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這座被譽為冬宮的藝術(shù)殿堂,珍藏著逾兩萬件來自中國的瑰寶。這些文物橫跨商周至明清,涵蓋了瓷器、玉器、佛教造像、書畫等多個藝術(shù)門類。它們?nèi)缤瑲v史的碎片,將中華文明的輝煌歲月一一展現(xiàn)。</p> <p class="ql-block">一、核心藏品類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銅禮器,作為商周時期的文明象征,以其莊重與神秘訴說著古老的祭祀儀式。佛教藝術(shù)則以黑水城西夏文物為主,占據(jù)博物館第三層的主要展區(qū),而敦煌經(jīng)卷與吐魯番壁畫等絲綢之路文物,更是見證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輝煌篇章。瓷器與玉器則從唐代延續(xù)至明清,官窯瓷器的精致與和田玉雕的溫潤,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工藝美術(shù)的巔峰之作。書畫文書,包括西夏文書與明清書畫,則以筆墨為媒,記錄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p> <p class="ql-block">二、文物來源途徑</p>
<p class="ql-block">這些珍貴的文物,其來源卻充滿復雜的歷史背景。19世紀末,俄國探險隊從中亞及中國西北非法獲取了大量文物,如敦煌文物,這一行為成為歷史掠奪的明證。同時,部分文物通過貿(mào)易與捐贈的方式流入,其中不乏非法販運的產(chǎn)物,這些渠道交織出一幅復雜的文物流動圖景。</p> <p class="ql-block">三、爭議與現(xiàn)狀</p>
<p class="ql-block">當前,關(guān)于這些文物的歸屬問題成為中俄之間的焦點。俄方以“全球文明共享”為理由,試圖淡化這些文物的流失背景,而中國則在2025年新版《文物保護法》中強化了對流失文物的追索權(quán)。然而,中俄之間尚未建立專項合作機制,使得追索進程充滿挑戰(zhàn)。典型展品如雙頭鍍金佛像(西夏)與吐魯番武士俑(唐代),雖在冬宮得到了專業(yè)保護,但其流失史依然牽動著中國公眾的情感。近年來,中國通過法律與外交等多渠道推動文物回歸,卻面臨俄羅斯嚴格博物館保護法的阻礙。這些文物,不僅是藝術(shù)的結(jié)晶,更是歷史的見證,它們的歸宿問題,牽動著全球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注: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