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鄧友華丨第二十章 余元錢:文筆昂首寫藍天(《這塊土地的靈魂--陳景潤與三明》)

鄧友華

<p class="ql-block"><b>在中國當代詩壇上,一個詩人引領(lǐng)了一座城市的詩風,讓其詩風大盛、詩人輩出,這樣的佳話出了三例:第一例是艾青,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被流放到新疆石河子去,在那培養(yǎng)出楊牧等一窩后輩詩人;第二例和第三例都出在三明一一前者是范方,新詩的領(lǐng)袖人物,整個"三明詩群"都是他的學生;后者是余元錢,舊體詩的領(lǐng)軍人物,坐落于文筆山麓的三明一中的高級教師,三明老年大學的客座教授。</b></p><p class="ql-block"><b>&nbsp;</b></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余元錢那一屆北大才子們</b></p><p class="ql-block"><b>&nbsp;</b></p><p class="ql-block"><b>初讀余元錢是他的《揚(州)杭(州)行吟》[1]。這是一本奇書。另半本是李文華編著的《我的名人同學(北京大學哲學系62級)》,兩個同班同學的著作合編成一本,按豎排本的規(guī)則看,余著是頭,李著是尾;如按橫排本的規(guī)則看,則李著是頭,余著是尾。各自都按不同的起點往下編頁碼,直到最后相會在一起。我翻來覆去地看著這部奇書,對余元錢和他的名人同學,便有了很多了解。</b></p><p class="ql-block"><b>余元錢先生字布泉,又字未名,號源泉,福建仙游人。他的老家沽洲是個美麗的山村,離縣城有一百多里山路。當年他去仙游縣城讀書,往返都是走路,還要挑上行李和口糧,怕山路磨損鞋底,常常是把鞋脫下來拴在扁擔上赤腳行走。他的父親雖然一生務(wù)農(nóng),但頗識詩書,嘗自吟誦,每逢春節(jié)村民家門上的對聯(lián)大多出自他父親的手筆。余元錢繼承了家學,并將其發(fā)揚光大。他在仙游一中讀書時任校學生會主席。他1962年參加高考,當年全國招生10萬,以總評成績89分被北京大學哲學系錄取,入學后任北大哲學系62級二班班主席。所以日后有詩云:"才試鄉(xiāng)闈曾逸眾,求真京苑亦居先。"(《歸閩譴興》)</b></p><p class="ql-block"><b>都說青年是國家的未來、社會的棟梁,這真的不是說來好聽的漂亮話,而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五十多年后讀到余元錢那屆同學的名字,那里面好多是如今中國讀書界響當當?shù)拿?郭沫若的兒子郭世英,阿沛阿旺晉美的兒子圖道多吉,還有周國平、曹天予等。周國平以研究尼采著稱,后以《人與永恒》、《妞妞》和《我的心靈自傳》等文學作品暢銷全國。改革開放海禁大開之后,讀書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有"男看金庸,女看瓊瑤"之說;到九十年代后期和本世紀00年代初期,就變成了大學生們"男看王小波,女看周國平"了。而曹天予,則跟王小波有拐了個彎的關(guān)系。王小波的妻子是李銀河,1978年11月3日在《人民日報》發(fā)表了與人合作的一整版文章《要大大發(fā)揚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該文曾被稱為"具有劃時代意義之作",作者也被人稱為"民主啟蒙的先驅(qū)者",另一女作者就是林春,著名經(jīng)濟學家林子力之女。這兩位聞名全國的才女會花落誰家?讀者后來都看到了,李銀河"下嫁"給了王小波,林春更是不顧家人反對"下嫁"給了曹天予(后為美籍中國學者)。</b></p> <h3><b>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未名湖并不是風平浪靜的,郭世英和曹天予的命運就是明證。李文華(山西省離休干部處處長)在書中介紹說,郭世英是郭沫若和于立群的第二個兒子。初中在北京四中,高中是一零一中。畢業(yè)后進外交學院(國際關(guān)系學院?)上學,1962年轉(zhuǎn)學至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北大期間,和高中同學組織了X社,以反動集團定性,郭世英按照人民內(nèi)部矛盾處理,以自愿的名義到河南黃泛區(qū)一個農(nóng)場勞動一年。期滿后,在他自己要求下,又延長了一年。1965年秋到1968年4月在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度過。1968年4月22日,墜地身亡,年僅26歲。李文華還介紹:曹天予,1941年7月16日出生,上海人。1962年9月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1964年7月,被打成"反動學生",受到批斗,后被判勞教三年。(正文中有一說:"曹在牢中度過十多年"P48)1980年、1986年,北大黨委兩次作出決定,宣布: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北京大學將曹劃為反動學生的決定,是錯誤的,應(yīng)予徹底平反。曹天予現(xiàn)為美國國籍,主攻分析哲學。2006年時,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兼自然科學院研究員,現(xiàn)為波斯頓大學教授。從李的介紹中可以看到,郭世英和曹天予遭難的時間點,都是從1964年開始的。</b></h3><h3><b>到了1966年5月,北大哲學系黨總支書記聶元梓等七人寫了"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之后,文革的熊熊烈火就燒遍全中國了! 1967年,北大校園到處都是大字報、批斗會的時候,余元錢在未名湖畔中文系宿舍樓走廊里,拾得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第四冊,中有古漢語通論《詩律》和《詞律》、《曲律》。不久,校內(nèi)武斗開始,余元錢他們被圍困在幾幢樓里,被斷水、斷電、斷路,逼得他們要搭天橋、挖地道以求生存。在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下,余元錢開始鉆研起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真是"國家不幸詩家幸",余元錢在1968年4月15日于北大未名湖畔寫出處女作《暮游未名湖》:"陣陣噪蟬催欲癲,沿堤獨步思聯(lián)翩。黃鸝有恃鳴高樹,金鯉無端厄冷淵。岸上風聲時來急,塔邊古影暮尤玄。未名湖水休言淺,惡浪偏常起驟然。"這個被"內(nèi)亂驚書夢"(《歸閩譴興》)的青年學子,在最后兩句詩中一語中的地道出了在十年浩劫里北大從學府變禍源的非正常現(xiàn)象。</b></h3><h3><b>余元錢先生常說他這樣開始學寫詩是偶然,我倒覺得其中也蘊藏著必然性。首先,人處在那樣的黑暗中,只要不想同流合污,就得尋找能指引自己前行的亮光;只要不想隨波逐流,就得抓住一個生命的抓手。其次,在他的那屆哲學專業(yè)的同學中,日后真正從事哲學研究的也就只有周國平、曹天予、徐遠和,其余的大多是從政、從教;他學寫詩是繼承了家學,順應(yīng)了天分,表面上是在另辟蹊徑,其實是在人盡其才。</b></h3><h3><b>&nbsp;</b></h3><h3><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四十年學詩&nbsp; 三十年寫詩</b></h3><h3><b>&nbsp;</b></h3><h3><b>中國是個有悠久詩詞傳統(tǒng)的國度,中華詩詞是中華文明的寶藏之一。二十世紀以降,自五四新文化運動起,新詩興起,舊體詩衰落。只是,文體也是風水輪流轉(zhuǎn)的,就像古時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樣,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新詩上升到朦朧詩的最高潮再逐漸往下滑落時,舊體詩也同時從谷底往上升起了,等到了世紀末懷舊潮時,已形成了全國性的高潮。而余元錢先生的"四十年學詩,三十年寫詩"就剛好"歪打正著"地順應(yīng)了這個潮流。</b></h3><h3><b>余元錢先生從1968年開始學詩寫詩,四十多年作詩詞曲聯(lián)三千五百多首(副),1984年10月起,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詩詞》、《詩刊》、《中國楹聯(lián)聯(lián)報》、《福建日報》、《三明日報》、《三明僑報》等海內(nèi)外近百家報刊雜志上發(fā)表1500多首詩聯(lián)。1991年起在全國詩聯(lián)大賽、農(nóng)工黨中央主辦的《回歸頌》詩詞大賽獲一等獎,在"李杜杯"、"酒泉杯"、"嘉庚杯"、"古運河杯"等詩詞聯(lián)征賽中分別獲得特等獎及一、二、三等獎。</b></h3><h3><b>楊慶楨盛贊道:"余元錢用詩歌把歡樂喜慶釀成喜酒,把痛苦悲傷釀成醇酒,把柔情蜜意釀作甜酒,把悲歡離合都釀成美酒,用詩酒澆心中塊壘,解人世恩怨,頌人間真情,創(chuàng)社會和諧,圓人生好夢。余元錢詩酒人生好精彩。"(《詩集〈未名〉蘊深意&nbsp; 先生未名勝有名》)</b></h3><h3><b>我最喜歡余元錢先生的《沁園春謁中山陵》:"莽莽鐘山,郁郁蒼松,穆穆偉陵。仰夙懷趙璧,西帆東棹;仔肩漢鼎,北伐南征。聲震風雷,氣凌霄漢,救國拯民龍虎騰。照勛業(yè)看共和旭起,封建云崩。事循天理人情,識世務(wù)流芳千古名。惜炎黃一脈,今仍二隔;神州九采,猶未全成。兩岸生憂,八方為痛,陵下如知亦不寧。憑風問:我龍傳之嗣,怎慰先生?"</b></h3><h3><b>余元錢的這首詞,寫得思想深刻,見識獨到,氣勢非凡,力透紙背,把百年滄桑、兩岸生憂全裝進去了。特別后半部分:"惜炎黃一脈,今仍二隔;神州九采,猶未全成。兩岸生憂,八方為痛,陵下如知亦不寧。憑風問:我龍傳之嗣,怎慰先生?"相信海峽兩岸的讀者讀來都有同感,同時都會喜歡。同種同文,同好同心,這就是古詩詞的能聯(lián)接兩岸的魅力!</b></h3><h3><b>正如楊慶楨先生所評論的:"余元錢先生詩詞楹聯(lián)大氣磅礴,胸懷天下,四海風云,神州萬象,江山社稷、民生民瘼、海闊天空、盡收筆底,同時以詩抒情,把親情、愛情、友情、鄉(xiāng)情、兒女情、師生情凝于筆端。情真意切,情深意篤,細膩生動,感人肺腑。"(出處同上)誠哉斯言!</b></h3> <h3><b>我特別喜歡余元錢先生的幾副獲大獎的聯(lián)對,其大氣、獨到、創(chuàng)意、雄奇,真是堪稱舉國無雙!</b></h3><h3><b>1999年甘肅省詩詞協(xié)會、蘭州大學中文系、酒泉漢武集團共同主辦的海內(nèi)外征聯(lián)大賽,主辦方出句:&quot;東迎華岳,西接昆侖,南望祁連,北通大漠。越絲綢古道,溯漢武雄風。襟歐亞,射天狼,到此何妨同斟御酒;&quot;余老師對句:&quot;春起驚雷,夏來爽氣,秋凝紫靄,冬集卿云。鐘河岱精靈,毓邊關(guān)秀色;舉圣賢,邀月魄,趁時漫與盡醉金泉。&quot;評委授予大賽最高獎二等獎,奪得獎金一萬元。我實話實說,出句特好,余老師的對句稍遜。因一等獎空缺,他也等于是全國第一了。</b></h3><h3><b>&nbsp;&nbsp;&nbsp; 2004年,杭州梅花草堂主人謝國剛?cè)f元征聯(lián),出句:&quot;徑山下,西湖邊,梅花草堂香茗碧連天;&quot;余元錢對句:&quot;古鎮(zhèn)中,南渠里,芝蘭玉樹嘉聲宏匝地。&quot;梅花草堂主人以萬元私銀相贈,傳為文壇佳話。</b></h3><h3><b>&nbsp;&nbsp;&nbsp; 2005年,杭州古運河文化廣場建設(shè)指揮部征聯(lián),余元錢先生為牌坊楹聯(lián)題詞:&quot;牌屹東隅,萬縷丹霞迎璀璨;坊鄰西子,一輪皓月共嬋娟。&quot;為南樓楹聯(lián)題詞:&quot;天外寒凝渾不覺,人間春到自先知。&quot;為北樓楹聯(lián)題詞:&quot;何愁云遠飛南浦;自幸樓高近北辰。&quot;奪得特等獎,再抱萬元歸。</b></h3><h3><b>&nbsp;&nbsp;&nbsp; 華僑領(lǐng)袖陳嘉庚公園落成,向海內(nèi)外征聯(lián),余元錢先生應(yīng)對:&quot;以天為幔,以海為襟,天海展青藍,此地風光焉有二?與國同心,與民同氣,國民爭俯仰,斯人功德允無雙。&quot;此聯(lián)獲一等獎,被鐫刻在陳嘉庚紀念館大門圓柱上。我最喜歡的就是上聯(lián)前面八個字:&quot;以天為幔,以海為襟&quot;,這是余元錢先生前所未有的獨創(chuàng)!如此大膽的想像,如此開闊的思維,如此浪漫的比喻,如此簡潔的語言,是能千古流傳的。余元錢先生憑這八個字,就能在中國文學史上不朽了!</b></h3> <h3><b><br /></b></h3><h3><b> 二十年教詩&nbsp; 出書歷程</b></h3><h3><b>&nbsp;</b></h3><h3><b>文筆山下是塊文化熱土,詩人輩出。清朝康熙年間的進士鄧文修編寫的龍船歌至今還在傳唱,成為&quot;三明三寶&quot;之一;而他為圓通堂撰寫的對聯(lián):&quot;圓而神神明不測,通其變變化無方&quot;和&quot;南來靈感無雙佛,西向圓通第一庵&quot;,仍然無出其右者!到了上世紀40年代,那一代教育出陳景潤等學生的教育工作者們,有些同時就是能詩擅聯(lián)的詩人,像鄧鎬昂、魏植杰、鄧新圓等。到了70年代,既有文脈又飄蕩著靈感的校園林蔭下又走來了鄭梓敬(巴桐)和劉登翰。劉登翰這個比余元錢高幾屆的北大才子因妻子是一中的老師而住在一中,他與北大同學孫紹振合作的新詩頻頻在本省和全國各大報刊發(fā)表,影響甚大。再到1982年11月7日,余元錢先生又調(diào)到三明一中任教。他的到來,將讓文筆山下的這個校園乃至整座城市興起詩風,就只是時間問題了。</b></h3><h3><b>國防大學教授楊慶文在《〈旅京行吟〉序一》中這樣記述余元錢先生的詩教:&quot;自一九九七年以來,所在福建三明一中開設(shè)詩詞選修課,他任教師,首開當今中小學詩教先河。詩教時間不長,成績卻相當可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到二000年底,三明一中歷屆學生中有二百余人的幾百首詩詞習作在全國十一省市二十多種報刊上發(fā)表。&quot;三明一中因此被中華詩詞學會評為全國第一批詩教先進單位,余元錢老師也榮獲&quot;全國詩教先進個人&quot;榮譽。</b></h3><h3><b>著名老作家楊慶楨和陳朝定合寫的《一支紅燭照詩壇》則講述了&quot;他在三明老年大學期間,把詩詞班辦得紅紅火火&quot;的事跡:&quot;從一個班發(fā)展成兩個班,使詩詞班成為三明老年大學的品牌班。他到廈門后,又把廈門老年大學的詩詞班辦得有聲有色,由他主辦的每月一期的詩詞沙龍從不間斷,每年一集的《鷺江唱晚》,每月一期(后改為季刊)的《鷺江吟草》,堅持不懈。對學有所成的學員,他積極鼓勵他們出版詩集,并親自幫忙審稿、編輯、寫序。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三明和廈門兩所老年大學,學員出版的詩集,由他幫忙出版和寫序的就有26人40卷。&quot;當今活躍在三明詩壇上的余養(yǎng)仲、羅煥剛、汪啟光、趙應(yīng)琴、徐榴珍、呂文芳、顧世秋等,都是他的學生。而在鷺島,他的學生遍布各行各業(yè)。二十多年來,受過他的詩教者數(shù)以千計!用他的北大同學、西南政法大學教授陳金全的話說:&quot;這實在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跡!&quot;(《〈旅京行吟〉序二》)</b></h3><h3><b>因為詩教,余元錢先生的出書歷程便是先梓詩聯(lián)教材。他編寫了《詩詞曲格律啟蒙與創(chuàng)作技藝》等專著,選編了《中華愛國詩詞選》(上下冊),《中華愛國對聯(lián)選》(上下冊)等文集,其中后兩書由中宣部學習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他的《未名集》遲遲至2013年10月才由中華詩詞出版社出版。</b></h3> <h3><b>我在研讀《未名集》時,反復(fù)看著《自序》,頂感慨的。他在第二段這樣寫道:&quot;三十年來,工拙匪計,積有三千五百馀首(副)詩詞曲聯(lián),近年諸多詩友、學生以及家人,皆促我裒集成書,然我僅梓詩聯(lián)教材,而作品任其塵封,不為他們所慫恿。曷哉?我國著名詩人,《回歸頌》全國詩詞大賽二等獎第一名獲得者賀蘇(1916.12--?)老先生,在《我為何不出詩集》中,列舉三缺:一、缺乏陳寅恪所標舉之獨立精神,自主思想;二、缺乏王國維所揭示三種境界之藝術(shù)追求;三、缺乏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列舉發(fā)憤著書之執(zhí)著。老先生所謂三缺乏乃謙語也。而筆者稍事對號,而號號皆能入座,豈堪輕易棗梨?&quot;我心想,老先生不是自謙,上世紀10年代出生的老知識分子大都有自知之明;余元錢更是坦率,只是到40后這一代文革前的大學生經(jīng)過浩劫的洗禮,那些東西已經(jīng)從有到無,再變成迂腐的象征了。余元錢先生還寫道:&quot;然今年暑期,廈大一長者,要資助,言出款隨,我窮婉辭而乏拒術(shù),乃頂溽暑,理舊稿,付鉛鏨,厥成繡梓。&quot;感謝劉光先生的善舉,感謝余元錢先生的配合,終讓《未名集》得以面世,以解讀者的渴望。我想,書自有其生命,孰優(yōu)孰劣,應(yīng)該交由讀者和歷史去評判,讓其問世是必需的。</b></h3><h3><b>2014年9月,《未名集》再出增訂本[2]。</b></h3><h3><b>《未名集》的《卷前曲風敲竹鄉(xiāng)夢》唱得好:&quot;夢繞鄉(xiāng)關(guān)路/最難堪/時逢歲末/節(jié)臨佳度/游子縈懷情倍切/反側(cè)連宵達曙/獨陟岵/凝凝無語/詩酒欲將澆塊壘/又誰知/觚舉心添虛/奈更聽/曲如訴。誰知此日難返顧/悔當初/殷殷負笈/遠離桑楮/卅載棲棲居異地/都為虛名所誤/況半世/文王不遇/檢盡牙簽探今古/問而今/鄉(xiāng)思何寄寓/勤翰墨/慰云樹。&quot;讀此曲心情復(fù)雜,如同讀曹雪芹的&quot;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quot;。其中的甘苦,不僅作者自知,讀者亦能領(lǐng)會。</b></h3><h3><b>我很喜歡余元錢先生1995年2月2日寫的《七律·三元文筆峰》:&quot;誰持象管插峰巔,青鏤綠沉年復(fù)年。澗水涓涓延作墨,山云片片剪為箋。秋書雁字滄桑寄,春試鵝經(jīng)錦繡懸。文價任憑千丈落,依然昂首寫藍天。&quot;最后這兩句,就是余元錢詩詞曲聯(lián)的真諦了。</b></h3><h3><b>是的,文筆山,雖不高大,也不雄偉,但能千百年堅定不移地站立在那里,風不能折,雨不能摧,雷劈不倒,雪壓不垮,一直把筆鋒不屈地朝向藍天!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b></h3><h3><b><br /></b></h3><h3><b>注釋:</b></h3><h3><b>[1]余元錢:《揚(州)杭(州)行吟》</b></h3><h3><b>[2]余元錢:《未名集》(增訂本),中華詩詞出版社2014年9月第2版。</b></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