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詩外功夫246:</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你要有一把人的尺度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牧野談藝(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文人藝術(shù)的終結(jié),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整套文化邏輯</b>的消失,是一場緩慢而徹底的崩塌。</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文人藝術(shù)的價值體系——將筆墨與人格、藝術(shù)與生命緊密聯(lián)結(jié)的意義世界——在現(xiàn)代性的沖擊下,其神圣性的文化結(jié)構(gòu)已然消失,留下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符號和空洞的形式。</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文人藝術(shù),不純粹是美學實踐,不局限于技法層面,它有一整套完整的宇宙觀與人生觀,始終指向更高層級的生命境界——本質(zhì)上是對創(chuàng)作者精神世界的<b>整體性要求</b>。</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士大夫階層作為文化主體,科舉制度提供身份認同、儒釋道融合思想資源、文人雅集構(gòu)成交流網(wǎng)絡,以及書畫、詩文、琴棋、品茗相互滋養(yǎng)的生活方式。<b>在這個系統(tǒng)中,藝術(shù)是人格完成的自然流露。 </b></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如今這個系統(tǒng),已被“現(xiàn)代性”徹底摧毀??婆e被高考替代。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傳統(tǒng)價值根基。市場經(jīng)濟使藝術(shù)商品化。專業(yè)分工將藝術(shù)成為流水線。</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當代水墨困境:當它試圖"回歸傳統(tǒng)"時,回歸的只是形式外殼;當它追求"當代轉(zhuǎn)化"時,又陷入無根狀態(tài)。作品與創(chuàng)作者生命體驗的直接聯(lián)結(jié)——在國家畫院工作室和美術(shù)館的白盒子中已難覓蹤跡。 </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標本化”與“符號化”。</p><p class="ql-block">標本化,如“皴法十八式""書法五體",它們更接近"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符號化,指水墨元素被剝離精神內(nèi)涵,淪為設(shè)計語言或文化標簽,如廣告中的書法筆觸、房產(chǎn)項目的"新中式"景觀。</p><p class="ql-block">“標本化”與“符號化”共同構(gòu)成了當代水墨的生存狀態(tài):它既無法死去,又難以真正活著。 </p><p class="ql-block">8</p><p class="ql-block">藝術(shù)市場加劇了這一危機。當書畫成為投資標的,價格邏輯掩蓋了價值邏輯。文人藝術(shù)的超然態(tài)度,被裹挾進全球資本的游戲。天價作品被鎖進保險庫,自媒體平臺的書法表演追求"一筆成龍"的視覺奇觀,網(wǎng)紅展覽中的"沉浸式體驗",將靜觀美學改造成感官刺激。 </p><p class="ql-block">9</p><p class="ql-block">徐冰的《天書》通過偽造漢字解構(gòu)文字權(quán)威,使書法的神圣性消逝;張強的書法行為藝術(shù),邵巖的射墨,努力打開其當代可能性,但它們的困境同樣明顯。</p><p class="ql-block">10</p><p class="ql-block"><b>文人藝術(shù)之所以成立,是因為有一群共享價值觀念和實踐方式的"文人"存在</b>。而在當代社會,知識分子的高度專業(yè)化、傳統(tǒng)文化的斷層、生活方式的碎片化,使得冒充"新文人"群體的形成幾乎不可能。</p><p class="ql-block">11</p><p class="ql-block">個別藝術(shù)家或許可以通過個人修為接近傳統(tǒng),但缺乏整體性的文化土壤。文人藝術(shù)的消亡不是因為它不夠好,而是因為<b>承載它的那個世界已經(jīng)消失。 </b></p><p class="ql-block">12</p><p class="ql-block">承認文人價值體系的崩塌,并不意味著水墨藝術(shù)已完全喪失當代意義。它可以保持對另一種藝術(shù)可能性的想象。 </p><p class="ql-block">13</p><p class="ql-block">水墨困境,也是我們時代精神困境的縮影:在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之后,我們?nèi)绾沃亟ㄋ囆g(shù)與生命的聯(lián)結(jié)?</p><p class="ql-block">文人藝術(shù)的消亡,映照出當代文化中那些未被言說的失落與渴望。水墨的未來,不在于復制過去的輝煌,而在于誠實地面對這一廢墟狀態(tài),并在廢墟中尋找新的生長點——<b>不是作為文化遺產(chǎn)的守靈人,而是作為文化批判的實踐者 </b>,一言以蔽之,你要有一把<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人的尺度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