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攝影:志杰</p><p class="ql-block">文字:志杰</p> <p class="ql-block">我們是從多哈乘飛機抵達<b>麥納麥</b>,巴林的首都。起飛不多久就開始降落,大約40分鐘的光景,好比上海飛寧波。這也是我所乘的航班中距離最短的國際航線。在巴林下榻的Movenpick Hotel 是五星級酒店,與老高入住134號房間。</p> <p class="ql-block">踩點巴林,至此,海灣(波斯灣)諸國除科威特外都涉足了。我生活在20世紀的后50年以及21世紀的前幾十年,學古人行萬里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游走。真正走進了一個國家,再讀點書自然會了解,國家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政治、經濟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是會變化的。走得地方多了,走得里程長了,見識也廣了。但是,看世界的方法和觀念沒啥變化,似乎不容易變,也許是老人了。人在家庭中、謀生的行業(yè)里、社會上,總是有角色的,以角色的視角看世界是本份,還有不守本份的,坐井觀天的,心比天高的。有人還盼著能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看地球的人生,外星人的視野已經不是幻想。說這些干什么呢?一個旅人在Movenpick Hotel 的沙發(fā)上想換一種方式看世界,他做不到。</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大堂醒目地放置一個比人高的琉璃少女塑像,婀娜的身姿、飄逸的秀髪和裙擺引人注意。在伊斯蘭教的國度視女性的身體為羞體,是不予顯露的,這種造型的塑像在公共場合不曾見到過。之前,我的那些資深旅友曾經說過,在海灣的伊斯蘭國家中巴林是最開放的,也許吧!</p> <p class="ql-block">如果我的游記完全依據行程來寫,事實上嘗試過采用意識流的表達手段,以求克服無序安排所見形(情景)的零亂,結果還是不如意??紤]到適應思維應有的邏輯性,仍將敘述的順序作了不得不調整的調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為酒店的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機場出來吃了快餐即被帶往巴林島上的F1賽車場。我想,建賽道也許是為了發(fā)展旅游經濟。我不是一個賽車愛好者,曾經被動式地見過上海嘉定的賽車場;在地中海濱的摩納哥公國巧遇過F1賽車季,那里平整的馬路即被認定為賽道,賽季只是在路邊臨時搭建起觀眾席。在巴林,賽車忌諱的沙漠地帶建賽道,也許F1舉辦方考慮在保證賽道安全的基本前提下,有意選擇賽車環(huán)境的多樣性以期達到賽車這項運動的豐富性和可觀賞性。</p> <p class="ql-block">巴林薩基爾賽道由德國專家赫爾曼·蒂爾克設計,耗資1.5億美元,用了16個月建成。有關資料顯示:賽道單圈5.417km, 總圈數(shù)57圈,有15個彎道,6個左彎,9個右彎。看臺有1萬個固定席,實際可容納4萬5千人。另外有一個可接納500名記者的媒體中心等。</p> <p class="ql-block">好多畫家的作品描繪的往往是平時生活中常見的景物,至所以成為作品的關鍵,在于畫家<b>善于發(fā)現(xiàn)</b>其中的美。發(fā)現(xiàn)就是有感,有感即有意思,有意思換個詞即意境,文化味出來了。在旅行中有句箴言:要以畫家的眼睛去觀景。所以,到了一個參觀的點,總是努力地去發(fā)現(xiàn)些什么。我的照片是我的發(fā)現(xiàn),難道不是嗎?</p> <p class="ql-block">緊挨著賽車場,有個迷你賽車俱樂部是給普通車迷體驗賽車樂趣的。我們去那里參觀,正遇上一群來玩的俱樂部會員。迷你賽車的速度也是很快的,車手駕駛起來小心翼翼的。由于是一個駕駛了幾十年車的觀者,看看也會有幾分感受。拿起相機聚焦他們,近景、遠景都拍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在賽車場的銷售部買了有F1標志的帽子,made in china 那是毫無疑問的,否則怎么會是世界工廠呢?質量很好的。回家給兒子、孫子,他們很有禮貌地說了聲謝謝!但是,從來沒有見他們戴過,后來孫子告訴我,這款式太老了,好男人開V8不戴這款帽子。我落伍啦!</p> <p class="ql-block">接著,去參觀一處歷史悠久的考古遺址——<b>巴林堡</b>。在葡萄牙殖民時期一度稱為葡萄牙堡。走近了可以看清楚是人工堆出來的土墩遺址。查閱了歷史資料是很震撼的,經考古發(fā)現(xiàn)前后歷經4000年之久(自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1700年),占據和修建堡壘的人不知歷經了多少代不同種群和民族。最值得提起的是海灣地區(qū)早期迪爾蒙文明時的首都,近代曾被葡萄牙人據為重要的港口。200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p> <p class="ql-block">我沒有想到在這個干旱的沙漠島上人類活動的痕跡可以追溯至8000年前,遠古的文明和繁盛竟然與兩河流域的燦爛文化同步。親臨了現(xiàn)場之后才明白,巴林地處兩河流域與印度河流域(現(xiàn)在是于巴基斯坦境內)兩大古老文明之間的貿易中間站;古時在周邊沙漠地帶的自然環(huán)境中得天獨厚有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造就了麥納麥這片綠洲。古時南來北往的商船可在此交易與補充淡水。文明是由智慧的大腦與天共同創(chuàng)造的。</p> <p class="ql-block">進入遺址,能看懂古堡的布局是困難的,這么長的歷史跨度,所見的殘垣斷壁也許是17世紀的,再早的痕跡只有專業(yè)的考古隊才會有所發(fā)現(xiàn)。感覺是個軍事用途的堡壘,建在海邊,只是原址的一部分。退潮后,尚能見到大片的淺灘,在濕地都能見到地下泉水(淡水)的出水口。這種泉水口即使在海水下面,巴林有專門的人員能潛入海水中把冒出來的淡水取上來。由于人口增長太快,現(xiàn)在巴林的日常淡水供應70%要靠海水淡化處理。</p> <p class="ql-block">遺址附近有個博物館是專門陳列考古現(xiàn)場發(fā)掘出來的文物,沒能進入參觀。但是那里靠海邊有一排休閑的區(qū)域,于是尋覓到一處地方息腳,靜下心來把巴林島國與熟悉的我國崇明島作起了比較,試想從中找點感覺。巴林國土面積是779.95平方公里,崇明島是1269.1平方公里;巴林總人口是158.87萬人,崇明島的戶籍人口是66.54萬人;顯然巴林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39人遠高于崇明島上每平方公里625人。人均GDP巴林與上海市差不多在3萬美元左右,遠高于崇明島的單獨計算。(引用的數(shù)據都是2024年的)</p> <p class="ql-block">結束了巴林堡考古遺址的參觀,正值夕陽西下,也許是那里最美的時候。我沒有跑位,也不知道跑哪是最佳攝影的地方,隨拍的,夕陽無限好!</p> <p class="ql-block">建于麥納麥市中心的<b>阿法塔赫大清真寺</b>是必須去見識的。據介紹,完工于1988年,選用了意大利的大理石,土耳其的地毯,伊朗的彩色玻璃,奧地利的吊燈和印度的核桃木精心打造。大殿內可容納7000人以上,半圓形大穹頂重達6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玻璃纖維穹頂。海灣諸伊斯蘭阿拉伯國家在建大清真寺上可謂傾其所有、盡其所能,在不遺余力的同時恪守先知的教誨,不宣揚個人崇拜。這是他們的精神家園,靈魂的歸宿。</p> <p class="ql-block">伊斯蘭教因本身的各種原因形成了多種學派,影響比較大的是遜尼和什葉兩派。在建造清真寺時會有影響嗎?式樣有明顯差異嗎?我曾經問過分屬不同學派的穆斯林,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比較模糊。因為有的地方穆斯林聚居是單一學派的;有的地方是各學派混雜的,所以難以統(tǒng)一。在麥納麥,我看見阿法塔赫大清真寺正門兩側建起了對稱的宣禮塔,式樣接近伊朗境內的清真寺。我問了同樣的問題,回答是模糊的。在巴林,因歷史上的原因,什葉派占穆斯林的三分之二,遜尼派占穆斯林的三分之一。但是掌權的王族是遜尼派。所以,處理好宗教問題對巴林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步入清真寺有男女分屬的休息室,可以更換著裝和飲用茶水。進入主廳有穆斯林的志愿者給非穆斯林的游客30分鐘的簡單介紹。雖然從書上了解一點《古蘭經》,聽宣講,因為有宣講者情感的加持仍然覺得有點意思。出示的圖片還有漢語注釋,傳教的用心細致入微。清真寺是免費開放的,借衣服也是免費的。</p> <p class="ql-block">燈飾是華麗的,但是,沒有任何的人像畫作,也沒有任何的人物雕塑。地面、壁面和立柱的美只是大理石本身的材質紋理之美,以及工匠手藝的精湛之美。為此,我攝影的表現(xiàn)風格也調整了,順應變化,順其自然。</p> <p class="ql-block">巴林于我而言是陌生的,然而,走著,走著便熟悉起來,再讀點書,聽些故事,遇上幾個可愛的人,情感自然融入。為他們有如此悠久的的文明而贊嘆,對他們歷史上遭受的欺凌而忿忿不平,聽說不可再生的石油資源所剩無幾時,替他們真的擔心起來,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p> <p class="ql-block"> (待續(xù))</p><p class="ql-block"> 寫于2025年5月2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