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月25日上午我和夫人來到丹東鴨綠江斷橋處。遠遠望去,鴨綠江斷橋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在鴨綠江上,雖歷經(jīng)滄桑卻依然雄偉壯觀。橋身主體呈淺藍色,與碧綠的江水相互映襯,別有一番景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斷橋的橋口處,屹立著一座主題為《為了和平》的大型青銅雕塑,26個人物群雕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代表著彭德懷元帥率領(lǐng)的第一批過江的26萬志愿軍。他們手握鋼槍,眼神堅定,展現(xiàn)出了志愿軍將士威武雄壯、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近斷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橋頭頂上方曲弦式鋼梁正中懸掛著的五個金色大字——“鴨綠江斷橋”,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夫人感慨地對我說:“老爹當(dāng)年就是從這里過去參加抗美援朝的?!边@座橋始建于1909年5月,由日本駐朝鮮總督府鐵道局動工建設(shè),連接著朝鮮平安北道新義州與中國安東(今丹東),次年10月竣工通車。那時的它,或許只是侵略者殖民統(tǒng)治下的一個工具,卻未曾料到,在幾十年后,會在一場偉大的戰(zhàn)爭中,綻放出別樣的光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該橋的命運就此改變。它成為了志愿軍過江、后方支援朝鮮戰(zhàn)場軍需物資的交通大動脈。一批又一批英勇的志愿軍戰(zhàn)士邁著堅定的步伐,跨過這座橋,奔赴那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一車又一車的軍需物資,通過這座橋,源源不斷地運往前方。然而,它也因此成為美軍攻擊的重點目標(biāo)。</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1月8日至14日,美軍多次派出轟炸機對其進行轟炸,在漫天的炮火與硝煙中,大橋被炸塌。朝鮮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中方一側(cè)所剩四孔殘橋一直保留,習(xí)慣上被稱為“斷橋” ,現(xiàn)存橋孔5個,第2、3橋孔通航;朝方一側(cè)則拆除了所屬六孔和中方剩余兩孔殘橋,僅存橋墩。這座斷橋,是戰(zhàn)爭留下的傷痕,更是那段艱苦卓絕歲月的鐵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踏上橋面,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橋面上的鋼板雖有些許銹跡,但依然堅固,每一步都似乎能聽到當(dāng)年志愿軍戰(zhàn)士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腳步聲。橋的兩側(cè)欄桿上,插著五星紅旗,在微風(fēng)中迎風(fēng)飄揚,紅得鮮艷,紅得奪目,與藍色的橋體相互呼應(yīng),構(gòu)成了一幅壯麗的畫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著橋面緩緩前行,可以清晰地看到橋體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彈孔,這些彈孔深淺不一,大小各異,猶如歲月留下的傷疤,訴說著當(dāng)年戰(zhàn)爭的殘酷與激烈。有些彈孔甚至將幾十厘米厚的鋼板都打穿了,讓人不禁想象到當(dāng)年美軍轟炸機狂轟濫炸時的場景,感受到戰(zhàn)爭的無情與慘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到斷橋的盡頭,只剩下幾個光禿禿的橋墩孤獨地矗立在江水中,它們嵌滿彈洞,形影相吊,仿佛在默默訴說著那段屈辱與抗?fàn)幍臍v史。朝對岸望去,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朝鮮的土地,江面上偶爾有游船穿梭而過,打破了這份寧靜,也讓人更加珍惜如今的和平年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爹生前多次和我聊起他參加抗美援朝的經(jīng)歷。1950年10月,他隨39軍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zhàn),將自己的青春與熱血,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這片異國他鄉(xiāng)的土地。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上,他全程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zhàn)役及馬良山守備戰(zhàn),參加了首戰(zhàn)云山、收復(fù)平壤、突破臨津江、解放漢城、注巖里殲滅戰(zhàn)等戰(zhàn)役。每一場戰(zhàn)役,都是生與死的較量;每一次沖鋒,都面臨著槍林彈雨。但他毫不畏懼,出生入死,浴血奮戰(zhàn)。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日子里,他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多次立功受獎。后來,他又到志愿軍政治部敵工部、宣傳部工作,為戰(zhàn)爭的勝利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直到1957年7月,才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爹的經(jīng)歷,是無數(shù)志愿軍戰(zhàn)士的縮影。他們遠離家鄉(xiāng),告別親人,奔赴戰(zhàn)場,只為守護和平,捍衛(wèi)正義。鴨綠江斷橋見證了他們的英勇無畏,也見證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鴨綠江斷橋已成為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重要歷史見證。2006年,它被國務(wù)院批準(zhǔn)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qū)名錄》 。同時,它還是國家AAAA級景區(qū)、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無數(shù)游客慕名而來,站在橋上,觸摸著斑駁的橋身,感受著歷史的滄桑與厚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橋上放眼望去,鴨綠江畔歲月靜好,一片祥和。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曾經(jīng)有這樣一座橋,承載著無數(shù)人的希望與夢想;曾經(jīng)有這樣一群人,用生命和熱血換來了今天的安寧。迎著陽光,我們默默地向歷史致敬,向那些為了和平與正義而英勇獻身的英雄們致敬。愿和平永駐,愿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