河交匯外,海拔920~940米。向東經(jīng)東川翻越薛公嶺達(dá)汾陽,距汾陽市81千米;東北經(jīng)小東川翻呂梁山即為文水、交城兩縣,距文水縣城112千米,交城縣城131千米;向北經(jīng)北川直通方山,距方山縣城47千米;西北經(jīng)北川向西達(dá)臨縣,距臨縣城65千米;西南經(jīng)西川直通柳林縣,距柳林縣城30千米;東南經(jīng)南川直通中陽縣,距中陽縣城26千米。距山西省會太原189千米,距首都北京720千米,距太原武宿國際機(jī)場200千米。</p><p class="ql-block">離石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冬寒夏暑,四季分明。截至2021年5月底,離石區(qū)下轄7個街道、2個鎮(zhèn)、2個鄉(xiāng),共計(jì)85個社區(qū)、105個行政村,行政區(qū)域總面積1324平方千米,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總?cè)丝?56355人。</p><p class="ql-block">中文名:離石區(qū)。</p><p class="ql-block">別名:石州</p><p class="ql-block">行政區(qū)劃代碼:141102</p><p class="ql-block">行政區(qū)類別:市轄區(qū)</p><p class="ql-block">所屬地區(qū):中國 山西省 呂梁市</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山西省西部</p><p class="ql-block">面積:1324 km2</p><p class="ql-block">電話區(qū)號:0358</p><p class="ql-block">郵政編碼:033000</p><p class="ql-block">著名景點(diǎn):鳳山、呂梁漢畫像石博物館、安國寺</p><p class="ql-block">機(jī)場:呂梁大武機(jī)場</p><p class="ql-block">火車站:呂梁站</p><p class="ql-block">車牌代碼:晉J</p><p class="ql-block">離石區(qū)行政區(qū)劃</p><p class="ql-block">街道 鎮(zhèn) 鄉(xiāng):</p><p class="ql-block">下轄社區(qū)、行政村</p><p class="ql-block">濱河街道:</p><p class="ql-block">東關(guān)社區(qū)┃交通路社區(qū)┃城中社區(qū)┃城東社區(qū)┃前瓦社區(qū)┃后瓦社區(qū)┃龍山社區(qū)┃七里灘社區(qū)┃永寧社區(qū)┃朝陽社區(qū)┃楊家掌社區(qū)┃劉家莊社區(qū)┃張家莊社區(qū)┃王家莊社區(qū)</p><p class="ql-block">鳳山街道:</p><p class="ql-block">鳳山底社區(qū)┃喬家溝社區(qū)┃袁家莊社區(qū)┃文昌路社區(qū)┃久安社區(qū)┃生態(tài)園社區(qū)┃和平社區(qū)┃吉祥社區(qū)┃上水西社區(qū)┃下水西社區(qū)┃前王坡社區(qū)┃后王坡社區(qū)┃新華街社區(qū)┃西崖底社區(qū)┃崔家崖社區(qū)</p><p class="ql-block">蓮花池街道:</p><p class="ql-block">馬茂莊社區(qū)┃城內(nèi)社區(qū)┃南關(guān)社區(qū)┃六一街社區(qū)┃麗景街社區(qū)┃昌茂社區(qū)┃昌寧社區(qū)┃興南社區(qū)┃劉家灣社區(qū)┃段家坪社區(qū)┃徐家溝社區(qū)┃圪垯上社區(qū)┃王文莊社區(qū)┃大土河社區(qū)┃潘家溝社區(qū)┃臥牛焉社區(qū)</p><p class="ql-block">城北街道:</p><p class="ql-block">王家溝社區(qū)┃尉汾路社區(qū)┃李家溝社區(qū)┃河?xùn)|社區(qū)┃下安社區(qū)┃站前社區(qū)┃沙麻溝社區(qū)┃蘇家崖社區(qū)┃前趙家莊社區(qū)┃后趙家莊社區(qū)┃大中局村┃牛家山村┃菁嵩墕村┃白草墕村┃娘娘廟村┃長大局村</p><p class="ql-block">田家會街道:</p><p class="ql-block">田家會社區(qū)┃高崖灣社區(qū)┃吉家村社區(qū)┃盤龍塔社區(qū)┃前馬村社區(qū)┃蘇家村社區(qū)┃沙會則社區(qū)┃下樓橋社區(qū)┃五里鋪社區(qū)┃后馬村社區(qū)┃界峁社區(qū)┃車家灣村┃義居村┃上樓橋村┃木問村┃紅眼川村┃賈北里村┃唐則墕村┃殷家山村┃寺頭村┃西山里村┃水峪里村┃新舍科村┃新崖上村</p><p class="ql-block">交口街道:</p><p class="ql-block">交口社區(qū)┃高家溝社區(qū)┃岐則溝社區(qū)┃石盤社區(qū)┃棗架社區(qū)┃喬家塔社區(qū)┃王家塔社區(qū)┃賀家塔社區(qū)┃杜家山村┃梁家墕村</p><p class="ql-block">西屬巴街道:</p><p class="ql-block">西屬巴社區(qū)┃霜霧都社區(qū)┃茂塔坪社區(qū)┃東屬巴社區(qū)┃上安社區(qū)┃留子局社區(qū)┃盛地社區(qū)┃盛華苑社區(qū)┃瓦窯間社區(qū)┃高嶺上社區(qū)┃恒大社區(qū)┃盛地溝村┃許家山村┃茂塔溝村┃畔溝村┃縮縮嶺村┃袁家?guī)X村</p><p class="ql-block">吳城鎮(zhèn):</p><p class="ql-block">街上村┃下羅堡村┃九里灣村┃下三交村┃上三交村┃陳家塔村┃上豐村┃李家灣村┃李家溝村┃上王營村┃下王營村┃上四皓村┃任家塔村┃油房坪村┃兔坪村</p><p class="ql-block">信義鎮(zhèn):</p><p class="ql-block">信義村┃永紅村┃嚴(yán)村┃王村┃德崗村┃回龍塔村┃后石村┃陽石村┃背石村┃磚窯溝村┃康家?guī)X村┃新山灣村┃陽坡村┃豐義村┃賈悟村┃任家溝村┃小神頭村┃歸化村┃崖窯灣村┃千年村</p><p class="ql-block">棗林鄉(xiāng):</p><p class="ql-block">棗林村┃馬家塔村┃十里村┃賀家畔村┃陶家莊村┃石橋村┃梁家岔村┃山底溝村┃柳樹局村┃劉家舍窠村┃閆家峁村┃結(jié)繩焉村┃彩家莊村┃三山集村┃任家山村┃椿樹峁村┃場墕村┃霍家塔村┃袁家坡底村</p><p class="ql-block">坪頭鄉(xiāng):</p><p class="ql-block">坪頭村┃虎山村┃樊包頭村┃磁窯溝村┃趙家山村(蒿圪塔)┃呼家山村(碗圪臺)┃東社村┃李家山村┃鵬鳳山村┃墕口村┃南莊村(馬青局)┃寺溝村(紅花坪丿┃雒家莊村(年躍蹋,池家峁)┃閆家坡村┃鳳凰峁村┃棗洼村(儉崖局)┃柏局上村(長龍山,垣側(cè))┃西則村┃薛家坡村┃臥龍墕村┃大西局村(小西局村)┃崇里村┃垣上村┃段家墕村(孫家岇,玉家岇)。</p> <p class="ql-block">離石區(qū)坪頭鄉(xiāng)永寧州藉姓都甲</p><p class="ql-block">垣 側(cè);渠姓文北都十甲</p><p class="ql-block">長龍山:渠姓文北都十甲</p><p class="ql-block">長龍山:閆姓文北都九甲</p><p class="ql-block">段家墕:賀姓文北都三甲</p><p class="ql-block">呼家山:雒姓東(中)相都六甲</p><p class="ql-block">虎 山:李姓東(中)相都四甲</p><p class="ql-block">嶽家山:岳姓東(中)相都</p><p class="ql-block">岳家山:馬姓東(中)相都</p><p class="ql-block">墕 口:閆姓東(中)相都四甲</p><p class="ql-block">鳳凰峁:東(中)相都五甲</p><p class="ql-block">東 社:李姓東(中)相都六甲</p><p class="ql-block">東 社:白姓東(中)相都</p><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李姓東(中)相五甲</p><p class="ql-block">南 莊:李姓東(中)相都四甲</p><p class="ql-block">馬青局:雒姓東(中)相都六甲</p><p class="ql-block">後莊:雒姓東(中)相六甲</p><p class="ql-block">崖窯塌:雒姓東(中)相四甲</p><p class="ql-block">池家峁:雒姓東(中)相都六甲</p><p class="ql-block">雒家莊:雒姓東(中)相都六甲</p><p class="ql-block">閆家坡:閆姓東(中)相都四甲</p><p class="ql-block">寺 溝:閆姓東(中)相都四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