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張在森,字羅萬,(生于1923年~犧牲于1942年),川沙縣龔家路鎮(zhèn)人(今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箲?zhàn)開始,15歲棄學從軍,考入黃埔軍校十六期,18歲畢業(yè)于炮兵科。張在森是黃炎培的同鄉(xiāng)兼好友張志鶴的幼子。1942年5月任陸軍49軍第105師第314團第2營副營長,率領迫擊炮排參加金衢會戰(zhàn),開始受挫后退,后反攻收復江山、衢州、龍游等。<br> 在浙江參與金衢會戰(zhàn),挫退金華城西白龍橋,其所部受敵軍包圍,英勇殉國,年僅21歲。</h3> <h3>1942年,浙江報紙,報道《金衢會戰(zhàn)》?第49軍105師。隨該軍第105師。1941年隸屬第9戰(zhàn)區(qū)第19集團軍參加上高會戰(zhàn)。5月又隨該軍返回浙江,第105師屬第3戰(zhàn)區(qū)在浙江東部策應第二次長沙會戰(zhàn)(1941年9月7日至10月12日)。1941年10月至1942年3月,守備紹興,4月轉義烏。參于金華至江山間參加浙贛會戰(zhàn)。</h3> <h3>父親張志鶴(1879年-1963年),字伯初,又名訪梅,晚年自號寒叟。上海市川沙縣龔路鄉(xiāng)啟明村人。清光緒五年(1879年)生。幼入王港私塾,師從黑橋(周浦)甲午舉人顧冰一。青年時期,思想激進。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南匯周浦鎮(zhèn)朱氏館、三灶鎮(zhèn)周氏館代塾師。1897年,黃炎培在南匯三灶鎮(zhèn)周氏館當塾師時,張志鶴在南匯周浦鎮(zhèn)朱氏館代塾師課。次年南洋公學特班解散,黃炎培回川沙與張志鶴攜手辦教育。又篡修《民國川沙縣志》。<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