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粽香里的媽媽</p><p class="ql-block"> 歲歲年年,當母親節(jié)的溫柔旋律與粽葉的縷縷清香交織在一起,記憶的大門總會悄然敞開,將我?guī)Щ啬嵌吻酀纳倌陼r光。</p><p class="ql-block"> 那時,媽媽坐在家中的矮凳上,手中粽葉翻飛舞動,宛如靈動的蝶翼。她輕聲細語,向我傳授包小腳粽的秘訣:“記住了,粽角要捏得緊實,這樣下鍋才不散。今后我包不了,這個家還是有你包的粽子吃。” 彼時年少的我,懵懵懂懂,未能領(lǐng)悟這話語背后深沉的愛意與沉甸甸的責任。她手把手教我,把粽葉疊成小巧的漏斗,填米時要壓三壓,“這樣角尖的米才瓷實”。那專注的神情,那溫暖的掌心,如同鐫刻在時光深處的印記。</p><p class="ql-block">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我負笈南京求學。在那計劃經(jīng)濟的歲月里,糯米和雞蛋皆是定量供應(yīng)的珍貴之物。而在五月,或許恰是如今母親節(jié)前后的某個日子,母親不知歷經(jīng)多少周折,籌措齊這些材料。她精心包好粽子,與雞蛋一同煮熟,而后讓弟弟乘坐綠皮火車,送至南京給我。她細致地交代弟弟,要我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一同分享。當同學們圍攏過來,爭搶著粽子,攥著它們,滿是滿足地直喊 “真香” 時,那一刻,我心中似有什么被猛然觸動。我恍然發(fā)覺,媽媽的偉大,早已將無盡的牽掛與慈愛,絲絲縷縷地藏進了這小小的粽子里。</p><p class="ql-block"> 時光無情,媽媽已離開我 24 個春秋。然而,每至母親節(jié)前,粽葉飄香之際,我總會踱步至市場,挑選農(nóng)民采摘的新鮮粽葉。當我親手包粽子時,才漸漸明白,當年媽媽教我包粽子,是擔憂往后的歲月,我們品嘗不到那飽含家味的粽子。于是,媽媽離開后的每年母親節(jié)前,我都會如同當年媽媽送粽子給我那般,精心為姐姐弟弟送去我制作的小腳粽,并且特意叮囑:“趁熱吃粽子和雞蛋才最香?!?lt;/p><p class="ql-block"> 姐姐弟弟品嘗著粽子,總會由衷地感慨:“跟媽當年包的一個樣?!?熟悉的話語,瞬間將我拉回往昔。原來,媽媽早已把無盡的思念,細密地織進了粽葉的紋路里。每一個包粽子的清晨,都宛如與她重逢的美好時刻。我的夫人也常說,我折葉、填米、捆繩的動作,處處都帶著媽媽當年的影子。這,是媽媽留給我們的獨特密碼。只要粽香悠悠飄起,家的味道便永遠不會消散,她的愛,也始終縈繞在我們手中,一代又一代,穩(wěn)穩(wěn)地包進每個尖尖的粽角里。</p><p class="ql-block"> 此刻,小區(qū)山坡上的槐花開得正盛,淡雅的香氣混著粽香,悠悠然漫進窗縫。我靜靜地凝視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恍惚間,覺得媽媽從未真正離開。她在我捏緊的粽角里,在姐姐弟弟接過粽子時那滿含深情的眼神里,在每個母親節(jié)飄著粽香的清晨里,溫柔地低語:“瞧,這個家,不是還有粽子吃嗎?”</p><p class="ql-block"> 母愛,恰似這粽葉的清香,雖不濃烈張揚,卻在歲月的長河中,綿延不絕,沁人心脾,成為我們生命中永恒的溫暖與慰藉。</p> <p class="ql-block">1966年文革前夕春節(jié)拍攝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我自己傳承媽媽包的粽子</p> <p class="ql-block">早餐:小腳粽和飄著清香的雞蛋</p> <p class="ql-block">和媽媽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南京求學的時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