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 傅志雄</b></p> <p class="ql-block"><b>?? 圖為黃仲咸先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想起黃仲咸先生,我總是心懷敬意與感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2年,我考上了南安一中高中,入學伊始,聽說班里有同學獲得黃仲咸獎學金,我當時滿是羨慕。由于入學成績不突出,我只能將這份羨慕化作前行的動力。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黃仲咸先生的名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第二學年我獲得了黃仲咸獎學金。每次300元的獎學金,對那時的中學生來說堪稱“巨款”,無疑這是對獲獎者莫大的肯定和鼓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獎學金的評定規(guī)則是高一年時以入學成績?yōu)闇?,而從高二年開始則以上一學年成績?yōu)橐罁?jù)。正是這樣的設計,對動態(tài)的努力與進步及時給予肯定,讓迎頭趕上的我有機會獲得獎學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每周一早晨在學校的仙都樓前舉行升旗儀式。后來才知道,這棟承載著我們青春記憶的建筑正是黃仲咸先生捐建的?!跋啥肌比∽云浼亦l(xiāng)南安市碼頭鎮(zhèn)仙都村的名稱。南安、泉州,甚至福建不少地方都有以“仙都樓”或“印華”、“繼志”、“招賢”等命名的黃仲咸先生捐贈的建筑。先生堅持用這些富有深意的名字,卻從不以自己或親屬名字命名任何建筑,這樣淡泊謙遜與寬闊的胸懷令人動容,不覺讓我想了起莊子的名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些年來,我聽聞不少關于黃仲咸先生的感人事跡,這位億萬富豪晚年生活在國內(nèi),日常生活簡樸得讓人難以置信。布衣蔬食,咸菜配地瓜粥就是他的家常菜。據(jù)說有家鄉(xiāng)領導去拜訪他,他同樣以地瓜咸菜招待。他住的亦簡陋,其臥室不足10平米,陳設只有一床一桌一柜,墻上的老式壁扇是唯一的納涼設備,連最普通的空調(diào)都沒有安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黃仲咸先生于1990年創(chuàng)建了南安黃仲咸教育基金會(后升格為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他生前就將全部資產(chǎn)捐贈給了基金會,包括在廈門和南安的兩座必利達大廈,寄存在香港中行的一萬多兩黃金、廈門中行的800多萬存款、南安的60畝土地產(chǎn)權。他說要讓基金會成為一只“金雞母”,源源不斷為社會公益慈善事業(yè)下“金蛋”,先生的這份遠見與胸襟,在當代慈善史上堪稱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數(shù)十年來,黃仲咸基金會秉持獎學助困的使命,不僅獎勵優(yōu)秀學生和資助貧困學子數(shù)萬人,還為貧困地區(qū)捐建學校、醫(yī)院樓宇多達100多棟。我有幸獲過兩次黃仲咸獎學金,當年我用獎學金購買了一些圖書,并且資助了兩名山區(qū)貧困兒童。我與這些孩子亦素未謀面,時過三十多年了,我想他們也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了。今天看來,將這份善意繼續(xù)傳遞,才是對黃先生最好的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黃仲咸先生少年背井離鄉(xiāng),遠渡重洋,白手起家,勤勞致富,歷經(jīng)艱辛而成商界巨子,然而他始終胸懷祖國,情系桑梓。他讓家人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卻把大筆錢財花在獎學助困等公益事業(yè)上,最后竟把全部財富捐給基金會,更在生前便將基金會交給社會賢達管理,不允許家人干預。在當代中國企業(yè)家和華僑華人中,他率先做到“裸捐”,試問,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能像黃先生這樣看淡財富,看淡身與名?先生這種"我將無我"的境界,生動詮釋了人生的真諦——人生之價值不在于擁有多少錢財,而在于確實為社會奉獻多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雖然兩次獲得黃仲咸獎學金,我卻始終無緣見先生一面。當年我聽聞黃先生逝世時,深感悲痛和遺憾,一直盼著能有機會向這位我由衷敬仰的慈善家表達深厚敬意。今年四月,獲悉先生的家鄉(xiāng)建有黃仲咸紀念堂,我立即約上同事洪老師專程前往拜謁。很巧的是,途中才知道洪老師在南安詩山中學就讀高中時也曾獲過黃仲咸獎學金,這讓我們的拜謁之行平添了幾分共同的話題與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黃仲咸紀念堂依山而建,閩南傳統(tǒng)風格的建筑,簡約大氣,干凈明亮。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向黃仲咸先生及夫人的遺像敬獻了鮮花,仔細瞻仰先生的生平事跡。大廳的一幅對聯(lián)特別醒目,上聯(lián)“嘉庚而后慷慨如公能有幾”,下聯(lián)“僑界之中傾誠至此仰斯人”,這是對黃仲咸先生一生善舉的高度評價?!皞€人擁有財富再多也不一定有意義,能夠為國家、民族多辦點實事,才是人生價值的真正體現(xiàn)?!边@是黃仲咸先生的箴言,是他的人生信條,也是他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黃仲咸基金會還經(jīng)常收到受助學生的感謝信,或許很多受助學生尚不知先生早已離世,然而黃先生的助學助困精神,其善舉善行從未停止——今天的黃仲咸基金會仍在踐行他的遺志。先生辭世已十七載,可他播撒的善與愛種子早已生根發(fā)芽,在八閩大地上綻放出絢麗的花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善若水,潤物無聲,黃先生行善于無聲處,他的慈善公益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弘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黃仲咸先生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大慈善家,他用一生詮釋了閩商"達則兼濟天下"的胸襟,不愧為閩泉商人和華僑華人樂善好施的楷模,亦是我家鄉(xiāng)南安永遠的驕傲!</span></p> <p class="ql-block"><b>??建于1980年代的南安一中仙都樓</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作者高中時用黃仲咸獎學金購買圖書</b></p> <p class="ql-block"><b>?? 作者高中時用黃仲咸獎學金結對資助了兩名小學生</b></p> <p class="ql-block">??作者參觀南安黃仲咸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b>??本文刊發(fā)于《福建僑報》(2025年5月23日,第3087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