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勞動最光榮</p><p class="ql-block"> 人類文明的永恒贊歌?,勞動,是人類最樸素、最崇高的行為,是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根本動力。從遠古人類打磨石器、鉆木取火,到現(xiàn)代科技創(chuàng)造人工智能、探索宇宙,勞動始終是文明進步的基石。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更塑造精神價值,它讓平凡的生命綻放光彩,讓偉大的事業(yè)薪火相傳。勞動最光榮,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人類對自身價值的深刻認知。</p><p class="ql-block"> 一、勞動:人類文明的起源與傳承?。勞動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本質(zhì)特征。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勞動使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走向農(nóng)耕文明,從蒸汽機的轟鳴邁向信息時代。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zhuǎn)變過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正是通過勞動,人類學會了制造工具、馴化動物、種植作物,最終建立起璀璨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神農(nóng)嘗百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無不歌頌勞動的力量。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jīng)兩千多年仍在發(fā)揮作用,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促進經(jīng)濟繁榮,長城蜿蜒萬里守護疆土,這些偉大工程無一不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勞動不僅改變了自然,更塑造了民族精神,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二、勞動的光榮:平凡中的偉大?。勞動的光榮,不在于職業(yè)的高低貴賤,而在于勞動者對社會的貢獻。無論是科學家在實驗室里的日夜鉆研,還是農(nóng)民在田間地頭的辛勤耕耘;無論是工人在生產(chǎn)線上的精益求精,還是教師在講臺上的諄諄教誨,每一種勞動都值得尊重。</p><p class="ql-block"> 1. 勞動者的榜樣:從平凡到偉大?王進喜?——"鐵人精神"的代表,在石油大會戰(zhàn)中喊出"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語,用血肉之軀推動中國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一生扎根農(nóng)田,讓億萬人民擺脫饑餓,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張桂梅?——堅守山區(qū)教育40年,創(chuàng)辦免費女子高中,幫助2000多名貧困女孩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命運。</p><p class="ql-block"> 這些勞動者的故事告訴我們,偉大并非遙不可及,而是源于日復一日的堅持與奉獻。</p><p class="ql-block"> 2. 新時代的勞動者:創(chuàng)新與堅守?。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勞動的形式不斷變化,但勞動的價值永恒不變。航天工程師?——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從載人航天到探月工程,中國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讓五星紅旗閃耀太空??爝f小哥、外賣騎手?——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用高效的服務(wù)讓現(xiàn)代生活更加便捷。程序員、AI工程師?——用代碼構(gòu)建數(shù)字世界,推動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技術(shù)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無論是傳統(tǒng)行業(yè)還是新興領(lǐng)域,勞動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動社會進步。</p><p class="ql-block"> 三、勞動精神: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勞動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到"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砥礪前行。</p><p class="ql-block"> 1. 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追求?。工匠精神是勞動精神的精髓。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用幾十年時間讓千年古畫重現(xiàn)光彩;高鐵工程師將軌道誤差控制在毫米級,讓"中國速度"領(lǐng)跑世界;微雕藝術(shù)家能在米粒上刻下《蘭亭序》,展現(xiàn)極致技藝。這些勞動者告訴我們,真正的光榮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品質(zhì)。</p><p class="ql-block"> 2. 奉獻精神:無怨無悔的付出?。許多勞動者默默無聞,卻用一生詮釋奉獻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黃大發(fā)?——貴州遵義老支書,帶領(lǐng)村民36年鑿出9400米"天渠",讓干旱山村變成沃土。</p><p class="ql-block">南仁東?——"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22年扎根深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為FAST奮斗。他們的故事證明,勞動的價值不在于回報,而在于對社會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四、勞動最光榮:新時代的召喚?。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勞動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新時代的勞動者,既要傳承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要勇于創(chuàng)新,適應(yīng)科技革命和產(chǎn)業(yè)變革。</p><p class="ql-block"> 鄉(xiāng)村振興?——大學生村官、農(nóng)業(yè)科技專家深入農(nóng)村,用智慧助力脫貧攻堅。</p><p class="ql-block">智能制造?——產(chǎn)業(yè)工人學習新技術(shù),讓"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p><p class="ql-block"> 綠色經(jīng)濟?——環(huán)保工作者、新能源研發(fā)者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守護綠水青山。</p><p class="ql-block">尸勞動的光榮,不僅屬于過去,更屬于未來。每一個努力奮斗的人,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結(jié)語:讓勞動之光永遠閃耀?。勞動最光榮,因為它讓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讓社會從貧瘠走向繁榮。無論是科學家、工程師,還是農(nóng)民、工人,每一個勞動者的付出都值得歌頌。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要繼續(xù)弘揚勞動精神,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讓勞動之光照亮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p><p class="ql-block"> 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讓我們以勞動為榮,用雙手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浮生若夢</p><p class="ql-block"> 相逢即是上上簽。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這浩渺的時空里,我們不過是滄海一粟,卻能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轉(zhuǎn)角相遇,這已是上天賜予的最美簽文。何必讓相思成繭,將余生熬煮成一壺苦澀的茶?</p><p class="ql-block"> 記得那年江南的梅雨時節(jié),我在烏鎮(zhèn)的石橋上遇見她。青石板路上泛著水光,油紙傘下露出一截皓腕,雨絲斜織成簾,她的身影在煙雨中若隱若現(xiàn)。我們擦肩而過時,傘沿相碰,水珠濺落,她回眸一笑,眼角眉梢都是江南的溫婉。后來聽說她是從北方來的游客,本要去西湖,卻因迷路誤入這水鄉(xiāng)小巷。這樣的相逢,不正是命運最詩意的安排嗎?</p><p class="ql-block"> 古人深諳相逢之美。李白與杜甫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王維與裴迪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都是驚鴻照影般的相遇。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寫:"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那些最動人的相逢,往往始于驚鴻一瞥的驚艷,終于相忘于江湖的灑脫。</p><p class="ql-block"> 現(xiàn)代人總是貪心,想要將剎那芳華變成永恒。卻不知納蘭容若早已道破:"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錢鐘書與楊絳在清華園的初遇,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的邂逅,最美的部分永遠是初相逢時的那份純粹。就像林徽因?qū)懡o徐志摩的詩:"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相逢本身已是圓滿,何必追問結(jié)局?</p><p class="ql-block"> 若將人生比作水墨長卷,相逢便是畫師偶然滴落的墨韻。或濃或淡,或聚或散,都成就了獨一無二的意境。張愛玲說:"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這樣的緣分,難道不值得珍視嗎?</p><p class="ql-block"> 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在這婆娑世界里,我們能夠相遇,已是抽中了上上簽。何必讓執(zhí)念熬煮余生?不如學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將最美的相逢封存在記憶的琥珀里,任時光流轉(zhuǎn),依然晶瑩剔透。</p><p class="ql-block">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既已得此上簽,何須再問簽文長短。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p> <p class="ql-block">《釵頭鳳·云水間》</p><p class="ql-block"> 云紗薄,星痕落,半江煙雨垂楊陌。青笠小,蘭舟渺,一篙撐破,萬峰初曉。悄,悄,悄。</p><p class="ql-block"> 流年錯,冰綃涴,斷鴻聲里胭脂烙。風絮老,茶煙裊,硯邊幽夢,水心寒棹。杳,杳,杳。</p><p class="ql-block"> 注:下闋"冰綃涴"典出《紅樓夢》"尺幅鮫綃勞解贈",喻指被塵俗沾染的純凈。末句"水心寒棹"化用姜夔"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的孤寂意境,通過云水意象的層疊轉(zhuǎn)換,完成從空間蒼茫到時間蒼茫的升華。</p> <p class="ql-block">落花流水間的永恒嘆息</p><p class="ql-block">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而春風十里,終究不如你。當李煜寫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時,那穿越千年的嘆息,至今仍在每個敏感的靈魂深處激起回響。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懷?讓一代代文人墨客甘愿沉醉其中,讓無數(shù)讀者為之潸然淚下。凄美,這個凝結(jié)著東方智慧的審美范疇,恰似春日里最后一朵將謝未謝的櫻花,在凋零的瞬間綻放出最動人的光華。</p><p class="ql-block"> 江南的雨總是下得纏綿。那年暮春,我在蘇州拙政園遇見一場落花雨。粉白的海棠花瓣隨風飄舞,有的落在青石板上,有的浮在池塘水面,還有的沾在游人的衣襟上。一位白發(fā)老者站在回廊下,伸手接住幾片花瓣,輕聲吟道:"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中國人對落花的憐惜,實則是對生命本身的疼惜。每一片花瓣的飄零,都是時光在我們指縫間流逝的具象化呈現(xiàn)。黛玉葬花,葬的何嘗不是終將逝去的青春?李煜嘆春,嘆的何嘗不是無法挽回的故國?這種將自然現(xiàn)象與人生際遇相互映照的審美方式,構(gòu)成了東方美學最獨特的風景。</p><p class="ql-block"> 月光如水的中秋夜,我獨自登上金陵城垣。六百年前,這里曾見證過一個落魄君王的最后歲月。李煜在《虞美人》中寫道:"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如今東風依舊,明月如昔,唯有詞人的嘆息穿越時空,與今人的惆悵遙相呼應(yīng)。凄美之所以永恒,正因它觸及了人類共通的生存體驗——在永恒的時空面前,個體生命不過滄海一粟。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發(fā)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種對生命短暫的清醒認知,非但沒有導致消極遁世,反而激發(fā)了對當下美好的加倍珍惜。就像櫻花樹下飲酒的日本武士,明知生命無常,卻更要活出剎那的絢爛。</p><p class="ql-block"> 記得那年深秋,我在杭州西泠橋畔偶遇一場殘荷雨。曾經(jīng)"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荷塘,如今只剩下幾莖枯荷在秋雨中搖曳。一位畫家支起畫架,正在描繪這凋零的景象。我好奇詢問為何不畫盛夏的荷花,他答道:"盛開的荷花人人會畫,而懂得殘荷之美的人卻不多。"這番話讓我想起八大山人的水墨荷花,那些殘缺的、扭曲的、即將枯萎的荷莖,反而比完美綻放的花朵更具震撼力。中國藝術(shù)中的"枯淡"美學,本質(zhì)上是對凄美的另一種詮釋——在衰敗中見生機,在殘缺中尋圓滿。就像《富春山居圖》中那些看似隨意實則精心的留白,暗示著生命永遠無法被完全填滿的遺憾。</p><p class="ql-block"> 去年冬日,我造訪了紹興的沈園。園中那堵題著陸游與唐琬《釵頭鳳》的斷墻,歷經(jīng)八百年風雨依然矗立。"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的甜蜜回憶與"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的現(xiàn)實悲涼在此形成鮮明對比。導游講述這段愛情故事時,幾位年輕女孩悄悄拭淚。我突然明白,凄美之所以能跨越時空打動人心,正因為它代表著人類面對命運時的尊嚴姿態(tài)——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會受傷仍要去愛。就像梁?;膫髡f,用最浪漫的方式對抗最殘酷的現(xiàn)實。這種精神在當代社會尤為珍貴,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依然有人愿意為轉(zhuǎn)瞬即逝的美好付出真心。</p><p class="ql-block"> 每當春深時節(jié),我總愛去故宮的寧壽宮花園看那株相傳為乾隆皇帝手植的海棠。當年"十全老人"栽下它時,可曾想過兩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帝國早已化為歷史云煙,而這株海棠依舊年年開花?這種物是人非的對照,恰是凄美最動人的表達。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而我認為,要領(lǐng)悟生命真諦,也需經(jīng)歷三種審美境界:初見時的驚艷,相處時的珍惜,離別時的釋然。凄美,正是這三種境界的綜合體現(xiàn)。</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追求效率與實用的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凄美情懷的滋養(yǎng)。它教會我們在快餐文化中慢下來欣賞一朵花的開放,在浮躁社會里靜下來聆聽內(nèi)心的聲音。就像張岱在明朝滅亡后寫下《陶庵夢憶》,用文字重建那個已經(jīng)消逝的世界;就像汪曾祺在艱難歲月里依然細致描寫一枚咸鴨蛋的滋味,用日常之美對抗時代的荒誕。這些看似無用的審美活動,實則是對抗生命虛無的最有力武器。</p><p class="ql-block"> 暮色漸濃時,我總愛坐在西湖邊的長椅上,看游船緩緩劃過水面,聽遠處隱約傳來的南屏晚鐘。此情此景,讓人不禁想起蘇軾的詩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們都是時光長河里的過客,唯有那些為落花駐足、為流水賦詩的瞬間,才能讓短暫的生命獲得永恒的意義。凄美不是消極的哀嘆,而是對生命最熱烈的擁抱——正因為知道春天終將遠去,我們才更要珍惜當下的每一縷春風,每一片花開。</p> <p class="ql-block">暮春花事</p><p class="ql-block"> 暮春的雨,總是下得纏綿悱惻。細密的雨絲在青瓦上織就一張晶瑩的網(wǎng),將整個江南籠罩在朦朧的水霧里。我撐著一把油紙傘,踩著濕潤的青石板路,去赴一場與春天的最后約會。這雨,這花,這暮春時節(jié),都在訴說著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最美的時光總是最易逝的,正如這即將遠去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護城河畔的垂柳已褪去嫩黃,換上了深綠的盛裝。柳絮如雪,在雨幕中輕盈起舞,像是要把最后的春意都揮霍殆盡。這讓我想起《紅樓夢》中黛玉葬花的場景,那"花謝花飛飛滿天"的凄美,道盡了生命無常的哲理。對岸的紫藤架上,一串串淡紫色的花穗垂落,在雨中輕輕搖曳,宛如古代仕女發(fā)間的珠簾。紫藤的花語是"執(zhí)著的等待",它們在等待什么?或許是在等待一個永遠不會到來的歸人,又或許是在等待下一個春天的重逢。這等待本身,就是生命最美的姿態(tài)。</p><p class="ql-block"> 轉(zhuǎn)過九曲橋,忽見一樹晚櫻立在茶寮旁。這株櫻花開得遲,粉白的花朵裹著晶瑩的雨珠,在暮色中竟像一盞盞琉璃燈。茶香氤氳中,我想起日本茶道中的"一期一會"。人生中每個相遇都是獨一無二的,正如眼前這朵櫻花,永遠不會再以同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我面前。它的美,注定只能存在于此刻的雨中。這讓我明白,生命中最珍貴的不是永恒,而是當下這一刻的真實與純粹。櫻花用短暫的花期告訴我們:與其追求永恒,不如珍惜眼前。</p><p class="ql-block"> 城墻下的野薔薇開得最為熱烈。深紅淺粉的花朵攀著斑駁的磚石,像是要把積蓄一冬的相思都訴盡。雨水順著花瓣滴落,在青苔上匯成小小的鏡泊,倒映著匆匆掠過的燕影。這讓我想起《牡丹亭》中杜麗娘游園驚夢的片段。湯顯祖筆下的"良辰美景奈何天",道盡了人生歡愉的短暫與珍貴。這些野薔薇似乎懂得這個道理,所以開得毫無保留,哪怕明天就要凋零。它們教會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如花般,在屬于自己的時節(jié)里,毫無保留地綻放。</p><p class="ql-block"> 暮色漸濃時,我坐在古寺的石階上,看最后一縷陽光為飛檐上的銅鈴鍍上金邊。遠處傳來悠揚的鐘聲,驚起一群歸巢的鳥兒。這讓我想起蘇軾在《前赤壁賦》中的感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生如朝露,而自然永恒。但或許正是這有限,才讓生命顯得如此珍貴。古寺的鐘聲在暮色中回蕩,仿佛在提醒我們:每一個當下都是不可復制的珍寶。</p><p class="ql-block"> 歸途經(jīng)過一片梨園,潔白的花瓣在月光下泛著銀光。風過時,花瓣紛紛揚揚地落下,像是一場無聲的雪。我想起佛經(jīng)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花開花落,本是自然規(guī)律;悲歡離合,亦是人生常態(tài)。重要的不是挽留,而是在相遇時懂得珍惜,在離別時學會釋懷。梨花帶雨的凄美,不正是生命最動人的寫照嗎?</p><p class="ql-block"> 暮春的花事,是一場盛大的告別,也是一次深刻的啟示。那些在枝頭搖曳的花朵,用最后的絢爛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永恒,而在于曾經(jīng)真實地存在過;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活過。就像希臘神話中的阿多尼斯,雖然生命短暫,卻讓愛與美的女神為之傾倒。這或許就是生命最深刻的悖論:越是短暫的東西,往往越能觸動人心。</p><p class="ql-block"> 不如,趁著春光未老,去赴一場暮春的花事吧。不是為了挽留什么,而是為了在凋零中領(lǐng)悟生命的真諦。讓我們像暮春的花朵一樣,在屬于自己的時節(jié)里,毫無保留地綻放;在注定要離去的時刻,優(yōu)雅地謝幕。因為生命最美的姿態(tài),不是永恒的存在,而是曾經(jīng)絢爛地活過。</p> <p class="ql-block">《半夏歌·唐教坊遺韻》?</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青簾漫卷藥爐香,教坊新調(diào)十三行。?</p><p class="ql-block">半夏風來曲未歇,天南星落夜微涼。?</p><p class="ql-block">琵琶弦上珠玉轉(zhuǎn),誰按宮商憶盛唐??</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碧紗窗下?lián)v霜砧,琥珀光浮綠酒深。?</p><p class="ql-block">一曲未終花影亂,教人低首辨清音。?</p><p class="ql-block">當時若解憐芳草,不使冰弦淚滿襟。?</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越羅衫薄舞風輕,十二闌干月半明。?</p><p class="ql-block">莫唱開元舊時調(diào),沉香亭外鷓鴣鳴。?</p><p class="ql-block">曲終猶見真珠履,踏碎秋光入畫屏。?</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藥欄西畔露華濃,暗水涓涓繞碧空。?</p><p class="ql-block">三十六陂春已盡,教坊遺曲與誰同??</p><p class="ql-block">若得周郎重顧曲,不教殘譜付西風。?</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歌罷余音繞畫梁,半夏天色晚蒼蒼。?</p><p class="ql-block">千年遺韻今猶在,只是人間少舊狂。?</p><p class="ql-block">愿借霓裳一片月,為君重譜《半夏》章。?</p><p class="ql-block">韻腳說明?:(一)香、行、涼、唐?(押 ?ang? 韻),(二)砧、深、音、襟?(押 ?in/en? 韻),(三)輕、明、鳴、屏?(押 ?ing? 韻),(四)濃、空、同、風?(押 ?ong? 韻),(五)梁、蒼、狂、章?(押 ?ang? 韻)</p><p class="ql-block">全詩以 ?唐教坊曲《半夏歌》? 為引,融入藥名(半夏、天南星)、盛唐意象(教坊、霓裳、開元舊曲),并借 ?周郎顧曲? 典故,表達對古樂失傳的悵惘。末段以 ?“重譜《半夏》章”? 作結(jié),呼應(yīng)主題,余韻悠長。</p> <p class="ql-block">《乾月賦》</p><p class="ql-block">太虛裂冰魄,飛光出云關(guān)。</p><p class="ql-block">輾玉過昆侖,碎瓊滿人寰。</p><p class="ql-block">素娥擲霜刃,削盡千峰寒。</p><p class="ql-block">忽墜青冥底,鮫宮十二闌。</p><p class="ql-block">銀浦舟初泊,星槎久不還。</p><p class="ql-block">欲掬清輝滿,風露濕廣寒。</p><p class="ql-block">桂子落天鏡,鏗然驚白鸞。</p><p class="ql-block">俯拾皆珠玉,盈手贈君看。</p><p class="ql-block"> 注:此詩以"冰魄輾玉"喻月輪行空,"素娥擲霜刃"暗寫月光如劍。末章"桂子落天鏡"化用張先"桂子月中落"之典,而"贈君看"三字,使亙古孤月頓生人間情味。</p> <p class="ql-block">《雨霖鈴·青章》</p><p class="ql-block"> 煙雨漫,染江南岸,墨色輕嘆。誰執(zhí)素傘徘徊,青石巷,苔痕暗泛。銅鈴低語向晚,說舊約難綰。憶往昔,竹馬青梅,紙鳶誤入碧云端。</p><p class="ql-block"> 琴臺冷落焦尾弦,更那堪,夜雨濕闌干。當年賭書潑茶,香未散,人已闌珊。欲寄魚書,卻道云深雁字難傳??v使相逢應(yīng)不識,鬢雪覆眉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