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元璞藝術(shù)工作室出品</p> <p class="ql-block">“任城古八景”即:“鐵塔清梵”、“太白晚眺”、“墨華泉碧”、“鳳臺夕照”、“灌冢晴煙”、“南池荷凈”、“西葦漁歌”、“獲麟晚渡”等八大景觀。</p> <p class="ql-block">墨華泉碧</p><p class="ql-block">“墨華泉碧”這一景觀指的就是濟寧浣筆泉這一獨樹一幟的園林建筑。它位于濟寧浣筆泉路南首路西,此泉最初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地下泉眼。相傳李白一家曾在此度過一段幸福的時光,許夫人同嬌女平陽在泉邊浣洗、淘米、戲水,李白則在泉邊石幾上書寫詩章,順于浣筆,斟酒小飲。平陽伸出小手捧起泉水,滴入硯臺為父親磨墨,許夫人出口成章評點丈夫的詩文。一家人生活在這里,花前月下,散步、游園、嬉戲,月色溶溶,泉水淙淙,草蟲啾鳴,繁花吐艷……后人有詩曰:“浣筆經(jīng)千古,涓涓水自流。太白筆何在?即此泉水是?!睋?jù)《全問通考》記載:“浣筆泉在州(濟寧)東關(guān)外,去會通河不數(shù)步, 出土中……泉分為大泉頭池為八丈八尺八寸,小泉頭池為五丈五尺,渠長五十六丈,簡長三百八十丈,會楊家壩至通心橋入運?!?lt;/p> <p class="ql-block">據(jù)《濟寧直隸州志》記載:“浣筆泉”原名“墨華亭”,始建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由主事白旆在泉旁建一亭,以供賓客游覽觀光,憑吊古人。到了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主事胡瓚重修,浚泉池,砌石欄,建方亭,植柳竹,泉上榜書“墨華”,從此才有了“墨華亭”或“墨華泉”之稱。同時,還于泉北筑堂三楹,以祀李白、賀知章二賢。故而明代文人潘承念在《墨華泉碧》一詩中曰:“何如一勺墨泉水,天寶年來流到今?!币院螅髂┣宄踉啻沃匦?,到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知州席恒軒捐資修葺,在堂房旁邊增建配廳、中筑門,并開鑿了方、圓二池,皆曰“浣筆”,自此,“墨華亭”更名為“浣筆泉”。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河督李公重修后堂,起層樓,樓上祀李白、杜甫、賀知章三公像,堂前仍建“墨華亭”,亭后放置了一塊一丈多高崢嶸奇突的巨石,石上鐫刻“小雷峰”三字,石旁還建了一舫形小屋,跨以小橋。這次重修竣工后,由漕使和琳作記、 內(nèi)閣學(xué)士翁方綱賦詩、運河同知黃易繪圖,刻石鑲嵌在堂內(nèi)壁上,被稱為浣筆泉的詩、丈、畫三絕,也成為“墨華泉碧”中的一大景觀。一百多年后,到了1914年,清末翰林楊毓世、單人高為漢等人又重修“浣筆泉”,楊翰林并親筆寫了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謫仙乃以往詩人偶爾濡筆隨作為千古亦事”,下聯(lián)是“在我亦將來過客側(cè)身懷古冀保存一線文波”。這使浣筆泉逐漸形成了一座規(guī)模宏偉,樓、堂、亭、池、橋為一體的園林建筑,成為流水潺潺、花木扶疏、柳蔭竹翠、風光綺麗的名勝游覽之地。新中國成立后,又先后進行了兩次整修,在原址上鑿池筑亭,修建正堂,種植花木翠竹,使浣筆泉以新的面貌迎接游人觀光。</p><p class="ql-block">2013年,浣筆泉遺址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濟寧, 早在5000多年前,青帝太昊(伏羲氏)封任姓于此,為我國四個最早的封姓古國之一,夏為仍國,商為任國,秦置任城縣,漢代以后,歷稱任城國、任城郡、任城縣,至明初洪武18年(公元1385年)后稱濟寧州。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唐宋元明朝代,古人利用自然景色,建造人文景觀,逐漸創(chuàng)建形成了名勝古跡“任城八景”,與“濟寧北湖”互為輝映,齊放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